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O|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氧化鎵研究紀實,突破了數個障礙,取得了三個破紀錄進展……

2020-10-18 大國重器高端電子元器件

引子

如果必須從頭開始用一種新的材料來研發器件將非常困難。可能要先努力學習如何生長出足夠大的晶體,以便將其切成基礎襯底。還可能需要進行大量的研究以找出如何沉積外延層、製造器件、測試及完善工藝。所有這些都需要資金和一個具有適當專業知識的研究團隊來定義一個應用空間。鑑於所有這些挑戰,用新材料製造器件的進展遠不能立竿見影,一些團體只有在能夠借鑑其他團體的成功經驗時才會進入該領域,這並不奇怪。


奠定基礎

氧化鎵的情況當然也是如此。多年來,其優點已人盡所知--是一種帶隙非常寬的材料,應該可以製造出非常適合功率開關的器件--但只是在最近十年,一些小組才開始出現令人印象深刻的器件成果。

日本和德國的材料科學家為最近的所有進展奠定了基礎,他們開發了從熔體中生長氧化鎵晶體並在此基礎上沉積外延層的工藝。氧化鎵的第一個應用是作為GaN LED應用的透明導電氧化物基板。隨後日本的研究人員也取得了另一項重要突破。2012年,日本NICT的一個團隊發表的實驗結果顯示,用該材料β相製成的氧化鎵器件具有較高擊穿電壓。

美國空軍進展概述

空軍研究實驗室(AFRL)的一個團隊注意到了NICT的成功,並通過與一些材料供應商合作繼續打破記錄。他們將氧化鎵視為快速、低損耗功率開關的一個非常有前途的候選者,他們通過以下方式吸引了眾多關注:為氧化鎵FET的臨界場強設定了一個新基準;製造了第一個增強型氧化鎵MOSFET,它能在關斷態下提供高電壓操作;製造了第一個射頻增益和功率開關損耗低於矽的氧化鎵FET。

空軍早期研究

在早期,AFRL研究員Gregg Jessen領導的團隊從頭開始(ab-initio第一原理建模來探索新材料。結果顯示,速度和高臨界場強在快速功率開關和射頻功率應用中具有顛覆性的潛力。在這些結果的刺激下,Jessen建立了美國的氧化鎵研究基礎,並建立國際合作夥伴關係,獲得了首批器件樣品。

在Jessen工業任職後,Kelson Chabak接任了AFRL GaO器件研究的團隊負責人。Kelson Chabak說:「Gregg不僅激勵了我們的團隊,而且激勵了整個國家。」

AFRL製造的2英寸帶有GaN外延層的Synoptics氧化鎵電晶體

首個器件樣品

Chabak從除了NICT的MOSFET器件結果外的以下方面獲得靈感:可以從熔體中生產襯底;材料的β相有機會實現同種外延生長,從而獲得低缺陷密度的外延薄膜;器件製造簡單易行。當該團隊在2015年製造出第一個器件樣品時,Chabak想知道他和他的同事是否可以複製NICT的成功,並測量據稱的高臨界場強。

儘管他很好奇,但Chabak並不打算改變方向,即從研究GaN轉向氧化鎵。「當時我們對(氧化鎵)並沒有太大投入,事實上,如果我們對器件的早期評估失敗,我們就準備放棄它。」

獲取外圍材料支持

為了評估這種超寬帶隙材料的潛力,Chabak和他的同事依靠其國際合作夥伴實現外延結構。儘管他們可以使用AFRL的MBE工具,但該工具主要是為GaN的基礎研究而配置(Chabak和同事們在GaN領域擁有大量專業知識)。

最初選擇採用氧化鎵外延結構有其實際上好處,避免了採購昂貴的設備,並迅速獲得新材料的外延專業知識。團隊還能夠形成寶貴的國際材料合作關係,迅速推進氧化鎵器件的研究。

襯底來自唯一的商業供應商Tamura。這家公司與NICT密切合作,採用邊緣優化的薄膜生長工藝,生產的材料在某些方向上直徑可達4英寸。最常見的一種襯底尺寸最初是10毫米×15毫米。在去年Tamura也開始提供25毫米×25毫米的產品。根據Chabak的說法,尺寸越大質量越好,同時單位面積的價格可下降50%左右。

AFRL的團隊購買了這些襯底,並聯繫了Tamura的分拆公司Novel Crystal購買外延片。此外,AFRL還依靠另一個外延生長的來源,即德國萊布尼茨晶體生長研究所(IKZ)。

