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永豐:不管是社會運動還是文化運動,都不能只待在書房丨燕京訪談

2021-01-17 燕京書評
鍾永豐覺得,《野蓮出莊》是一次和鄉土傳統的對接,希望能夠用食物文化的書寫表現出村落在歷史長河中的人格狀態。



鍾永豐和林生祥,是二十餘年來臺灣客家民謠最頂尖的一對拍檔。他們都來自臺灣高雄的美濃,這個南臺灣最重要的客家文化區,自1999年起見證了兩人先後合作的九張專輯,從農作、教育、生態、社會運動等方方面面,書寫著鄉土的文化自覺與更新。


近年來,由於擔任《大佛普拉斯》《陽光普照》的電影配樂工作,林生祥在華人聽眾中的知名度進一步提升。作詞人鍾永豐則是華人世界結合音樂創作與社會運動的典範,探索出一條方言入詩、入歌的獨特門徑。他的客語歌詞工整凝練,敘事感強,深受客家歌謠和樂府詩傳統的薰陶,並注重直白地與當代社會對話。


詩人胡續東曾評價,鍾永豐可能是臺灣當代最厲害的詩人,他比任何一位文學史、詩歌史獲知的臺灣詩人都懂得如何「用最切身的方式更新詩歌的語言質地」,用方言中的語詞特色激發出具有社會影響力的新民謠,這與大陸日益故步自封的當代詩歌截然不同。


不同於一般唱片工業的生產模式,在林生祥與鍾永豐的合作中,皆由鍾永豐先出想法和歌詞,再由林生祥譜曲。相比信守「安靜才是力量」的林生祥,鍾永豐是一名「天生做運動的好手」。


鍾永豐是社會學碩士出身,編纂過地方志,探索指向社會實踐的歌詞創作,曾獲金曲獎最佳作詞人、專輯製作人獎,也是臺灣廣播人、作家馬世芳心中「當代中文世界作詞的第一把好手,沒有之一」。與此同時,鍾永豐也是政壇中人,曾先後擔任高雄縣水利局局長、臺北市客家事務委員會主任委員、臺北市文化局局長等職,串聯大小社會組織,深諳地方的「江湖之道」。「認識永豐之前,我無法想像一個政務官,寫起文章竟可以兼有記者的鷹眼、革命家的熱血和詩人的心腸。他寫土地、詩歌與搖滾,寫政治參與、社會實踐,都是多年熬煉的心法。」馬世芳這樣寫道。



2018年,林生祥收到了鍾永豐傳來的十幾首歌詞,都與食物有關。村落與食物的關聯,是鍾永豐近十年一直醞釀的創作主題。鍾永豐告訴《燕京書評》,無論是2001年的《菊花夜行軍》,還是2013年的《我莊》或2016年的《圍莊》,都著重表現村莊面臨的各種外部衝擊。但早在《我莊》創作前,他就開始試圖用食物書寫展現農村的「本我」狀態,記錄工業化、現代化來臨前,村落在漫長的農業過程中形成的食物文化。


為此,鍾永豐花了十年時間閱讀不同類型的食物與植物寫作,了解各地的食物保存工作與原住民植物文化。近二十年來,臺灣的食農教育、食物書寫和新植物志蔚為風潮,鄉土食物的特性及其在社會經濟過程中的意義得到日益廣闊的書寫。在鍾永豐看來,食物串聯了人的感官體驗、想像和反思,食物也牽連著他一直關心的社會議題,諸如「我莊」的環境變遷、人的流動與全球化資本的影響。


今年11月,林生祥與鍾永豐所在的生祥樂隊發行了新專輯《野蓮出莊》,11首歌以米食、野果、野菜及蔬食為概念和線索,寫出11種不同的食物過程,勾勒了一幅農村日常的食物(植物)民族志。


專輯名中的「野蓮」,原本是美濃特有的一種水生野菜,客家人常食用其根莖。在菸酒市場國際化的衝擊下,美濃當地原本的支柱產業——菸草經濟快速衰落,農民苦於尋找新的替代作物。野蓮這種本地野生植物最終脫穎而出,成為美濃的新生主力經濟作物。鍾永豐覺得,這是本土植物的一次「史詩般的奮鬥過程」。


以食物入歌,為音樂服務,始終是鍾永豐的思考落點。他提到了以《詩經》為代表的以動植物起興的寫作手法,不太能夠滿足自己對食物個性與生態特點的要求。在《野蓮出莊》中,他嘗試在食物的通感與場景部署中,發掘食物及村落的主體內涵。這些在既往的民謠中鮮有嘗試。



2020年12月,《燕京書評》專訪《野蓮出莊》詞作者鍾永豐,聊聊他對食物書寫和民謠歌詞創作的心得。以下是訪談節錄。



「寫出食物自己的個性」


燕京書評:你想書寫食物與鄉土關聯的構思始於十年前,到2018年確定新專輯概念。這中間經歷了怎樣的醞釀過程?


