長效局部麻醉技術

2021-01-15 科學網

 

科學家開發出了一種在大鼠模型中以最低毒性提供長效局部麻醉的技術。科學家此前在開發用於外科手術後麻醉劑失效後安全地防止疼痛的緩釋配方問題上遇到了困難,這是由於傳統的麻醉劑對肌肉和神經細胞有毒。哈佛大學醫學院兒童醫院麻醉學系的Hila Epstein-Barash及其同事報告說,如果把麻醉劑石房蛤毒素與脂質體組合起來,它對於大鼠是有效的長效局部麻醉劑。脂質體是包裹了水的脂肪球,它是石房蛤毒素的理想載體,這是由於這種分子極端親水。這組科學家比較了聯合使用或者不使用地塞米松的情況下石房蛤毒素的效果。地塞米松是一種強效類固醇,已知可以增強封裝的麻醉劑的作用。結果他們發現石房蛤毒素脂質體被證明可以在動物實驗中緩慢釋放麻醉劑,而且沒有毒副作用。這組科學家報告說,僅由脂質體和石房蛤毒素組成的一個配方可以阻斷神經達48小時,如果聯合使用地塞米松則可阻斷7天。這組作者警告說,在該方法用於人類之前,這種技術和配方需要加以優化。(來源:EurekAlert! 中文版)

 

(《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doi: 10.1073/pnas.0900598106,Hila Epstein-Barash,Daniel S. Kohane)

 

更多閱讀(英文)

 

