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國系統工程學會創設的第五屆"系統科學與系統工程科學技術獎"公布獲獎名單,全國共評選出1位終身成就獎、1位貢獻獎、3位青年科技獎及4位優秀博士學位論文。電子科技大學基礎與前沿院呂琳媛教授獲得青年科技獎。
呂琳媛,1984年5月出生,研究領域為統計物理、複雜系統與複雜網絡、信息挖掘,工作單位為電子科技大學基礎與前沿研究院。主要從事網絡科學與社會經濟複雜性研究,關注網絡信息挖掘的基礎理論和關鍵算法。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Physics Reports、PNAS、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學術期刊發表論文70餘篇,谷歌學術引用萬餘次,成果入選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申請發明專利12項,授權5項,兩項專利獲騰訊優秀專利獎。學術專著《鏈路預測》獲第四屆中國大學出版社優秀學術著作一等獎。目前擔任《國家科學評論》特邀編輯,《國際現代物理C》副主編,任國際網絡科學學會理事等。
2019年,呂琳媛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榜單,她也是西部地區唯一入選學者。
作為網絡科學領域極具發展潛力的青年科學家,呂琳媛提出了網絡鏈路預測與節點排序的新思路,她在網絡信息挖掘方面帶領團隊完成了一系列具有理論創新和應用價值的研究工作,為推動我國統計物理與網絡科學相關領域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2012年,呂琳媛從瑞士弗裡堡大學物理系博士畢業直接拿到特聘教授的職位,4年後獲得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的資助。
呂琳媛說,"選擇比努力更重要!"除了選擇好的導師、好的平臺之外,更重要的是選擇一個有前景、有意義的研究領域和方向。從主觀上講,完全可以基於自己的喜好或興趣選擇某個研究領域一直做下去。但是在今天,科學研究早已不是獨立的社會活動,它與經濟、文化等其他社會活動緊密聯繫在一起,這就要求科研工作者們除了追求科學研究本身的樂趣和真理之外,也需要關注研究問題與社會需求之間的聯繫,為國家重大戰略問題的解決提供研究支撐。正所謂時勢造英雄,作為科研工作者,個人的選擇與發展需要和國家、社會發展的整體需求相匹配,這樣研究才能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回顧自己的科研經歷,呂琳媛從2009年開始做網絡信息挖掘,在那個時候,大數據尚未成為一個時代的熱門詞,但當時她堅定地認為這個方向的研究工作不僅有理論研究的價值,在未來也有很廣泛的應用場景可以落地。她很慶幸當時自己的選擇,這才有了後來在鏈路預測和節點排序兩個方向上產生的系列研究成果,這些成果的取得及其在電子商務、社交媒體、輿情監控、生物醫療等領域的應用,都是與時代的變化趨勢密不可分的。
呂琳媛認為,面對科學難題"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作為青年科技工作者,在前期,研究領域要先追求"小而精",而非"大而全",在一個點上做到足夠的紮實和深入。正如創業者經常講的要"一針捅破天",儘早在細分領域搶佔學術制高點,建立科學研究的個人品牌,就像鏈路預測已經成為她的一個標籤。
她強調,青年科技工作者需要腳踏實地的工作,積累和經營自己的品牌聲譽。個人的學術聲譽不僅是自己的事,還直接影響到學術共同體內部以及與外部其他群體之間的合作效率。聲譽較高的個人,會獲得更多、更直接的社會協作機會。建立和維護好個人品牌,要求青年學者不僅要遵守學術道德規範,還應提升學術品位,做高質量、高價值的科學研究。
作為新時代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在"埋頭苦幹"的同時也要"仰望星空",要學會與企業、政府對話。呂琳媛希望可以將更多的學術研究成果應用到產業實踐中,通過科技創新幫助人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難題。呂琳媛認為,科學家與企業家,儘管各自所處的環境不同,但兩者在很多特質上具有相似性,都具有敢為天下先的開拓精神和家國情懷,這些特質對於國家的強盛至關重要。正像總書記說的:"科技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青年強則中國強。
延伸閱讀
中國系統工程學會(SESC)是全國一級學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成員。1979年由錢學森、宋健、關肇直、許國志等21名專家、學者共同倡議並籌備,1980年11月18日在北京成立。由錢學森和經濟學家薛暮橋擔任名譽理事長。2012年中國系統工程學會八屆三次常務理事會會議決定設立"系統科學與系統工程科學技術獎",用以獎勵在系統科學與系統工程領域取得卓著成就和巨大貢獻的資深科技工作者。
關注"電子科大本科招生"頭條號,獲取更多關於985、211、"雙一流"建設A類高校——電子科技大學最新精彩資訊!
本文素材來源:電子科技大學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