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發現新的類人猿化石,或能解釋古人類的遷徙問題

2020-09-10 科學大觀園雜誌


印度Ramnagar遺址現場。

2015年,美國紐約城市大學亨特學院的研究人員在印度北部的Ramnagar遺址發現了一塊新的類人猿化石。經過多年研究、分析和比較,研究人員最終確定,這塊1300萬年前的完整下臼齒化石屬於新類人猿物種(Kapi ramnagarensis),它是現代長臂猿已知最早的祖先。

這一發現填補了類人猿化石記錄中的重要空白,並為長臂猿祖先從非洲遷徙到亞洲的時間節點提供了新證據。相關論文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雜誌中。

化石的發現純屬偶然。研究人員Christopher C. Gilbert說:「發掘化石後,我們立刻意識到這是一顆靈長類動物的牙齒,但它與此前該地區發現的靈長類動物的牙齒並不太一樣。根據臼齒的形狀和大小,我們最初猜測它可能來自長臂猿的祖先,但考慮到小型類人猿的化石記錄幾乎不存在,這似乎不太現實。因此,我們計劃做一些功課來弄清楚這塊小化石究竟屬於何方神聖。」

為此,科學家們對這顆臼齒化石進行拍照、CT掃描,並對比了其與現存和已滅絕的類人猿牙齒的相似性和差異性,最終確認了這顆牙齒屬於一個新物種Kapi ramnagarensis。研究人員還準確確定了它在類人猿族譜中的位置。

研究小組成員Alejandra Ortiz說:「我們的發現非常有說服力。不可否認,這顆1300萬年前的牙齒與長臂猿有著密切的聯繫。這是一個獨特的發現,將已知的最古老的長臂猿化石記錄至少往前推進了500萬年,為了解它們進化歷史的早期階段提供了機會。」

這一發現不僅確定前推了化石記錄歷史,還證實包括猩猩祖先在內的大型猿類、小型猿類從非洲到亞洲的遷移大約發生在同一時間,經過了相同的地點。

研究人員Chris Campisano說道:「如今,科學家在東南亞的蘇門答臘和婆羅洲都發現了長臂猿和猩猩,而最古老的類人猿化石卻來自非洲。現在我們知道了原因——1300萬年前,長臂猿和猩猩的祖先生活在印度北部的同一地區,而且可能在亞洲有相似的遷徙歷史。」

原創編譯:花花 審稿:西莫 責編:雷鑫宇

期刊來源:《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輯》

期刊編號:0962-8452

原文連結: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20-09/asu-nfa090520.php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編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

