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目前的火箭技術,我們或永遠無法走出太陽系

2020-10-03 比丘尼

自從人類誕生以來,星辰大海一直對人類有著致命的吸引力。貫穿人類的歷史,從遠古到現代,人類探索宇宙的腳步從來沒有停止。



50年前,1957年的10月4日,蘇聯發射了斯普尼克號(Spumik),這是第一枚人造衛星,震驚全球,從此開啟了人類的太空時代。從此,宇宙探索技術飛速發展,人來也終於第一次 有能力探索太陽系內的行星,而不總是用各種大口徑的天文望遠鏡遠遠的觀察。蘇聯東方號系列運載火箭中的「衛星號」,是人類第一枚真正意義上的空間運載化學能火箭,此種火箭在接下來的幾十年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而大放光彩。



1961年4月12日,前蘇聯航天員加加林乘坐「東方1號」宇宙飛船繞地球一周,完成了世界首次載人宇宙飛行。人類第一次從地球之外回望我們的蔚藍星球。

1964年11月28日 ,美國人在佛羅裡達州的卡納維拉爾角基地用阿特拉斯 -阿金納D運載火箭 發射了人類第一個成功飛越火星的火星探測器飛船,在經歷了令人窒息的228天航行後,於1965年7月14日人類第一次在距離 火星表面9846公裡的高空觀察這顆紅色星球。在隨後的時間裡,世界上不同國家用各自的探空火箭把將近10個火星探測器送到了火星表面。中國也於2020年9月20日用長徵5B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中國第一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



1969年7月16日上午,巨大的「土星5號」火箭載著「阿波羅11號」飛船從美國甘迺迪角發射場點火升空,開始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太空飛行。參加這次飛行的有美國太空人尼爾·阿姆斯特朗、埃德溫·奧爾德林、麥可·科林斯。在美國東部時間下午4時17分42秒,阿姆斯特朗將左腳小心翼翼地踏上了月球表面,人類第一次踏上月球。



1977年9月5日,美國人用泰坦三號E半人馬座火箭成功發射旅行者一號空間探測器,截止到2020年6月仍然正常運作。它曾到訪過木星及土星,是提供了其衛星高解像清晰照片的第一艘太空飛行器。它的主要任務在1979年經過木星系統、1980年經過土星系統之後,結束於1980年11月20日。它也是第一個提供了木星、土星以及其衛星詳細照片的探測器。距今離地球最遠的人造衛星。2012年8月25日,"旅行者1號"成為第一個穿越太陽圈並進入星際介質的宇宙飛船。截至2019年10月23日止,旅行者1號正處於離太陽211億公裡的距離,但仍未脫離太陽系。



1991年,美國發射的「伽利略」木星探測器 成功的對編號為951的Gaspra的小行星飛越探測。90年代後全球共實施了6次小行星任務,3次彗星任務,從此實現了飛越、繞飛、採樣返回等多種樣式的探測任務。



從此以後,宇宙的深空探測進入到一個瓶頸期,現行的化學能火箭作為深空探測的載體除了有限的發動機和燃料技術改善外,毫無存進。按目前火箭的技術,到達離地球最近距離約5500萬公裡的火星尚且需要半年,被巨型火箭發射到外太空利用 同位素溫差發電機為能源,以第三宇宙速度飛行的旅行者一號如今已經飛了43年,仍然無法飛出太陽系。要知道太陽系的直徑約為1光年,不說宇宙空間,就單說在銀河系空間面前都是一個微不足道的距離。以 人類短暫的壽命來看,我們不得不說,現如今以化學能為動力的探測火箭,根本不足以讓人類走出太陽系,更遑論銀河系!幾十年都未發展出革新的運載技術,是否人類真的要被困鎖在這小小的太陽系?答案是否定的,雖然目前我們依然以這種化學能火箭為主,但是工程師們早已看到這種運載火箭的弊端,幾種不同種類但理論上有效的推進發動機已經初見雛形。