相關焦點

  • 長效局部麻醉藥物的研究進展
    長效局部麻醉藥的研發方向主要有:向傳統局部麻醉藥中加入增效劑、神經周圍持續泵注藥物、使用具有控制釋放功能的材料載體、其他類型的鈉通道阻滯劑、開發全新化合物等。本文對以上長效局部麻醉藥物的研究進展作一綜述,旨在為相關科學進一步研究和更為合理地指導臨床麻醉實踐提供參考。
  • 局部麻醉的不良反應
    局部麻醉也稱部位麻醉,是指在患者神志清醒狀態下,將局麻藥應用於身體局部局部麻醉的優點在於簡便易行、安全、患者清醒、併發症少和對患者生理功能影響小。 局部麻醉藥的不良反應如下: 1.組織毒性 所涉及的因素包括創傷性注射方法,藥物濃度過高,吸收不良和其他機械性因素所引起的肉眼或顯微鏡下的組織損傷。
  • 2015山東醫療衛生臨床麻醉學重點:局部麻醉中中毒反應與腎上腺素...
    2015山東醫療衛生臨床麻醉學重點:局部麻醉中中毒反應與腎上腺素反應的區別 局部麻醉中中毒反應與腎上腺素反應的區別臨床上經常會碰到一些患者在進行局部麻醉時出現不良反應,如頭暈、心慌、面色蒼白,或者一些神經中毒表現。
  • 納米鹽長效防黴抗菌技術——引領固態長效抗菌產品的新技術
    不僅僅是過去的短暫的、局部的、個例的消殺,未來,我們生活物品能夠具備主動的、智能的、長效的、廣譜的殺菌功能,將成為各行業產品功能升級的最大亮點,將顛覆所有製造業。據了解,這是一項可以廣泛應用於紡織品、家居建材、個人護理、洗滌洗護、車品、包裝材料、醫藥、環境治理等行業,製造長效防黴、抗菌產品的技術。
  • 植物人做手術,該怎麼麻醉?
    但又一個問題是不得不面對的,手術得需要麻醉呀!怎麼麻? 經過諮詢權威麻醉專家,得到的答案是:全麻或者局部麻醉均可。具體實施哪種麻醉方法,應當結合醫院技術條件和病人本身狀況而定。一般來講,植物人的全身狀態都會很差、各臟器功能儲備也很難耐受大的手術或者麻醉,這對麻醉醫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如果選擇局麻,需要具備的條件是,患者由於腦損傷或者外周神經損傷導致肢體或者軀幹不能動;如果選擇全麻,需要仔細評估病人的心肺功能以保證術後能恢復自主呼吸。
  • 研究發現藍斑去甲腎上腺素神經系統在全身麻醉中的重要作用
    9月18日,《細胞報告》期刊在線發表了遵義醫學院教授喻田團隊與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杜久林研究組合作的題為《藍斑通過協同機制調節斑馬魚靜脈全身麻醉》的研究論文。
  • 麻醉前停藥,你應該這樣做(前篇)
    但β受體阻滯劑引起的低血壓和心動過緩效應與麻醉藥物對心血管系統的抑制有疊加效應,因此術中可能需要給予大劑量的血管收縮藥和抗膽鹼能藥物才可升高血壓和心率。2.②處理:全麻時應在手術當日早晨停用,監護性麻醉可繼續使用直至手術當日晨。③重要解釋:監護性麻醉(MAC)是指將靜脈鎮靜、鎮痛與區域麻醉相結合的一種麻醉方法。
  • 聯想聯手Starlight兒童基金會利用VR替代兒童全身麻醉
    無論你是成年人還是兒童,在看到醫生即將為自己診斷或做手術時都會感到恐慌,也是為什麼有的手術要給病人做全身麻醉的原因之一。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聯想和Starlight兒童基金會(Starlight Children’s Foundation)一直在對VR頭顯進行試點測試,希望將其作為兒童全身麻醉的替代品,通過分散危重症兒童患者對周圍實際情況的注意力來減輕恐慌和疼痛。
  • 柯南的麻醉手錶雖然看似離譜,但原理其實是非常科學的!
    從工藤新一變成江戶川柯南的那一天開始,阿笠博士便陸陸續續地給了柯南許多技術支持。無論是核能球鞋、核彈皮球還是超機動滑板……不過我最感興趣的,其實是那件「手錶型麻醉槍」。不過正如同我給這個號取名叫「動漫怪奇事件簿」,小編平時是個超無聊的人,總是認真地鑽研一些平時根本沒人管的事,於是就一邊想著「手錶型麻醉槍到底可行不可行呢?」的念頭,開始了考證之旅,結果分卻發現——首先,「手錶型麻醉槍」的射擊系統沒什麼難實現的,一個牙籤小弩的射擊裝置就足以;真正的關鍵在於麻醉。
  • 全身麻醉會影響兒童的智力嗎?
    在手術過程中,麻醉醫生要根據手術需要,不斷為接受手術者追加麻醉藥物。當手術結束時,麻醉藥也會馬上停止使用。全身麻醉的原理是阻斷痛覺向大腦的傳導,暫時抑制患兒的痛覺反射和意識傳導。手術過程中,麻醉醫生會會常規監血壓和心率表等基本生命體徵來保證重要臟器的血供,出現差異,都會及時幹預來糾正。
  •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籤訂2項技術合同聯合開發麻醉新藥 作用時間有望...
    籤約現場四川新聞網成都6月14日訊(記者 胡旭陽)記者從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獲悉,6月14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與宜昌人福籤署「超長效局麻藥」專利許可與合作開發技術合同。據悉,目前臨床上常用的局部麻醉藥作用時間一般為幾個小時至十幾個小時。而華西醫院麻醉手術中心劉進教授團隊開發的「超長效局麻藥」,其作用時間可以達到幾十個小時,是目前品種作用時間的2-5倍!臨床前研究顯示其具有副作用小、安全性高的優勢。
