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臣:草原走出的火箭技術專家(下)

2020-09-05 蝌蚪五線譜

「在乎那麼多幹嘛?(在)哪裡都是幹!」

書接上篇。1990年7月16日,總設計師王德臣主持首次發射「長二捆」,舉國同慶。但他很清楚,這只是萬裡長徵的第一步,離澳星整體發射成功還有很長的距離。

成功從來都不易,航天事業尤是。成功之前,往往是讓人抓狂的失敗。

「不要怕失敗!」

1992年3月22日,中國火箭史上的「黑色星期日」。

「長二捆」攜帶「澳星B-1」發射時,由於第三個助推器的點火觸力點火力小了一點點,產生的推力不夠,發動機在幾秒內自動關機,發射失敗。雖然王德臣設想過很多種失敗的方式,唯獨沒想到這點。

他看到火箭底部冒出棕色的煙霧後,心裡一緊,立即與於龍淮等專家跑到發射塔下,一方面指揮搶救尚未飛離的火箭和衛星,另一方面也希望找出發射失敗的真實原因。此刻,他們都忘記了,這些煙霧是有毒的。

「長二捆」澳星B-1發射失利現場直播(優酷,視頻截圖)

那天深夜,王德臣回到宿舍,合衣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腦海裡全是火箭結構的影子。他失眠了。年輕時前輩兼恩師錢學森、屠守鍔的教誨再次浮現眼前。「科學研究總有失敗,關鍵是不被失敗嚇倒。」他在本上寫下錢院長當年說的話。

「不要怕失敗!」一晚上的思想鬥爭後,王德臣這樣告訴自己,然後疾步走向辦公室。

細心的同事發現,王德臣頭上多了一些白髮。

「在乎那麼多幹嘛?(在)哪裡都是幹!」

接下來的日子,王德臣變得有些沉默寡言。他很少說笑,只是把時間都放在查找故障上。他本來工作就極為負責,現在變得更加細心,不放過任何一個疑點。

在衛星發射中心,無論嚴寒還是酷暑,他幾乎每天都爬上每層塔架,看看插頭、框架等是否鬆動。長期在外工作,讓他的臉變得更黑了,同事們結合他一貫嚴謹的作風,送了一個綽號:黑包公。

那些日子,黑包公把工作調整到最佳狀態。有人曾稱他「王不在乎」,現在變成更「不在乎」。 「不在乎」主要體現三方面。一是不在乎名利。他認為,航天是科學上規模最宏大的系統工程,榮譽是大家的,總設計師只是帶個頭而已。所以他很少接受媒體採訪,宣傳他的資料也並不多。此外,他雖然從事世界上要求最高的工作,但從不管待遇是多少。工資由家人管著,除了偶爾陪家人買菜外,他很少花錢。從不談工資,從不說加薪,這是他的工作原則。

二是不在乎生活單調。工作太忙了,公休日、假日對他來說都沒有特別的意義。從初到研究院的辦公室、食堂、宿舍的小「三點一線」到後來的研究院、發射場、家的大「三點一線」,貫穿著「長二捆」研製的始終。其實,大學時他也有很多愛好,甚至痴迷過武俠小說,尤其喜歡金庸的作品。可接手火箭設計後,長期繃緊的神經讓他不再輕鬆。「澳星B-1」發射失敗,他的大「三點一線」也常常變為研究院、發射場的「兩點一線」。

工作中的王德臣(來源:航天科技集團官網)

三是不在乎任務重壓力大。長期繁重的工作讓他練成抗壓的本領。任務最重時,他同時承擔六個型號的總設計師和一個型號的總指揮。壓力最大的時候,是澳星B-1」發射失敗,輿論負面內容不少。

「在乎那麼多幹嘛?(在)哪裡都是幹!」當同事為他待遇低鳴不平,說某某某高薪跳槽到外企拿高薪時,他這樣答道。這是老航天人最質樸的告白。

「王不在乎」的付出沒有白費。1994年8月28日,「長二捆」攜「澳星B-3」順利升空,澳星合同全部完成。美國休斯公司非常滿意,又與長城工業總公司籤訂了「亞太二號」衛星的合同。

