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媒體報導,作為量子信息領域的80後明星科學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陸朝陽的研究工作再次獲得國際獎項認可。當地時間10月7日,美國物理學會(APS)宣布將2021年度羅夫·蘭道爾和查爾斯·本內特量子計算獎(2021 Rolf Landauer and Charles H. Bennett Award in Quantum Computing)頒給陸朝陽,獎勵其「對光量子信息科學,尤其是固態量子光源、量子隱形傳態和光量子計算的突出貢獻」。
青年科學家的殊榮
「蘭道爾—本內特量子計算獎」是2015年美國物理學會新設立的獎項,該獎項以量子信息理論的兩位先驅科學家命名,用於表彰在量子信息科學領域(特別是在利用量子效應實現經典方法無法完成的任務方面)做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
國際評審委員會每年在全世界範圍內評選出一名博士畢業12年之內的青年科學家。前四屆獲獎人分別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加州理工學院、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和澳大利亞南威爾斯大學。
陸朝陽是第一位獲得這個獎項的中國科學家,也是第五位獲得這個獎項的青年科學家。
年初曾獲大獎
今年年初,陸朝陽已收穫一量子領域大獎。2月,美國光學學會將2020年度阿道夫隆獎章授予東陽籍科學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陸朝陽。阿道夫隆獎章設立於1940年,是美國光學學會歷史最悠久的獎項之一。
上一次獲獎,美國光學學會給出的獲獎原因是陸朝陽「在光學量子信息技術領域,特別是在高性能單光子源、量子隱形傳態和光學量子計算等方面做出的卓越貢獻」,和這次美國物理學會給出的原因類似。
2019年12月,中科大潘建偉、陸朝陽研究組與德國、荷蘭的科學家合作,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20光子輸入60×60模式幹涉線路的玻色取樣量子計算,在四大關鍵指標上均大幅刷新國際記錄,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以「編輯推薦」的形式發表了該成果。
《物理評論快報》審稿人認為,這項研究突破是「一個巨大的飛躍」,「是通往實現『量子霸權』的『彈簧跳板』」。美國物理學會《物理學》網站評價,這個實驗將超越傳統計算機,意味著量子計算領域的一個裡程碑。
東陽走出去的「量子鬼才」
陸朝陽1982年出生於浙江東陽,2000年考入中科大。本科畢業後,他被保送進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師從潘建偉從事光量子信息方面的研究工作。2007年,24歲的他作為第一作者在國際上首次實驗實現了六光子糾纏「薛丁格貓態」和「簇態」,刷新了光量子糾纏的兩項世界記錄。該工作隨後入選了兩院院士評選的年度中國科技十大進展新聞。同年,陸朝陽在國際上首次用光子實現了量子大數分解算法。
2008年,陸朝陽進入英國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轉向固態量子光學的研究,在三年之內完成了博士論文和答辯,同時成為了入選比例不到1%的劍橋大學邱吉爾學院Fellow。博士期間,他以第一作者在國際上首次觀測到單電子自旋的實時量子躍遷和非破壞性測量,為固態量子計算解決了一個基礎性難題。
陸朝陽(左)與潘建偉(右)
回國後,陸朝陽加入潘建偉帶領的中科大量子信息「夢之隊」,在量子計算、量子通信、多光子糾纏、光子操控等方向上獲得突破。
陸朝陽以量子糾纏研究聞名。量子糾纏指不同粒子無論相隔多遠,量子態都可以相互關聯的現象。他曾實現過八光子糾纏,這是一項世界紀錄。維也納量子科學與技術中心的量子物理學家安東·蔡林格將他稱作「光子糾纏鬼才」。
期間,這位東陽籍科學家也屢屢獲獎,如中科院青年科學家獎、「黃昆物理獎」、騰訊基金會發起的「科學探索獎」。2016年,陸朝陽參與的「多光子糾纏及幹涉度量」項目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在國際上,2017年,歐洲物理學會宣布將菲涅爾獎(Fresnel prize)授予陸朝陽,為獎勵量子電子學和量子光學領域35歲以下青年科學家的國際最高榮譽,每兩年頒發一次。他成為繼導師潘建偉和師兄陳宇翱之後第三位獲得該獎項的中國科學家。
網友
這才是我們要追的星
期待您的持續關注
來源:浙江新聞、央視新聞客戶端、金華新聞客戶端、網友評論等
值班編輯:項逸妮 責任編輯:胡碧瑢
主編:趙婧 終審:沈利、唐吟、劉震、餘婕
掃描下載杭州之家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