圖 AFRL的研究為氧化鎵器件的進步提供了多項重大貢獻

2015年,IKZ向AFRL團隊提供了第一批樣品。取得成功的同時也幫助IKZ成為AFRL的重要研究合作夥伴。這是一種合作共贏的關係,雙方積極開展合作研究。通過及時提供高質量的材料,IKZ在AFRL的成功中發揮了關鍵作用。Chabak表示:「我們之所以能夠成為該領域的領導者,是因為我們能夠儘早獲得材料。」

燎原之火

這一合作的第一個裡程碑是在2016年,當時AFRL器件團隊成員Andy Green製造並報告了一個由IKZ外延片製成的MOSFET。它在0.6μm的柵-漏漂區域內承載電壓達到230V,意味著平均臨界場強達到了3.8MV/cm,創造了新記錄。大多數橫向GaN器件的工作電壓為1 MV/cm。Chabak表示:「因此,在沒有太多優化的情況下,我們得到了大約四倍於GaN的臨界場強,這就是燎原之火。

Green的破紀錄結果來自IKZ的MOCVD製造的外延片,該外延片在一個off-cut基底上生長,以優化adatoms的擴散長度。不過,要注意的是,Chabak和他的同事們在由Novel Crystal提供的MBE生長材料上也獲得了不錯的結果,所以他們還沒有決定哪種生長技術更適合氧化鎵同位素。「還沒有定論,我們已經在這兩種材料上做出了很好的器件,我們還在評估材料。」

躲避p型問題

2016年晚些時候,AFRL團隊報告了有史以來第一個在關斷狀態高電壓增強模式FET。這一突破性成果非常重要,因為它表明,儘管氧化鎵中缺乏p型載流子,但仍有可能製造出常閉型FET。常態關斷操作是非常有價值的,因為實現了一個自動防故障的器件,並且可以用單極性電源驅動。

這一成功的關鍵是利用柵極的工作函數來夾斷(pinch-off)非平面鰭形通道的陣列。Chabak說:「我們是第一個用氧化鎵實現這一點的團隊,也用GaN也做過非常類似的事情。」

請注意,對於Chabak和他的同事來說,試圖正面解決與氧化鎵中p型摻雜有關的問題是愚蠢的。空穴是自陷的,所以它們不能對載流子傳輸做出貢獻,而價帶的平坦性導致了非常嚴重的空穴質量。

位於AFRL的VeecoGenXcel氧化MBE工具,用於基礎氧化物材料和器件研究,其襯底尺寸最大為4英寸

雖然p-摻雜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但在氧化鎵的非結合電子上產生豐度相對容易。有三種常見的摻雜劑:矽、錫和鍺。Chabak說:「這三種摻雜劑都可以工作,我們已經用它們製造了器件,」矽的優點包括最熟悉--被廣泛用於摻雜GaN和GaAs--以及容易在生長室中成功引入。為了實現高濃度,可以進行三角摻雜和接觸再生長,從而產生良好的結果。

植入是生產n型材料的另一種選擇。Chabak認為這是一種提供器件工程和橫向摻雜曲線的工具,並允許製造具有自對準觸點的電晶體--這些特性在GaN中很難實現。

與寬帶隙材料相比,在氧化鎵中激活載流子所需的溫度相當低--在某些情況下,只要850℃就足夠了。對這種摻雜技術的研究已經產生了一些有趣的結果,比如發現雜質會沿著植入的受損區域擴散。

比矽好的FET

Chabak的團隊宣稱他們在2018年取得了第三個破紀錄的成果,他們報告了第一個開關損耗低於矽的氧化鎵FET。Chabak透露:「有一些不同的設計技巧得到了實現」。修改包括部分移除通道以使其正常關閉,增加一個柵極連接的場板以降低峰值電場,並優化器件尺寸。通過縮短源到漏電距離來降低電阻,在不犧牲擊穿電壓的情況下實現了這一壯舉。

GaO的射頻特性

AFRL的工作還包括調查氧化鎵電晶體的射頻特性。Chabak警告說:「非常謹慎地說,在射頻器件方面,我們不認為氧化鎵會取代氮化鎵,氮化鎵器件將永遠是射頻功率之王。」然而,他認為,氧化鎵可能會成為一種互補技術,因為用這種材料製成的電晶體在配置在特定的工作類別中時,可能有潛力提供高效率,或提供更高的輸出功率。

