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芯速聯項目首條AWG晶片自動封裝生產線實現批量生產

2020-12-05 愛集微APP

集微網消息,8月13日,寧波芯速聯光電科技有限公司首條AWG(一種區分導線直徑的標準)晶片自動封裝生產線實現批量生產。

據鄞州新聞網報導,此前,受到疫情影響,芯速聯曾遭遇資金沒有及時到位等因素困擾,隨後農行鄞州分行為企業發放270萬元裝修貸款,當疫情有所緩和後,寧波芯速聯光電科技有限公司進行了裝修。

此外,寧波芯速聯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楊明表示,如果不是年初擔保公司和銀行員工逆行趕赴武漢,上門為他們辦理一筆270萬元的裝修貸款,這條生產線可能要到年底才能批量生產。

寧波芯速聯光電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19年8月29日,主要從事光通信元器件的開發、生產。據鄞州新聞網7月報導,該公司已於7月1日通電,7月20日計劃試生產,7月30日前實現批量生產,8月二期設備進場。(校對/若冰)

相關焦點

  • 北京首條MEMS晶片生產線正式投產!
    北京首條MEMS晶片生產線正式投產!今天,發改君便帶來一個與晶片有關的好消息——北京市重點支持的、由賽微電子控股子公司賽萊克斯(北京)公司投資建設的「8英寸MEMS國際代工線建設項目」,近日在經開區正式通線運行。據了解,該生產線現階段月產能為1萬片,達產後將形成3萬片/月的生產能力。這標誌著北京市首條商業量產、全球業界最先進的8英寸MEMS晶片生產線進入實際生產階段。
  • 我國首條金屬濺射膜壓敏晶片生產線有望10月在瀏陽高新區建成投產
    MEMS(即微機械微電子系統)傳感壓敏晶片生產線,該晶片廣泛應用於軍工和民用汽車、消防、智慧城市、石油化工等領域,這條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金屬濺射膜壓敏晶片實現規模化生產,將打破發達國家對晶片的壟斷封鎖,推動我國高端壓力傳感器產業加速發展。
  • 十三年專「芯」致志,敏芯股份實現MEMS晶片中國造!
    此次衝刺科創板,公司計劃募資投向MEMS麥克風生產基地新建項目、MEMS壓力傳感器生產項目、MEMS傳感器技術研發中心建設項目等,進一步抓住國內MEMS進口替代和創新的產業機會,將MEMS的「中國芯」做大做強。
  • 芯動聯科:致力於高性能MEMS傳感器產業化的企業
    安徽芯動聯科微系統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芯動聯科」),這家致力於高性能MEMS傳感器產業化的企業在過去一年中實現了逆勢增長,多款產品批量量產,公司預計其2020年的銷售額增長40%左右。同時正在研發的新一代MEMS陀螺儀/加速度計項目進展順利,已完成工程樣品驗證,新產品將具有更高的性價比、更小的體積和功耗,能更好地滿足工業應用多樣化的需求。
  • 造芯衝動:寧波「中緯」的臺灣身世
    9月3日,投資6億元的南通富士通微電子公司揭牌,每年可封裝集成電路15億塊、成品測試8億塊、晶片測試4億塊。   相對前兩者,浙江只能追趕,而且國家建立7個IC設計產業化基地中,杭州和上海、無錫都位列其中。除了寧波中緯外,晶片設計企業杭州士蘭微電子正對其6英寸晶片生產線新設備進行調試,爭取明年將產能從目前每月5000片提高到2萬片以上。
  • 國內首條壓敏傳感晶片產線落戶湖南,今年可產50萬顆晶片
    據新湖南客戶端報導,我國首條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壓敏傳感晶片生產線已於1月16日在瀏陽高新區成功通線。近日,記者趕赴瀏陽,探訪了壓敏傳感晶片生產車間。上述壓敏傳感晶片生產線所屬湖南啟泰傳感科技有限公司。據該公司董事長王國秋介紹,目前壓敏傳感晶片生產線通線後,還需經過3個月的良率爬坡期。
  • 僅70㎡,藏著國內唯一具備矽光晶片全流程封裝測試能力的實驗室
    該負責人稱,目前,國際上還沒有統一的矽光晶片的封裝標準,而公司已掌握多種矽光晶片的封裝技術,進行定製化的封裝,最新的封裝技術可以將光、電控、溫控等進行集成。同時,實驗室裡還擁有自主研發的晶片自動測試系統,可以在無人操控的情況下,對矽光晶片進行自動化測試。
  • 國內首條達到量產規模的碳化矽晶片產線?綠能芯創淄博項目年底前...
    國內首條達到量產規模的碳化矽晶片產線?綠能芯創淄博項目年底前一期投產
  • 突破「卡脖子」技術 「小紐扣」彌補「中國芯」短板
    湖南啟泰建成國內首條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壓敏晶片生產線,攻克「國產芯」生產全流程的難題,填補了這一領域工廠化生產線的國內空白。2019年,由湖南啟泰研發的國內首條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壓敏晶片生產線建成啟用,攻克「國產芯」生產全流程的難題,填補了這一領域工廠化生產線的國內空白。啟泰公司已實現生產工藝和生產線100%自主研發,基材、靶材和光刻膠等關鍵輔材已完全國產化,光刻機、濺射臺、探針臺等主要設備實現國產定製。
  • 中國晶片產業深度分析,一文看懂國產晶片現狀!|晶片|中芯國際|華虹...