鍾永豐:最早我想寫村落裡農民會用的植物,這種構想類似《本草綱目》。但後來我細讀《本草綱目》,發現它對植物的描寫基本還是唯利用論的角度,不大能夠讀到植物本身的個性和它在生態中的位置,於是放棄了這種切入方式。


後來,我花了比較多的心思去閱讀當代的植物學研究,以及探究植物和人類整體關係的人類學作品。最後,《野蓮出莊》呈現出來的寫法,多一些植物學及人類學意義。我想用植物來說明一個村落裡更接近本我的狀態,因為不管是寫農業還是工業,它對農村的影響都是外加的,而且大家都已經講得差不多了。如果把一個村落的歷史延展到至少百年以上,它總有一些能夠彰顯出某種本我狀態的事物。這就是我的角度。


燕京書評:《野蓮出莊》裡有溫馨的鄉村食物和植物景觀,但你的每首詞作都藏入了更深的社會命題。你對專輯概念的構思裡,有什麼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


鍾永豐:錄音的時候,我一直跟樂手溝通,這張專輯不是懷舊,不是悲憐,不是要宣傳或歌頌某一種食物的美味,也不是要振興農村。我們寫的都是生活中的食物,它們的過程一直在進行中。


比如裡面嗩吶的使用,為了避免懷舊和哀傷的氣息,這次不參考臺灣的北管、客家八音或大陸風格。我建議嗩吶手黃博裕聽印尼峇里島的竹笛和泰國的嗩吶,它們的旋律線比較短,音色也比較日常、愉悅。當然,我只是向嗩吶手清楚地說明整體概念,他根據我建議的材料去學習,最後怎麼呈現,他決定。


筆錄心驚愁,大人聽我講從頭

引水莖抽長,浸身拔洗皮骨傷

好在南洋新嫁娘,爺娘探親助援多

久做成一家,他們講什麼全球在地化

越南爸爸,越南媽媽

沒把你們保護好

(《野蓮出莊》)


燕京書評:你曾在不同場合提到,新專輯裡描寫採摘艱辛的《對面烏》是最難理解、最難寫的一首,描寫賣豆腐場景的《豆腐牯》和野蓮全球化歷程的《野蓮出莊》都是「最想寫的一首」。這三首歌寫了三種食物,《野蓮出莊》應該是最具批判色彩的一首。能不能再談談這幾首詞作的創作歷程?


鍾永豐:《對面烏》和《豆腐牯》,我一開始最不知如何下手。過去我們看到的描寫食物的民謠,包括我自己以前的作品裡,食物基本只是背景,或者場景裡的某個道具性元素。如果要更以食物本身為主體,又希望能夠寫出食物的個性,老實講我不知道如何下手。


後來我想,既然要寫,就從最難寫的兩首歌開始。《對面烏》包含了我食物書寫的幾個面向,首先是植物和民謠的關係,這是從《詩經》以來不絕如縷的線索;其次是食物和生態的關係,它也涉及人和食物的關係。另外,還有食物的製作過程,食物與時間、空間的關係,食物與性別的關係。這些在《對面烏》裡都有所體現。當這首歌完成,生祥的音樂也寫得不錯,我才對整張專輯寫作有信心。



至於《豆腐牯》,我一開始想集中寫出豆腐的生產過程和對村落的意義。可是,這很容易變成一個論說文。後來,工藝策展人左靖邀請我去安徽黟縣,參訪他的「碧山計劃」。我發現那裡還有人用扁擔挑豆腐在村子裡賣,這讓我想起童年的豆腐場景。《豆腐牯》就從村落中挑豆腐的聲音和叫賣聲切入。


同樣,我一開始也不知道如何寫野蓮。這種植物沒什麼味道,小時候和我們家也沒什麼關係。甚至在美濃的大部分地方,你都找不到它。直到2016年,發生了「移民署」到種植野蓮的野蓮塘抓捕非法外籍勞工的事件,我才找到了寫作線索,也就是全球化背景下,本地尋找一種替代性經濟作物的辛酸過程,表現地方農民和外籍勞工的關係,把這些整合進歌詞。


