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九旬老人的數學使命

2021-01-20 中國日報網

謝緒愷在接受採訪東北大學供圖

◇真正好的數學教育,是將複雜的東西簡化。為此,謝緒愷許下一個心願:寫一套接地氣的高數輔導書,讓學生儘快地手握「高數」這塊工科「敲門磚」

◇這個為人謙遜平和的老人,卻堅持以小數點後一位計算年齡,他告訴記者,自己94.3歲,還擁有大把時光

92歲,他完成了「一看就懂」的高等數學輔導書《高數筆談》的寫作,像「拉家常」一樣,把深奧晦澀的定理娓娓道來,成為「網紅」教授;

93歲,筆耕不輟的他給自己制定「高數三部曲」輔導教材寫作計劃,堅信自己還有大把「學術時光」;

94歲,「三部曲」之二的《工數筆談》出版,之三的線性代數學習參考書,已完成了

這位曾在32歲驚豔國際控制學界的科學家,以一顆拳拳赤子之心,向「數學之美」表述著最質樸單純的好奇心與探知欲。

他就是東北大學理學院退休老教授、「親民版」高數輔導書作者謝緒愷。

好的數學教育是這樣的

「高數題只有兩種。第一種:這也用證?第二種:這也能證!」

這句在理工科學生中廣為流傳的戲謔,也側面展現了高等數學的高冷與玄妙。

「我國現行的高等數學教材品種單一,而且偏重演繹推理,很難兼顧工科學生的特點,時常事倍功半。」在謝緒愷看來,真正好的數學教育,是將複雜的東西簡化,讓普通學生也能掌握相對深奧的理論知識,並迅速轉入實際應用。「複雜問題說簡單,並不是水平就低了;簡單問題說複雜,也不是水平就高了。一本好的高數參考書,一定是深入淺出,大學生『一看就懂』的。」

為此,在2015年,已然九旬的謝緒愷許下一個心願:寫一本接地氣的高數輔導書,讓學生儘快地手握「高數」這塊工科「敲門磚」。

此後一年半的時間裡,老人手寫出了22萬字書稿,筆繪100多張圖表,審校10餘次……「用淺顯的語言來說明深奧的數學原理」,成為老人數易其稿的唯一目標。「數學最令人著迷的地方,就是它的簡潔之美和邏輯力量,這給人以追求真理的勇氣。」

2016年12月,「親民版」的《高數筆談》出版了。「這本書的主旨就是『數學問題工程化,工程問題數學化』。直白地說,就是使工科數學通俗化、接地氣,成為『下裡巴人』。所以,這本書多是樹根,少有枝蔓……」在書的前言中,謝緒愷寫道。

用嬰兒未來身高比擬微積分極限問題,用龜兔賽跑解析拉格朗日定理,用扔小球模塊講解中值定理……

「這本書語言風趣,沒有那麼枯燥,對我們工科學生有很大幫助。」東北大學冶金學院碩士研究生田雷是這本書的「第一讀者」,曾應邀作為學生代表提出修改意見。「這本書增加了學生對高數、數值分析、最優化等課程的理解,對科研數據分析也有很大幫助。」他說。

數學教育擔負的使命

「如果說數學專業的學生學數學是『鑄劍』,那麼其他專業的學生更需要『用劍』。作為一名老教師,想到有許多學生還沒有拿下高數這個『攔路虎』,心中總覺得不安。」

看到《高數筆談》這本書備受學生喜愛,謝緒愷遂給自己定下了一個「三部曲」目標——寫一套深入淺出的輔導教材,不只為數學系,也為其他科系的學生,讓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在《工數筆談》一書中,謝緒愷把不少生產實際情況,精煉成數學問題。例如講卷積定理篇時,他以吃饅頭為例,「饅頭在胃裡消化是按指數函數遞減的,很多工程實際問題同吃饅頭如出一轍。」

「清朝範西屏和施襄夏都是圍棋國手,兩人的棋藝均臻化境,難分伯仲,相約手談10局,試問每人各勝5局的概率是多少?」這樣妙趣橫生、語言古樸的例題,出現在《工數筆談》第五章「概率論」裡。「根據史實,把中華文化的精彩通過數學問題呈現出來,一點也不會牽強附會。」謝緒愷說。

「數學這個學科本就是源於生活生產實踐。」謝緒愷希望學生能夠從數學的視角,將理論和實踐統一,並用這種思維方式思考其他問題。「數學教育應擔負起理性文明和科學精神啟蒙的使命。要讓學生學會質疑,學會批判,學會實證。」

「這套參考書並不厚,像《高數筆談》只有184頁,卻承載著謝老沉甸甸的赤子心願。」東北大學出版社副社長向陽告訴記者,謝老用全部稿酬自費購書,贈送給學生、同事和同行們,還為學生們在書上題寫了「自強不息、知行合一」的校訓,勉勵大家知善前行。

「用平生所學回報社會、回報東大、回報學生是我最大的幸福。」謝緒愷說。

1925年出生於四川廣漢的謝緒愷,頭髮花白、身形瘦削。94歲高齡的他,耳不聾眼不花,打電話不用翻電話簿,常聯繫的幾個手機號全能背下來。這個為人謙遜平和的老人,卻堅持以小數點後一位計算年齡,他告訴記者,自己94.3歲,還擁有大把時光。