相關焦點

  • 考古學家在印度發現了新的類人猿化石
    2015年,美國紐約城市大學亨特學院的研究人員在印度北部的Ramnagar遺址發現了一塊新的類人猿化石。經過多年研究、分析和比較,研究人員最終確定,這塊1300萬年前的完整下臼齒化石屬於新類人猿物種(Kapi ramnagarensis),它是現代長臂猿已知最早的祖先。
  • 考古學家在印度發現了新的類人猿化石
    印度Ramnagar遺址現場。2015年,美國紐約城市大學亨特學院的研究人員在印度北部的Ramnagar遺址發現了一塊新的類人猿化石。經過多年研究、分析和比較,研究人員最終確定,這塊1300萬年前的完整下臼齒化石屬於新類人猿物種(Kapi ramnagarensis),它是現代長臂猿已知最早的祖先。這一發現填補了類人猿化石記錄中的重要空白,並為長臂猿祖先從非洲遷徙到亞洲的時間節點提供了新證據。相關論文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雜誌中。化石的發現純屬偶然。研究人員Christopher C.
  • 古人類會吃海鮮嗎?10萬年前的珊瑚化石被發現,或能佐證這一點
    根據美國《sciencealert》期刊6月21日的科學報告指出,那些因為乾旱而離開非洲,後來一路遷徙到世界各地的古人類先驅者們,當在特殊的環境中,陸地上的資源普遍變得匱乏的時候,他們很可能是以貝類為食來維持生命的,這個發現也意味著,遠古人類對於海洋資源的了解和掌握,要遠比我們想像中的多。
  • 原來我們的祖先不是類人猿?考古學家終於找到有力證據
    原來我們的祖先不是類人猿?考古學家終於找到有力證據引言:縱觀地球上人類的發展史,很多人認為人類是從類人猿或是黑猩猩、猿猴類發展而來的,這些生物原本是靠四肢運動的,後來因為環境因素解放了雙手,開始直力行走。因此這被認為是人類最早的生物起源,不過也有人提出疑問,難道在類人猿之前就不存在更早的古人類嗎?古人類基因又是怎樣保存下來的呢?
  • 史前原始人類生活大揭秘,研究員:原來我們的祖先不是類人猿
    引言:縱觀地球上人類的發展史,很多人認為人類是從類人猿或是黑猩猩、猿猴類發展而來的,這些生物原本是靠四肢運動的,後來因為環境因素解放了雙手,開始直力行走。因此這被認為是人類最早的生物起源,不過也有人提出疑問,難道在類人猿之前就不存在更早的古人類嗎?古人類基因又是怎樣保存下來的呢?
  • 古人類會吃海鮮嗎?10萬年前的珊瑚化石被發現,他們很喜歡吃海鮮
    根據美國《sciencealert》期刊6月21日的科學報告指出,那些因為乾旱而離開非洲,後來一路遷徙到世界各地的古人類先驅者們,當在特殊的環境中,陸地上的資源普遍變得匱乏的時候,他們很可能是以貝類為食來維持生命的,這個發現也意味著,遠古人類對於海洋資源的了解和掌握,要遠比我們想像中的多。
  • 重慶發現我國最早古人類化石 國人祖先源於三峽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 黃萬波/供圖  晨報訊(記者王大鵬)我國科學家在重慶市巫山縣龍骨坡發現的一顆牙齒化石經過年代測定,距今204萬年,這是我國發現的最早的古人類化石,由此將我國人類起源的時間往前推進了100萬年!
  • 重大發現!河北地質大學教授發現似海德堡人古人類頭顱化石
    9月12日上午,河北地質大學召開2018年重大科學發現信息交流會,發布河北地質大學古生物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季強在古生物研究中的重大新發現——在中國東北發現似海德堡人古人類頭顱化石。據介紹,該化石不僅是中國首次發現,而且也是亞洲首次發現,能夠為相關的科學研究提供有力的佐證和素材,在古生物、古人類研究領域意義重大。
  • 現代基因研究發現,人類曾與5種不同的古人類的混血
    以前人類學家更願意相信大部分尼安德特人血統很純,直到研究人員在東亞的一個山洞裡發現了一個丹尼索瓦人與尼安德特人混血後裔的化石,現在科學家尚不清楚這些混血到底有多少。另一種解釋認為, 在現代人的祖先智人遇見尼安德特人之後, 智人又與丹尼索瓦人且發生了混血。
  • 現代基因研究發現,人類曾與5種不同的古人類的混血
    以前人類學家更願意相信大部分尼安德特人血統很純,直到研究人員在東亞的一個山洞裡發現了一個丹尼索瓦人與尼安德特人混血後裔的化石,現在科學家尚不清楚這些混血到底有多少。另一種解釋認為, 在現代人的祖先智人遇見尼安德特人之後, 智人又與丹尼索瓦人且發生了混血。
  • "重慶發現我國最早古人類化石"引發爭議