NO.1,離子發動機。離子發動機是太陽能電火箭發動機三種類型中的一種,屬於非常規推進系統。它與普遍使用的液體火箭、固體火箭等化學火箭有所不同,是靠太陽能或者核能工作,而非化學能。化學火箭發動機的推進劑把化學能轉變為熱能,經過噴管的氣動熱力加速,再轉化為噴射燃氣流的動能來產生推力。離子發動機的工作介質則是通過太陽能或者核能轉換成的電能予以加熱的方式或這種電能產生的靜電場、電磁場的作用獲得動能來實現反作用推進的。通過從發動機尾部噴射出陽離子來推動飛船前進,所以離子發動機的驅動方式也被叫做電力驅動方式。理論上,這種電火箭比通常使用的化學火箭效率要高10倍,所需推進劑工作介質較少,可使太空飛行器有更多的空間裝載有效載荷。但目前的離子發動機的最大缺點是推重比太小,其推力只相當於一張紙對於你的手的壓力,顯然這樣的發動機無法讓飛船和探測器脫離地球的重力場,也無法攜帶大的負載,還需要繼續研究其技術。



NO.2,霍爾推進器。霍爾推力器,與離子推力器的工作原理十分相似,都是靠電場對離子進行加速,從而得到極高的排氣速度,繼而大量提升比衝,但霍爾推力器與離子推力器的結構與電離的方式存在很大的區別。從宏觀上來說,是前級的電離室+後端的穩態靜電場來實現的,其主要的加速作用靠末端的靜電場來實現。普通火箭發動機是靠燃燒化學燃料,噴出燃燒氣體推進;離子發動機靠離子流直接推進;霍爾發動機靠的是強磁場和電場約束加速離子流速度繼而拋出的是離子流推進。這些電子流在電磁場的作用下加速,撞擊並電離作為推進劑的氙氣,電離態的氙再被電場加速射出。那麼,飛行器就能獲得向前的動力。理論上只要加速磁場足夠強大,拋出的離子流動能足夠大,可以無限加大速度。但是目前的霍爾推進器還處於研究 初期階段,應用有限。中國的首款20千瓦大功率霍爾推力器成功完成點火試驗,點火時間累計達8小時,點火次數超過30次,實現了我國霍爾電推力器推力從毫牛級向牛級的跨越。



NO.3,曲速引擎。曲率引擎是一聽就是一種高大上的科幻發動機。是一種超光速(faster-than-light, FTL)推進系統,和跳躍引擎、超光速引擎、星際傳送器等設備都是科幻作品中相似但理論不同的常見技術。曲速引擎以在影片《星際旅行》系列電影中最為常見。和其他科幻作品不同,曲速引擎的理論在設定上並不允許在兩點間進行瞬時旅行。曲速技術設想通過在宇宙飛船周圍出了一種正常時空的人工"氣泡",使得飛船可以安全的以快於光速的幾個數量級的速度航行,同時又迴避了時間膨脹的相對論性的問題。運用空間翹曲(space warp)作為引擎來推進已成為一些物理學家所研究,例如米格爾·阿庫別瑞的阿庫別瑞引擎。但是目前科學家和物理學家還沒有理論支持如何引發這個「時空氣泡」。需要物理學家們在時空的理論上有所突破 ,一旦突破人類走出太陽系,衝出銀河系都不在話下。

人類徵服星辰大海的欲望永遠不會停歇,如果依靠目前的化學能火箭技術,以人類短暫的生命有可能永遠無法走出太陽系,說太陽系就是人類的牢籠也不為過。要衝出 這個牢籠,就必須依靠全人類的智慧,另闢蹊徑。或許,在不遠的將來,我們的子孫就會任意在銀河系穿梭,距離將不再是問題。