研發人員相慶「長二捆」攜「澳星_3」升空(來源:航天科技集團官網)

「長二捆」升空,意味著中國火箭低軌道運載能力一躍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為我國發展載人航天事業提供了成熟的「強弓」。

「載人航天是科學發展的方向!」

1992年9月21日,黨中央批覆關於載人航天工程的論證報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立項,代號為「921」工程。批覆還指出一個管理方向:像當年抓「兩彈一星」一樣抓「921」。

作為我國航天史上規模最宏大的現代化系統工程,「921」共設有載人飛船、運載火箭、測控通信等七大系統,其中運載火箭系統由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一研究院負責,主要研製運載飛船的「長徵」系列火箭,指標是火箭的安全性能要達到99.9%。

運載火箭系統首任總設計師自然落到王德臣肩上。作為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的他,深知載人航天的重要性。「空間資源探測開發、全面觀測地球、新生存環境等方面都需要人進入太空,這在前蘇聯太空人加加林上天時還是人類的幻想,現在已成為現實。總之,載人航天是科學發展的方向」。王德臣重返闊別38年的母校內蒙古海拉爾二中時對年輕的學友們講道。

他全心全意投入到載人航天火箭的研製工作中。發射靶場、機器車間、調度室、會議室等地都留下他的身影。故障診斷、太空人安全逃離等內容都是他研究的重點。忙並緊張著,是他一貫的工作作風。在他的帶領下,第一研究院以「長徵二號E」為基礎,研製出新型的「長徵二號F」。

中國家族長徵系列運載火箭部分成員(來源:新華社)

1999年11月20日凌晨,「長徵二號F」火箭託著我國第一艘飛船——神舟一號順利到達太空,飛行21小時後返回地球,在王德臣的故鄉內蒙古順利著陸。

那一刻,他雖然退休沒在現場,但眼中分明噙著淚水。

「永不言敗,絕不驕勝,窮畢生之追求創多彩人生。」王德臣這句重返闊別38年的母校海拉爾二中時的留言,正是他畢生潛心研究火箭的真實寫照。


參考資料:

1. 論文《載人航天與運載火箭》,作者楊啟東等,《飛彈與航天運載技術》2000第1期。

2. 文章《誰遣「神舟」天際遊》,作者郭莉莉,《軍事技術》2010年第2期。

3. 文章《草原之子:火箭技術專家王德臣》,作者郭揚揚,《草原兒女》2005年第11期。

作者:魏德勇

相關焦點

  • 以目前的火箭技術,我們或永遠無法走出太陽系
    ),這是第一枚人造衛星,震驚全球,從此開啟了人類的太空時代。從此,宇宙探索技術飛速發展,人來也終於第一次 有能力探索太陽系內的行星,而不總是用各種大口徑的天文望遠鏡遠遠的觀察。蘇聯東方號系列運載火箭中的「衛星號」,是人類第一枚真正意義上的空間運載化學能火箭,此種火箭在接下來的幾十年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而大放光彩。
  • 我國航天技術大躍進,中國的航天空間站正向我們迎面走來
    地理信息技術包括GPS,GIS,遙感技術,廣泛作用與農業,工業當中,促進經濟發展。同時在生命科學領域,微重力,無菌,強輻射,是理想的生命科學研究環境,比如著名 「太空草莓」,「太空番茄」,改良了植物品種,經過近十年的改良和育種,已經得到了產量高,營養價值更好,風味更好的品種。在軍事領域方面,航天的技術與洲際彈道飛彈的技術存在很多的相同,航天技術越強,其飛彈方面的水平也將水漲船高。
  • 人類文明興衰(003)人類遷徙(走出非洲)和基因溯源
    1、人類遷徙和走出非洲在大約十萬年前,地球環境發生了劇烈變化,除了少量現代智人、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其他人類都滅亡了。在非洲,氣候變得非常乾旱,森林草原變成了沙漠,不再適合人類居住。在大約七萬年前,現代智人一支開始了走出非洲的漫長旅程。大約在六萬年前,他們成功的生活在西亞。在西亞的這一群現代智人,是所有生活在非洲以外地區的人類的祖先。大約六萬多年前,西亞現代智人的一支D開始沿海遷徙,其中一部分最遠達到日本列島,另外一部分則在南亞改變路線,進入亞洲內陸地區。
  • 王永志:為我國航天事業圓夢的「常勝將軍」(下)
    1985年,我國正式宣布將自行研製的長徵系列火箭投入國際市場,承擔國際衛星的發射業務。雖然西方一些國家害怕中國強大而進行幹擾和破壞,但動搖不了中國航天人的決心。次年10月,隨著美國等國火箭發射的失利,王永志與王德臣、於龍淮、李伯勇等科學家提出研製「長徵二號」大推力捆綁式火箭(即「長二捆」)的提議。
  • 「植物世界」嘉塘草原的花草「精靈」(下)
    二、草原上的藍紫色系植物嘉塘草原海拔高,紫外線強,高強度的紫外線破壞了植物正常的代謝反應,使植物體內產生了大量的類胡蘿蔔素和而嘉塘草原的藍紫色花系更是耀眼奪目。嘉塘草原的「皮膚」特別薄。因為環境惡劣,土壤條件差,保水很難,隨處可見草原中的裸露,就像缺了一塊的衣服。露蕊烏頭就在這樣裸露的地方找到了生長的機會。十釐米左右的高度,幾十朵藍紫色的花兒擁簇在一起,在嫩綠而標緻的葉子的陪襯下,一點兒沒有乾澀的感覺,反而為裸露的環境提供了無限的活力和希望。
  • 火箭發動機推進劑噴注與燃燒不穩定性(中)
    )的出現使304未能成功應用在黑鳥高空偵察機上,但卻使得普惠公司掌握了液氫的儲存-運輸以及液氫泵技術,大推力液氫火箭發動機的大門洞開。SLS(航天發射系統)二子級。),都採用了再生冷卻技術將噴嘴和燃燒室製成中空結構。
  • 火箭發動機,人類玩火的極致(六)——實現「阿波羅」登月計劃
    1957年,蘇聯已經發射了第一顆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後來又將第一名太空人尤裡﹒加加林(Yuri Gagarin)在1961年送上了太空,美國明顯落後了。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遺產,政治和經濟上的深刻分歧讓兩個超級大國產生了競爭,引發了冷戰。儘管雙方沒有發生正面衝突,兩國還是不斷尋求優勢以便威懾對方。
  • 營口人的驕傲——孫家棟(下)
    為能「抓得住」,孫家棟提出將地面設備與衛星設備聯合起來,使用先進的都卜勒測軌道技術,通過頻率的變化確定衛星的高度、速度、方位等,做到統一指揮,準確入軌。為了「看得見」,孫家棟與大家絞盡腦汁,這顆衛星直徑只有1米,表面不光亮,人在地球上根本看不到。
  • SpaceX星艦:大型獵鷹火箭的不停頓進化(二)
    NSF的專家擔心的是,這種設計太大了以至於不夠安全,實用和經濟。第八版:大獵鷹火箭 – 2017年9月但是,幾個月後,SpaceX決定採用較小的9米(29.5英尺)直徑的設計,以避免建造一座全新的工廠。 這將簡化生產,但運輸和測試就變得更為複雜和昂貴。
  • SpaceX星艦:大型獵鷹火箭的不停頓進化(一)
    構想階段(2006-2012)2006年,在努力發射28噸Falcon 1火箭的同時,成立4年的SpaceX被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授予種子資金去建造一臺更大的10引擎火箭 - 獵鷹9號,火箭第一級為9引擎,第二級為1引擎。 同時,取消了較小的獵鷹5號火箭的計劃。