該團隊研究了具有0.7μm柵長和柵極-回流的器件的射頻特性,該器件將溝道厚度從180nm減少到該值的一半左右。使用40V的漏極-源極電壓進行的小信號測量顯示,截止頻率和最大振蕩頻率分別為3GHz和13GHz。根據800MHz的CW大信號功率測量,在A類模式下驅動,輸出功率為0.23Wmm-1,功率附加效率為6.3%。

熱限制並不嚴重

嚴重的熱限制了這些射頻器件的性能。大多數由氧化鎵製成的功率器件也是如此,因為這兩類器件都會因這種材料的低熱導率而受損。一些批評者稱,這嚴重阻礙了這一類器件的進步,但Chabak不同意,他認為這並不是一個「障礙」。在與反對者討論這個問題時,他很快指出,作為主流射頻功率技術的GaAs的熱導率與氧化鎵的熱導率在一個數量級之內。

為了確保氧化鎵器件發揮其潛力,必須努力從器件的背面和頂部提取熱量,因為在這裡可以獲得最大的收益。「我們有一些初步的模型表明,倒裝晶片技術與背面晶圓減薄相結合,可以將我們器件的整體熱阻降低到接近SiC的水平。」

Chabak承認,實現這樣的成功並不容易。「我不指望它能在短期內得到解決」。事實上,如果要取得重大進展,很可能需要重大計劃的資助。不過,探索這方面的方法可以借鑑以往在化合物半導體行業的成功經驗。「幸運的是,我們已經有很多熱管理方案,是針對氮化鎵和砷化鎵開發的。所以我們希望能利用這些優勢。」

引入電子束光刻技術

Chabak和他的同事們還不打算解決這個問題。相反,他們將在短期內致力於將電子束光刻技術引入到製造工藝中,並將電晶體的尺寸縮小到微米以下。由此產生的器件將結合非常高的速度和高擊穿電壓,可能成為快速開關應用的非常有吸引力的候選器件。

尋求內部材料來源

該團隊主要與他們的氧化鎵材料合作夥伴合作生產外延片。但這種情況應該很快就會改變,因為去年該小組投資了一個最先進的氧化物MBE工具,它可以處理4英寸的基板,並生產具有矽或鍺摻雜的氧化鎵外延片。該反應器還將用於生產異質結構,如含有氧化鋁鎵的異質結構。

該工具的引入擴大了AFRL的研究人員數量,吸引他們至少將部分時間用於氧化鎵。幾年前,該項研究只包含一個較小的設備工程師小組,均來自傳感器組。但隨著MBE機器的部署和感興趣的指數級提升,他們現在有來自AFRL整個材料,器件和動力組的參與者。Chabak說:「當我們為氧化鎵舉行會議時,我們現在可以輕鬆地填滿一個大房間。」

一旦外延片的生產在內部完成,該團隊只需要採購襯底。近期,它們將繼續來自Tamura,但在更遠的未來,它們可以從國內來源獲得。這是因為AFRL一直在資助諾格公司的子公司Synoptics的氧化鎵晶體生長計劃。Chabak說:「他們走在了前面,因為他們長期以來一直在製造雷射器用晶體。」利用Czochralski技術,Synoptics已經能夠生長、製造和拋光直徑達2英寸的半絕緣(010)基板。在過去的幾個月裡,AFRL的團隊已經開始使用這些襯底製造器件。Chabak說:「它們可以和Tamura相比嗎?有些是--我們正在實現,」

除了這筆資金外,AFRL最近還與Saint Gobain啟動了一項計劃,用於半絕緣、(010)2英寸氧化鎵基板的邊緣饋電薄膜生長。為大面積氧化鎵襯底建立國內來源將是Chabak和他的設備團隊補足的一環。這應該會導致研究和開發的加強,給來自AFRL的團隊一個很好的機會,為他們在氧化鎵器件方面的破紀錄成果添磚加瓦。

信息來源
https://compoundsemiconductor.net/article/111289/AFRL_Breaking_Records_With_Gallium_Oxide/feature

