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2%和8.63%,前者是福建省龍巖市低丘緩坡地佔其土地總面積的比例,而後者則為耕地的比例,「八山一水一分田」是其地形的真實寫照。如何集約用地,成為擺在龍巖人面前的現實問題……
讓「一分田地」煥發「十分生機」
在山地、林地多,耕地和平地資源極其有限的基本條件下,如何讓「一分田地」煥發「十分生機」?在龍巖市自然資源局黨組書記陳學良看來,始終秉持「惜土如金、用好每一寸土地」的工作理念是關鍵。
據陳學良介紹,面對「人均耕地少、開發強度大」的基本市情,為緩解人地矛盾,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龍巖市通過建立節約集約用地機制,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實現經濟發展與綠水青山互促共贏。
近年來,一條土地節約集約用地的「龍巖模式」走了出來:堅持以節約促集約、以集約促轉型、以轉型促發展,通過大力實施節約集約用地戰略,加強規劃引領、嚴控總量、優化增量、盤活存量,節約集約利用好每一寸土地,用最少的土地資源投入換來最大的社會及經濟效益。
廢棄礦山上的綠色家園
2020年12月7日,位於龍巖市西紫金山東麓的紫金山體育公園,青青草地上放風箏的兒童迎風奔跑,人工湖畔遊人如織,幾隻身姿優雅的黑天鵝徜徉在水面上,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很難想像,這裡曾經是荒涼無人的廢棄礦山。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虎坑山煤礦、虎中煤礦、甘美坑煤礦等相繼建立。
「當時空氣中都是煤灰。」龍巖市紅坊鎮下洋村村民楊仁河還記得這裡原本的模樣。
勘探、回填、加固、整理、復綠……一系列整治措施需要投入高達數億元甚至數十億元的資金,對地方財政來說是筆不小的負擔。龍巖市吸引社會資本,先由專業團隊進行土地修復。修復達標後,政府再向社會出讓土地,從收益中支付修復費用。紫金山體育公園也成為福建省首個市場化運作的廢棄礦山治理項目。
據龍巖紫金山公園投資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林文介紹,經過7年多的綜合整治,現已再造建設用地1446畝,實現邊坡復綠及再造開放式公園綠地2100畝,已建成人工湖總蓄水面積約100畝。
「騰籠換鳥」盤活低效用地
「當時一看門口的路已經修好了,電也拉到了工地,這裡還是一塊『熟地』,非常契合我們企業提升產能急需用地的需求。」龍巖卓越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美山廠負責人吳德泉告訴記者,該項目自2019年9月26日開始施工,到2020年12月底投產,和重新申請報批新的建設用地相比,為企業節省了近一年半的時間。
「這裡以前是一家鐵合金生產企業,由於市場的原因,建設用地閒置。在重新盤活之前,它已閒置了7年左右。」而這些閒置的建設用地正是吳德泉口中的「熟地」,通過「騰籠換鳥」,這些用地手續完備、基礎設施完善的「熟地」可直接進行項目的施工建設。
為使低效用地重新煥發生機,龍巖市對因資金問題或結構轉型無法繼續生產的企業,通過政府主導、園區牽頭、相關部門配合,幫助企業牽線搭橋,引進有實力的企業進行合作、收購或由園區進行收儲。對符合轉讓條件的,予以整體或部分轉讓,確保土地得到有效盤活。
龍巖市龍雁組團建設管理委員會規劃用地局副局長林志東告訴記者,實施工業項目「騰籠換鳥」盤活存量,不僅可以為企業節約成本、節省時間,同時節約集約用地,在不增加新建設用地的同時,「盤」出發展新天地。(工人日報記者 李逸萌)
責任編輯:曹玥
【來源:工人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