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乎那麼多幹嘛?(在)哪裡都是幹!」
書接上篇。1990年7月16日,總設計師王德臣主持首次發射「長二捆」,舉國同慶。但他很清楚,這只是萬裡長徵的第一步,離澳星整體發射成功還有很長的距離。
成功從來都不易,航天事業尤是。成功之前,往往是讓人抓狂的失敗。
「不要怕失敗!」
1992年3月22日,中國火箭史上的「黑色星期日」。
「長二捆」攜帶「澳星B-1」發射時,由於第三個助推器的點火觸力點火力小了一點點,產生的推力不夠,發動機在幾秒內自動關機,發射失敗。雖然王德臣設想過很多種失敗的方式,唯獨沒想到這點。
他看到火箭底部冒出棕色的煙霧後,心裡一緊,立即與於龍淮等專家跑到發射塔下,一方面指揮搶救尚未飛離的火箭和衛星,另一方面也希望找出發射失敗的真實原因。此刻,他們都忘記了,這些煙霧是有毒的。
「長二捆」澳星B-1發射失利現場直播(優酷,視頻截圖)
那天深夜,王德臣回到宿舍,合衣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腦海裡全是火箭結構的影子。他失眠了。年輕時前輩兼恩師錢學森、屠守鍔的教誨再次浮現眼前。「科學研究總有失敗,關鍵是不被失敗嚇倒。」他在本上寫下錢院長當年說的話。
「不要怕失敗!」一晚上的思想鬥爭後,王德臣這樣告訴自己,然後疾步走向辦公室。
細心的同事發現,王德臣頭上多了一些白髮。
「在乎那麼多幹嘛?(在)哪裡都是幹!」
接下來的日子,王德臣變得有些沉默寡言。他很少說笑,只是把時間都放在查找故障上。他本來工作就極為負責,現在變得更加細心,不放過任何一個疑點。
在衛星發射中心,無論嚴寒還是酷暑,他幾乎每天都爬上每層塔架,看看插頭、框架等是否鬆動。長期在外工作,讓他的臉變得更黑了,同事們結合他一貫嚴謹的作風,送了一個綽號:黑包公。
那些日子,黑包公把工作調整到最佳狀態。有人曾稱他「王不在乎」,現在變成更「不在乎」。 「不在乎」主要體現三方面。一是不在乎名利。他認為,航天是科學上規模最宏大的系統工程,榮譽是大家的,總設計師只是帶個頭而已。所以他很少接受媒體採訪,宣傳他的資料也並不多。此外,他雖然從事世界上要求最高的工作,但從不管待遇是多少。工資由家人管著,除了偶爾陪家人買菜外,他很少花錢。從不談工資,從不說加薪,這是他的工作原則。
二是不在乎生活單調。工作太忙了,公休日、假日對他來說都沒有特別的意義。從初到研究院的辦公室、食堂、宿舍的小「三點一線」到後來的研究院、發射場、家的大「三點一線」,貫穿著「長二捆」研製的始終。其實,大學時他也有很多愛好,甚至痴迷過武俠小說,尤其喜歡金庸的作品。可接手火箭設計後,長期繃緊的神經讓他不再輕鬆。「澳星B-1」發射失敗,他的大「三點一線」也常常變為研究院、發射場的「兩點一線」。
工作中的王德臣(來源:航天科技集團官網)
三是不在乎任務重壓力大。長期繁重的工作讓他練成抗壓的本領。任務最重時,他同時承擔六個型號的總設計師和一個型號的總指揮。壓力最大的時候,是澳星B-1」發射失敗,輿論負面內容不少。
「在乎那麼多幹嘛?(在)哪裡都是幹!」當同事為他待遇低鳴不平,說某某某高薪跳槽到外企拿高薪時,他這樣答道。這是老航天人最質樸的告白。
「王不在乎」的付出沒有白費。1994年8月28日,「長二捆」攜「澳星B-3」順利升空,澳星合同全部完成。美國休斯公司非常滿意,又與長城工業總公司籤訂了「亞太二號」衛星的合同。
研發人員相慶「長二捆」攜「澳星_3」升空(來源:航天科技集團官網)
「長二捆」升空,意味著中國火箭低軌道運載能力一躍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為我國發展載人航天事業提供了成熟的「強弓」。
「載人航天是科學發展的方向!」
1992年9月21日,黨中央批覆關於載人航天工程的論證報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立項,代號為「921」工程。批覆還指出一個管理方向:像當年抓「兩彈一星」一樣抓「921」。
作為我國航天史上規模最宏大的現代化系統工程,「921」共設有載人飛船、運載火箭、測控通信等七大系統,其中運載火箭系統由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一研究院負責,主要研製運載飛船的「長徵」系列火箭,指標是火箭的安全性能要達到99.9%。
運載火箭系統首任總設計師自然落到王德臣肩上。作為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的他,深知載人航天的重要性。「空間資源探測開發、全面觀測地球、新生存環境等方面都需要人進入太空,這在前蘇聯太空人加加林上天時還是人類的幻想,現在已成為現實。總之,載人航天是科學發展的方向」。王德臣重返闊別38年的母校內蒙古海拉爾二中時對年輕的學友們講道。
他全心全意投入到載人航天火箭的研製工作中。發射靶場、機器車間、調度室、會議室等地都留下他的身影。故障診斷、太空人安全逃離等內容都是他研究的重點。忙並緊張著,是他一貫的工作作風。在他的帶領下,第一研究院以「長徵二號E」為基礎,研製出新型的「長徵二號F」。
中國家族長徵系列運載火箭部分成員(來源:新華社)
1999年11月20日凌晨,「長徵二號F」火箭託著我國第一艘飛船——神舟一號順利到達太空,飛行21小時後返回地球,在王德臣的故鄉內蒙古順利著陸。
那一刻,他雖然退休沒在現場,但眼中分明噙著淚水。
「永不言敗,絕不驕勝,窮畢生之追求創多彩人生。」王德臣這句重返闊別38年的母校海拉爾二中時的留言,正是他畢生潛心研究火箭的真實寫照。
參考資料:
1. 論文《載人航天與運載火箭》,作者楊啟東等,《飛彈與航天運載技術》2000第1期。
2. 文章《誰遣「神舟」天際遊》,作者郭莉莉,《軍事技術》2010年第2期。
3. 文章《草原之子:火箭技術專家王德臣》,作者郭揚揚,《草原兒女》2005年第11期。
作者:魏德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