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緒愷在接受採訪東北大學供圖
◇真正好的數學教育,是將複雜的東西簡化。為此,謝緒愷許下一個心願:寫一套接地氣的高數輔導書,讓學生儘快地手握「高數」這塊工科「敲門磚」
◇這個為人謙遜平和的老人,卻堅持以小數點後一位計算年齡,他告訴記者,自己94.3歲,還擁有大把時光
92歲,他完成了「一看就懂」的高等數學輔導書《高數筆談》的寫作,像「拉家常」一樣,把深奧晦澀的定理娓娓道來,成為「網紅」教授;
93歲,筆耕不輟的他給自己制定「高數三部曲」輔導教材寫作計劃,堅信自己還有大把「學術時光」;
94歲,「三部曲」之二的《工數筆談》出版,之三的線性代數學習參考書,已完成了
這位曾在32歲驚豔國際控制學界的科學家,以一顆拳拳赤子之心,向「數學之美」表述著最質樸單純的好奇心與探知欲。
他就是東北大學理學院退休老教授、「親民版」高數輔導書作者謝緒愷。
好的數學教育是這樣的
「高數題只有兩種。第一種:這也用證?第二種:這也能證!」
這句在理工科學生中廣為流傳的戲謔,也側面展現了高等數學的高冷與玄妙。
「我國現行的高等數學教材品種單一,而且偏重演繹推理,很難兼顧工科學生的特點,時常事倍功半。」在謝緒愷看來,真正好的數學教育,是將複雜的東西簡化,讓普通學生也能掌握相對深奧的理論知識,並迅速轉入實際應用。「複雜問題說簡單,並不是水平就低了;簡單問題說複雜,也不是水平就高了。一本好的高數參考書,一定是深入淺出,大學生『一看就懂』的。」
為此,在2015年,已然九旬的謝緒愷許下一個心願:寫一本接地氣的高數輔導書,讓學生儘快地手握「高數」這塊工科「敲門磚」。
此後一年半的時間裡,老人手寫出了22萬字書稿,筆繪100多張圖表,審校10餘次……「用淺顯的語言來說明深奧的數學原理」,成為老人數易其稿的唯一目標。「數學最令人著迷的地方,就是它的簡潔之美和邏輯力量,這給人以追求真理的勇氣。」
2016年12月,「親民版」的《高數筆談》出版了。「這本書的主旨就是『數學問題工程化,工程問題數學化』。直白地說,就是使工科數學通俗化、接地氣,成為『下裡巴人』。所以,這本書多是樹根,少有枝蔓……」在書的前言中,謝緒愷寫道。
用嬰兒未來身高比擬微積分極限問題,用龜兔賽跑解析拉格朗日定理,用扔小球模塊講解中值定理……
「這本書語言風趣,沒有那麼枯燥,對我們工科學生有很大幫助。」東北大學冶金學院碩士研究生田雷是這本書的「第一讀者」,曾應邀作為學生代表提出修改意見。「這本書增加了學生對高數、數值分析、最優化等課程的理解,對科研數據分析也有很大幫助。」他說。
數學教育擔負的使命
「如果說數學專業的學生學數學是『鑄劍』,那麼其他專業的學生更需要『用劍』。作為一名老教師,想到有許多學生還沒有拿下高數這個『攔路虎』,心中總覺得不安。」
看到《高數筆談》這本書備受學生喜愛,謝緒愷遂給自己定下了一個「三部曲」目標——寫一套深入淺出的輔導教材,不只為數學系,也為其他科系的學生,讓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在《工數筆談》一書中,謝緒愷把不少生產實際情況,精煉成數學問題。例如講卷積定理篇時,他以吃饅頭為例,「饅頭在胃裡消化是按指數函數遞減的,很多工程實際問題同吃饅頭如出一轍。」
「清朝範西屏和施襄夏都是圍棋國手,兩人的棋藝均臻化境,難分伯仲,相約手談10局,試問每人各勝5局的概率是多少?」這樣妙趣橫生、語言古樸的例題,出現在《工數筆談》第五章「概率論」裡。「根據史實,把中華文化的精彩通過數學問題呈現出來,一點也不會牽強附會。」謝緒愷說。
