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假期,已經不止有一個小夥伴和黑妹說,過得很「恍惚」。有一些,是因為「生活節奏完全亂了」;有些則是因為,「回家就沒有網絡了」。當網絡成為基礎設施,有時確實很難分清數字上的你與現實中的你,哪個才是真實的。這讓黑妹想在本期和大家討論一個話題:如果可以在數字世界中「永生」,你願意嗎?
這並非一個開創性的話題。在英劇《黑鏡》中,曾經有兩集專門討論過這個問題:一集是前幾年的,女主角的愛人意外去世,有公司為她送來了一個通過機器學習後模擬出的機器愛人;一集是最新一季,通過意識上傳,絕症的老人可以選擇到自己最想去的虛擬世界裡,以年輕的狀態在意識世界中永生。
影視的演繹已經在商業上出現。例如,一家名為Eternime的創業公司就計劃結合你在社交媒體上發布的信息、你的想法和你手機中的圖片,藉助人工智慧來創造一個數字版本的你自己。在真實世界的這個人去世之後,數字世界中的虛擬人還可以在很長時間內和Ta的愛人乃至後代繼續互動。
在這家公司的官網上,口號是「永遠保留你最重要的想法、故事和記憶」,目前已有37925人籤約了這項服務。Eternime的創辦者馬裡烏斯·厄薩奇(Marius Ursache)說:「根據數位化身所收集到的信息,它能做從提供基本生平數據到充當健談夥伴的任何事。」這項服務預計將在明年上線。
其實早在2013年召開的「全球未來2045國際大會」上,關於「意識數位化」的提法已經開始出現。《奇點臨近》的作者庫茲韋爾認為,到2045年,人類將通過把自己的意識上傳到電腦中來實現數位化意義上的「不朽」。
不過庫茲韋爾和他的奇點理論一直飽受爭議。2010年,CBS news上曾有作者寫博文《庫茲韋爾是如何販賣自己的垃圾科學的》,認為他抓住消費者的恐懼心理,利用社會傳播而非科學論證。2015年,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博士生王威廉也發文質疑。
有趣的是,王威廉這篇文章中說,「在《奇點臨近》原書第211頁上,庫茲韋爾介紹道,『我每天要吃250片大補丸,每周注射6次營養液,這樣才能活到奇點來臨的那一天』。庫茲韋爾順理成章地向其奇點理論的粉絲推出了自家昂貴的長壽保健藥」。——黑妹在奇點臨近原書(中文和英文都找了)的第211頁上,並沒有找到那句涉嫌推銷「補藥」的話。如果有人找到了,可以廣而告知一下。
回到上述黑鏡中的兩集,結尾大為不同。幾年前的那集裡,女主角無法忍受這種逼近真實的虛擬所帶來的恐懼感,最終選擇了從懸崖上跳下;而最新的一集,兩個主角都選擇了在意識中永生。即使奇點不一定會到來,腦機接口增強人類已經是技術的趨勢之一,或許有一日我們可能都會面臨這個選擇,屆時你的決定會是怎樣的呢?(記者 周琳)
數字經濟、人工智慧、5G——這些新詞將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
隨著「網際網路+」的深入發展,數字經濟正逐漸改變我們的生活習慣,比如打車、叫外賣、旅遊等非常貼近生活的領域都被網絡影響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