    在1985年10月13日被發現前,它們深埋在8米之下的鈣質黏土中,地點是重慶市巫山縣宇鎮龍坪村的一個小山坡。  兩塊看似不起眼的齒骨,近日成為科學界和輿論關注的焦點。半個月前,不少媒體以「重慶發現我國最早古人類化石」為題進行了報導:發掘者是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黃萬波,兩個齒骨經過北京大學考古系教授陳鐵梅的測定,有204萬年的歷史。
  • 巫山發現我國最早古人類化石(組圖)
    ,距今204萬年,這是我國發現的最早的古人類化石。近日,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等單位主辦的「巫山龍骨坡遠祖之謎」研討會上,記者獲悉,這項研究結果改寫了科學界先前對人類演化史的認識。  中國最早人類生活在三峽  10月27日下午,中法考古隊在「巫山人」發現者、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黃萬波教授的帶領下,第三次進駐巫山縣廟宇鎮龍骨坡古人類遺址。
  • 為何與類人猿表親不同,人類需要大量運動才能
    在化石記錄中觀察到的時間點越久遠,就會發現我們祖先和類人猿越相近。現存的所有物種沒有一個是曾經的完美形式,所有血統都隨時間流逝而演變。但現存的類人猿可以提供非常好的機會,讓我們了解人類從何而來、身上又有哪些性狀特徵古老且沒怎麼改變的。然而,正是人類和猿類之間存在的差異,而非相似之處,為獲知我們身體的運作方式投射了一道曙光。
  • 學者稱德國新發現類人猿化石可能改寫人類進化史
    德國古人類學家6日在德國蒂賓根大學召開新聞發布會展示新發現的類人猿化石,稱這種生活在1162萬年前的類人猿可能改寫人類進化史,即將進化史上一個重要階段——直立行走的時間比人們原來認為的時間提前數百萬年。
  • 直立人化石遺址博物館60萬歲美女是北京周口店人遷徙來的?
    12月2日,是北京猿人頭蓋骨發現90周年紀念日。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召開的國際古人類學術研討會上,中國科學家團隊帶來了他們對古人類的最新研究成果:周口店發現的古人類化石的演化地位分別被歸納為直立人、古老型智人(或者早期智人)和早期現代人。
  • 科技日曆|440萬年前的「最早人類化石」被發現,揭秘人類與類人猿...
    科技日曆|440萬年前的「最早人類化石」被發現,揭秘人類與類人猿之間的進化  Evelyn Zhang • 2019-09
  • 元謀人、建始人、巫山人等中國古人類化石能推翻人類非洲起源說嗎
    而且有人進一步認定,不僅是智人,更早期的能人、直立人也是從非洲起源,再遷徙到世界各地的,因為目前還沒有發現確切的早於150萬年前的人屬生物生存在非洲以外地區。不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中國腹地三峽附近連續發現的巫山人、建始人等史前人類遺蹟對人類非洲起源說提出了新的挑戰:巫山龍骨坡發掘中出土了幾顆門齒和一段帶有臼齒的下頜骨化石,當時被認定為一種未知史前人類的遺骨,再加上這裡發現的各種石器和史前動物骨骼化石,所以這裡被命名為巫山人遺址,並推斷他們生活在距今204萬年以前。
  • 我國首次發現羅曼維爾雁鴨亞科鳥類化石—新聞—科學網
    昨天(3月20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我國科學家倪喜軍和同事在最近一次野外科考時,於中國和哈薩克斯坦邊境的沙漠中發現兩塊珍貴鳥類化石,並最終證明是早已滅絕的羅曼維爾雁鴨亞科鳥類化石。
  • 中國東北發現似「海德堡人」古人類頭顱化石—新聞—科學網
    海德堡人復原圖     9月12日上午,河北地質大學舉行2018年重大科學發現信息交流會,發布該校古生物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季強在古生物研究中的重大新發現——在中國東北發現似「海德堡人」古人類頭顱化石。
  • 「夏娃理論」受質疑,通過古人類化石發現,非洲不是人類起源地?
    「夏娃理論」受質疑,通過古人類化石發現,非洲不是人類起源地?進化論被提出之後,並沒有得到所有人的認可,因為它的出現打破了神創論,讓很多人原有的信仰被打破。多數科學家認為人類是起源於非洲大陸的,而並不是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