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芯衝動:寧波「中緯」的臺灣身世

2021-01-08 華夏經緯網
 

    長三角「南極點」寧波,正在成為中國晶片業的又一個興奮點。

  保稅區管委會方科長介紹,中緯積體電路(寧波)有限公司(下稱中緯)預計今年12月投入量產,月產能3萬片,未來將於一廠現址旁再建6英寸和8英寸廠各一座。

  年底,另一家「與中緯規模差不多的晶圓代工企業」亦將落戶於此。

  更有消息稱,中緯還與海爾建立合作關係,海爾將消費電子類晶片交由中緯代工,並將在寧波保稅區投資。

  寧波晶片業,在今年開始騷動起來。

  中緯身世

  中緯何許公司,能讓寧波如此倚重?

  是否像蘇州和艦之於臺聯電一樣,中緯也是臺積電繞道投資的產物?

  一臺灣人士給的答案是否定的,他說,臺積電把這條6寸線3000萬元賣給了亞太科技,是純粹的買賣關係。

  寧波保稅區管委會方科長說,中緯積體電路寧波公司系中緯積體電路開曼股份有限公司全資子公司,成立於2002年2月,註冊資本1億美元,其中一期工程投資為1.5億美元。公司的經營團隊來自臺灣亞太科技和大茂電子——中緯(開曼)是亞太科技和大茂電子共同成立。

  中緯網站顯示,董事長馮明憲曾任大茂電子董事長、亞太科技公司執行長、臺灣交通大學材料所所長與臺灣毫微米實驗室副主任等數職,總經理兼營運長餘水陽曾任上海宏力半導體執行副總經理、上海新茂總經理。不過,「與張忠謀、曹興誠相比,這兩人在臺灣名氣不大。」這位臺灣人士稱。

  據了解,中緯在寧波的6英寸線,確是臺積電一廠整廠轉移的結果。

  當初臺灣為了發展半導體產業,以政府力量扶持幾家公司成立,包括聯電與臺積電這兩家晶圓雙雄。對這些公司,臺灣政府一是直接資金支持,二是技術支持,先通過「經濟部工研院」以購買或交流方式取得國外技術,待時機成熟再轉移給這些公司。此外,當前臺灣半導體界領軍人物,幾乎都出身自工研院系統。

  臺積電一廠是當年臺積電剛成立時,由工研院特別租借給臺積電的廠地。張忠謀在執掌臺積電之前,曾是工研院院長。

  一廠租期於2002年2月底到期。臺積電將廠區裡的一座實驗室捐給工研院後,餘下的這座晶圓廠設備先賣給亞太科技。亞太科技在未能與北京方面達成投資合作後,又「輾轉」至寧波。亞太科技的實際操盤人就是馮明憲。

  在一份文件裡,關於「臺積電一廠整廠轉移」的說明相當詳盡,除了將整座晶圓廠所有設備的說明與數量全部列出來外,包括「製程設備」、「光罩設計」、「晶圓測試」等也都有詳細的技術轉移說明。

  2001年,臺聯電董事長曹興誠赴內地,同年11月和艦科技在蘇州成立,其8英寸生產線來自聯電。2002年1月,生於寧波的張忠謀也赴內地考察,臺灣晶片企業紛紛謀求西進大陸投資。

  長三角造芯衝動

  中緯成全了寧波在半導體方面「要佔一席之地」的願望。

  目前,長三角各城市招商引資已進入白熱化狀態,可以佐證的就是上海「173計劃」。而對於晶圓生產線向內地轉移,各城市都在爭奪——1元集成電路的產值將帶動10元左右電子產品產值和100元國民經濟的增長,半導體產品已成為信息產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心臟」、「大腦」,特別是晶圓代工可以吸引整個IC產業鏈的聚集。

  這使長三角各城市造芯欲望強烈。今年2月,南京高新半導體公司填補了南京晶片製造的空白。公司由薩摩亞共和國密西根控股公司與南京高新經濟技術發展總公司合資,投資3.6億美元建設2條月產3萬片6英寸晶圓片生產線,一期工程預計在明年6月竣工投產。3月,由臺灣珈程能源集團投資5000萬美元的常州賽米微爾公司開工,主要生產0.35微米的6寸和5寸電路,月產3萬片。而去年5月,由馬來西亞元泰科技集團投資2.7億美元建設的月產5萬片、0.35微米6英寸生產線,也在浙江湖州開工,業內還盛傳臺灣茂矽要在浙江湖州設立晶圓代工廠。

