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每年僅1人!江蘇教授,成為首位獲此國際獎項大陸學者!

2020-07-29 東南大學本科招生

近日,2020年國際風工程協會青年獎(IAWE Junior Award)獲獎人揭曉,東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王浩教授成功當選。該獎主要表彰王浩教授在大跨度橋梁風效應現場實測、數值模擬及理論分析領域作出的重要貢獻。IAWE Junior Award全球每年僅授予一位獲獎者,王浩教授是該獎項設立以來首位獲此殊榮的大陸學者

全球每年僅1人!江蘇教授,成為首位獲此國際獎項大陸學者!

國際風工程協會是全球最活躍的工程類專業協會之一,擁有20多個國家團體會員和近百個國家或地區的個人會員。該協會自2003年起,為紀念現代風工程奠基人、著名風工程專家Alan G. Davenport教授,專門設立了國際風工程成就獎——IAWE Award,該獎項分為Senior Award (Davenport Medal)與Junior Award,以表彰全世界在風工程基礎和創新研究、工程應用、立德樹人等方面表現突出且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科研工作者。其中,Junior Award專門授予40歲以下並在國際風工程領域取得突出成績的青年學者;Senior Award授予對國際風工程領域具有開拓性貢獻的資深學者。

全球每年僅1人!江蘇教授,成為首位獲此國際獎項大陸學者!

王浩,東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橋隧與地下工程系教授,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曾在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UIUC)的智能結構技術實驗室(SSTL)進行橋梁健康監測合作研究(國家公派訪問學者),以客座教授身份在美國聖母大學(ND)自然災害模擬實驗室(NatHaz Modeling Laboratory)進行橋梁風工程合作研究。已發表SCI論文40餘篇、EI論文80餘篇,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江蘇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

延伸閱讀

東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是在茅以升先生創立於1923年的國立東南大學土木工程系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學院現設建築工程、建設與房地產、工程力學、橋隧與地下工程、市政工程等五個系和一個實驗中心,現有教職工180餘人。

全球每年僅1人!江蘇教授,成為首位獲此國際獎項大陸學者!

學院擁有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3個、一級學科博士點3個、二級學科博士點12個、碩士專業12個、本科專業4個。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公布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簡稱&34;)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學院土木工程學科入選&34;名單。2017年12月28日,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公布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土木工程學科獲評A+,並列全國第一;力學學科評估結果為B-,並列全國第25位。結構工程學科為國家重點學科,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學科為江蘇省國家重點學科培育點學院擁有國家&34;和&34;重點建設學科,土木工程專業和工程管理專業分別於1995年和1999年首批通過了全國土木工程及工程管理專業評估委員會的評估,迄今已連續4次通過了國家的專業評估。

全球每年僅1人!江蘇教授,成為首位獲此國際獎項大陸學者!

其中橋隧與地下工程系包含橋梁隧道與巖土工程2個二級學科,設有博士和碩士培養點。現有教師29名,其中教授14名。本專業以土木工程為大平臺,培養基礎理論紮實,具有研究開發的創新潛能,可在土木、交通等部門從事設計、施工、管理和研究開發等專業人才。

近年來,橋隧與地下工程系教師主持和參加了國家973計劃、86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西部交通建設科技等項目;在結合工程科研方面,承擔了蘇通大橋、杭州灣大橋、泰州大橋、印尼Suramadu大橋、馬來西亞Penang二橋等大型橋梁工程科研,以及高速公路、城市軌道交通、港口碼頭以及京滬高速鐵路等研究項目,並參與多項國外重大工程建設。在混凝土梁橋基本行為,新材料及組合結構橋梁基本理論,樁基工程設計理論,海洋巖土新型組合基礎等研究領域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對橋隧與地下工程系專業人才需求也相應增大。橋隧與地下工程系畢業生主要從事設計、施工、管理、科研等工作,受到用人單位的普遍歡迎。


歡迎關注東南大學本科招生頭條號,獲取更多精彩資訊!

