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絹蝶。
青城箭環蝶。
巴黎翠鳳蝶。
奧鍬甲。
藍頭葉甲之戀。
三尾褐鳳蝶。
紅尾大蠶蛾。
7月,成都青城山山頂,夜幕降臨,炎熱漸漸退去。唧唧唧、吱吱吱、嗡嗡嗡……草叢間,一曲「交響曲」開始奏起。
一片空地上,兩盞1000瓦的白熾燈亮起,旁邊,一塊長3米、寬2米的白布拉開,一臺好戲即將上演。十多分鐘後,昆蟲們陸續登臺集合,工作人員開始點名:籮紋蛾、陽長臂金龜、黃紋天牛……
每個月,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工作人員都通過這樣「燈誘」的方式,來觀察研究川西崑蟲種類分布。
高溫連連,人類在朋友圈裡「炸」開了鍋,而昆蟲的世界裡,也並不平靜。近年來,工作人員發現,「昆蟲表演隊伍」在不斷壯大,出現了長尾大蠶蛾、奧鍬甲等「新成員」,而「老班底」中,一些昆蟲也在悄悄發生著變化……春江水暖鴨先知,酷暑難耐,青城山的昆蟲們也提前感應到了。
今年6月開始,成都的氣溫一路攀升,華希昆蟲博物館館長趙力和工作人員忙碌了起來。盛夏的晚上,昆蟲大軍們開始大規模出動,正是研究它們的最好時機。
多數昆蟲,尤其是「飛行部隊」的昆蟲,有趨光性。燈誘,是召集它們最好的辦法。
6月底的一個傍晚,當天色暗下來,青城山山頂一塊空曠的草地上,兩盞1000瓦的白熾燈亮起,昆蟲們尋光而來,在燈光旁的一塊白布上「集合」。
「這是籮紋蛾,這是黑扁鍬甲……」趙力一一點名。一個顏色豔麗的「風箏」引起了他的注意。「風箏」的身體呈粉綠色,十分搶眼,兩條長長的紅色尾巴,像一把剪刀。
這是一隻雄性長尾大蠶蛾。不遠處,趙力還發現了兩隻雄性長尾大蠶蛾,可惜的是,這兩隻的尾突各斷掉了一隻。
不只欣喜於它的高顏值,讓趙力更激動的是,這是川西首次發現存活的長尾大蠶蛾。「去年7月底,在青城山發現過一隻,但已經死亡了。」
「外來戶」長尾大蠶蛾,喜歡氣溫較高的地方,它的「老家」在熱帶地區,在中國,它多出現在廣東、廣西、福建等靠南的省區。「以前,最往北,只在重慶四面山發現過。」
趙力分析,長尾大蠶蛾的出現,與近年來的高溫不無關係。「一個地方一次出現了3隻,這說明,這附近,應該存在一定數量的種群。」
首次在川西發現長尾大蠶蛾,讓趙力驚喜不已。他將這隻完整的長尾大蠶蛾放進紙袋裡,小心翼翼地帶回博物館。
經測量,這隻長尾大蠶蛾尾突15釐米左右,那對粉綠色又帶著粉紅色花邊的翅膀上,鱗片還未脫落,「猜測最近幾天之內才變成成蟲的。」
在東南亞的「老家」,長尾大蠶蛾的成蟲一般在4月份就能出現,而住在廣東、廣西的,則要晚一個月。「氣溫越低,幼蟲需要的生長期越長,所以,越往北時間越晚,成都的氣溫雖然升高,但不比南方地區,所以成蟲出現的時間會晚一些。」趙力說。
長尾大蠶蛾並不孤獨。就在它被發現的一個星期後,趙力又在同一地點,發現了一個穿著裙擺帶點淡黃色的黑禮服的傢伙。它叫奧鍬甲,算是長尾大蠶蛾的「鄰居」,同樣多分布在東南亞和我國兩廣地區。「這次也是首次在川西地區發現。」趙力說。
近兩年來,這樣的「首次發現」時有出現。
2013年8月2日晚,青城山腳下,昏暗的燈光下,一隻「大個頭」的金龜子引起了遊客的注意。這是一隻身長近8釐米的陽長臂金龜。
陽長臂金龜一般在海南島、廣東、廣西等熱帶地區,在四川不多,不過,近年來,這種昆蟲也時常露臉。就在前不久,趙力又在青城山發現了一隻陽長臂金龜。「與上世紀30年代峨眉山的採集記錄相比,它們的體長由過去的5.8釐米增加到普遍6.5釐米左右。」
在趙力看來,昆蟲個頭的變大,也是氣候變暖的一個證據,「溫度升高,生長期提前,生長速度也變快,於是,體型變大了。」
而另一邊,成都的氣溫也屢屢破紀錄。
2016年8月中下旬,「立秋」已過,可「秋老虎」在副熱帶高壓的「指使」下,越發猖狂。從8月19日開始到25日,成都連續7天熱到了35℃以上。8月21日,更是達到了36.7℃,創下了近30年之最。
今年,高溫又早了一步。7月10日、11日,成都連續兩天氣溫達到36.5℃,破紀錄的架勢十足。
