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角龍,鸚鵡嘴龍,弱角龍,纖角龍,安德薩角龍,隱龍,鷹角龍簡筆畫

2020-11-24 小角蛙簡筆畫

這次更新幾個角龍亞目非角龍科的其它比較有代表性或者特色的恐龍。

角龍亞目的恐龍列表見本頁最下圖。

原角龍 protoceratops,生存於上白堊紀坎潘階的蒙古和中國內蒙古,分布範圍和伶盜龍重合。原角龍的體型較小,缺乏發展良好的角狀物,且擁有一些原始特徵。

原角龍身長1.5到2米,體型接近綿羊。它們有大型頭盾,可能用來保護頸部、使頜部肌肉附著、用來辨認同種類動物,或綜合以上功能。肩膀高度0.6米。成年原角龍的體重約180公斤。高度集中的大批標本,顯示原角龍是群居動物。

原角龍化石

鸚鵡嘴龍 Psittacosauridae ,生存早白堊紀的亞洲,約1億3000萬年前到1億年前。鸚鵡嘴龍因為是擁有最多種的恐龍而著名,其中有9到11個種被認為是有效種,化石發現於中國、蒙古、俄羅斯,以及一個在泰國發現的可能種。

鸚鵡嘴龍不如它的遠親三角龍廣為大眾所知,但它們是已知最完整的恐龍之一。到目前為止,已發現超過400個個體,包括許多完整骨骸。已發現許多不同年齡層的化石,從幼體到成年體都有,使得許多研究可以研究鸚鵡嘴龍的成長速度。鸚鵡嘴龍大量的化石紀錄,讓它們成為中亞早白堊紀沉積層中的標準化石。

已有18個已命名種被歸類於鸚鵡嘴龍,但現在只有9到11個種是有效種。鸚鵡嘴龍是目前恐龍中,擁有最多有效種的單一屬。

有效種:

蒙古鸚鵡嘴龍(Psittacosaurus mongoliensis) — 蒙古國、中國內蒙古

中國鸚鵡嘴龍(Psittacosaurus sinensis) — 中國山東省

梅勒營鸚鵡嘴龍(Psittacosaurus meileyingensis) — 中國遼寧省

新疆鸚鵡嘴龍(Psittacosaurus xinjiangensis)— 中國新疆

內蒙古鸚鵡嘴龍(Psittacosaurus neimongoliensis)— 中國內蒙古

額多鸚鵡嘴龍(Psittacosaurus ordosensis)— 中國內蒙古

馬鬃山鸚鵡嘴龍(Psittacosaurus mazongshanensis)— 中國甘肅省

西伯利亞鸚鵡嘴龍(Psittacosaurus sibiricus)- 俄羅斯西伯利亞南部

陸家屯鸚鵡嘴龍(Psittacosaurus lujiatunensis)- 中國遼寧省

大鸚鵡嘴龍(Psittacosaurus major)- 中國遼寧省

戈壁鸚鵡嘴龍(Psittacosaurus gobiensis)- 中國內蒙古

可能種:

Psittacosaurus sattayaraki- 泰國

不同種的鸚鵡嘴龍有不同的體型,以及不同的頭顱骨、骨骸上的特徵,但大體上擁有一樣的身體形狀。最著名的種是蒙古鸚鵡嘴龍(P. mongoliensis),身長2米。最大的蒙古鸚鵡嘴龍成年個體重量可能超過20千克。大鸚鵡嘴龍(P. major)、內蒙古鸚鵡嘴龍(P. neimongoliensis)、新疆鸚鵡嘴龍(P. xinjiangensis)的體型接近蒙古鸚鵡嘴龍的大小,而其他種如中國鸚鵡嘴龍(P. sinensis)、梅勒營鸚鵡龍(P. meileyingensis)的體型較小。額多鸚鵡嘴龍(P. ordosensis)是已知最小的一種,小於蒙古鸚鵡嘴龍約30%。除了蒙古鸚鵡嘴龍以外,最大型的種是陸家屯鸚鵡嘴龍(P. lujiatunensis)與西伯利亞鸚鵡嘴龍(P.sibiricus)。

鸚鵡嘴龍化石

鷹角龍 Aquilops,是早期草食角龍類 恐龍從約會早白堊世的北美,約1.08億至104萬年前。種類是 A. americanus。

發現的頭骨化石長84.2毫米,可能不是個成年化石,與相關物種的比較表明,它可能已達到其成年人長度的60%,Wedel估計Aquilops的總體長為60釐米,體重為1.5千克。鳥嘴一樣的喙,但是特色是前面有一個凸起。