  所以,寧波儘可能給中緯優惠政策,比如土地。儘管是臺積電的淘汰設備,寧波也以高科技企業的標準「綠燈」優待。「臺乾子女的入學入託事宜,保稅區作為大事來辦。」保稅區方科長說。

  中緯落戶寧波自然使長三角晶片更加熱鬧。目前,上海在晶片業已坐上龍頭位置。今年上半年,上海晶片製造業新增投資在25億美元以上,晶片代工企業增加到11家,已建和在建的生產線共有18條,其中10條為8寸生產線,佔全國的70%以上。

  江蘇也在大幹。7月底,蘇州和艦8英寸廠投產;8月底,無錫華潤上華完成重組並將擴大6英寸產能,同時著手在無錫新區再建生產線。9月3日,投資6億元的南通富士通微電子公司揭牌,每年可封裝集成電路15億塊、成品測試8億塊、晶片測試4億塊。

  相對前兩者,浙江只能追趕,而且國家建立7個IC設計產業化基地中,杭州和上海、無錫都位列其中。除了寧波中緯外,晶片設計企業杭州士蘭微電子正對其6英寸晶片生產線新設備進行調試,爭取明年將產能從目前每月5000片提高到2萬片以上。同在杭州下沙區的立昂電子6英寸生產線也在緊張建設中,預計9月份投產。

  杭州的這兩家企業對浙江IC業頗為重要。「士蘭微」是國內最大的設計企業,立昂電子原是浙大海納的關聯企業,而浙大海納從事晶片原材料——矽——的研發和生產,並於最近在寧波拉出12英寸矽單晶。

  「浙大海納在矽單晶方面的研發能力,也是中緯選擇投資寧波的因素之一。」寧波保稅區管委會方科長告訴記者,保稅區內的半導體光電科技工業園,聚集了中緯、浙大海納、佳興、力原、宇強等企業,從拉晶、晶片生產到IC設計、封裝、測試的IC產業鏈較為完整。

  「8月26日,保稅區管委會與國防科技大學合作設立工程碩士寧波教學基地,首屆微電子、軟體工程碩士研究生班開學,這是國防大學與地方政府開辦的第一個微電子班。」方說。

  事實上,自1999年始,寧波抓住臺資轉移之機,發揮保稅區保稅、免稅及進出口便捷等優勢,率先在國內保稅區建設電子信息園、半導體光電科技園、國際軟體園、留學生創業園等,寧波保稅區已成為浙江省最大的臺資IT企業集聚地,寧波的位置也直逼蘇州。

  重複建設?

  長三角各城市爭相引進晶片製造項目,是否重複建設並引起產能過剩?

  「現在是市場經濟而非計劃經濟,重複建設是政府行為,晶片投資卻是公司競爭。」中國半導體協會秘書長徐小田說,我國現有產能遠遠不夠,全國產能加起來,還不到世界前十名企業的任何一個企業的產能。「長三角晶片布局相對集中,有利於降低製造成本。」

  著名微電子學專家王陽元也表示,一條8英寸、月產3萬塊晶片的生產線,年產值大約為43.2億元,按此估算,我國大約需建設近30條晶片生產線。而目前我國集成電路的全部生產能力加起來相當於3條這樣的8英寸生產線,再加上目前正在動工建設和近期將建設的晶片生產線也不過5條線,與預測的30條生產線相距甚遠。

  另一個問題是,國內6英寸、0.35微米及以上佔相當比例,而國際半導體市場8英寸以上、0.18微米及以下工藝正成為主流,這是否暗藏隱憂?一個例證是,韓國Hynix今年年底將投入17億美元建構12寸晶圓生產線。

  王陽元曾表示,1980年代因為貪便宜盲目接收國外的二手生產線,我們吃過很大的虧。對於6英寸的線,如果確實是有訂單而且能低價買進二手設備,也還是可以上的。但比較看重的是8英寸的線,目前在國際市場上還是處於主流,而且會盛行多年,不會馬上就被12英寸替代。

  長三角:二手生產線回收站?

