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科技故人
華為被美國無故打壓的事件,讓我們清醒的認知到晶片自主化的重要性,只有把最核心的技術掌握在自己手裡,才能徹底避免被人魚肉的命運
作為最先意識到晶片重要性的少數中國企業之一,華為海思已經幾乎做到了它能力範圍內的最好,可是即便如此,仍然在指令集、EDA軟體、晶片製造方面受制於人
有人說為什麼華為不提前布局晶片製造?我想說你把華為太神話了,它只是一家民企而已,首要目的是活下來,在這個前提下,才能最大限度的的做一些戰略性布局
晶片製造是重資產行業,臺積電一個5納米工廠投資就要1600億,而華為一年的利潤也才幾百億
即便強大如美國,二十年前活躍的幾十家晶片製造商,如今只有英特爾一家成功進入到了10納米以內,AMD早早投靠了臺積電、美國晶片製造格羅方德則徹底放棄7納米,這還是在光刻機啥都不缺的前提下,所以,晶片領域,不要輕言容易二字!
晶片和光刻機同時發力
好消息是,在華為事件的刺激下,中國科技企業紛紛放棄幻想、擺正位置和心態,盡一切可能加快中國芯自主化的腳步
其中有兩家中國企業帶來了讓人振奮的消息,龍芯中科宣布龍芯CPU將採用自研的LoongArch指令集,放棄美國的MIPS;
英唐智控則宣布自己收購日本先鋒微技術的方案已經獲得日本政府的批准,一同收購的還有先鋒微技術的光刻機設備
一個是自研指令集LoongArch,一個是獲得日本的光刻機技術,都將對中國實現晶片的國產替代產生積極影響
如果說晶片是一個人的話,指令集的重要性就相當於神經系統和血液循環,所以龍芯宣布以後100%發力國產LoongArch指令集,代表了中國企業「不破樓蘭誓不還」的覺悟和勇氣!
需要說明的是龍芯的LoongArch指令集主要還是面向通用型CPU,指令集的易用性和擴展性與華為現在在用的ARM公版指令集還有不小差距,所以對華為沒有多少幫助
日本先鋒技術的光刻機可是個寶貝,不管是對華為還是對中國的晶片產業都有不小的幫助,因為它的光刻機是用來生產中國最短缺的模擬晶片的
意外補齊華為短板
如果把晶片細分的話,可以分為模擬晶片和數字晶片兩大類,其中數字晶片佔大頭,人類生產的晶片中有85%屬於數字晶片
像華為的麒麟晶片、高通的驍龍晶片都是數字晶片,可以把數字晶片理解為處理邏輯運算的晶片,在數字晶片領域中國的實力還可以
但是在模擬晶片領域,中國則相對落後比較多,即使是經驗豐富的華為,在模擬晶片領域也嚴重依賴歐美企業,主要原因是模擬晶片嚴重依賴工藝經驗,沒有幾十年摸索是出不來活的
常見的模擬晶片主要由電阻、電容、電晶體等組成,用來處理連續函數形式模擬信號(如聲音、光線、溫度等),只有充分熟悉了解元器件特性、擁有成熟的拓撲結構設計與布線能力的「老司機」才能設計出性能優異的模擬晶片
長久以來,模擬晶片的市場主要被德州儀器、意法半導體、英飛凌等公司所把持,最近幾年,華為為了突破模擬晶片的瓶頸,與意法半導體展開了深度合作,但是由於沒有光刻機等設備,即使華為設計出來了,國內企業也無法幫助其生產
這一次好了,有了日本先鋒技術的光刻機,再加上華為與意法半導體合作設計晶片,華為被斷芯的困局終於有了一絲曙光,而且模擬晶片的特點是製程要求低、使用壽命長,所以中芯國際和華虹半導體即使不使用美國設備,也可以為華為代工
華為在模擬晶片上的短板,或許就此被補上了!
寫在最後
突然想起了國產5納米蝕刻機的故事,蝕刻機跟光刻機都屬於晶片製造三個核心設備之一,在2017年之前,中國的高端蝕刻機嚴重依賴歐美,常常是我們給了錢,對方老是賴著不發貨,今天發洪水了、明天停電了
到了2017年,經過了13年努力後,海歸創業家尹志堯博士帶領團隊研發出了世界上首個5納米蝕刻機,引發了蝕刻機的大降價,歐美國家開始對我國不限量供應
如今國產蝕刻機已經用在了臺積電的5納米晶片生產線上,日本和韓國的40多條晶片生產線紛紛用上了中國的蝕刻機,這在五年前想都不敢想,現在不一樣實現了嗎?
從龍芯自研指令集LoongArch到英唐智控收購日本光刻機,中國企業正在用各種辦法彌補在晶片領域中的短板,沒有不透風的牆,晶片領域再難,也只是難在這一時,而中國為了再次崛起,已經等了一個多世紀,多等幾年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