燕京書評:你剛剛提到野蓮沒有什麼味道。所以其實對它沒有特殊的個人感情?但《野蓮出莊》這首同名歌似乎最能夠涵蓋主題。


鍾永豐:要說個人感情,對野蓮是最少的。我離開美濃後,反而在外地餐廳才比較容易吃到野蓮,一般的美濃農家都不會買野蓮來吃。我也不試圖用《野蓮出莊》這首歌來涵蓋專輯主題,它只是代表了食物移動過程中的一個面向。這張專輯的每一首詞,都帶出這一種食物的整體面向,所以野蓮並不能涵蓋全篇。




「食物書寫背後的社會工作」


燕京書評:《野蓮出莊》得益於臺灣近二十年來食農教育、食物研究和書寫的風潮。你應該不僅僅是受這股風潮影響,還是置身其中的推動者。一般對你創作的評論,總會強調和社會行動的緊密結合,你的食物書寫是否也是如此?


鍾永豐:這二十年來,我當然參與了一些食物教育和食物研究。因為早年從事所謂的臺灣社區營造,不可能不碰到食物。特別是在參與地方行政事務時,不太可能不去面對農村裡的生態破壞問題。但實際上,地方工作需要面對廣泛得多的問題。這和我動念寫食物和村落沒有直接的關係。


倒不是說我當時沒有食物寫作的想法,但至少就我的能力而言,食物是最難寫的。寫食物,很容易變成宣傳地方產品。食物書寫,當然有可能產生後續的社會效應,但那不是我創作之初的動力來源和思考重點。我還是得從文學、音樂的角度出發,以及在個人的創作歷程中找到定位。當然,創作意圖會讓我重新反芻、檢驗實際工作中接觸食物的意義。


燕京書評:譜曲前,詞作和專輯策劃都要由你來確定。你平常很少待在美濃,寫美濃食物會不會遇到具體經驗不夠用的情況?我知道你其實會採用很多社會學、人類學的方法,獲知一些具體的經驗場景。


鍾永豐:個人經驗永遠不夠用,即便有很豐富的個人經驗,也必須要有足夠多的寫作手法和思考面向。怎樣用不同的思考面向去理解既有的經驗,這是創作者很重要的功課。《野蓮出莊》這張專輯寫了很多美濃的食物,但它們不都是美濃的視角。你要看到不同地方工作者對於食物的主張和實踐,才會重新思考那些美濃的食物從前現代到現代、當代的不同意義。


參與其他地方的工作和回美濃,對我同等重要。如果沒有參與其他地方的食物書寫、保種工作,我就不太知道美濃經驗的意義在哪裡,有哪些值得重新呼喚。有這些實際的工作經驗,我才有可能去寫美濃以外的人不知道的食物,卻能和他們對話。


燕京書評:有什麼對你影響特別大的食物書寫?


鍾永豐:我在臺北紀州庵文學森林的演講裡提到過好幾本(《詩經》、方梓《野有蔓草》、淦克萍《醃漬》、郭華仁《藏種於民》等)。當然,還有一些學術性質的植物學研究和人類學作品。並沒有哪一部文學作品能夠對應到哪首詞的寫作,閱讀這些作品倒不會對我寫詞有什麼直接的幫助,只是在一開始幫助我把視角拉開,開啟對原住民植物文化的理解,看到當代的植物認知和食物慣性,看到食物書寫背後的政治經濟過程,以及在地性的食物運動。


《野有蔓草:野菜書寫》,方梓著

二魚文化2013年11月版

燕京書評:你看了前些年大陸拍攝的《舌尖上的中國》嗎?你怎麼評價這種食物書寫?


鍾永豐:那個很厲害,拍得驚心動魄,像好萊塢一樣的場景調度。我們的食物書寫達不到那種效果。


我覺得,食物書寫和食物生態一樣,其實都很豐富;各式各樣的食物書寫都重要,而且在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和文化品位階段,會產生不一樣的食物書寫。我認為,《舌尖上的中國》代表了大陸在某個社會經濟的發展階段,對於食物的重新提問方式;而我是把食物書寫放在村落書寫的脈絡來看待。


燕京書評:所以你的食物書寫還是回歸長期從事的民間書寫方式。


鍾永豐:我試圖讓自己做幾樣功課,比如食物和女性、食物和生態、食物和時間、食物和距離、食物和生產生活的關係。但最重要的是,這些命題能否讓音樂工作者進入?很多做食物書寫的人沒有辦法像我一樣,可以跟這些厲害的音樂人工作。這是我的優勢,也是因為我只會這個。《舌尖上的中國》,我也無法完成,它需要大量的爬梳工作,還需要更大群體的分工協作。