  中緯寧波晶片廠,這個被稱為「浙江省規模最大、技術含量最高的IT龍頭項目」,所用的設備卻是臺積電早已淘汰的6英寸生產線。

  一臺灣人士說,中緯當初購買臺積電的舊設備值3000萬元人民幣,再加上少量自籌資金和寧波的優惠貸款,就成了「投資為1.5億美元的一期工程」。

  二手設備知多少

  臺聯電也有二手設備散布於長三角。蘇州和艦8寸生產線購自中介商,中介商接手自聯電。上海貝嶺規劃中的8寸線,傳聞最多的也是購自臺聯電。

  中芯國際、華虹等企業基本上購買新設備;而上海先進、新進及無錫上華等企業基本購買6寸的二手設備,只在確實買不到時,才購買部分新設備。

  無錫華晶上華一高層說,半數以上晶片生產線是進口的二手設備,但並不全是來自臺灣,英美日韓也有。即使是中芯國際,其部分製造設備也是購自日本半導體製造商的二手設備;但據其所知,蘇州和艦的設備並非完全是聯電的二手設備,七成以上的是新機器。

  晶片長三角成了接納二手舊線的長三角。在當前半導體產業利潤空間小的市場環境下,一條6英寸的晶片生產線(0.5~0.6微米)投資需5億至6億美元,一條8英寸線(0.25~0.18微米)要15個億,而二手生產線只需要1億~2億美元。二手設備連帶低廉的勞動力和地價,成了追逐利潤的廠商最好的選擇。

  華晶上華的這位高層說,選用新設備還是舊設備,關鍵是合乎成本的需求。「內地引進的6寸線基本都是二手線,因為設備商不生產6寸線了,除非接到特定訂單。」

  對二手設備的需求,使臺灣半導體二手設備市場交易活躍,大廠商的競爭日益激烈。美國相關研究機構報告顯示,今年全球半導體二手設備增長率約為15%,由於臺灣在全球半導體製造、測試的地位日趨提高,二手設備買賣的頻率明顯增加,島內市場整體增長率可能高於全球平均值。

  專家認為,隨著海外晶圓代工大廠紛紛上馬12英寸生產線,原有的6英寸線甚至8英寸線會部分向內地,長三角還將接納淘汰的二手設備。

  利益鏈條

  為什么半導體二手設備如此吃香呢?專家分析,首先,半導體業升級速度很快,產生大量淘汰設備;其次,半導體設備折舊年限一般為5年,許多生產線已折舊完畢,以什麼樣的價格出售都不算賠本;第三,半導體業的競爭產生一些虧損企業,這些工廠要關閉出售;第四,市場對二手設備需求很大,如IBM就購買了大量的舊設備。

  從原廠淘汰的二手設備,到賣給最終需求方,中間會經過幾道買賣環節,各個環節都會分利。一業內人士說,二手設備供應商的運作模式基本上分成兩大類——原廠整合翻新和中間商代理。

  原廠整合翻新一般先從市場上收購舊設備,將基本部件分解並逐個檢查。這些基本部件可大致分為三類:可繼續使用的部件、要報廢的部件及需要重新加工的部件,按照新設備的安裝順序重新安裝、調試,直至出廠,價格應在新設備的60%左右。

  中間商代理就是將折舊完畢的設備進行簡單的分類,分成基本能用的、部分部件尚能使用的和垃圾,然後把有價值的半導體設備拍成照片,定期出版導購手冊。客戶可以根據手冊上的信息到現場選購。此外,還有另一類二手設備中間代理商,他們根據客戶需求,臨時聘用專業技術人員,將舊設備整合到一定程度後再賣給客戶。在這類交易中,二手設備的價格只有新設備的20%。

  「二手設備的轉賣中不免會存在騙局,沒有實在營運模式的企業可以騙取外匯。」華晶上華這位高層說,「一般情況下,二手設備流轉過程中,各環節也在增值。」

  比如,為恢復舊設備性能,需要對舊設備進行修整,1元錢買進的舊設備,修整需要1元錢,裝運、保險等需要0.5~0.8元。這樣算來,1元錢的二手設備賣出原廠後,需要2.5元以上才能買進。

  除了設備的價格外,最終需求方還要付工藝上的價格,這部分彈性更大。

  二手設備的這種增值空間,使得投資廠商可以虛報投資額。有人甚至尖銳地指出,針對國內各地惡性競爭的招商引資戰和國家鼓勵集成電路發展的優惠政策,一些海外廠商趁機把淘汰的二手設備運到國內賣個好價錢。

  按照業內8:2的設備與基建投資比例,可以對「中緯一期工程」進行大概測算。中緯舊設備最初3000元買進,經過轉賣過程後到中緯手裡不超過1億元,廠房等基建投資約2000萬元,相加約1.2億元,與1.5億美元相去甚遠。中間這個差額,除去自有資金,就是土地價格和銀行貸款,而中緯得到的土地價格又相當優惠。或者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虛報設備的價值。

