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上,估計不會有第二個地方像印度的瓦拉納西那樣能活生生地重現歷史,遊覽這裡就如坐上時光機器,進入了歷史長河。在這裡,印度歷史上的印記,從宗教到生活,從建築到交通,在這裡完整地保留了下來,以平面和立體的方式被完整的呈現了出來。
第一次來到這座城市之前已經充滿了期待,相傳這是一個6000年前由溼婆建立的城市,如今的瓦拉納西分為新城和舊城,舊城就是印度教徒和遊客集中的恆河沿岸,新城為市民主要居住區,以製造業為主,絲綢紡織是瓦拉納西的支柱產業,如今旅遊產業也逐漸佔據了一定的比例。
瓦拉納西的大街小巷,似乎到處都是各種神明。在小巷裡穿行,腳踩著瓦拉納西的地,身邊不時有各種人流穿過,覺得再接地氣不過了,人都感覺有點恍惚,真的很難相信,這竟是自己夢想了好幾年的地方,一些牛嫌棄熱就直接躺在路邊,和行走的人群自成一幅和諧的畫卷。
不知道是因為對瓦拉納西充滿了太高的期待,還是因為此刻的瓦拉納西的確太過於接近人間煙火,眼前的一幕幕令人驚訝無比,難道這就是想像中它的真實模樣?事實上,的確如此!曾經在很多的記錄中看到過有太多類似的記錄,當你自己真正走進這裡體驗才發現這種真實感令人驚訝!
這裡是瓦拉納西的舊城,目前應該是遊客最為集中的地方,而且也是現存寺廟最多的地方,有1500座以上,其中大部分是印度教神廟和伊斯蘭教建築。經歷了在莫臥兒王朝時期統治者推行伊斯蘭教,從拆毀了大批印度神廟,佛教寺廟之後,現如今的瓦拉納西那些古老神廟從此消失了。
對於生活在瓦拉納西的人們來說,無論是哪一種信仰似乎也並不影響代代相傳,根據調查在現有的市民中,75%左右信仰印度教,24%左右信仰伊斯蘭教,其他宗教比例不足1%,可見這座曾經作為佛教聖城的地方,幾乎很難尋覓佛教的蹤跡!
讓人遺憾的是,就算是經歷了多重信仰的變革之後,如今的瓦拉納西卻並沒有變好,反而顯得更加不宜人居,雖然做好了心理準備,依舊是被瓦拉納西的混亂和骯髒深深震撼。很難相信,瓦拉納西竟然是這麼不堪的展示在世人面前。
塵土恣意飛揚的馬路邊,就有很多小攤販坐在邊上做生意,依舊有人買賣,空氣中瀰漫著一陣陣煙火繚繞的氣息,夾雜著塵土若不是戴口罩,幾乎令人難以正常的呼吸。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在擁擠的街頭,幾乎沒有任何的間隔。
戴著頭巾的婦女蒙著臉,看不清楚表情,而小孩子坐在路邊,眼神裡有一種令人難過的情緒,天真無邪的眼神中,有一種渴望,我並不知道這些孩子是不是不在上學,這些人是不是無家可歸,但是可以想像,他們的生活很艱難,而在我們看來,似乎又顯得樂觀。
接近傍晚的時候,人漸漸開始比白天更多一些,此刻越來越多的人聚集到了恆河邊上,附近的市場,街道和臺階上坐滿了各色的人群。
有人告訴我,居民區到恆河邊上的這些臺階時間太久了,有些甚至長達幾百年,因為寺廟可以被拆除,神像,佛像可以被摧毀,但是這些都是日常人們都要用的,而且在過去很長的時間裡,這些臺階都是巨型的石頭打磨而成,非常堅固,也才被得以保留。
這些姑且被稱為河階的,的確是很多遊客喜歡的地方,也是很多印度的修行者和小販兜售貨物的地方,當你一步步的踏足這裡的時候,不知道有沒有感受到那種來自於遠古時光的獨特的感受。
陳舊的建築,殘存的千年的寺廟,古樹夾雜其間。越來越多人聚集在恆河邊上,開始就要舉行的恆河夜祭,成為這裡一天當中最重要的事情,每一個遊客來到這裡,似乎也會因此而迷失在時光之中。這裡的每個人,每一種生活方式,似乎都蘊涵著說不盡的故事。
恆河夜祭開始前,身著白衣的年輕婆羅門在舞臺上擺好了五張床,床頭對著恆河,用綢緞紮好的祭臺上擺放著神像,周圍是花瓣、鈴鐺、海螺和薰香。一直到天黑下來,廣場上的燈光全部亮起來了,突然安靜下來,儀式拉開序幕。
遊客們也紛紛都乘坐遊船,來到恆河之中,沿途看到很多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都紛紛包船前來參觀這一場大型盛典,恆河夜祭每天晚上都會在瓦拉納西恆河邊上演,恆河夜祭熱烈的氛圍,是流轉了千年的靡靡之音。幾千年來從未間斷過的恆河祭祀,用聖火、法螺和鮮花表達對恆河的崇敬,也是人們內心是世界對信仰的一種執著!
也許這座城市帶給人太多的震撼,普通人生活的無奈和掙扎在這裡被展現,祭祀不分年齡和種族的在這裡日日夜夜呈現,就如同在印度教徒的心目中,人生的四大樂趣———「住瓦拉納西、結交聖人、飲恆河水、敬溼婆神」其中的三個願望都需要在瓦拉納西實現,我們也很期待這個城市有一天會真的變成一個宜居的魅力之城!
【作者:剛行路上】
攝影師,旅行家,自由撰稿人,視頻vlog博主,深度自駕玩家!不間斷旅行記錄拍攝20多個國家,300多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