「歌詞是為聽覺服務」


燕京書評:有樂評人認為,《野蓮出莊》的作詞比前幾張專輯更為口語化,不需要對照歌詞頁也能聽懂不少詞句。


鍾永豐:都是平易近人的食物,歌詞不可能太複雜;它們的味道和製作過程,不可能用大家不理解的語言。重點是如何在場景部署中,能點出一些食物的性格,以及它們與人的生活關係。在這些方面,我花了不少心思。



比如專輯裡的《斛菜冇筒梗》,是很簡短的一首詞。它先寫三月裡野菜長得最茂盛;而後,媽媽每年都會摘下它去煮食;最後,吃久了「野澀變家香」。


這首詞作,不僅包含鏡頭的調度,還涉及味道的轉換,這是食物書寫對我來講比較難的地方。「野澀變家香」,不是食物的採集製作,而是味覺的轉換。它的難度還在於,植物或食物的書寫,比較出色的基本都是論文形式。歌謠裡的植物或食物,大多是一種隱喻。你看《詩經》裡的「風」,植物出現是作為一種場景布置。如果要以植物為主體寫作,民謠裡的資源沒那麼多。



燕京書評:你經常提及《詩經》《杜工部詩》以及客家童謠的影響。對自己詞作的期許和標準有哪些?


鍾永豐:隨著創作的累積,心裡會有一些必須要過的門檻,但具體很難細說。當這些詞丟出去,我就知道自己的評判標準,早年覺得可以的,現在可能過不去了。


關鍵是,你其實不會給自己定下一個固定的期許或標準。我會大致選擇一個方向,這個方向裡我已經有一些工作方式,同時我也知道跟我合作的音樂人有一些新的想法,我會面對很多創作的對話。至於標準,都是非常後設的,不會在一開始限制我的創作。


種分離鄉介人 (種給離鄉的人)

種分忒闊介路面 (種給太寬的路面)

種分歸毋得介心情 (種給歸不得的心情)

種分留鄉介人 (種給留鄉的人)

種分落難介童年 (種給落難的童年)

種分出毋去介心情 (種給出不去的心情)

(《種樹》)



燕京書評:你喜歡在客家話裡找到很有生命力、代表族群特質的詞彙,比如客家農村供養的疾患人群「仙人」。你早年其實也有國語創作,用客家話更多是出於作品質量的考慮還是地方性的考慮?


鍾永豐:現在不會考慮那麼多。首先,我寫的是歌詞,歌詞要為聽覺服務,所以我要考慮做音樂的林生祥會怎麼考慮這個問題。從聽覺出發,就會考慮到字詞與設定的聆聽者之間的關係。當然可以用國語來寫,但國語對農村經驗的描述是不精確的。對聲音表現而言,它是非常貧乏的,會限制你對鄉村場景的想像。


燕京書評:你是考慮到聽眾不一定是客家人,如果換成國語可能沒有辦法更準確地聯想場景?


鍾永豐:倒也不全是這種異鄉情調的視角。比如我們之前的一張專輯名叫「臨暗」,它是傍晚、黃昏的意思。只要你有一點文學認知,你都不會放棄「臨暗」這個詞,它有顏色,有時間,還有漸變。我還沒有看到華語世界有哪個形容下午五點到七點的詞彙,比臨暗還要厲害。這麼厲害的字詞,我們當然要把它拱成國歌一般的地位,這是作為方言使用者的基本自覺。倒不是說客家語彙就最好,但你總要有一些分辨能力。我覺得,閩南語和粵語裡有些字詞的使用也非常厲害啊。


再以《野蓮出莊》裡提到的幾樣食物為例,對面烏、打烏子,我小時候就被它們的名字吸引。怎麼會有那麼有趣的名字?形象非常鮮活,而且讓你捉摸不定。這種語言的潛力,還會引出音樂和視覺上的潛力。野蓮也是如此,這個詞有內在的衝突。傳統對蓮的想像比較優美,「野蓮」這個詞本身對我就很有吸引力。


燕京書評:大陸樂隊五條人以前用方言創作,後來更多地改用國語,有人批評丟掉了獨特的語言特質,你怎麼看?


鍾永豐:我不會對五條人用國語那麼苛刻。因為我記得他們生活在城鄉結合部,用混雜的語言創作反而更好。如果他們已經不在海豐方言的環境裡,純粹用海豐話唱歌反而不一定好。使用語言,首先要自然和誠實。


生祥樂隊成員。左起第四、五位分別為林生祥、鍾永豐。圖片:受訪者提供


燕京書評:林生祥這次似乎加入了更多美國鄉村音樂的元素。你為這張專輯作詞時,設想的音樂方向是這類嗎?專輯的製作方向是怎麼確定的?