「數學這個學科本就是源於生活生產實踐。」謝緒愷希望學生能夠從數學的視角,將理論和實踐統一,並用這種思維方式思考其他問題。「數學教育應擔負起理性文明和科學精神啟蒙的使命。要讓學生學會質疑,學會批判,學會實證。」
「這套參考書並不厚,像《高數筆談》只有184頁,卻承載著謝老沉甸甸的赤子心願。」東北大學出版社副社長向陽告訴記者,謝老用全部稿酬自費購書,贈送給學生、同事和同行們,還為學生們在書上題寫了「自強不息、知行合一」的校訓,勉勵大家知善前行。
「用平生所學回報社會、回報東大、回報學生是我最大的幸福。」謝緒愷說。
1925年出生於四川廣漢的謝緒愷,頭髮花白、身形瘦削。94歲高齡的他,耳不聾眼不花,打電話不用翻電話簿,常聯繫的幾個手機號全能背下來。這個為人謙遜平和的老人,卻堅持以小數點後一位計算年齡,他告訴記者,自己94.3歲,還擁有大把時光。
畢業於民國時期的重慶中央大學無線電專業的謝緒愷,早在上世紀50年代,其學術能力就得到了錢學森、秦元勳等科學大家的認可。
32歲提出「謝緒愷判據」,國際控制學界第一次出現了以中國人名字命名的研究成果;他編寫了現代控制理論方面的第一本中文教材;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柴天佑、中國第一家軟體上市公司東軟的創辦者劉積仁等一批學術精英的老師……
踏上講壇後,他每天廢寢忘食地思考、規劃著數學教育,開設橫跨自控系、數學系,涵蓋本科生、研究生的近20門課程,給數萬名學子留下激情揮灑的背影。
「從1950年走上講臺講數學,到2005年走下講臺,整整55年,我始終深深熱愛著這個學科。」摩挲著教材,謝緒愷坦言自己從未對數學感到厭倦。「數學是最好學的,因為它講道理。數學的邏輯力量,可以給人追求真理的勇氣。」
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給學生喝一杯水,自己要先準備一大桶水。」謝緒愷表示,自己寫書時桌上幾乎沒有參考書,大部分內容都出自55年的教學積澱,很多例題為自己親手編制。「寫書、教學都要厚積薄發,功夫下在動筆前。圖書館裡相關的書我基本都讀了一遍,弄懂吃透,裝在腦子裡。」
為科學付出,就是我的幸福
「本書第一步,是希望讀者知曉工科數學主要內容的實際含義是什麼;第二步,是啟發讀者去懷疑並思考這是為什麼;第三步,是盼望讀者敢為人先做點什麼。坦誠地講,筆者也正在前行,三步並未走全,願與大家共勉。」
在《高數筆談》前言中,謝緒愷如是說。
學界普遍認為,數學是培養獨立思考精神的利器,是人類思維的體操。「學數學或者學其他學科,要學思想方法,把知識應用起來。科學精神是懷疑精神,要教會學生用懷疑的眼光看知識。先懷疑,再實證,才能有所創新。」謝緒愷感慨道。
「沒有用不上的數學。之前我用數學公式計算打撞球的角度,很多老人家都打不過我!」談到數學的「娛樂應用」,謝緒愷露出得意的笑容。
每日伏案動腦揮筆,謝緒愷樂在其中。「追求真理、接近真理的幸福感,會讓人覺得數學如此之美,人心如此年輕。」他說,「當找到答案、得出證明的一剎那,成功的興奮與激動,會戰勝所有勞累與辛苦。」如今,「高數三部曲」的第三部——線性代數學習參考書,已完成了1/3,成書可期。
「我就想利用餘下的時光,把幾十年的教學經驗寫出來,幫到他人,作為對國家對人民的回報。」謝緒愷說。
「立德、立功、立言,我無法全部做到。如果我的著作能夠對學生有一點點的提升,那我就會非常快樂。為學生、為科學付出,就是我的幸福。」
金色夕陽下,謝緒愷面露微笑。94歲,青春正當年。
來源:《瞭望》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