相關焦點

  •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方志來團隊在p型氧化鎵深紫外日盲探測器研究中...
    近日,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方志來研究團隊在高質量p型β-氧化鎵薄膜與高性能MSM型深紫外日盲光電探測器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P型氧化鎵製備困難主要源於其價帶組成(深受主能級與空穴自陷等)、生長技術(材料缺陷引入自補償效應)與摻雜技術(摻雜劑溶解度低)等問題。目前國際上尚未能製備出p型氧化鎵薄膜材料。實現高質量的p型氧化鎵薄膜材料製備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學意義和應用價值,不僅可為寬禁帶氧化物半導體的p型摻雜提供新思路,還將極大地推動氧化鎵基光電器件和電子器件的應用進展。
  • 機械蝗蟲來襲,美國海軍取得進展
    (Baranidharan Raman/拉曼實驗室)海軍資助的研究人員發現,蝗蟲敏感的 &34;可以區分本月發表在科學期刊《生物傳感器與生物電子學:X》上的華盛頓大學研究小組的這項研究,是一個系統首次的概念證明,該系統旨在利用花園式蟲子的天線和腦力,創造一種先進的炸彈探測傳感器。這項工作由海軍研究辦公室的兩項撥款資助,總額超過110萬美元,生物醫學工程教授巴拉尼-拉曼認為,它有潛力生產出一種生物機器人嗅覺器,這將比完全人造的 &34;有飛躍性的進步。
  • 老年痴呆症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20多年來,科學基金共資助老年痴呆症研究項目1468項,資助領域涉及基金委7個學部49個一級學科代碼,資助項目類型包括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製項目以及海外或港、澳青年學者合作研究基金等在內的14類項目,支持包括華中科技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在內的253個依託單位開展老年痴呆症相關科學研究。
  • 福建物構所鈦-有機四面體研究取得進展
    福建物構所鈦-有機四面體研究取得進展 2017-11-15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張健、張磊領導的無機合成化學團隊,致力於鈦氧團簇化學研究,在其結構設計、性能調控和材料應用等方面取得突破進展。在此基礎上,該團隊進一步將研究思路擴展到鈦-有機配位多面體,通過選用含有多個氧配位點的帕莫酸配體,合成一例鈦-有機四面體。
  • 《科學進展》:電催化劑研究取得進展 高效電解氫更近一步
    原標題:《科學進展》:電催化劑研究取得進展,高效電解氫更近一步   來自康奈爾大學、俄勒岡州立大學以及阿爾貢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近日取得新成果,使得從水中高效地大量生產氫氣更接近成為現實
  • 海軍首個醫學專科研究所在海軍總醫院掛牌成立
    ,這是海軍首個醫學專科研究所。全軍神經外科研究所所長、海軍總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張劍寧教授介紹,研究所成立後,將以神經外科現有人員技術條件為依託,在深化原來臨床特色技術研究的基礎上,以神經外科為龍頭,重點圍繞顱腦海戰傷救治、腦腫瘤顯微神經外科手術、介入放射神經外科治療、內鏡神經外科、脊柱脊髓疾病治療等專業方向開展科研及成果轉化工作,加快計算機遙操作腦部手術系統等新技術的研製應用步伐,更好地造福廣大患者。
  • 中國科大在源無關量子隨機數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我校郭光燦院士團隊在源無關量子隨機數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該團隊的王雙、韓正甫等人針對源無關量子隨機數系統中測量設備的實際特性展開研究,提出了測量端由於探測器後脈衝、探測效率不匹配、探測器對光源分布敏感等特性所帶來的安全性問題,並給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
  • 氧化鎵有什麼優點?
    實際上,氧化鎵並不是很新的技術,多年前就有公司和研究機構對其在功率半導體領域的應用進行鑽研,但就實際應用場景來看,過去不如SiC和GaN的應用面廣,所以相關研發工作的風頭都被後二者搶去了。而隨著應用需求的發展愈加明朗,未來對高功率器件的性能要求越來越高,這使得人們更深切地看到了氧化鎵的優勢和前景,相應的研發工作又多了起來,已成為美國、日本、德國等國家的研究熱點和競爭重點。
  • 對比2018,研究CAR-T的公司取得了哪些進展?
    CAR-T治療早在1989年首次被提出,但從2011年起對於此療法的研究才有了緩慢的進展,直到2105年,相關研究呈突飛猛進的增長趨勢,圖2為相關領域專利的申請趨勢圖[1]。2017年8月,諾華公司Kymrial(靶向CD19的CAR-T細胞)被美國FDA批准上市,標誌著CAR-T細胞療法真正進入臨床應用。
  • 研究凸顯了氧化鎵在下一代輻射探測器中的應用前景
    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的最新研究發現,利用單晶氧化鎵的輻射探測器可以近乎實時地監控X射線輻射。「我們發現氧化鎵輻射探測器工作非常快,這可以為醫學成像等許多應用帶來好處,」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核工程副教授,該論文的通訊作者Ge Yang說。「這特別令人興奮,因為最近的研究告訴我們,氧化鎵具有出色的輻射硬度-意味著即使暴露於大量輻射下,氧化鎵也能繼續發揮作用。