鍾永豐:其實生祥這一次沒有用那麼多美國鄉村音樂。專輯裡是一些非常雜交的東西,既有來自日本的元素,也有臺灣的電視布袋戲。很多現代流行音樂進入農村,會被模仿得亂七八糟,我們稱作戲仿——戲謔的模仿。這次我們使用的元素,我會說是以戲仿的早年流行音樂為主。


音樂是由生祥決定。我的任務就是把詞寫出來之後,形成自己的音樂概念,可能也會提供很多參考的音樂。生祥自己去閱讀和理解,做決定,只要不違背詞的意思就可以。這個前提是我們都很認真,而且大家都比較熟悉,不會像早年需要在幾個相反的方向裡拉扯。


燕京書評:早年交工樂隊時期的作品,緊張感會更強一些,令人難忘。


鍾永豐:已經20年了,如果還要這樣拉扯,說明我們的合作方式可能有問題。反過來看,假設我們現在寫出來的東西還像早年交工時期那樣激烈,你大概也沒有興趣再訪問我了。


 交過細妹一隻過一隻 (女孩交過一個又一個)

通概冇半隻兜搭 (一概都難以成雙)

經濟起泡捱人生變泡 (經濟起泡我人生幻滅)

離農離土真登波 (離農離土真波折)

毋當來歸!毋當來歸!(不如歸鄉不如歸鄉)

(《風神125》)



「「我做不到『我手寫我口』」」


燕京書評:你需要給出整套專輯的文字概念,一般是怎麼開始一輪寫作的?


鍾永豐:肯定先有一個想法的雛形,並且需要很多閱讀、聆聽、訪談和思辨,以及和其他創作者的對話。這個過程快的話兩年,慢的話三四年,而且中間不知道會發生什麼變化。重要的是,不能只是醞釀,還是要去交流、去嘗試,還有很多過程要進入。


燕京書評:我覺得,你是把一個個論文式的題目轉化成文學寫作,其實很不容易。你曾提及受多物種民族志影響,包括怎樣把專輯想像成一個主體,比如寫《我莊》時,用很多地表景觀想像一個「我莊」。你是怎麼實現轉化,以食物為主體來寫歌詞?


鍾永豐:好問題。其實也沒那麼複雜,就像電影導演要把劇本變成影像,也要做很多轉化。轉化,就是我創作的核心,怎樣做不同材質的轉化,就是創作者技巧和能力的挑戰。


有時候,一個哲學命題要轉成社會學;有時候,一個社會學命題要轉成戲劇,一個戲劇要轉成一個平常的對話。一個平常對話,你還想有場景感,要讓它有哲學意義,產生文學張力,還要能夠有音樂的可能性。這種轉化就是創作者的基本工作。簡單說,就是要多閱讀先聖先賢的作品,然後適當分析。



燕京書評:剛剛提到的轉換視角很不容易,很多人都不是思辨型的詞作者。


鍾永豐:我做不到「我手寫我口」,我說服不了自己,必須不斷地思考不同的寫作方式。我不敢和杜甫相比,但有些問題和杜甫是一樣的。這種寫作永遠都是在為難自己。老實講,就我這種工作方式來說,很多搖滾的概念專輯其實不太能算是形成了「概念」。


轉化,考驗你對相異性質的聯想能力:時間可以想像成空間,液體可以想像成固體,氣味可以轉化成空間。比如打烏子,我以前在美濃見過它,20年後我又在100多公裡外的嘉義看到,兩個地方的食用方式不太一樣:在美濃主要吃果實,在嘉義主要吃葉子。


奇怪的是,我一看到這種作物,就覺得它是一個流浪漢,而且是一個社交能力很強的流浪漢。他到每個地方都很快地有專屬於他的名字,而且會發展出那個地方的吃法。我就覺得,這個傢伙真是一個社交能力很厲害的流浪漢哪!這就是形象化。明明一個植物而已,但在你的詞裡面,既有流浪漢,又有社交能力。


燕京書評:這是為了文學性考慮,還是為了聽眾能夠有更豐富的知覺?


鍾永豐:你說的可能都是後面的效果了。這就是我當時腦海裡跳出來的想像。我的任務是,還要用其他視角來分辨聯想的價值,繼續形成另外的判斷——這種轉化到底有沒有意思?在哪個層面有意思?把打烏子想像成流浪漢,真的好嗎?它不僅是說你可以用什麼邏輯去推論,還涉及你能擁有多少轉化的可能性。有時候聯想一秒就出來了,是不是靈感我不敢說,它就是會出來,可能是老天爺賞筷子吧?哈哈,我也不知道。


《我等就來唱山歌》,鍾永豐 著

上海文藝出版社2015年11月版



「民謠是否「原生態」不重要」


燕京書評:你曾說,民謠裡有偉大心靈,要立體化地看待民謠。你也經常會引用一些原生態的民謠。平時是怎樣做這方面的整理工作?