依靠目前的火箭技術,我們永遠無法逃離太陽系,絕對不能過度依賴目前的化學能發動機,我們必須要有清醒的認識。

相關焦點

  • 多種因素的限制,人類有可能永遠也無法離開太陽系,這是為什麼?
    探索整個宇宙對於目前的人類來說還只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對於人類來說,未來需要做的就是能夠走出太陽系,探索附近的星空。可就是這樣簡單的一個夢想,有科學家認為,有可能永遠也無法實現,這是怎麼回事?有科學家認為,受多種因素的限制,人類有可能永遠也無法離開太陽系,可能有人會說了,太陽系的範圍並不大,只要我們努力一下,相信用不了多少年,以人類的科技就能夠輕鬆做到。事實真的如此嗎?其實這個目標遠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人類想要走出太陽系,首先我們要弄明白太陽繫到底有多大?
  • 如果太陽系外圍真的存在奧爾特星雲,人類或永遠無法飛出太陽系
    不過,人類發明的探測器「旅行者1號」,卻已經先我們一步,飛抵了太陽系的邊緣,並且如果太陽系的外圍不存在奧爾特星雲,它就已經離開了太陽系,朝著銀河系中心出發。,認為如果太陽系的外圍真的存在奧爾特星雲,那麼人類可能將永遠無法離開太陽系,如果太陽系中的其它星球不能作為我們的新家園,那麼我們或許將永遠被困在地球之上。
  • 人類無法走出銀河系,僅僅是速度的限制嗎?答案讓我們沉默
    人類走出地球已經過去了半個多世紀,在半個世紀的歲月裡,人類的科技實現了大幅度的提升,可是在太空探索領域的發展步伐卻仍然非常緩慢。現在,我們對於太陽系的探索仍然處於基礎階段,即使是對地球鄰居火星的探索,也只停留在探測器階段,而無法真正實現載人登火星。太陽系邊緣的探索我們更是處於盲區,當然,在人類的努力之下,相信用不了多久,我們就能夠對太陽系進行全面的探索,並且走出太陽系。
  • 離開太陽系殖民宇宙?別做夢了,這個夢想有可能永遠也無法實現
    別做夢了,有可能人類將永遠無法走出太陽系。可能有人會說了,這怎麼可能?我們都知道,浩瀚的宇宙是以光年為基本距離單位,要想走出太陽系,我們首先要搞明白太陽系的大概範圍,最初的時候,科學家認為太陽系是以柯伊波帶為邊界,只要走出可以柯伊伯帶,就基本離開了太陽系。
  • 太陽系直徑2光年,人類仿佛被困其中,我們該如何逃太陽系
    作為現代宇宙航行的的奠基人,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是最先提出利用火箭在太空中飛行的的人,他建立了火箭運動的基本方程式,因此他被尊稱為「航天之父」。在經過了大半個世紀的航天發展後,如今的人類經能夠輕鬆地前往地球軌道了,甚至就連前往月球登陸月球也不是什麼天方夜譚了,不僅如此,目前最遠的人類深空探測器已經飛到了飛到了太陽日球層以外的空間。可以這麼說,人類已經足夠偉大了。
  • 人類永遠無法飛出太陽系?科學家為什麼這麼說
    近年來,很多人都懷疑或許在太陽系周圍真的存在「慢霧」,因為人類的探測器在抵達太陽系邊緣時都很難從太陽系的內部逃脫。同時,科學家預測如果奧爾特星雲真的存在,無論是旅行者1號還是旅行者2號,或許永遠都無法飛離太陽系。那麼,未來人類真的沒有機會離開嗎?宇宙有多大?
  • 人類可能就是宇宙中的一組編碼,永遠都無法走出銀行系
    我們的太陽系就位於銀河系的獵戶臂上,距離銀河系中心大約2.6萬光年,在這麼寬廣的範疇內,可能只存在一個人類文明嗎?答案是肯定不可能的,46億年前的地球,猶如一個人間地獄,可為什麼偏偏就在這顆星球上面誕生了人類?人類的誕生真的單單只是因為進化論嗎?有的時候當你坐下來認真思考一下,你就會發現我們的人生就好像一場生存類型的電子遊戲!
  • 人類要怎麼飛出太陽系?別想了,我們或永遠被禁錮在太陽系中!
    宇宙是非常廣闊的,在茫茫的宇宙中,太陽系都顯得微不足道,更別提地球了。在人類的不斷發展過程中,我們觀測到的宇宙範圍也越來越廣了,目前人類可觀測的宇宙範圍有930億光年,在930億光年以外的宇宙究竟是什麼樣子的?
  • 為什麼科學家說人類可能永遠不會走出銀河系?
    隨著我們對宇宙的不斷了解,我們發現地球只是太陽系中的一粒沙子,而太陽系在銀河系中要小得多,但整個宇宙中像銀河系這樣的星系卻有幾十億個。儘管人類幾百年來從未停止過對宇宙的探索,但似乎無論付出作了多少努力,似乎都無法走出銀河系。
  • 醒醒吧,人類可能永遠無法離開太陽系
