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更新幾個角龍亞目非角龍科的其它比較有代表性或者特色的恐龍。
角龍亞目的恐龍列表見本頁最下圖。
原角龍 protoceratops,生存於上白堊紀坎潘階的蒙古和中國內蒙古,分布範圍和伶盜龍重合。原角龍的體型較小,缺乏發展良好的角狀物,且擁有一些原始特徵。
原角龍身長1.5到2米,體型接近綿羊。它們有大型頭盾,可能用來保護頸部、使頜部肌肉附著、用來辨認同種類動物,或綜合以上功能。肩膀高度0.6米。成年原角龍的體重約180公斤。高度集中的大批標本,顯示原角龍是群居動物。
原角龍化石
鸚鵡嘴龍 Psittacosauridae ,生存早白堊紀的亞洲,約1億3000萬年前到1億年前。鸚鵡嘴龍因為是擁有最多種的恐龍而著名,其中有9到11個種被認為是有效種,化石發現於中國、蒙古、俄羅斯,以及一個在泰國發現的可能種。
鸚鵡嘴龍不如它的遠親三角龍廣為大眾所知,但它們是已知最完整的恐龍之一。到目前為止,已發現超過400個個體,包括許多完整骨骸。已發現許多不同年齡層的化石,從幼體到成年體都有,使得許多研究可以研究鸚鵡嘴龍的成長速度。鸚鵡嘴龍大量的化石紀錄,讓它們成為中亞早白堊紀沉積層中的標準化石。
已有18個已命名種被歸類於鸚鵡嘴龍,但現在只有9到11個種是有效種。鸚鵡嘴龍是目前恐龍中,擁有最多有效種的單一屬。
有效種:
蒙古鸚鵡嘴龍(Psittacosaurus mongoliensis) — 蒙古國、中國內蒙古
中國鸚鵡嘴龍(Psittacosaurus sinensis) — 中國山東省
梅勒營鸚鵡嘴龍(Psittacosaurus meileyingensis) — 中國遼寧省
新疆鸚鵡嘴龍(Psittacosaurus xinjiangensis)— 中國新疆
內蒙古鸚鵡嘴龍(Psittacosaurus neimongoliensis)— 中國內蒙古
額多鸚鵡嘴龍(Psittacosaurus ordosensis)— 中國內蒙古
馬鬃山鸚鵡嘴龍(Psittacosaurus mazongshanensis)— 中國甘肅省
西伯利亞鸚鵡嘴龍(Psittacosaurus sibiricus)- 俄羅斯西伯利亞南部
陸家屯鸚鵡嘴龍(Psittacosaurus lujiatunensis)- 中國遼寧省
大鸚鵡嘴龍(Psittacosaurus major)- 中國遼寧省
戈壁鸚鵡嘴龍(Psittacosaurus gobiensis)- 中國內蒙古
可能種:
Psittacosaurus sattayaraki- 泰國
不同種的鸚鵡嘴龍有不同的體型,以及不同的頭顱骨、骨骸上的特徵,但大體上擁有一樣的身體形狀。最著名的種是蒙古鸚鵡嘴龍(P. mongoliensis),身長2米。最大的蒙古鸚鵡嘴龍成年個體重量可能超過20千克。大鸚鵡嘴龍(P. major)、內蒙古鸚鵡嘴龍(P. neimongoliensis)、新疆鸚鵡嘴龍(P. xinjiangensis)的體型接近蒙古鸚鵡嘴龍的大小,而其他種如中國鸚鵡嘴龍(P. sinensis)、梅勒營鸚鵡龍(P. meileyingensis)的體型較小。額多鸚鵡嘴龍(P. ordosensis)是已知最小的一種,小於蒙古鸚鵡嘴龍約30%。除了蒙古鸚鵡嘴龍以外,最大型的種是陸家屯鸚鵡嘴龍(P. lujiatunensis)與西伯利亞鸚鵡嘴龍(P.sibiricus)。
鸚鵡嘴龍化石
鷹角龍 Aquilops,是早期草食角龍類 恐龍從約會早白堊世的北美,約1.08億至104萬年前。種類是 A. americanus。
發現的頭骨化石長84.2毫米,可能不是個成年化石,與相關物種的比較表明,它可能已達到其成年人長度的60%,Wedel估計Aquilops的總體長為60釐米,體重為1.5千克。鳥嘴一樣的喙,但是特色是前面有一個凸起。
鷹角龍化石
隱龍 Yinlong ,生存於侏羅紀晚期的中亞。它們是種小型、原始、二足的草食性恐龍,身長約1.2米。隱龍是目前已知最古老、最原始的角龍下目恐龍。
隱龍的上頜末端的喙骨(Rostral bone)可確定隱龍為角龍下目恐龍,但是隱龍頭顱骨的數個特徵,尤其是頭頂方軛骨的裝飾,起初都被認為是厚頭龍下目的特徵。隱龍的這些特徵顯示它們為頭飾龍類的共有衍徵,但這些特徵在所有從隱龍演化出的角龍下目恐龍身上消失了;頭飾龍類包含了角龍下目、厚頭龍下目。這些特徵更證實了頭飾龍類的存在。隱龍也保存了畸齒龍科的頭顱骨特徵,支持了畸齒龍科與頭飾龍類有緊密關係的假說。畸齒龍形類(Heterodontosauriformes)包含了畸齒龍科、頭飾龍類.
隱龍的腹腔曾發現7個胃石。胃石可協助磨碎消化系統中的植物。在其他角龍類如鸚鵡嘴龍也發現了胃石,部分其他恐龍、許多鳥類中也發現了胃石。
在角龍裡面隱龍比較原始,可2足行走,雖然有鳥喙一樣的嘴,但是前端也有鋒利的牙齒,非常特別。
隱龍化石
弱角龍 Bagaceratops ,
生活於上白堊紀的亞洲,距今約8000萬年前。化石發現於蒙古。弱角龍的生存時期相當晚,但被認為比原角龍原始,具有原始角龍類的特徵與體型。
弱角龍約有1米長,0.5米高,體重約22公斤。與近親原角龍相比,弱角龍有著較小的頭盾、更接近三角形的頭顱骨,頭盾缺乏洞孔。弱角龍與原角龍都具有喙嘴,鼻部有小型突起物,但沒有額角。
弱角龍化石
纖角龍 Leptoceratops,又譯隱角龍,生存於晚白堊紀的北美洲西部,約6680萬到6550萬年前。纖角龍與它們的近親三角龍、牛角龍生存於同一時代。纖角龍的頭顱骨發現於加拿大亞伯達省、美國懷俄明州。纖角龍可能可採二足方式站立、移動。近年研究顯示,基礎角龍類可能無法將手掌轉向身體內側。纖角龍身長約2米,重量可能位在68公斤到200公斤之間。
纖角龍化石
安德薩角龍 Udanoceratops,又名峨丹角龍,生存於晚白堊紀的桑託階晚期或坎潘階早期,化石發現於蒙古。
安德薩角龍的化石是一個幾乎完整的大型頭顱骨,長度為60公分,保存狀態相當好。安德薩角龍似乎是目前所發現的最大型二足新角龍類。安德薩角龍的頭顱骨擁有非常小的角與頭盾,而身體長估計約4米。正模標本發現於南戈壁省的牙道黑達組(Djadokhta Formation),地質年代約8350萬到7060萬年前。
安德薩角龍的特點是下頜非常大。下圖是化石復原模擬圖。
最後放上角龍亞目的所有恐龍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