鍾永豐:我們搞民謠音樂工作的,看到各種音樂,都會去想它裡面有趣的地方或者意義所在,以及是否有特別的編曲方式、錄音方式或者演唱方式。這就是我們的生活方式。


前面說過《野蓮出莊》裡的嗩吶使用。這需要創作者聽得夠廣,同時多去思考音樂性質的差異,以及它所表現出來的地方性、民族性、社會性和變化的方向。簡單地說,你還得是一個書呆子,要去看很多資料,然後串聯起來。


我這種創作方式對生活的要求得比較整體化,不能只是待在書房裡,還得進入變化的場景,不管是參加社會運動還是文化運動。這樣才可以做比較有廣度且深刻的轉換,提出不同的視角。


燕京書評:你對方言的音韻和語言結構有很多研究,這是一種解放寫作的辦法嗎?


鍾永豐:你說的是之後的附帶產品。一開始,我只是在面對一個民謠傳統,最重要的是了解民謠怎麼流動到這個地方,怎麼和當地人的屬性對話。而這種對話能否啟發更好的書寫主題?但賣弄思辨能力很危險,反而讓你遠離你想尊敬、貼近的傳統。如果我們帶著後設的目的去研究方言民謠,就好比一個礦物學家,卻用珠寶商的眼光去山裡尋寶,找到的只是寶石,不是礦脈。千萬不要用珠寶商的角度看這些東西。


在音樂的傳播過程中,每一道可能都經過一些轉化,有時候是出於尊敬的模仿,有時候是出於戲謔的模仿。但落地之後,就會形成那個地方的某種音樂文化。所以,我不會用「原生態民謠」或者「純民謠」這種詞來看待各種地方的音樂。就像我這張專輯裡面所寫的食物,沒有哪樣東西是我們美濃的原生態植物,我也不試圖跟大家說,你一定要來美濃才能吃到這種東西。


「原生態」這個詞,我覺得不重要。食物怎麼和人生活,表現出人的生活狀態比較重要。這種食物生活裡可能有當地人的某些特色的主張,就好比原本用電吉他的,就是要用黑管來表演,這就是他們的主張。你不能說主張不好。我覺得還是要看這種音樂或者這種食物,到了一個地方是怎麼和人生活,體現出什麼樣的個性,回應了什麼需求。



燕京書評:《野蓮出莊》延續了你長期對鄉土經驗的思考。你曾說,《菊花夜行軍》是對都市的批判和生命的追尋。而回到農村後,還得面對生計問題,面對自我認同和他人認同,從《臨暗》到《野生》《種樹》主要圍繞這一方面。《野蓮出莊》是第三個層面,得面對農村的傳統知識和遺產,如何通過食物文化、植物知識重新理解鄉村生活。能不能講講第三個層面?


鍾永豐:這是回鄉的三個階段,而我覺得,第三個階段現在更重要。年輕的回鄉工作者,如何面對農村各式各樣的遺產(legacy),包括農業、工藝、宗教等;如何有效地對接傳統,同時運用在都市裡習得的專業知識,和對文化的期待?這個過程,我覺得或許可以稱為「再鄉土化」。從這個角度來說,《野蓮出莊》或許可以視為某種再鄉土化過程中的文化產出。


日本可能從1970年代就開始這項工作。為什麼那麼多人會去日本旅遊?因為你看到一個有生命力的、不斷更新的傳統。即便是他們號稱復原舉辦的500年前的古禮,它裡面還是有很細密的當代性。比如500年前的衣服,不可能用500年前的方式去織,肯定要用新的方法。這種當代技術跟觀念、傳統的對接,其實臺灣和大陸都有人在做這些工作。所以這樣來看,這張《野蓮出莊》只是一個小小的產出而已。


題圖:《野蓮出莊》MV



總統、記者與貧民窟:美國記者如何推動社會變革?

