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菜農在搶收花菜。蔣文廣 攝
張釗 製圖
溫州網訊 「120多畝的花菜集中成熟,這十來天,我們都是凌晨3點去採摘,如果不搶收,花菜的花球會開散成次品,偏偏春節前工人緊缺,工資漲到每天每人170—200元,又遇上史上少見的花菜集中上市、嚴重滯銷,引發價格暴跌,花菜批發價從一個月前的每斤3—4元,跌到現在的0.3—0.4元,而花菜的種植成本在每斤0.6—0.7元。別說賺成本,一天的銷售額都不夠付一天的工人工資!」瑞安市陸寶果蔬種植農場負責人潘貽陸苦笑著說。
與潘貽陸一樣,我市瑞安、蒼南、龍灣、樂清、平陽這五個花菜規模種植區的菜農們,今年都遭遇了這場歷史少見的花菜嚴重滯銷、價格暴跌。而且這一低迷的市場狀況持續時間已達10多天。溫州地區的不少農戶乾脆讓花菜爛在田裡。
價格暴跌已持續10來天
瑞安是我市花菜種植面積最大的地區,主要種植地在東部塗園,有近50個村4000多農戶從事蔬菜生產,是全國較大的花菜生產基地,種植面積達5萬多畝,當前這一茬口種植成熟的花菜共3.5萬畝。瑞安市農業站副站長吳小雄介紹,近期瑞安東部塗園一帶的高峰期花菜日交易量達300多萬斤,價格暴跌持續時間已達10來天,昨天的批發價在每斤0.3—0.4元,很多農戶乾脆讓菜爛在田裡,以減少損失。
蒼南這一茬口的花菜種植成熟面積達1萬多畝,集中種植地在金鄉、龍港片,今年個別鄉鎮出現百畝以上集中連片種植的基地。當地有七八個花菜收購點,近日平均每個收購點的交易量有10萬斤。初步統計,每天產出約70萬斤,最低價跌到0.2元/斤。
龍灣區這一茬口的花菜種植成熟面積共7000多畝。花菜收購價從兩周前的每斤3元多跌到現在的0.2—0.25元,已經低於生產成本價。
最早出現花菜滯銷並向有關部門和媒體求助的是樂清清江的菜農。記者從樂清市農業部門了解到,樂清此茬口種植成熟的花菜面積達6000多畝,價格每斤0.3—0.4元。
種植面積盲目擴大是內在原因
2016年11月至今,溫州地區的氣溫偏高,導致90天、95天、105天等不同生長期的花菜沒了時間差,收穫上市期過於集中。
潘貽陸介紹,自己種花菜十幾年了,沒遇到過2016年冬天這樣的特殊天氣,種植的90天品種的松花型花菜、95天、105天品種的花菜,都集中在近一個月收穫上市。採摘工人根本忙不過來,而一旦錯過了最佳採摘期,花球開散加快,還會出現爛花。
雖然天氣是一大誘因,但在各地農業主管部門分析看來,暖冬大量花菜集中上市只是一個導火索,背後其實暴露了此產業的潛在問題。瑞安市農業部門分析認為,種植面積盲目擴大也是一大誘因,2013—2015年瑞安種植的松花型花菜品種平均畝產值7000—8000元,因此種植面積逐年擴大。很多種植雙季水稻的糧田,都改種一季水稻一季花菜,2016年新增面積1萬多畝;加上配套的冷藏冷鏈設施落後,未經預冷的花菜裝車後經長途運輸馬上發熱變質,沒法外運和銷售,客商也不敢收購。
蒼南縣農業部門稱,最近4年,蒼南花菜價格很少低於每斤1元。農戶平均畝產4千多斤,效益達7000—8000元,投資成本僅2000元左右,周期僅3個多月,管理也很簡單,所以2016年種植面積至少擴大3000畝,甚至有些原來種植西紅柿的大戶都轉種花菜。
龍灣區農業部門調查數據顯示,龍灣花菜生產起步較早,但直到近幾年,栽種面積才由原來的不到200畝發展到目前的萬餘畝。受前幾年效益好的誘導,許多沒有種植經驗的農戶一哄而上。
溫州市農業部門認為,這一輪花菜價格暴跌的原因主要有四方面:一是暖冬造成大量花菜集中上市;二是暖冬使北方露地蔬菜不斷供,南方蔬菜需求減少;三是種植面積激增38%;四是國內其他地區花菜種植規模擴大,導致全國花菜市場供大於求。
各地農業部門及媒體助力
「目前,我市花菜價低滯銷問題嚴重,希望通過你們新聞媒體吸引外地客商前來採購。」昨天,市委農辦(市農業局)市場信息處(副食品辦)處長潘伯琴向記者發來求助信息。他稱,樂清花菜菜農是最早通過新聞媒體向社會求助,目前在花菜銷售方面已大有好轉,但價格還是很難回升。當地的農業部門也在幫助菜農發布銷售信息,還發動機關、企事業單位購買愛心菜,幫菜農渡過難關。
記者從瑞安市了解到,當地農業部門已到生產基地,了解農戶的需求,也已第一時間將此信息反饋到省、市農業主管部門,並聯繫周圍地區冷藏企業,利用現有冷庫為農戶提供冷藏服務,並聯繫台州、福建等地花菜加工企業,儘快外運加工。另外,還將啟動《瑞安市沿海花椰菜生產功能區規劃》編制,進一步提高花菜生產基地基礎設施水平,重點建設產地交易市場、冷藏冷鏈設施、基地交通道路、農戶倉儲設施和機械裝備水平等。
在龍灣區,考慮到當前本地花菜銷售主要由外地商販設點收購或直接到田頭收購,沒形成訂單種植,區域內又無相關加工企業,而且近年雖然擴建了不少蔬果保鮮冷庫,但與花菜種植面積的快速增長相比,預冷和冷藏設施的增長速度仍滿足不了需求。因此,龍灣區農業主管部門已努力拓展本地市場,爭取本地消化一部分產品,並積極聯繫加工單位,通過外運加工減少鮮銷和冷藏壓力;還將加強政策引導,完善政策保險制度,試行蔬菜保價;還將加大蔬菜保鮮庫扶持,提高產銷企業儲藏保鮮能力,增強抵禦風險能力;還需引導種植戶及時做好後續茬口種植安排。
來源:溫州商報
記者:劉娜筱
本文轉自:溫州網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