  • 陳三鳳教授課題組生物固氮調控機理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生物學院陳三鳳教授課題組在生物固氮調控機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一種獨特而新穎的固氮調控機制。銨濃度低時,GlnR與啟動子上遊第1個位點結合激活固氮基因的表達;銨濃度高時,GlnR與啟動子下遊第2個位點結合抑制固氮基因的表達,這種抑制作用需要穀氨醯胺合成酶(GS)的協助。增加GlnR拷貝數或突變負調控結合位點,都能使固氮類芽孢桿菌在無銨和高銨(0-400 mM)條件下組成型表達。
  • 氧化鎵的光輝潛力(上)
    美國國家能源可再生實驗室高級工程師兼分析師Samantha Reese和科學家Andriy Zakutayev最近參加SPIE Photonics West會議給我的印象是,氮化鋁面臨一些技術挑戰,因此我不確定它在電力電子領域是否會取得成功,但它可能在光電子領域很有用。
  • 中國科大在分子的量子糾纏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杜江峰院士領導的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合作,在離子阱體系實現帶電原子和帶電分子的聯合調控,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
  • 大連化物所二維原子晶體限域生長研究取得新進展
    大連化物所二維原子晶體限域生長研究取得新進展 2015-12-30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 語音播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在二維原子晶體限域生長及原位表徵研究工作中取得新進展
  • 英特爾在數據中心的集成光子學方面取得了進展
    英特爾在集成光子學方面取得的快速進展將使業界能夠全面重塑由光連接的數據中心網絡和架構。我們現在已經在一個矽平臺上展示了所有關鍵的光學技術構件,與CMOS矽緊密集成。我們關於將光子學與CMOS矽緊密集成的研究可以系統性地消除跨越成本、功率和尺寸限制的障礙,為伺服器封裝帶來光互連的變革性力量。
  • 螺旋湍流研究取得進展
    螺旋度守恆性定理為系統研究三維湍流的時空演化提供新的研究方向。作為三維湍流僅有的兩個二次無粘不變量之一(另一個為動能),Noether定理決定螺旋度具有時空多尺度分布和多尺度多方向手性間的傳輸特徵。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可壓縮轉捩與湍流課題組副研究員於長平等長期致力於螺旋湍流的理論及數值模擬研究工作,以螺旋度為視角,在揭示湍流物理本質、建立大渦模擬模型等研究中取得進展。
  • 美國華人科學家鋁電池研究取得突破
    美國華人科學家鋁電池研究取得突破 2015-04-07 新華網 馬丹 【字體:大美國史丹福大學一個華人為主的研究小組4月6日在《自然》雜誌網絡版刊登研究報告,介紹他們最新研發的鋁電池具有高效耐用、可超快充電、可燃性低、成本低等特點,可以成為常規電池的安全替代品。   長期以來,鋁電池研究沒有實質突破的主要難題在於電池材料。合適的負極材料和電解液材料是確保電池在經過充電、放電的反覆周期後仍能運行的關鍵。
  • 東北師範大學分子表觀遺傳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相關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近期,我校分子表觀遺傳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實驗室)在植物多倍體、表觀遺傳變異研究領域取得了系列進展。  在植物多倍體研究領域,實驗室與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Diter von Wettstein教授實驗室、威斯康星大學蔣繼明教授實驗室及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韓方普教授實驗室合作,發現非整倍體在新形成異源六倍體小麥中具有普遍性,並具有不同於已報導的植物多倍體的特殊現象和特有規律。
  • 宏基因組方法學研究取得進展
    宏基因組方法學研究取得進展 來源: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6-03-23   今日/總瀏覽:1/5100
  • 中國首個獲批試點運行的國家實驗室發布2019年多項研究新成果
    中新社青島1月12日電 (記者 楊兵 胡耀傑)中國首個獲批試點運行的國家實驗室——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以下簡稱「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12日在青島結束2019學術年會。會上,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集中展示了「透明海洋」 「海底發現」 「藍色開發」等重大任務推進情況及2019年新取得的眾多科研碩果。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主任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吳立新稱,2019年,全球最大的區域海洋觀測網「兩洋一海」定點觀測系統邁入實時化時代,一批深海觀測與探測核心技術與裝備自主研發取得突破,深海多圈層能量與物質循環理論取得重要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