    隨著人類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對能源等級和數量的需求越來越高,太陽系的能源也總有耗盡的一天,這就意味著想要一勞永逸地解決這個問題,人類必須要走出太陽系。但讓人遺憾的是,走出太陽系可並不像走出家門那麼簡單,至少在可預見的未來內,人類根本無法走出太陽系。導致這種結果的原因主要有三個,它們分別是距離尺度、能源等級以及人類身體。
  • 人類能否走出太陽系?受到這5大關鍵因素影響
    要探索宇宙,就要先飛向太空,甚至是走出太陽系。而人類如果無法進入外太空,無法走出太陽系,那麼人類將徹底失去未來。 這引起了人們對未來的思考和擔憂,於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便出現了:人類能否走出太陽系?
  • 為什麼說人類永遠飛不出銀河系?看看太陽系的真實大小你就明白了
    51年前,我們人類就已經登上了月球,在不久的將來,遙遠的火星上也將出現人類的腳印,人類發射的兩個「旅行者號」探測器更是早就衝出了太陽風的影響範圍,這一切都使人感覺到,人類的科技在不斷地進步,只要假以時日,人類要走出銀河系似乎也不是太難。然而事實卻並不是這樣,在對銀河系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後,你就會發現,銀河系就像一個牢籠,人類深陷其中,很可能永遠都逃不出去。
  • 距離地球最遠的探測器,得出悲觀結論:人類或永遠無法飛出太陽系
    ,那就是人類文明或許永遠都無法飛出太陽系,這可能打碎了人類文明的星辰大海夢。到今天為止43年過去了旅行者一號依然和地面之間存在著連續,它的目標是飛出太陽系。目前旅行者一號已經成為距離地球最遠的人造物體,在太空中飛行了43年,距離地球大約是220億公裡,但是根據它的平均速度,要想飛出太陽系會非常漫長。
  • 距離地球最遠的探測器,得出悲觀結論:人類或永遠無法飛出太陽系
    眼看著人類的腳步越走越遠,期望著未來可以飛出太陽系,尋找新的宜居家園。但是上個世紀NASA發射的旅行者一號探測器,可能給我們帶來了一個悲觀的結論,那就是人類文明或許永遠都無法飛出太陽系,這可能打碎了人類文明的星辰大海夢。
  • 為啥我們飛不出太陽系,是技術不成熟?看完漲知識了
    為啥我們飛不出太陽系,是技術不成熟?看完漲知識了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已經成功地進入到了外太空,但是我們探索和涉獵的範圍一直都是在太陽系之內,為啥人類飛不出太陽,其實技術不成熟,看完長知識了,地球是太陽系的一員。
  • 人類真的永遠離不開太陽系嗎?
    人類真的永遠離不開太陽系嗎?★目前至少10萬年~100萬年不行,因為現在地球人類還僅僅只是0.72級文明。超過100萬年以後一定可以遠離太陽系。按照俄羅斯天文學家尼古拉、卡爾達肖夫於1964年提出的人類文明分類,Ⅰ型文明可以利用投向行星的所有陽光;Ⅱ型文明利用其恆星產生的所有能量;Ⅲ型文明利用整個星系的能量。
  • ​太陽系是扁平的,為何飛船不向上或向下飛行,來走出太陽系?
    ,來走出太陽系?就在人類首次探索外太空之後,才發現我們所生存的地球是多麼的渺小,雖然我們現在已經能夠走出地球了,但是畢竟宇宙這麼大,所以人類還需要向著更加遙遠的外太空邁進。,而且也有專門的設備也已經在向太陽系的邊緣探索著,太陽系是扁平的,為何飛船要水平探索,不能垂直方向走出太陽系?
  • 人類或被控制,永遠無法走出舒適圈
    由於地球存在了幾十億年,整個過程的經歷已經讓我們想要了解。探索是人類在前進過程不斷研究的話題,而且探索要求我們從小到大,由簡單到複雜。
  • 人類有可能永遠也無法破解宇宙的全部奧秘,越探索謎團越多
    可能非常困難,有人悲觀地認為:人類有可能永遠也無法破解宇宙全部的奧秘,不僅如此,隨著人類對宇宙探索的不斷深入,可能會越來越感到害怕。100多年前,物理學家馬克斯·普朗克就發現,空間和時間都有不可分割的最小單位。後人將最小的空間尺度稱為普朗克長度,即10^-35米;最小的時間尺度為普朗克時間,即10^-43秒。
  • 太陽能火箭,可能是我們未來進入星際空間的多數選擇
    材料「Benkoski說:對於某人來說,拒絕這個想法真的很容易,並且,在信封的背面,它看起來很棒,但是,如果您實際構建它,您將永遠無法獲得這些理論數字旅行者1號和旅行者2號只有兩個太空飛行器離開了我們的太陽系。但這是他們完成探索木星和土星的主要任務後獲得的科學獎勵。這兩架太空飛行器都沒有配備正確的儀器來研究,我們恆星的行星固定區與宇宙其餘部分之間的邊界。另外,旅行者雙胞胎的速度很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