鷹角龍化石

隱龍 Yinlong ,生存於侏羅紀晚期的中亞。它們是種小型、原始、二足的草食性恐龍,身長約1.2米。隱龍是目前已知最古老、最原始的角龍下目恐龍。

隱龍的上頜末端的喙骨(Rostral bone)可確定隱龍為角龍下目恐龍,但是隱龍頭顱骨的數個特徵,尤其是頭頂方軛骨的裝飾,起初都被認為是厚頭龍下目的特徵。隱龍的這些特徵顯示它們為頭飾龍類的共有衍徵,但這些特徵在所有從隱龍演化出的角龍下目恐龍身上消失了;頭飾龍類包含了角龍下目、厚頭龍下目。這些特徵更證實了頭飾龍類的存在。隱龍也保存了畸齒龍科的頭顱骨特徵,支持了畸齒龍科與頭飾龍類有緊密關係的假說。畸齒龍形類(Heterodontosauriformes)包含了畸齒龍科、頭飾龍類.

隱龍的腹腔曾發現7個胃石。胃石可協助磨碎消化系統中的植物。在其他角龍類如鸚鵡嘴龍也發現了胃石,部分其他恐龍、許多鳥類中也發現了胃石。

在角龍裡面隱龍比較原始,可2足行走,雖然有鳥喙一樣的嘴,但是前端也有鋒利的牙齒,非常特別。

隱龍化石

弱角龍 Bagaceratops ,

生活於上白堊紀的亞洲,距今約8000萬年前。化石發現於蒙古。弱角龍的生存時期相當晚,但被認為比原角龍原始,具有原始角龍類的特徵與體型。

弱角龍約有1米長,0.5米高,體重約22公斤。與近親原角龍相比,弱角龍有著較小的頭盾、更接近三角形的頭顱骨,頭盾缺乏洞孔。弱角龍與原角龍都具有喙嘴,鼻部有小型突起物,但沒有額角。

弱角龍化石

纖角龍 Leptoceratops,又譯隱角龍,生存於晚白堊紀的北美洲西部,約6680萬到6550萬年前。纖角龍與它們的近親三角龍、牛角龍生存於同一時代。纖角龍的頭顱骨發現於加拿大亞伯達省、美國懷俄明州。纖角龍可能可採二足方式站立、移動。近年研究顯示,基礎角龍類可能無法將手掌轉向身體內側。纖角龍身長約2米,重量可能位在68公斤到200公斤之間。

纖角龍化石

安德薩角龍 Udanoceratops,又名峨丹角龍,生存於晚白堊紀的桑託階晚期或坎潘階早期,化石發現於蒙古。

安德薩角龍的化石是一個幾乎完整的大型頭顱骨,長度為60公分,保存狀態相當好。安德薩角龍似乎是目前所發現的最大型二足新角龍類。安德薩角龍的頭顱骨擁有非常小的角與頭盾,而身體長估計約4米。正模標本發現於南戈壁省的牙道黑達組(Djadokhta Formation),地質年代約8350萬到7060萬年前。