遺忘與記憶:在過去、現在與未來之間丨燕京書評2020年度選書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研究:運動可以防癌,是早上還是晚上運動產生的效果更好?
    文 | 青檸 頭條認證健康資質丨關注健康研究者發現,運動強度大的人,癌症風險更低。但長期以來困擾人們的問題是,究竟是早上運動還是晚上運動產生的效果更好?在這項實驗中,研究人員對符合條件的參與者進行面對面訪談,採集了他們的人體測量數據和生物學樣本,並在6個月至5年內通過電話訪談形式了解其睡眠模式、進食時間和體力活動時間等信息。共有2795位參與者被納入研究,包括781例乳腺癌患者以及865例女性對照人群、504例前列腺癌患者以及645例男性對照者。
  • 中共黨史研究︱斯諾夫婦與一二九運動
    從黃華在一二九運動前夕發表的文章看,他很可能受到了斯諾的影響。在刊載於1935年第9期《燕大周刊》的《中國法西斯運動現狀》一文中,黃華談到:「法西斯到處都是文化反動的,逃向過去的。希特勒(即希特勒)復興了亞裡安民族優秀的謬論,墨索裡尼崇尚起古羅馬凱撒(即愷撒)的遺風。」其與斯諾形容法西斯的多個詞彙相近或相同。
  • 「行星運動」都有哪些歪歷史?丨高中物理
    經過多方觀察,他們共同提出了一個說法:地球是全宇宙的中心,所有的行星都繞著地球轉。其中的一個傑出小弟就是託勒密。雖說這個說法存在著一定的瑕疵。不過,既能夠證明上帝他老人家的偉大,也鞏固了帶頭大哥全宇宙中心的地位。一下就獲得了帶頭大哥的全力支持。
  • 如何破解「圓周運動與平拋運動」的綜合問題!丨高中物理
    學還是不學?第一眼看到的是」白學「,請問還有救嗎?丨高中物理丨思維導圖丨思維導圖丨高中物理
  • 圓周運動是如何加速或減速的!丨高中物理
    就算有三頭六臂還是得趕作業前排導讀:小編今天要簡單說:①變速圓周運動的分解方式。②如何判斷變速圓周運動是加速還是減速。【2】解題示範:用繩拴一沙袋,使沙袋在光滑水平面上做變速圓周運動,請問沙袋的速度時增加還是減少?
  • 彰顯「燕京文化」,恰逢其時
    我說,這個沙龍是一種動物在談論另一種動物, 畢竟我們都屬於動物界,可一個屬獸綱、一個屬鳥綱,人是獸綱靈長目人科人屬人種。燕是鳥綱下的雨燕目(中國約有10種雨燕 swift)和雀形目燕科(中國約有10種 swallow)諸種。 既然是正陽之夜,話說雨燕,我們還是先說說雨燕的分類,及其與北京的關係吧。
  • 美國國會危機:川普運動背後的清教靈知主義和娛樂化丨美國向何處...
    這種靈知主義的幽靈最大的危機不是破壞社會賴以為生的法律、制度,而是破壞維繫社會公共生活的理性基礎。如同清教徒運動機制一樣,川普運動是依靠在人的心靈中建立起一套封閉機制和幻象才能夠推動的運動。運動的群體只會選擇自己所相信的信息,而不是通過不同的信息來理性分析,更完全不會看自己不願意看到的任何事實。
  • 文化|鎮巴文化的造山運動
    鎮巴縣在創建文化先進縣的歷程中,歷屆黨委、政府和當地的文藝工作者前赴後繼,把繁榮發展地方先進文化作為衡量社會進步的主要指標,使該縣的文化建設新人輩出、佳作折桂、好戲連臺,呈現出百舸爭流勇爭先的勢頭,其創造的有益經驗值得借鑑。
  • 為什麼我們需要多多進行運動?運動的這麼多好處,你都了解嗎?
    到底是生命在於運動,還是生命在於靜止?首先必須說,最重要的決定因素是物種。人類的種群已經決定,只能在種群內部比較,不能和別的動物比較。即使你天天躺在床上,也不能變成長壽的烏龜,你每天活蹦亂跳,也不會像蜜蜂一樣生命短暫。我們為什麼需要多進行運動?好處1:塑形和增加顏值我們不要求自己像陳意涵、彭于晏、閆妮等,那樣逆襲人生。
  • 運動潮流文化:探索運動健康生活
    運動潮流文化:探索運動健康生活 2019-09-10 15:57:運動的形式也不再單一,除普及性較高的跑步、遊泳外,拳擊、熱舞等個性、潮酷的團體運動正流行,在都市年輕群體中掀起了運動熱潮。  當運動潮流文化遇見生活潮流空間,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近日,運動生活平臺Keep聯手天津大悅城,共同打造第11屆大悅瘋搶節之「燥城計劃」。
  • 北京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旗下燕京啤酒集團——種子計劃
