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學家在蒙古發現原角龍巢穴 內有若干幼獸化石

2021-01-08 中國日報網


最新考古挖掘發現的15隻原角龍幼獸化石

據美國生活科學網11月17日報導,考古學家近日在蒙古一個巢穴中發現了15隻原角龍幼獸的化石,據稱可藉此進一步研究該物種的生活習性。
這個巢穴在戈壁沙漠的中心位置,裡面的幼獸大約4到6英寸(約10到15釐米)長,年齡不超過1歲。經驗證,這些幼獸屬於安氏原角龍,大約生活在7000萬年以前,是一種以頭部後面有褶邊而聞名的食草動物。
 
這一發現表明,在原角龍早期發育階段,幼獸仍在巢穴中成長,並可能需要父母的照料。同時,由於原角龍屬於恐龍時代早期成員,類似三角龍等其他後來的角龍亞目可能也存在這種巢穴和需要父母照顧等生活特徵。
 
「證據顯示,這些幼獸可能是被沙塵暴引發的移動沙丘所淹沒,」美國羅得島州大學脊椎動物古生物學家戴維•法斯託夫斯基介紹說,「看上去,它們似乎被照顧得很好,但是由於生活環境比較惡劣,死亡率也會高一些。」
 
目前,這一考古成就被刊登在11月份的《古生物學家》期刊上,這是科學家首次就發現原角龍巢穴做出的最具權威的說明。在20世紀20年代,考古學家曾發現類似原角龍巢穴,但最終證實巢穴乃是屬於竊蛋龍。科學家表示,他們將會重建原角龍的居住生活環境,以便更好的研究其生活習性。
 
據悉,蒙古最新發掘的相關考古遺址具有豐富的恐龍化石資源。此前,考古學家還曾在這裡發現「龍鬥」的案例:一隻伶盜龍和一隻原角龍的屍體糾結著埋葬在一起,這暗示它們生前曾經歷了一場激烈的打鬥。