從1986年至今,溫江國家基準氣象站最高氣溫超過36℃的年份只有2006年、2013年、2015年、2016年,還有今年。這樣看來,成都36℃不常有,但最近幾年,卻幾乎年年見。
2016年,成都市年平均氣溫為17.2℃,較常年偏高0.9℃,為1961年以來第三高。2015/2016的這個冬天,成都入冬時間比常年推遲12~20天,都江堰、彭州、郫都、新津、大邑、新都、金堂等7站達到暖冬標準。2016/2017的冬季,成都有9個區市縣冬季平均氣溫創歷年同期新高,暖冬現象異常明顯。
不只夏天熱,冬天也沒那麼冷了。對於一些昆蟲來說,正是「瘋長」的時期。去年8月,成都最熱的一段時間,青城山一隻籮紋蛾,5天就孵化完成,生長速度快了足足兩周。高溫猶如一支催熟劑,加快了蛾類的新陳代謝,蛾類數量翻番。
氣溫升高,對於低海拔的昆蟲來說,正是開拓疆土的大好時機,然而,對於高海拔的昆蟲來說,卻是一個噩夢。高原的精靈——各種絹蝶就遭遇了一場災難。
貢嘎山雪線附近,人跡罕至,7月,春天姍姍來遲,積雪開始漸漸消融,耐高寒的罌粟科和景天科植物在慢慢地舒展枝葉,奶黃色的絨蒿花和紫色的龍膽花也悄悄地扯開緊裹了一個長冬的外罩。泥土縫裡、在石隙中,一隻只穿著白底紅圓點外衣的絹蝶,開始羽化,在陽光的照耀下,這一個個白色的身影翩翩起舞……
也許,再過若干年,這樣美麗的畫面將僅存在於記憶中。
曾做絹蝶生意的當地人對這一變化深有體會。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的風也吹到了貢嘎山,絹蝶貿易迎來了最鼎盛的時期。每逢七八月,絹蝶開始飛舞,當地一些村民也忙碌了起來。
他們拿著網子,在山坡上揮舞,將捕捉到的絹蝶放進紙袋裡,拿下山去賣。一隻絹蝶能賣到幾十元甚至上百元,短短兩個月,一人可以捕捉上千隻,收入上萬不是難事。
1989年,《野生動物保護法》實施,絹蝶被保護了起來。當然,還是有人為了利益,鋌而走險。不過,近年來,貢嘎山上的絹蝶生意人幾乎都轉行了,除了抓捕禁令,還因為——沒有絹蝶可以抓了。
川西20多年前發現絹蝶的地方,現在百分之八十的區域都已經看不到絹蝶了。過去,每到七八月,貢嘎山上海拔3800米以上,就能看見成群飛舞的絹蝶,2013年,要看到絹蝶,你得再往上爬700米。
海拔越高,氣溫越低。氣溫升高後,「高冷」的絹蝶,只能往更冷的高處遷移。不過,這樣一來,它的生活範圍變窄了,因為,不是所有的山峰,都有足夠高的海拔。
趙力說,目前,海拔4000米以上生活的絹蝶已經處於一種孤島狀分布,它們分散居住在山峰之上,生殖隔離,基因開始缺少交流,將逐漸面臨滅絕危機。
這樣的尷尬並不只出現在我們身邊。
歐洲的絹蝶數量也在減少,阿波羅絹蝶,因後翅上有像太陽一樣的紅斑而得名,在歐洲是最高級別的保護動物,據說已經從阿爾卑斯山基本滅絕了,法國境內幾乎看不到了。「這一切,與高溫不無關係。」趙力說。
就在6月20日,世界氣象組織發表聲明稱,地球正在經歷極端炎熱的一年。5月和6月,歐洲、中東、北非和美國部分地區經歷了異常高溫天氣。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發布的報告顯示,21世紀以來,全球年度(平均)氣溫紀錄已被打破5次,分別是2005年、2010年、2014年、2015年和2016年。美國航天局戈達德空間研究所負責人加文·施密特曾表示,20世紀中後期以來,地球氣溫正在加速變暖。
而範圍縮小到成都,時間縮小到最近。今年7月1日~20日,成都的平均氣溫較1977年~2016年這40年同期平均值偏高1.3~2.8℃。
全球在升溫,也因此帶來了一系列連鎖反應,出現在川西的熱帶昆蟲就是無數反應中的小小一個。
欣喜看到一些新面孔的同時,趙力也有些擔憂,尤其是對於高海拔的昆蟲。「海拔5600米的永凍雪線,這是昆蟲生存的極限,因此,昆蟲朝著高山遷徙,終究還是有盡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