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學家在印度發現了新的類人猿化石

2020-09-10 科技工作者


印度Ramnagar遺址現場。

2015年,美國紐約城市大學亨特學院的研究人員在印度北部的Ramnagar遺址發現了一塊新的類人猿化石。經過多年研究、分析和比較,研究人員最終確定,這塊1300萬年前的完整下臼齒化石屬於新類人猿物種(Kapi ramnagarensis),它是現代長臂猿已知最早的祖先。

這一發現填補了類人猿化石記錄中的重要空白,並為長臂猿祖先從非洲遷徙到亞洲的時間節點提供了新證據。相關論文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雜誌中。

化石的發現純屬偶然。研究人員Christopher C. Gilbert說:「發掘化石後,我們立刻意識到這是一顆靈長類動物的牙齒,但它與此前該地區發現的靈長類動物的牙齒並不太一樣。根據臼齒的形狀和大小,我們最初猜測它可能來自長臂猿的祖先,但考慮到小型類人猿的化石記錄幾乎不存在,這似乎不太現實。因此,我們計劃做一些功課來弄清楚這塊小化石究竟屬於何方神聖。」

為此,科學家們對這顆臼齒化石進行拍照、CT掃描,並對比了其與現存和已滅絕的類人猿牙齒的相似性和差異性,最終確認了這顆牙齒屬於一個新物種Kapi ramnagarensis。研究人員還準確確定了它在類人猿族譜中的位置。

研究小組成員Alejandra Ortiz說:「我們的發現非常有說服力。不可否認,這顆1300萬年前的牙齒與長臂猿有著密切的聯繫。這是一個獨特的發現,將已知的最古老的長臂猿化石記錄至少往前推進了500萬年,為了解它們進化歷史的早期階段提供了機會。」

這一發現不僅確定前推了化石記錄歷史,還證實包括猩猩祖先在內的大型猿類、小型猿類從非洲到亞洲的遷移大約發生在同一時間,經過了相同的地點。

研究人員Chris Campisano說道:「如今,科學家在東南亞的蘇門答臘和婆羅洲都發現了長臂猿和猩猩,而最古老的類人猿化石卻來自非洲。現在我們知道了原因——1300萬年前,長臂猿和猩猩的祖先生活在印度北部的同一地區,而且可能在亞洲有相似的遷徙歷史。」

編譯:花花 審稿:西莫 責編:雷鑫宇

期刊來源:《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輯》

期刊編號:0962-8452

原文連結: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20-09/asu-nfa090520.php