(來源:中國日報網 信蓮 編輯:劉純萍)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原角龍幼獸的化石
    最新考古挖掘發現的15隻原角龍幼獸化石 據美國生活科學網11月17日報導,考古學家近日在蒙古一個巢穴中發現了15隻原角龍幼獸的化石,據稱可藉此進一步研究該物種的生活習性 這個巢穴在戈壁沙漠的中心位置,裡面的幼獸大約4到6英寸(約10到15釐米)長,年齡不超過1歲。經驗證,這些幼獸屬於安氏原角龍,大約生活在7000萬年以前,是一種以頭部後面有褶邊而聞名的食草動物。 這一發現表明,在原角龍早期發育階段,幼獸仍在巢穴中成長,並可能需要父母的照料。
  • 蒙古把銀幣做成恐龍化石的樣子
    從2018年開始,蒙古有一款紀念幣一直受到廣大藏友的關注。把銀幣做成恐龍化石的模樣。讓銀幣不僅看上去有化石的感覺,而且觸感也是石質的。下面我們欣賞一下2018年到2020年之間的化石銀幣。2018年:伶盜龍,20202000,蒙古2018年恐龍化石系列1伶盜龍高浮雕3盎司銀幣,伶盜龍(學名:Velociraptor)又譯迅猛龍、速龍、快盜龍,屬名在拉丁文意為「敏捷的盜賊」,是蜥臀目獸腳亞目馳龍科恐龍的一屬,大約生活於8,300萬至7,000萬年前的晚白堊紀坎潘階。伶盜龍的模式種為蒙古伶盜龍,化石發現於蒙古國及中國內蒙古等地。
  • 原角龍為什麼與敵人同歸於盡?科學家研究發現,其戰鬥力值僅有5
    其實,科學家們是通過原角龍的化石發現,恐龍並不是胎生動物,而是卵生動物。那麼,原角龍又是何方神聖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原角龍是存活在白堊紀晚期的蒙古的食草型恐龍。因為存在亞種的緣故,不同原角龍的體長差異很大,小僅有50釐米長,而大則有4米長。不過大多數原角龍的體長約為3米,體重約為200千克。
  • 內蒙古發現17件恐龍化石 包括原角龍、恐龍蛋
    新華網呼和浩特10月21日電 位於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的巴音滿都呼恐龍化石保護區,日前新發掘出17件恐龍化石,包括原角龍、甲龍、恐龍蛋等珍貴化石。此次發掘的恐龍化石,對於研究古代地質演變和生態環境更迭有著重要價值。據巴淖爾市文物站介紹,巴彥淖爾市境內的古生物化石蘊藏量之豐富,分布面積之廣,種類之多歷來受世人矚目。
  • 原角龍、尖角龍、戟龍的介紹
    大家好,歡迎關注我的百家號小可健談,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原角龍、尖角龍、戟龍。原角龍原角龍是我們人類最了解的恐龍之一,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亞洲。目前,在發現的恐龍化石中,能達到數十件之多的只有幾種,而原角龍就是其中的一種。
  • 「恐龍大明星」角龍家族中的老前輩——原角龍
    原來,原角龍屬於角龍科,它們不像晚期的角龍類恐龍那樣都長有明顯的角,而且缺乏發展良好的角狀物,但它擁有一些原始特徵,加上原角龍在希臘文中意為「第一個有角的臉」,因而就給它起名為「原角龍」。他們有非常大的頭盾,以及三根角狀物,令人聯想起現代犀牛。原角龍是一種短肢四足恐龍,體長2米左右,體重1.5噸。體型跟現在的綿羊差不多大小。我們都知道恐龍是下蛋的,恐龍生育有三大原則:1、大恐龍生小蛋2、不在自己生活領域下蛋 3、絕大部分恐龍只生蛋不孵蛋。
  • 化石卵的發現和南極洲的發現,顯示恐龍和海洋爬行動物產卵軟殼
    其中之一是原角龍,它是一種食草動物恐龍,大小相當於一隻羊,生活在今天的蒙古,它生活在71-7500萬年前。另一種是墨索龍,一種長頸食草恐龍,生活在208.5到2.27億年前的阿根廷。保存完好的原角龍胚胎包括六具近乎完整他們發現了至少12個屬於原角龍的卵子和胚胎,其中6個包括幾乎完整的骨骼。大多數胚胎骨骼都是彎曲的,表明它們在卵內生長時的位置。他們有一個「漫射的黑白蛋形光環」,模糊了骨架的一部分。
  • 原角龍,鸚鵡嘴龍,弱角龍,纖角龍,安德薩角龍,隱龍,鷹角龍簡筆畫