本文素材來源於:東南大學官網、IAWE官網

相關焦點

  • 朱熹平教授受聘成為首位中山大學「逸仙學者」講座教授
    」講座教授聘任儀式在南校區舉行,我校數學與計算科學學院朱熹平教授受聘成為首位「逸仙學者」講座教授。  李萍副書記介紹了設立「逸仙學者」講座教授的項目情況。她說,該項目是學校為進一步加強基礎學科建設、凝聚基礎學科頂尖人才而設立的,用於資助在文史哲數理化等基礎學科取得卓越學術成就的國內外專家學者。項目的資助全部來自社會捐資。朱熹平教授受聘成為首位「逸仙學者」講座教授,源於朱教授在數學研究領域所取得的傑出成就。
  • 江蘇"超牛"理工女博導:16歲考入北大,成為全球第4個獲此獎項的學者!
    這是該學會首次將這一殊榮授予中國學者,也是對廖宏教授在全球環境變化領域的研究工作及其國際學術影響力的充分肯定。"環境與生態學"ESI學科排名持快速提升,在2016年1月時ESI潛力值只有42.12%,到2018年9月已進入世界前1%,現在已進入ESI全球學科排名前7‰。
  • 王中林獲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系首位獲此殊榮的華人
    ,斬獲這一世界性的大獎,成為首位獲此殊榮的華人科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是一項世界性的科學大獎,由世界文化理事會(World Cultural Council)設立,從1984年開始每年頒發1次,每次獲獎人數僅為1人,授予為造福人類做出貢獻的傑出科學家。記者了解到,此前已有35名科學家獲得此獎項,其中包括4位諾貝爾獎得主。王中林獲該獎之前,尚無華人獲此殊榮。
  • 中國學者連續三年斬獲此國際大獎
    近日獲悉,由Science和SciLifeLab頒發的2020年青年科學家獎中,唯一的特等獎頒給了他,他就是32歲的美國洛克菲勒大學助理教授曹俊越。獎盃Science & SciLifeLab Prize for Young Scientists是一項全球範圍的獎項,由Science/AAAS、SciLifeLab及4所著名高校共同發起,是生命科學領域最重要的國際獎項之一
  • 北大美女博導獲IEEE青年成就獎 學問好、顏值高全球僅3人獲獎
    北大美女博導獲IEEE青年成就獎。第65屆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國際電子器件會議上,北京大學微納電子學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黃芊芊獲得了2019年IEEE電子器件學會青年成就獎(2019 IEEE Electron Devices Society Early Career Award)。(圖源:北京大學)2019年,全球僅3人獲得此獎,黃芊芊是亞洲地區的唯一獲獎者。
  • 香港理工大學王鵬教授成為獲得PSIPW獎的首位國內學者
    2020年第九屆PSIPW獎公布,來自不同國家的共6位相關領域的科學獎分別獲得大獎,其中ES&T副主編-香港理工大學王鵬教授成為首位國內學者獲得PSIPW獎2020年為此獎的第九屆,王鵬教授成為國內首位獲得該獎的學者。
  • 數學奇才惲之瑋35歲成MIT華人終身教授,如今再獲西蒙斯學者獎
    近日,西蒙斯基金會官網公布了2020年西蒙斯學者獎獲獎名單,人稱「惲神」的80後數學奇才惲之瑋,成為了今年唯一的華人獲獎者。西蒙斯基金會自2012年起開始評選西蒙斯學者。評選結束會,基金會將連續5年為獲獎學者提供每年10萬美元的研究經費。今年,共有15位西蒙斯學者獎獲得者,其中數學領域僅有4位,惲之瑋就是其中之一。值得注意的是,惲之瑋是繼陶哲軒、姚鴻澤、陳秀雄之後,第4位獲此殊榮的華人數學家。1982年,惲之瑋出生在江蘇常州的一個「名門望族」。
  • 姚軍成為首位獲國際石油工程師協會最高榮譽的中國本土科學家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楊永飛 劉培勇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邢婷)近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教授姚軍當選為國際石油工程師協會(Society of Petroleum Engineers, SPE)榮譽會員。
  • 南航學生獲IEEEMTT-S獎學金 全球每年僅10人
    原標題:南航學生獲IEEEMTT-S獎學金 全球每年僅10人   中新江蘇網南京11月6日電(丁嬌)近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雷達成像與微波光子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012級碩士研究生張亞梅同學,憑藉其在「基於偏振調製的微波光子信號處理 (MicrowavePhotonicSignalProcessingBasedonPolarizationModulatior
  • 首位中國獲獎學者!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學會授予李德仁院士布洛克金質獎章
    李德仁成為獲此殊榮的首位中國學者。圖自原文李德仁現任武漢大學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地球空間信息技術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1985年獲德國斯圖加特大學博士學位,2008年榮獲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名譽博士學位。
  • 近日在一場國際會議中,江蘇教授成歷史上首位華人主席