  這位人士說,中緯可以拿著升值的二手設備,去與各地政府討價還價,他可以找北京或其它城市去談條件談優惠政策,最終選擇了寧波。

  華晶上華方面稱,該公司享受無錫政府「三免五減半」的優惠政策。一高層私下告訴記者,有些晶圓代工企業享受的政策比華晶上華更優惠。(21世紀經濟報導/楊雲高)

相關焦點

  • 「愛國科學家」張汝京,不顧「同胞」阻撓,堅持到大陸造「芯」!
    其中為我國晶片事業發展做出卓越貢獻不得不提的人就是張汝京,張汝京是中芯國際的創始人,如今市值已經突破了5000億。張汝京是一位非常具有愛國精神的科學家,他在1948年出生於江蘇南京,父親是搞冶金的,母親是搞化學的,是一個高知家庭,由於歷史因素他在不滿一歲的時候就跟隨家人搬遷到了臺灣。
  • 透視郭臺銘造車衝動:聯手做局打造「平價特斯拉」
    經濟觀察網 記者 劉曉林 富士康要造車,這並不是什麼新聞。但要怎樣造、造什麼樣的車?在2014年的最後一天,這個懸念似乎有了結果。「富士康入股和諧之後,我們的目標就是做中國的特斯拉」,在富士康成為其二股東,並宣布共同進軍新能源汽車領域後,在香港上市的和諧汽車相關負責人對記者道出了「新和諧汽車」的未來目標。
  • 造芯一年半,董小姐夢碎
    董明珠話裡的委屈,和格力造芯不順有關。去年中興事件爆發後,董明珠大張旗鼓提出了自主造芯戰略,並且開出了500億元的天價預算,表示要在2020年之前實現格力空調晶片自主。但是如今一年多的時間過去,格力的晶片需求從當初的40億漲到了50-80億元,自主晶片卻遲遲拿不出手,董小姐的造芯夢,正在慢慢醒來。
  • 寧波芯速聯項目首條AWG晶片自動封裝生產線實現批量生產
    集微網消息,8月13日,寧波芯速聯光電科技有限公司首條AWG(一種區分導線直徑的標準)晶片自動封裝生產線實現批量生產。據鄞州新聞網報導,此前,受到疫情影響,芯速聯曾遭遇資金沒有及時到位等因素困擾,隨後農行鄞州分行為企業發放270萬元裝修貸款,當疫情有所緩和後,寧波芯速聯光電科技有限公司進行了裝修。
  • EV集團與中芯寧波攜手,實現砷化鎵射頻前端模組晶圓級微系統異質集成
    >  SEMICON CHINA,2019 年 3 月 20 日——晶圓鍵合和光刻設備的領先供應商EV集團(EVG)今日宣布,與總部位於中國寧波的特種工藝半導體製造公司中芯集成電路(寧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芯寧波」)合作,開發業界首個砷化鎵射頻前端模組晶圓級微系統異質集成工藝技術平臺。
  • AI公司上市的底牌:扎堆造芯,幾多勝算幾多風險?
    在這股算法公司跨界造芯熱潮的背後,AI公司們究竟在下著怎樣的一盤棋? 01 定位更迭,造芯的AI公司不只是算法公司 從啟動晶片研發計劃開始,AI初創公司已經不能被簡單地稱之為AI算法公司。 而如果比拼硬實力,科技巨頭們在資金儲備、人才聚集能力、落地規模等方面均具有先天優勢,這也意味著AI創企在投資大、風險高、回報周期長的造芯路上,往往會面臨更大的壓力。 02 AI晶片研發要流多少血? 研發AI晶片,免不了需要重金投入。
  • 平頭哥鑄劍,阿里造芯長徵走出第一步
    站在這樣的視角來看,阿里造芯成功有其必然性。阿里造芯啟示錄因為自研晶片成功而具備技術長板的例子很多,比如A系列處理器對iPhone的成功居功至偉,再比如麒麟處理器則讓華為成功走向了高端,因為缺乏自主晶片,在技術上體現出短板的公司不勝枚舉。
  • 臺灣國立成功大學鄭芳田教授訪問寧波材料所
    9月11日,應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寧波工研院)所屬先進位造技術研究所所長楊桂林的邀請,臺灣國立成功大學鄭芳田教授到寧波材料所進行學術交流。  鄭芳田作了題為《適用于格式智能製造應用的全自動虛擬量測系統》的學術報告。
  • 走進那些「身世」特別的圖書室
    它們雖「身世」各不相同,但如今都發揮著為居民提供身邊特色閱讀空間的功能,承載著讀者對閱讀的熱愛和對精神生活的追求,助力著轄區全民閱讀風氣的形成。本期,記者就為您介紹區內那些有著特別「身世」的特色閱讀空間,帶您走進它們的「前世今生」。