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

相關焦點

  • 考古學家在印度發現了新的類人猿化石
    印度Ramnagar遺址現場。2015年,美國紐約城市大學亨特學院的研究人員在印度北部的Ramnagar遺址發現了一塊新的類人猿化石。經過多年研究、分析和比較,研究人員最終確定,這塊1300萬年前的完整下臼齒化石屬於新類人猿物種(Kapi ramnagarensis),它是現代長臂猿已知最早的祖先。這一發現填補了類人猿化石記錄中的重要空白,並為長臂猿祖先從非洲遷徙到亞洲的時間節點提供了新證據。相關論文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雜誌中。化石的發現純屬偶然。研究人員Christopher C.
  • 印度發現新的類人猿化石,或能解釋古人類的遷徙問題
    2015年,美國紐約城市大學亨特學院的研究人員在印度北部的Ramnagar遺址發現了一塊新的類人猿化石。經過多年研究、分析和比較,研究人員最終確定,這塊1300萬年前的完整下臼齒化石屬於新類人猿物種(Kapi ramnagarensis),它是現代長臂猿已知最早的祖先。
  • 科技日曆|440萬年前的「最早人類化石」被發現,揭秘人類與類人猿...
    歷史長河中遺留下來的化石,成為了讓考古學家們著迷的稀奇寶貝。1994年9月22日,一個國際考古學家小組在衣索比亞發現了440萬年以前人類最早祖先的遺骨化石,從而填補了人類與類人猿之間進化史上的空白。牙齒提供的證據表明,新發現的這些早期人類有可能屬於類人猿與人類剛剛「分家」的時期。這一時期,屬於科學家們想找卻又一直沒有找到的一個環節。在此之前,最古老的人類祖先化石是1974年東京大學的諏訪元教授發現的南方古傻「露西」化石——在非洲發現,定名為南方古猿阿法種(Austra- lopithecus afarensis)——距今360萬年。
  • 原來我們的祖先不是類人猿?考古學家終於找到有力證據
    原來我們的祖先不是類人猿?考古學家終於找到有力證據引言:縱觀地球上人類的發展史,很多人認為人類是從類人猿或是黑猩猩、猿猴類發展而來的,這些生物原本是靠四肢運動的,後來因為環境因素解放了雙手,開始直力行走。因此這被認為是人類最早的生物起源,不過也有人提出疑問,難道在類人猿之前就不存在更早的古人類嗎?古人類基因又是怎樣保存下來的呢?
  • 學者稱德國新發現類人猿化石可能改寫人類進化史
    德國古人類學家6日在德國蒂賓根大學召開新聞發布會展示新發現的類人猿化石,稱這種生活在1162萬年前的類人猿可能改寫人類進化史,即將進化史上一個重要階段——直立行走的時間比人們原來認為的時間提前數百萬年。
  • 俄羅斯考古學家發現魚龍化石 (1/3)
    俄羅斯考古學家發現魚龍化石) "← →"翻頁 當地時間10月28日,俄羅斯符拉迪沃斯託克,俄羅斯某考古項目的參與者發現魚龍化石
  • 考古學家在內蒙發現一種化石,它令人害怕
    當然不是,鳥類也是進化而來的,2015年,考古學家在甘肅發現了一種鳥類到的化石,命為「甘肅鳥」,掀開了鳥類進化的謎底。甘肅鳥歷史比較悠久,距今已有1.2億年左右的歷史了。考古學家通過研究化石發現,甘肅鳥的身體結構特徵與現代鳥類十分相似,它們既可以在天空中飛翔,也可以在水中遊泳,所以這個發現也為「鳥類或起源於水中」提供了一定理論支撐。
  • 考古學家在蒙古發現原角龍巢穴 內有若干幼獸化石
    最新考古挖掘發現的15隻原角龍幼獸化石據美國生活科學網11月17日報導,考古學家近日在蒙古一個巢穴中發現了15隻原角龍幼獸的化石,據稱可藉此進一步研究該物種的生活習性。 這一發現表明,在原角龍早期發育階段,幼獸仍在巢穴中成長,並可能需要父母的照料。同時,由於原角龍屬於恐龍時代早期成員,類似三角龍等其他後來的角龍亞目可能也存在這種巢穴和需要父母照顧等生活特徵。
  • 考古學家在菲律賓,發掘出距今五萬年的新人種,「呂宋人」化石
    發現「呂宋人」的呂宋島洞穴這個最新發現的新人種「呂宋人」,被發現於菲律賓呂宋島北部的「卡亞俄洞穴遺址」,這也不是人類考古學家第一次在這個洞穴中發現「呂宋人」的骸骨化石,早在2007年的時候,考古學家們就已經在這個卡亞俄洞穴遺址中發現過
  • 澳考古學家新發現:古代直立人太懶,寧願渴死也不出洞穴,終滅絕
    澳大利亞考古學家凱裡·希普頓(Ceri Shipton)最近發表了一篇論文,他在研究一處直立人遺蹟的時候發現,由於太懶,這群直立人不僅喜歡偷工減料,甚至在水源乾涸之後,放棄去尋找不遠處的新水源,最終導致滅絕。懶到這種地步,估計現代肥宅也做不到。要說直立人有多懶,必須說明他們是什麼人,跟人類有什麼關係。
