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啟泰建成國內首條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壓敏晶片生產線,攻克「國產芯」生產全流程的難題,填補了這一領域工廠化生產線的國內空白。
紅網時刻記者 熊曉宇 長沙報導
從一樓10多個無人值守的輔助設施間,到二樓僅有幾名工程師監測數據的2000平方米「超淨車間」,再到三樓的封裝、測試車間,一條生產線上40多個環節,絕大部分流程都是自動化。
11月28日至30日,以「創新引領 智造未來」為主題的2020長沙網絡安全·智能製造大會將在長沙國際會展中心舉行,充分展示長沙在網絡安全、智能製造方面的成就。大會召開前,記者走進位於瀏陽經開區(高新區)的湖南啟泰傳感科技有限公司,解密一顆「小紐扣」的「智造」之旅。
「超淨車間」僅有幾名工程師在監測數據,一條產線上40多個環節,絕大部分流程都是自動化。
一顆直徑不過五六毫米的「小紐扣」,可以非常精確地把壓力數據轉換為電子信號,傳送到接收處理終端。這就是湖南啟泰潛心鑽研10餘年攻克研發的壓敏傳感晶片,其作用是完成力信號採集,是信息產業第一關,可廣泛應用於工程機械、軌道交通、汽車、消防、智慧城市、石油化工、航空航天等領域。
長期以來,壓敏傳感晶片的技術和市場幾乎被歐美日企業佔據。2019年,由湖南啟泰研發的國內首條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壓敏晶片生產線建成啟用,攻克「國產芯」生產全流程的難題,填補了這一領域工廠化生產線的國內空白。
啟泰公司已實現生產工藝和生產線100%自主研發,基材、靶材和光刻膠等關鍵輔材已完全國產化,光刻機、濺射臺、探針臺等主要設備實現國產定製。
走近啟泰金屬基底壓敏晶片生產線,幾乎看不到什麼工人,經過了數月的良率爬坡期,目前產線良率已達93%以上。一根小拇指粗的金屬條進入高精密數控工具機中,不過幾十秒鐘,就變成了一顆顆紐扣型的晶片基底。經過研磨、拋光等預處理之後,這些基底進入樓上的「超淨車間」,經過自動分揀、清洗、沉積、光刻、測試等諸多流程,再封裝成傳感器。
在集成電路行業裡,設備、材料、設計、生產、測試、封裝這六個部分構成上下遊產業鏈,企業間各負其責,一般一個企業只做其中一塊。
而湖南啟泰的壓敏晶片線,因其基底材料區別於傳統矽基而採用特種金屬,所以無法直接購買使用現有的設備,複製成熟的矽工藝,從材料、設備到技術、工藝,無人可以提供完全配套的體系,必須自己研發,自給自足。
歷經十餘年潛心鑽研,目前,啟泰公司已經實現核心技術完全自主可控,生產工藝和生產線100%自主研發,基材、靶材和光刻膠等關鍵輔材已完全國產化,光刻機、濺射臺、探針臺等主要設備實現國產定製。可以說,在金屬基壓敏晶片領域,國外再也卡不住中國的脖子了。
目前,啟泰公司正在規劃專為汽車產業研發的第二條金屬基壓敏晶片生產線,生產線達產後,將年產壓敏晶片3000萬顆,生產水平達到工業4.0的標準。湖南啟泰董事長兼總經理王國秋介紹,「我們希望在未來的3到5年以內,啟泰公司在國內該領域把握第一名,在國際上有較強的競爭力,改變中國傳感器產業不大也不強的面貌,讓湖南在傳感產業擁有更多話語權。」
【來源:紅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