  • 寧波鄞州區國家標準氬氣哪個強_寧波榮耀氣體
    寧波鄞州區國家標準氬氣哪個強,寧波榮耀氣體,公司是浙東地區實用氣體的全面供應商,供應的工業氣體種類齊全、質量可靠、並始終為客戶提供優質的服務和技術支持。寧波鄞州區國家標準氬氣哪個強, 冷卻至℃時,液態氮變成雪狀的固體。
  • 籌劃3 年,即將發布:詳解雲知聲的造芯之路
    而實現這種轉型,在產品層面上雲知聲提出了「雲端芯」的概念,通過晶片將終端和雲端連接起來。黃偉對雷鋒網表示,雲知聲的人工智慧產品包括以下三塊:雲知聲要做的,是將 AI 芯放進從家電到汽車的各種產品裡,讓它們都能連網並進行通過語音交互,並連接至雲端服務。
  • 西工大寧波研究院見證寧波速度和情懷
    西北工業大學寧波研究院。8月27日上午,西北工業大學寧波研究院在高新區寧波智造港的園區正式投用。這所由寧波市人民政府與西北工業大學共建的新型研發機構,已成為我市推進科技創新「栽樹工程」、加強院地合作的典型。
  • 臺灣海峽是「修建跨海大橋」,還是「填海造陸」呢?看完就明白了
    除了香港和澳門,中國臺灣同樣是一個值得前往遊玩的好地方,這裡景色優美、氣候宜人、盛產水果,近年來更是成為內地遊客常去旅遊的最佳去處。眾所周知臺灣與內地之間隔著一條臺灣海峽,它是大陸與臺灣之間往來的重要交通要道。多年來一直都有人好奇,這條臺灣海峽到底有多寬呢?能不能填海造路呢?能不能修建一條跨海大橋,縮短臺灣與內地的距離呢?
  • 美的跟格力比拼空調「造芯」 IPM模塊五年內產值衝10億
    相比格力電器(000651.SZ)去年高調的空調「造芯」行動,美的集團(000333.SZ)空調的「造芯」計劃則低調很多。第一財經記者在現場看到,美的IPM研究室內,專門有一個對外合作的辦公室,中芯國際、華潤微電子、芯恩、三安光電、楊傑科技等合作夥伴,常年有代表駐紮,加強合作。如,中芯國際負責「流片」(晶片代工生產);三安光電負責聯合研發第三代半導體,雙方有聯合試驗室;與楊傑科技合作研發下一代封裝。
  •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教授廖德章到寧波材料所交流
    5月30日下午,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化工系講座教授、俄羅斯科學院院士廖德章應邀到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進行學術交流,並作了題為New Polymer Materials for the Potential of Optical, Electronic and Green Energy Applications的學術報告。
  • 海瀾之家澄清造「芯」傳聞
    海瀾之家澄清造「芯」傳聞日前,有媒體報導稱,凱樺康半導體設備南京有限公司近日成立,經營範圍包括半導體專用設備製造等,由海瀾之家股份有限公司100%控股。海瀾之家9月21日晚發布澄清公告稱,媒體報導中的「凱樺康半導體設備南京有限公司」與公司不存在任何關係。公司及子公司未在南京設立半導體設備新公司,也不存在計劃設立半導體設備公司的情況。
  • 見證寧波速度和寧波情懷!兩個有關西工大寧波研究院的小故事
    8月27日上午,西北工業大學寧波研究院在高新區寧波智造港正式投用。,研究院便完成了籌建、籤約、落地全過程,於當年9月29日正式揭牌;同期,智造港園區開始動工,2020年5月底完工交付,團隊和設備進場,8月27日開園——一連串緊鑼密鼓的時間線再次刷新了寧波速度。
  • 美國國防部黑名單對中芯國際影響幾何?中芯寧波獲30億元增資!2021...
    今年九月份,「中芯或被美國實施出口管制」、「美國認為中芯有『涉軍』嫌疑,可能要加以制裁」等消息就已引起了業內震動。事實上,9月份BIS給中芯國際發函並不代表其被列入美國商務部的實體名單,與此次進入國防部的名單,兩者並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