安德薩角龍的特點是下頜非常大。下圖是化石復原模擬圖。

最後放上角龍亞目的所有恐龍列表

相關焦點

  • 角龍科的三角龍,開角龍,牛角龍等恐龍簡筆畫
    根據其他戟龍標本、與尖角龍的鼻角,這個角應該從中間微彎,而非筆直。戟龍頭盾上有大型洞孔。嘴部前方是缺乏牙齒的喙狀嘴。戟龍是草食性恐龍;因為它們的頭部高度,戟龍可能主要以低高度植被為食。然而,它們也可能用頭角、喙狀嘴、以及身體,撞倒較高的植物。
  • 「恐龍大明星」角龍家族中的老前輩——原角龍
    在龐大的恐龍王國中,提到角龍家族的明星恐龍第一個深入人心的非三角龍莫屬。但今天要介紹的則是角龍家族中較早出現的一位——原角龍!
  • 恐龍|神話中的「獅鷲」——原角龍
    然而,就像中國的「龍」是由真實存在的動物——蛇、鹿、鷹、龜這些動物的一部分組成的一樣,很多研究民俗和神話的專家們也認為獅鷲應該也有個原型,但這個原型是誰呢?      獅鷲主要由獅子和鷹組成,可是什麼動物會讓當時的人將這兩者組合在一起呢?
  • 像犀牛一樣的白堊紀食草恐龍——角龍
    提起角龍大家可能並不是特別熟悉但若提起三角龍相信大家絕不陌生小編查閱資料的時候發現,三角龍幾乎在各類恐龍排名中都是進榜的,有的甚至高居榜單前三。甚至有資料顯示三角龍可以輕鬆地擊敗一頭成年霸王龍!  角龍的頭大而長,佔身體長度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前部窄而低,形成一個喙狀的嘴。頸部較短,尾也粗短。  角龍最大的特點是除了原始的種類外,頭上都有數目不等的角,像犀牛一樣,具有很強的攻擊性。
  • 從「中國角龍」到「世界角龍」,諸城中國角龍如何走進大家視野
    目前諸城發現的恐龍屬種就有十多個,其中3種角龍,3種暴龍,2種鴨嘴龍,以及甲龍和虛骨龍。著名的恐龍有:巨型山東龍、巨大諸城龍、巨大華夏龍、諸城中國角龍、意外諸城角龍、巨型諸城暴龍。即便是單挑一條大型食肉恐龍,中國角龍也不會怯弱,大家應該記得《侏羅紀世界2》中,中國角龍單挑食肉牛龍的畫面,面對食肉牛龍這樣的大型食肉恐龍,中國角龍利用自己的長角和頭盾進攻食肉牛龍,而對面這隻「白堊紀獵豹」卻束手無策,確實讓人看得熱血沸騰。
  • 《侏羅紀世界2》可與霸王龍一戰的龍,網友:看好中國角龍
    網友:看好中國角龍,幾下就把牛龍撂倒的它應該也不會在雷克斯暴龍面前輕易退縮。在《侏羅紀世界》中的霸王龍雖然渾身都是壯碩的肌肉,但是其護甲並不算高,深深淺淺的傷痕可以看出T-Rex的表皮並不是很厚實。還記得第一部迅猛龍跳上去一頓撕咬就讓暴龍十分驚恐地胡亂抖動著身子,在捕獵中暴龍很可能是和豹子一樣迅速結束戰鬥的獵手。《侏羅紀世界2》可與霸王龍一戰的龍,網友:看好中國角龍。還記得頭一部中那個星月皎潔的夜晚嗎?
  • 角龍的祖先原角龍
    原角龍就是這眾多珍貴發現之中的一顆"珠寶"。 頂著蒙古高原烤人的乾熱風,考察隊發掘出了大量完整的原角龍頭骨和骨架化石,使我們對這些最古老的角龍類有了充分的認識。原角龍生活在9千萬年前,身長不到2米,體重不足200公斤;同時,它也還沒有長出後來的各種角龍那樣的千奇百怪的角。
  • 原角龍、尖角龍、戟龍的介紹
    大家好,歡迎關注我的百家號小可健談,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原角龍、尖角龍、戟龍。原角龍原角龍是我們人類最了解的恐龍之一,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亞洲。目前,在發現的恐龍化石中,能達到數十件之多的只有幾種,而原角龍就是其中的一種。
  • 龍是古人虛構出來的生物?雙角龍化石的出土說明,龍也許真的存在
    隨著最近一具龍化石的出土,事情又變得撲朔迷離起來。早期龍的形象這張圖是華夏文明早期龍的形象,和現在的龍的形象區別很大,但是,龍的形象雖隨時代不同而稍有不同,但基本形體千古未變, 即龍腳長且有四爪,身體上有紋,有鱗,有角,長觸鬚,長尾巴,大腦袋,大鼻子,細脖子。
  • 恐龍大全之厚頭龍亞目恐龍簡筆畫
    厚頭龍,Pachycephalosaurus,又名腫頭龍,目前已知最大型的厚頭龍類,身長約4.5米,重量可達450公斤。冥河龍化石龍王龍Dracorex,龍王龍頭頂比較平,龍王龍其他結構很像冥河龍。龍王龍可能是冥河龍和腫頭龍的幼年體或者雌性個體。