    項目簡述:自2014年贊助足協杯以來,燕京啤酒和足協杯走過了很多賽區,對許多賽區學校的足球現狀進行過實地考察,對當前校園足球缺乏場地、訓練器材、教練人才、比賽平臺等情況深表遺憾,因此決定聯合中國足協和中國福特寶公司,以「發展校園足球、提高基層足球整體水平」作為關注焦點,共同開展「種子計劃」贈球活動,通過提供足球裝備,提高足球運動大眾參與度,推廣「全民足球」「全民健身」理念。
  • 高考物理:豎直面內圓周運動解題全攻略!丨思維導圖
    這次考試本來想一鳴驚人,不過當試捲髮下來的時候,我決定還是隱藏實力。大家好,我是引言:豎直面內圓周運動是什麼鬼?:豎直面內圓周運動。>對於豎直面內的圓周運動,最需要注意的是在最高點的時候,分清楚是有支撐還是無支撐模型。
  • 書房裡的世界觀|餘世存:年輕人不要懷疑,閱讀一定有幫助
    書也是很雜,比如以前買的那種西方哲學美學的書,西方詩歌的書很多,後來有很多中國文化類的書,比如說書架頂上那一排都是商周時期的出土文物圖案的書,因為只是作為工具書用當然很少打開。我這樓上的這些書就是大部分是以中國文化為主,我樓下有一個書房有些是以前買的一些西方的書,但也是中國文化的書籍多。我的書房利用率不是很高,它主要起一個收集的作用。
  • 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上世紀六十年代青年運動,給後世留下什麼?
    、性解放運動、工人運動以及黑人追求平權的運動充斥著美國的街頭巷尾,美國在這段時間內是一個由各種運動交織而成的美國,美國好像是一塊巨型的廣告牌,各種團體都在表達著自己的訴求,追求著自己的利益,可是誰也不知道方向在哪兒,很多時候這種表達成了一種流於形式的表達,美國社會正在越來越走向一種迷茫之中。
  • 心臟病都不能運動,只能靜養?專家闢謠:最新心臟病運動指南
    得了心臟病,是不是就不能運動了?只能靜養? 真的這樣嗎?當然不是!心臟病有很多種,並不能千篇一律的說心臟病都不能運動,而且運動也分很多種,強度不同,項目也不同。我們今天就聊聊心臟病和運動。如果近期發生過心肌梗死,那麼就暫時不能運動,至少不能輕易隨便運動,等病情穩定後在醫生評估後再決定是否能運動,如何運動。如果已經發生心衰,更應該在醫生評估後決定如何運動,或能否運動,研究發現對於已確診的心衰患者,體力活動不足可導致全因和心血管病死亡風險增加一倍。
  • 如何求「圓周運動」中取值範圍的問題?丨高中物理
    因此,對於不同類型的題目的解題過程,總結起來就是:①確定問題②確定特殊條件(半徑的判斷,還是受力的判斷)丨高中物理「圓周運動與平拋運動」的綜合考點二丨高中物理丨高中物理丨思維導圖
  • 物理:如何輕鬆解決圓周運動的「臨界問題」!丨思維導圖
    哈哈哈,什麼高考的,都將被小編飛簷走壁的身影遠遠地甩在腦後小編記住了臨界條件:有支撐模型:最高點速度為0無支撐模型:最高點只受重力作用。想要水不流出,必須克服重力作用,並且是最小速度,故而恰好只受重力。
  • 城市書房:讓閱讀成為習慣 讓文化走進生活
    泰順新聞網訊(記者 蘇程)隨著社會經濟和城市的發展,人們對公共閱讀的服務和要求也越來越高。隨之出現在我們生活中的「城市書房」是當前公共圖書館資源服務均等化與促進全民閱讀活動的一項重要舉措,一經推出就讓不少市民感受到它的高效和便捷,今年我縣也迎來了第三家城市書房「天空之城」的開放。那麼城市書房具有什麼樣的特點和特色?它又在我們的日常文化生活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城市書房的魅力。
  • 心臟有問題就不能運動了?運動不光保護心臟,還有利於心臟病康復!
    有很多人說:心臟有問題的人就不應該再運動了。但實際上,運動不僅能保護心臟,還有助於心臟病患者的康復。 一、運動有利於心臟健康 許多研究都表明在日常生活中堅持運動鍛鍊對心臟是有好處的。
  • 平拋運動的解題關鍵是什麼你知道嗎?丨高中物理
    我把平拋運動的定義,拆分成兩個基本條件:初速度方向水平只受重力作用如果要判斷一個物體是不是平拋運動,只需看看是否都滿足著兩個條件就好。平拋運動的速度與位移都是多變的,並且在高中物理中,我們並沒有可以直接計算平拋運動的速度或位移的公式,所以,我們需要在分析或者計算之前,先用正交分解的方法來分解平拋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