  • 考古學家發現200萬年前古人類表親羅百氏傍人的頭骨
    樂卓博大學的研究人員表示,這一發現是已知最早、保存最完好的小腦人族的例子,稱為羅百氏傍人(Paranthropus robustus)。  2018年在約翰尼斯堡附近的Drimolen洞穴系統中發現的幾乎完整的男性頭骨,也可能導致對人類微觀進化的新理解。
  • 考古學家發現200萬年前的古人類表親羅百氏傍人的頭骨
    樂卓博大學的研究人員表示,這一發現是已知最早、保存最完好的小腦人族的例子,稱為羅百氏傍人(Paranthropus robustus)。2018年在約翰尼斯堡附近的Drimolen洞穴系統中發現的幾乎完整的男性頭骨,也可能導致對人類微觀進化的新理解。
  • 考古學家在海底發現巨型化石,它們復原的模樣,揭示遠古海洋之謎
    後來,考古學家們找到了3個巨大的化石,在復原之後所有人都驚呆了……究竟是什麼樣的化石呢?類似海洋巨獸的發現還有很多,目擊者在向他人講述的時候,總會遭到對方的質疑,當然這也是情理之中的,畢竟誰都無法想像有如此嚇人的海洋巨獸。後來,考古學家們採訪了大量的巨獸目擊者,並通過多年的研究和考察,陸續發現了一些巨獸的化石,因此可以推測海洋巨獸的存在。
  • 考古學家發現:遠古巨蛇曾以恐龍幼仔為食
    考古學家發現一具體長3.3米、6700萬年前遠古巨蛇盤繞在恐龍蛋的化石殘骸,依據化石分析顯示這條遠古巨蛇位於剛孵化的蜥腳類動物幼仔附近。科學家最新研究顯示,遠古巨蛇的最後晚餐很可能是恐龍幼仔        這具遠古巨蛇的挖掘地點位於印度西部古吉拉特邦的一個村莊附近,在遠古時期該地區有大量的無法龍等蜥腳類恐龍地面築窩孵化幼仔,有考古證據顯示這裡有數百窩恐龍蛋化石,每窩都有6-12枚球形恐龍蛋。這些恐龍蛋巢窩中其他兩個巨蛇化石顯示它們以年輕的恐龍幼仔為食。
  • 巴西考古學家發現雅庫伊赤烈龍化石 距今已有2.3億年
    巴西考古學家在研究了2017年發掘出的動物腿骨化石後於近日宣布,他們發掘出的是距今2.3億年的一具恐龍化石。由於這具恐龍的骨骼化石呈紅色,是從巴西南部南大河州雅庫伊河流域發掘出來的,因此被取名為雅庫伊赤烈龍。這已經是該地區發掘出的第四具不同史前時期的恐龍化石。
  • 考古學家發現「雪人」化石
    通過長期的研究,科學家們在南美找到了「巨人」的化石。不過,它們並不是人形生物,而是一種樹懶。我們知道,樹懶是一種非常慵懶、可愛的小動物,不過,在遠古時期的它們竟也曾存在過一段「大體格」時期。根據記載,在大約4萬年-1萬年前,一種被古生物學家稱作「葉提」的巨型樹懶生活在南美洲的高原地區。「葉提」雖然體格龐大,不過,它們卻可以在低氧的環境中生活,且性格比較兇猛。
  • 考古學家發現200萬年前的古人類表親羅百氏傍人的頭骨 - 科學探索...
    樂卓博大學的研究人員表示,這一發現是已知最早、保存最完好的小腦人族的例子,稱為羅百氏傍人(Paranthropus robustus)。 2018年在約翰尼斯堡附近的Drimolen洞穴系統中發現的幾乎完整的男性頭骨
  • 巴西考古學家發現雅庫伊赤烈龍化石 距今已有2.3億年_新聞中心...
    巴西考古學家在研究了2017年發掘出的動物腿骨化石後於近日宣布,他們發掘出的是距今2.3億年的一具恐龍化石。由於這具恐龍的骨骼化石呈紅色,是從巴西南部南大河州雅庫伊河流域發掘出來的,因此被取名為雅庫伊赤烈龍。這已經是該地區發掘出的第四具不同史前時期的恐龍化石。巴西考古學家的這一發現被刊登在最新一期《南美地球科學》雜誌上。
  • 菲律賓呂宋島發現新人類物種化石 是現代人「失散已久」的親戚
    卡勞洞穴中發現的呂宋人的牙齒化石。(圖片來源:美聯社)中國日報網4月11日電(高琳琳)據美聯社報導,科學家在菲律賓呂宋島卡勞洞穴(Callao Cave)裡發現了一些足部和手部的骨骼化石,以及部分股骨和牙齒的化石,它們來自一種滅絕已久但此前從未被發現的生物。
  • 最新研究表明:亞洲是類人猿的發源地
    起初人們認為人類和猿猴的祖先高等類人猿的發祥地是在非洲,但根據最新發現的化石來看,科學家們推測人類的發祥地並非非洲,而是亞洲地帶。光明網科技配圖  2012年6月4日《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新聞稱,法國Poitier大學等國際研究組織研究表明,通過對在緬甸中部內地地區發現的三萬七千年前的類人猿牙齒化石的研究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