    世界集成電路產業28-14nm工藝節點成熟,14/10nm製程已進入批量生產,Intel、三星和臺積電均宣布已經實現了10nm晶片量產,並且準備繼續投資建設7nm和5nm生產線。而國內28nm工藝僅在2015年實現量產,且仍以28nm以上為主。
  • 國內首條AWG晶圓生產線在保靖縣建成投產
    彭司進 攝新中合廠房核心區,工程技術人員在電腦程控產品生產。11月9日,記者在位於保靖縣的「湘西光谷」採訪時,新中合光電科技有限公司負責晶園生產的廠長李順程告訴記者,經過一個月的試生產,該公司已成功生產出PLC晶圓,並即將進行全面生產,屆時AWG晶園也將投產。這條生產線的建成投產,填補了國內光纖產品的一項空白。    新中合是保靖縣海歸博士陳波領銜組建的光無源器件高新科技企業。
  • EV集團與中芯寧波攜手,實現砷化鎵射頻前端模組晶圓級微系統異質集成
    作為戰略雙方合作的一部分,EVG為中芯寧波提供其行業領先的臨時鍵合/鍵合分離(TB/DB)、永久鍵合、掩模對準光刻設備、相關專用量測設備以及工藝專長,中芯寧波將這些設備及其特種晶圓工藝專長相結合,開發出業界領先的晶圓級微系統集成技術(uWLSI®)平臺,為一家領先射頻前端器件和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生產出創新型的射頻前端模組產品。
  • 2019年全球晶圓代工企業動向:中芯國際(00981)12nm工藝開發進入...
    一、工藝製程篇1、中芯國際(00981)2019年第一季度,12nm工藝開發進入客戶導入階段,第二代FinFET N+1研發取得突破,進度超過預期。第二季度14納米FinFET製程進入客戶風險量產階段,2019年第四季實現小批量生產。第二代FinFET N+1技術平臺已開始進入客戶導入。
  • 海瀾之家澄清造「芯」傳聞
    中芯三期12英寸代工生產線首批入駐9月24日,中國(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揭牌。落地經開區的中芯北京三期12英寸代工生產線項目成為首批入駐北京自貿試驗區籤約項目之一。中芯三期12英寸代工生產線主要從事生產28nm及以上的集成電路製造項目。
  • 中芯紹興正在規劃建設6英寸化合物半導體生產線和12英寸數模混合...
    活動上介紹,中芯紹興項目產能已達4萬片/月。  據悉,目前,中芯紹興正在規劃建設的6英寸化合物半導體生產線和12英寸數模混合生產線,將有力推動紹興成為集成電路第三代半導體領域的「探路者」和「領航者」。    圖片來源:今日越城  值得注意的是,同日,中芯集成電路製造(紹興)有限公司化合物半導體生產線項目籤約落戶浙江紹興
  • RFID標籤生產與封裝的工藝流程
    鋁箔天線腐蝕生產對傳動裝置精度要求特別高,振疆機械有限公司的卷對卷鋁箔蝕刻機從蝕刻、清洗、烘乾、收卷一次完成,成品率達到95%。代表國際一流水平。  2.晶片倒貼晶片生產屬於高科技領域,至今能夠做好的只有幾家,主要有TI、西門子英飛凌、菲利普等製造大頭,國內最領先的是上海復旦微電子。到目前為止國內還沒有一家工廠具備晶片嵌入能力。
  • 馬尾誕生國內首條鋁絲超聲焊鋰電自動生產線
    Wire bonding(鋁絲超聲焊)工藝的鋰電池模組全自動生產線,該生產線將在2017年3月份交付飛毛腿動力科技公司投入量產,這也是馬尾區首條新能源汽車電池自動生產線。  「目前市面上18650電芯電池模組90%採用的是傳統電阻焊工藝,而我們研發的這條採用生產線採用的是鋁絲超聲焊工藝,它也是國內首條相關技術全自動生產線,目前國際標杆的特斯拉電動車正是大量使用該工藝的典型代表。」星雲電子副總經理劉作斌1月12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傳統的焊接工藝十分耗時、容易失敗,也很難測試電池之間的連接、導體是否存在問題,相比之下,鋁絲超聲焊擁有多個「碾壓性」優勢。
  • 我國首條衛星智能生產線試運行 可年產小衛星240顆以上
    原標題:我國首條衛星智能生產線在漢試運行  可年產小衛星240顆以上  1月14日,從鄂企航天科工二院空間工程公司獲悉,該公司於近日完成我國首條批產衛星智能生產線的研製、生產及安裝工作,生產線已轉入現場試運行階段。
  • 2019年中國本土封裝測試代工十強榜單
    下半年在國產化替代進程推動下,營收大幅成長,順利實現扭虧。封裝技術、IPM、刀片式水冷式IGBT模塊、Clip、Dr.Mos、Toll and LFPAK研發完成,部分己實現量產;具備了LCD /OLED DRIVER的封裝技術,合肥通富顯示驅動電路封測線客戶相繼量產,12英寸TDDI具備了8K LCD Driver COF的生產技術能力;存儲DRAM封測工程線建成,客戶產品考核已完成;在先進封裝方面,具備了Fan-out、7納米Bumping等先進封裝技術
  • 【上市】半導體雷射器晶片廠商長光華芯擬A股IPO;華為/中興供應商...
    不久前,精測電子在調研時表示,目前公司已基本形成在半導體檢測前道、後道全領域的布局,公司與韓國IT&T合資設立的武漢精鴻主要聚焦自動檢測設備(ATE)領域(主要產品是存儲晶片測試設備),目前已實現關鍵核心產品技術轉移、國產化研發、製造、核心零部件國產化,且已在國內一線客戶實現批量重複訂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