    IJCAI 2020原定於2020年7月開幕,因為疫情影響,會議地址便由日本橫濱改為了線上,於2021年1月11日開幕。此前,大會官方正式宣布,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系主任、人工智慧學院院長、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周志華教授擔任" IJCAI 2021 "程序主席,這是 IJCAI 歷史上首次由華人擔任程序主席一職。
  • 全球僅23人!近日,安徽這位教授入選一個國際重要組織!
    近日,合肥工業大學計算機與信息學院(人工智慧學院)汪萌教授入選2020年國際模式識別協會會士(IAPR Fellow)。2020年,全球共23人當選。國際模式識別協會(IAPR)成立於1978年,是由世界各國模式識別方面的專家和團體組成的國際性學術組織,我國於1980年加入該協會。
  • 南農大周光宏教授榮膺國際食品科技界兩院院士
    中國江蘇網7月27日訊(通訊員唐長波 記者王宛璐)近日,美國食品科技年會及博覽會在芝加哥市展覽中心召開,會上舉行美國食品工程院新任院士頒獎儀式。新任院士中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周光宏在列。南農大供圖  據了解,周光宏教授今年3月接到正式通知當選美國食品工程院院士 (IFT Fellow),4月又收到國際食品科學技術聯盟通知,當選國際食品科學院院士(IAFoST Fellow)。至此,周光宏教授獲得國際食品科技界的兩項最高榮譽,成為中國內地首位獲得國際食品界兩院院士的學者。
  • 清華教授劉雲浩獲選國際計算機協會主席獎
    清華教授劉雲浩獲選國際計算機協會主席獎        清華新聞網6月17日電 美國時間6月15日晚,ACM(國際計算機協會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 )在美國舊金山舉行了每年一度的頒獎晚宴,向全球計算機學者頒發包括圖靈獎在內的ACM獎項。
  • 中國學者成首位獲頒「弗洛伊登瑟爾獎」亞洲學者
    中國學者成首位獲頒「弗洛伊登瑟爾獎」亞洲學者   中新網4月14日電(黃艾嬌 許婧)同濟大學14日對外披露,美國土木工程師協會致函教育部首批長江學者、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李傑教授,祝賀他榮獲「弗洛伊登瑟爾獎」(Freudenthal Medal),以表彰他在概率密度演化理論與大規模土木工程基礎設施抗震可靠性設計領域做出的傑出貢獻,李傑由此成為該獎成立以來首位獲獎的亞洲學者。
  • 中科大教授獲獎!全球僅5人,中國第一人
    1982年出生的陸朝陽本科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1年從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博士畢業,現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據媒體報導,1982年出生的陸朝陽本科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1年從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博士畢業,現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
  • 35歲成MIT終身教授!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再獲大獎
    18歲時滿分斬獲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金牌,本科就讀北大數院期間19門課程成績100分、7門99分,35歲成為麻省理工(MIT)終身教授……近日,數學「大神」惲之瑋再獲國際大獎——西蒙斯學者獎,成為第4位獲此榮譽的華人數學家。惲之瑋是北大數學「黃金一代」的代表性人物。除了他,還有許晨陽、張偉、朱歆文、袁新意、劉若川、肖梁等數學家。
  • 35歲成MIT終身教授,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再獲大獎
    18歲時滿分斬獲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金牌,本科就讀北大數院期間19門課程成績100分、7門99分,35歲成為麻省理工(MIT)終身教授……近日,數學「大神」惲之瑋再獲國際大獎——西蒙斯學者獎,成為第4位獲此榮譽的華人數學家。
  • 中科院院士王中林獲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首位獲此獎項的華人
    IT之家6月15日消息 根據新華社的報導,6月14日,2019年度「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Albert Einstein World Award of Science)揭曉,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首席科學家、國科大納米學院院長、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終身講席教授王中林獲獎
  • 北大30歲女博導獲2019 IEEE青年成就獎,全球僅3人
    今年全球共3人獲獎,黃芊芊是亞洲地區的唯一獲獎者,也是該獎項設立以來第二位來自中國科研單位的獲獎者。 2017年,她成功入選2017年中國「未來女科學家計劃」,成為該獎項設立以來首位微電子領域的青年學者。同年,黃芊芊正式入職北大,成為微納電子學系的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18年,獲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資助。2019年,更是入選2019福布斯中國30位30歲以下精英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