  • 如何向患者解釋:急性闌尾炎手術可以選擇的幾種麻醉方法
    我是你手術的麻醉醫生xx,下面由我來給你講解一下手術麻醉方法都有哪幾種選擇。我先依次解釋一下我們常用的幾種麻醉方法,您覺得哪種合適我們在一起研究,當然我個人比較推崇硬膜外麻醉。打一個通俗的比方,如果把人體的神經系統比作成一個電話系統,那麼大腦是總機、神經是電話線、疼痛部位就是電話機。
  • 菌毒淨新品發布會:技術抗疫,守護生命,30天長效殺毒
    年SARS非典型肺炎後,基於傳統消毒劑揮發後會失去其消毒功能,且不同的傳統消毒劑對皮膚人體有刺激性、對物表有腐蝕性這一特點,研發尋找一種智能長效的智能殺菌塗層即開始進行這項研究。帶領這項研究的香港科大研究團隊,包括楊經倫教授(化學及生物工程學系;環境及可持續發展學部)、關繼祖教授(健康、安全及環境處;環境及可持續發展學部)、韓偉博士(環境及可持續發展學部)、劉培生教授領導集病毒學、衛生防疫學、臨床醫學、化學與生物工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30餘人專家團隊,歷時近20年研發出通過阻截接觸感染途徑的智能殺菌塗層,這種智能殺菌塗層能更有效控制疾病傳播,因發明了納米微膠囊緩釋分子技術長效
  • 先天性外胚層發育不良症候群的麻醉
    由於該類患者常有多系統的異常,對麻醉有啥影響呢,查閱相關資料,整理如下。先天性外胚層發育不良症候群又稱先天性外胚層缺陷,Siemencs症候群,是一組外胚層發育缺損的先天性疾患,累及皮膚及其附屬結構如牙和眼間或波及中樞神經系統,有時可伴有其他異常。Congenital Ectodermal Dysplasia病因未明,有學者認為是常染色體顯性與性聯隱性遺傳所致的疾病。
  • 麻醉醫生雖然「隱形」卻不可或缺!
    麻醉醫生、麻醉科、麻醉學,乃至麻醉都有著深厚的歷史基礎。麻醉這一詞源於古希臘,是知覺和感覺的喪失。1846年10月,美國牙科醫生William Thomas Green Morton進行了世界上首例公開的乙醚麻醉手術演示,在一個安靜場合,Morton把浸泡了乙醚的海綿放在球狀瓶中讓患者吸入,患者平穩安靜地接受了手術。此後,乙醚麻醉迅速風行全世界,也被認為是現代麻醉學的開始。從上述實例不難看出,麻醉是一門科學,需要醫學技術和藥物的相互輔助。
  • 氙氣麻醉
    本文由「小麻哥的日常」授權轉載氙氣麻醉,我自己也沒有使用過,估計還是價格比較貴吧,沒有普遍進入臨床使用,那就先來學習一下其理論吧,萬一哪一天可以普及了,就能很快上手啦!以下內容來源於當代麻醉學。🔅1898年 Ramsay和 Travis發現氙氣💡1946年 Lawrence首次系統研究氙氣的麻醉效應💡1951年 Cullen和 cross s等首次完成動物試驗和人體試驗研究💡1980年 Lachmann和 Erdmann首次將氙氣常規應用於臨床麻醉💡1995年 Messer Medical、Drager和一個氙麻醉學家組成的小組提出了「氙氣麻醉方案」;💡1998年 Messer
  • 醫學動畫:脊髓和硬膜外麻醉(Spinal and Epidural Anesthesia)
    脊髓和硬膜外麻醉,是將麻醉藥物注入到蛛網膜下腔或硬膜外腔,使麻醉平面以下感覺消失的一種麻醉方法。
  • 圍麻醉期突發膽心反射和眼心反射的原因分析及應對策略
    術前準備方面,情緒緊張、 體質差、月經期、貧血、心血管疾病以及對過量藥物敏感、全身麻醉過淺、缺氧、高碳酸血症、局部過冷或過熱的刺激等均可誘發膽心反射或眼心反射。 有數據表明,60歲以上患者發生迷走反射明顯高於60歲以下患者。 由於兒童迷走神經活動佔優勢,因此這種反射多發生於兒童,且年齡越小發病率越高。
  • 用來鎮痛的麻醉類藥品會不會變成毒品?
    醫療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在很多手術中都會用到麻醉類藥品,緩解患者疼痛,但一些麻醉類藥品卻遊走在藥品與毒品之間,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變成藥物濫用(吸毒成癮)。毒品問題是全球性公害,國際禁毒公約將具有依賴性的藥物分為麻醉藥品、精神藥品及其他三大類,其中的麻醉藥品在最近幾天就被推上風口浪尖。而在麻醉藥品中常見的典型毒品代表則有阿片類、古柯鹼類、大麻類。
  • 下肢血管重建手術中使用神經軸索麻醉優於全身麻醉
    下肢血管重建手術中使用神經軸索麻醉優於全身麻醉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3:31:06 加拿大渥太華大學和渥太華醫院Daniel I McIsaac團隊比較了在成人下肢血管重建術中進行神經軸索麻醉或全身麻醉對患者預後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