    這次更新幾個角龍亞目非角龍科的其它比較有代表性或者特色的恐龍。角龍亞目的恐龍列表見本頁最下圖。原角龍 protoceratops,生存於上白堊紀坎潘階的蒙古和中國內蒙古,分布範圍和伶盜龍重合。原角龍的體型較小,缺乏發展良好的角狀物,且擁有一些原始特徵。
  • 風化千年的歷史 化石:從遠古神話到當代科學圖
    人類接觸古生物化石已經有近千年的歷史了,但是直到300年前,化石的定義才算是步入科學的正軌。在此之前,那些奇形怪狀的化石就成了無數神話、民間傳說的起源,被誤認為「守護黃金的怪獸」、「天使的財富」或是「遠古巨蛇」。古希臘人關於獨眼巨人Cyclops的神話就是基於猛瑪骨骼化石的發現。頭蓋骨中的洞被解釋為眼眶,而其他骨骼則被拼接成一個男人的形狀,而非其本來的大象形狀。
  • 贛州一建築工地發現恐龍化石
    贛州又添恐龍化石新成員!12月4日,記者獲悉,贛州市章貢區一建築工地近日在施工過程中發現一具長約90釐米、高約70釐米的恐龍化石骨骼。據初步判斷,該化石是生活在6600萬年前白堊紀的竊蛋龍化石。  在贛州發現新種恐龍並非首次。據了解,贛南地區是省內出土恐龍化石和恐龍蛋化石最多的地區,此前還多次以江西地名命名新種恐龍,分別是中國贛南龍和贛州江西龍。
  • 俄羅斯考古學家發現魚龍化石 (1/3)
    俄羅斯考古學家發現魚龍化石) "← →"翻頁 當地時間10月28日,俄羅斯符拉迪沃斯託克,俄羅斯某考古項目的參與者發現魚龍化石
  • 日科研機構在蒙古發現新種類恐龍化石(圖)
    25日宣布,曾於2002年在蒙古戈壁沙漠發現的圓頂型恐龍頭骨化石,是腫頭龍(英文名:pachycephalosaurus)科的一個新種類。恐龍復原圖  環球網記者趙文杰報導  據日本《朝日新聞》8月26日報導,日本岡山縣林原生物化學研究所25日宣布,曾於2002年在蒙古戈壁沙漠發現的圓頂型恐龍頭骨化石,是腫頭龍(英文名:pachycephalosaurus
  • 盤點20個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最奇怪化石
    其中一塊化石捕捉到了一隻正在捕食原角龍的迅猛龍的瞬間。迅猛龍用它巨大的趾爪刺穿了原角龍,但原角龍設法用它有力的喙咬斷了迅猛龍的手臂。這兩個動物在一起的原因,可能是由於一個沙丘的意外崩塌。一隻恐龍在孵化巢穴時,被保存了下來
  • 所有美麗和神秘的恐龍都在這11張照片裡了,對此你有何感想?
    並非所有的化石都是史前動物的骨骼化石,所有的有機物質都已被礦物質所取代。一些人卻保留了真正骨頭的碎片和其他有機物質的痕跡。今天,發現的古代蜥蜴骨骼化石有很多,幾乎每個星期都有一種新的恐龍名字。2010年,在地獄溪地層中,研究人員發現了這具骨架,其中約有300具骨頭被保存下來了,它的長度超過12米,並且挖掘和處理工作就花了四年時間。在德國法蘭克福的森肯伯格博物館裡,有一塊保存完好的蒙古松龍化石,上面的鬃毛清晰可見,脊椎周圍的黑色物質是軟組織的殘餘物。
  • 世界上最怪異的七大化石 遠古烏龜的致命交配
    世界上最怪異的七大化石 遠古烏龜的致命交配時間:2016-07-17 15:26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世界上最怪異的七大化石 遠古烏龜的致命交配 化石,是我們研究歷史最重要的一個證據,從化石中我們可以看到古代動物、植物的樣子,從而可以推斷出古代動物、植物的生活情況和生活環境
  • 考古學家新發現的恐龍物種 - 一種可愛的小型猛禽
    考古學家新發現的恐龍物種 - 一種可愛的小型猛禽2019-02-07 16:33出處/作者:cnBeta.COM整合編輯:小小鹿責任編輯:luocaixia1 考古學家在在蒙古戈壁沙漠的Nemegt地質構造中新發現了一種虎尾龍Gobiraptor minutus,這一片遺址富含大約7000
  • 考古學家在內蒙發現一種化石,它令人害怕
    當然不是,鳥類也是進化而來的,2015年,考古學家在甘肅發現了一種鳥類到的化石,命為「甘肅鳥」,掀開了鳥類進化的謎底。甘肅鳥歷史比較悠久,距今已有1.2億年左右的歷史了。考古學家通過研究化石發現,甘肅鳥的身體結構特徵與現代鳥類十分相似,它們既可以在天空中飛翔,也可以在水中遊泳,所以這個發現也為「鳥類或起源於水中」提供了一定理論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