  • 科普天地丨角龍:恐龍家族的末代驕子
    ▲原角龍最早出現的角龍是哪一種呢?是沒有角的原角龍。原角龍的頭上雖然還沒有長出真正的角,但它的鼻骨和額骨上已經有了粗糙的突起,也就是角的雛形。——形形色色的角龍後來出現的角龍,不僅繼承了原角龍結實的盾,還發展出了形形色色的大角,個頭也長大了不少。原角龍跟一輛自行車差不多長,而三角龍、獨角龍、戟龍呢,已經和卡車差不多大小了。
  • 竊蛋龍:被冤枉70年的好爸媽
    圖註:最早發現的破碎的竊蛋龍頭骨,圖片來自維基百科當化石被送到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後,著名古生物學家奧斯本經過研究認為頭骨破碎的化石屬於一種獸腳類恐龍,這隻恐龍在進入原角龍巢穴偷蛋的時候被原角龍發現,然後就被原角龍踩碎了腦袋,這是偷蛋賊應有的下場。
  • 首個洩殖腔化石洩漏恐龍繁殖秘密|洩殖腔|恐龍|化石|鸚鵡嘴龍|陰莖...
    這隻鸚鵡嘴龍是一種與生活在1.2億年前的三角龍有關的早期角龍,已經在德國法蘭克福森根堡自然博物館公開展出了十多年,並且已經有幾篇關於其原始羽毛和顏色的科學論文問世。不過,據《新科學家》報導,直到現在,由澳大利亞新英格蘭大學Phil Bell領導的研究小組才正式描述了鸚鵡嘴龍的洩殖腔。近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預印本平臺bioRxiv上。
  • 被科學家冤枉的龍,起錯的龍名,竊蛋龍它並不偷蛋
    1927年,安德魯斯所在的探險隊在蒙古沙漠戈壁中,首先發現了原角龍的化石,據此他們認定了那片區域是原角龍生活區域,之後探險隊又在附近發現了恐龍蛋化石,而這些恐龍蛋化石最上面的是三枚破碎的恐龍蛋,並且有另外一種恐龍化石。
  • 竊蛋龍
    2007年3月24日,河南發掘世界上最小竊蛋龍化石。名稱起源「在距今8000萬年前,一隻2米長的恐龍,正在偷偷地靠近一恐龍蛋時災難降臨了…」,這就是1923年俄羅斯的古生物學家德魯斯在蒙古大戈壁上發現時一幕。發現時,這個恐龍骨架正爬在一窩原角龍的蛋上。當時的科學家認為它正在偷別的恐龍的蛋。於是科學家給它起了很不好聽的名字,叫竊蛋龍。
  • 我國發現恐龍新屬種——短頜太陽角龍
    新華網長春7月8日電(記者馬揚)一種新屬種恐龍——短頜太陽角龍,近日在吉林省中部被發現。這一由吉林大學地質博物館館長金利勇研究員為首的課題組發掘、研究和命名的新屬、新種恐龍化石,是課題組在繼「嘉蔭卡龍」「嬌小長春龍」「吉林張氏重褶齒獸」後取得的又一項重要成果。目前,該成果已發表在最近一期的《地質學報》(英文版)上。
  • 科技日報:「諸城中國角龍」打破亞洲無大型角龍的猜測
    昨天(8月27日)本報等國內各大媒體刊發了科研人員在山東省諸城市發現大型角龍類恐龍化石的消息,這是首次在北美以外地區發現大型角龍化石。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恐龍專家徐星今天接受科技日報採訪時,解釋了其科學意義。諸城是我國重要的以大型鴨嘴龍類為代表的晚白堊世恐龍化石產地。上世紀60年代起,曾有過兩次大規模恐龍化石科學發掘。
  • 中國角龍:長角的中國臉
    「每天一隻中國龍」之中國角龍 看誰比我更「大頭」! 在我們的「每天一隻中國龍」系列推介中,你可能已經找到一些中國恐龍之最,比如體型最大的恐龍之一:汝陽龍;牙齒最多的恐龍:山東龍、青島龍等鴨嘴龍類。
  • 竊蛋龍:我的名字可能是個誤會!
    因名字而被誤解的恐龍第一次聽到竊蛋龍這個名字的時候,我猜大家一定跟我一樣,這一定是一種偷蛋吃的恐龍。但是,竊蛋龍真的是像它名字一樣,會竊取恐龍蛋吃嗎?如果不是,那為什麼要用「竊蛋龍」這個名字呢?隨著發掘的進行,更讓考察隊意外的是,這隻恐龍下邊竟有一窩原角龍的蛋化石。考察隊百思不得其解,隨著後續的研究,當時美國自然史博物館的脊椎古生物學部門主任,著名的古生物學家奧斯本進行了一個大膽的的推測:「它顯然是在一次膽大妄為的偷竊活動中死亡的」。想像一下,這隻恐龍在偷食原角龍蛋的時候,恰好被原角龍發現,並被原角龍一腳將腦袋踩碎,隨後形成這樣的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