  • 以科技力量託舉夢想——走近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下)
    資料圖 新華社供圖新技術多、新研產品多、技術跨度大、研製規模大……面對挑戰,李東率領技術團隊突破了12大類247項關鍵技術,解決了一系列世界性難題,確保長徵五號火箭於20162017年長徵五號遙二火箭發射失利後,李東和團隊並沒有退縮,他們開展了長達兩年多的艱苦「歸零」和攻關。2019年12月27日,隨著長徵五號遙三火箭發射成功,長徵五號「王者歸來」。「鬥轉星換,十年終鑄成巨箭。甘苦暑寒,波折歷罷捷報傳。初心不變,今日夢築空間站。」2020年長徵五號B火箭發射成功後,李東用這樣的詩句描述了自己的心情。探索不會止步,「更待來年,鯤鵬扶搖九重天!」
  • 專家:「安塔瑞斯」火箭發射事故表明美需發展自身技術
    (圖片來源:英國媒體)中國日報網10月30日電(信蓮) 據俄新網10月30日報導,美國航天行業專家邁爾斯·奧布賴恩認為,「安塔瑞斯」號運載火箭(Antares)28日向國際空間站發射「天鵝座」貨運飛船(Cygnus)失敗表明美國有必要發展自身火箭技術。
  • 淺析液體火箭發動機推進劑噴注霧化與燃燒不穩定性(上)
    18個噴注霧化單元只能夠提供25噸的推力,儘管後來蘇聯人復原V-2火箭技術後發現其推力原本可以達到35噸(在萊厄斯騰,蘇聯火箭工程師將發動機置於不同狀態下,進行了40多次地面試車。在H-1的基礎上,F-1進行了設計(放大)。
  • 嫦娥系列探測器(1/8)科普下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研製的中國首個實施無人月面取樣返回的太空飛行器。根據計劃安排,2020年,長徵五號系列火箭將執行3次發射任務。在長徵五號B首飛後,長徵五號遙四火箭將發射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長徵五號火箭還將迎來第五次發射,將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送上月球,實現對月球表面的採樣返回。嫦娥六號探測器嫦娥六號探測器,是嫦娥探月計劃第六個探測器。
  • VASIMR發動機——讓39天去火星成為可能(下)
    然而,依靠化學能的火箭發動機是不是最合適的行星際飛船動力?還是NERVA的核熱動力氫工質火箭發動機?本期我們來聊聊更有前景的可變比衝的磁等離子體(VASIMR)發動機。)(一)借鑑核聚變,超級可變比衝發動機VASIMR發動機全稱是可變比衝磁等離子體發動機,由前NASA華裔太空人張福林(FranklinR.ChangDiaz,哥斯大黎加人,祖籍廣東)於1979年提出,基本原理是將等離子體溫度加熱到高達一千萬度甚至更高,借鑑核聚變技術研究的衍生技術
  • 中國空間站拒絕美國加入的背後:2000噸級大火箭走出自己的路
    空間站並非中國載人航天的最終目標,載人登月各項準備工作已經悄然開始,2000噸級921大火箭有望走出中國人自己的登月之路。出品:兵器瞭望臺(第2839期 頭條獨家)近日中國空間站拒絕美國加入的消息走紅,其前因後果是中國的空間站計劃即將開工建造,預計在2022年前後完工,形成一個60噸級的空間站。
  • 尋找鬼魂的科學家(下)
    他請來心理專家,對男孩吉米進行心理測試。通過對某些啤酒瓶、墨水瓶在不定形力的作用下可以自啟的解釋,吉米意識到火箭升天、火山爆發等類似現象的作用原理。威廉.羅爾說:「作為心理學家,通過測試我發現吉米暴露了極為緊張與敵意的心理。」威廉.羅爾估計,吉米特殊化的心理緊張狀態,不由自主地釋放出一種心理能量,是它造成瓶瓶罐罐開蓋,或打碎。過了10年,威廉.羅爾又遇到了同類事件。
  • 硬(tǔ)核(wèi)科普!官方「神還原」火箭發射過程
    火箭發射的畫面不少人都見過但你見過「人工模擬火箭發射」嗎最近,@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就給網友露了一手真·人工模擬火箭發射視頻中工作人員出鏡扮演火箭各個部位形象展現了火箭發射的全過程1首先,10秒倒計時開始倒計時結束
  • 現代火箭技術之父
    而德國的V-2火箭試驗成功,已經是1942年以後的事了。 是美國最早的火箭發動機發明家,被公認為現代火箭技術之父。 1926年3月16日,在麻薩諸塞州的奧本,冰雪覆蓋的草原上,戈達德發射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枚液體火箭。火箭長約3.4米,發射時重量為4.6公斤,空重為2.6公斤。飛行延續了約2.5秒,最大高度為12.5米,飛行距離為56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