畢業於民國時期的重慶中央大學無線電專業的謝緒愷,早在上世紀50年代,其學術能力就得到了錢學森、秦元勳等科學大家的認可。

32歲提出「謝緒愷判據」,國際控制學界第一次出現了以中國人名字命名的研究成果;他編寫了現代控制理論方面的第一本中文教材;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柴天佑、中國第一家軟體上市公司東軟的創辦者劉積仁等一批學術精英的老師……

踏上講壇後,他每天廢寢忘食地思考、規劃著數學教育,開設橫跨自控系、數學系,涵蓋本科生、研究生的近20門課程,給數萬名學子留下激情揮灑的背影。

「從1950年走上講臺講數學,到2005年走下講臺,整整55年,我始終深深熱愛著這個學科。」摩挲著教材,謝緒愷坦言自己從未對數學感到厭倦。「數學是最好學的,因為它講道理。數學的邏輯力量,可以給人追求真理的勇氣。」

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給學生喝一杯水,自己要先準備一大桶水。」謝緒愷表示,自己寫書時桌上幾乎沒有參考書,大部分內容都出自55年的教學積澱,很多例題為自己親手編制。「寫書、教學都要厚積薄發,功夫下在動筆前。圖書館裡相關的書我基本都讀了一遍,弄懂吃透,裝在腦子裡。」

為科學付出,就是我的幸福

「本書第一步,是希望讀者知曉工科數學主要內容的實際含義是什麼;第二步,是啟發讀者去懷疑並思考這是為什麼;第三步,是盼望讀者敢為人先做點什麼。坦誠地講,筆者也正在前行,三步並未走全,願與大家共勉。」

在《高數筆談》前言中,謝緒愷如是說。

學界普遍認為,數學是培養獨立思考精神的利器,是人類思維的體操。「學數學或者學其他學科,要學思想方法,把知識應用起來。科學精神是懷疑精神,要教會學生用懷疑的眼光看知識。先懷疑,再實證,才能有所創新。」謝緒愷感慨道。

「沒有用不上的數學。之前我用數學公式計算打撞球的角度,很多老人家都打不過我!」談到數學的「娛樂應用」,謝緒愷露出得意的笑容。

每日伏案動腦揮筆,謝緒愷樂在其中。「追求真理、接近真理的幸福感,會讓人覺得數學如此之美,人心如此年輕。」他說,「當找到答案、得出證明的一剎那,成功的興奮與激動,會戰勝所有勞累與辛苦。」如今,「高數三部曲」的第三部——線性代數學習參考書,已完成了1/3,成書可期。

「我就想利用餘下的時光,把幾十年的教學經驗寫出來,幫到他人,作為對國家對人民的回報。」謝緒愷說。

「立德、立功、立言,我無法全部做到。如果我的著作能夠對學生有一點點的提升,那我就會非常快樂。為學生、為科學付出,就是我的幸福。」

金色夕陽下,謝緒愷面露微笑。94歲,青春正當年。

來源:《瞭望》新聞周刊

相關焦點

  • 九旬老人患腸息肉和腸癌
    生活報訊 (江麗波 李同昌) 近日,哈爾濱市第一醫院普外四科成功為一位90歲的老人完成全腹腔鏡直腸癌NOSES手術,經直腸取出標本,腹部無切口,術後腹部僅留數毫米的戳卡瘢痕。為90歲患者完成此微創手術,國內罕見。
  • 九旬教授 撰寫「一看就懂」的高數書
    數學是什麼樣的?是千裡之外的「高冷」,還是俯下身姿、一看就懂的「親民」?  年過九旬的東北大學理學院教授謝緒愷,與他悉數手寫、十餘次審校、近日出版的高等數學參考書《高數筆談》,解答了這個問題:數學縱然神秘,但教數學的人要摘掉那層故弄玄虛的面紗。  「高數題只有兩種。第一種:這也用證?第二種:這也能證!」
  • 九旬老人騎電動車逆行,本溪交警安全提醒送頭盔
    九旬老人騎電動車逆行一90歲老人騎車逆行。正在開展活動的交警提醒老人停到路邊,同時贈送頭盔幫他戴好。
  • 九旬老人腰椎摔成三節,椎體術後當天下地行走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孫淑玉 通訊員 宋蓉 陳展鵬九旬老人腰椎摔成三節,歷經一個多小時的手術後轉為為安,術後六個小時就在家人的攙扶下重新站了起來,這樣的場景真實發生在煙臺市中醫 醫院頸肩腰腿痛科。為此,老人的家人激動不已,連連稱是醫生的妙手給了老人「二次生命」。
  • 九旬老人辦社保年審被抬上樓 辦事窗口現已搬至一層
    九旬老人辦社保年審被抬上樓 相關部門改進工作  辦事窗口現已搬至一層 並對身體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門服務  近日,一段九旬老人被眾人抬上三層樓辦理社保年審手續的視頻在網上傳播。據家屬介紹,老人身體不便長期坐輪椅出行,但他們在為老人辦理社保年審手續時被告知,只能到相關單位三層的指定窗口為老人進行指紋錄入和面部識別,家屬因此只能將老人抬到三樓。北京青年報記者從湖北黃岡市紅安縣機關事業單位保險福利管理局處了解到,當時他們的移動錄入系統正在升級,出現上門服務「空檔期」,他們現在已將原來設在三層的辦事窗口搬至一層,並且可對身體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門服務。
  • 九旬老太隱藏身份,臨終前真實身份被揭開,沒想到藏得這麼深!
    要知道我們每個人在出生之後都會有屬於自己的身份,要說在陝西的一個小村莊裡有這樣一位老人,她並沒有上戶口,即便別人再說她卻仍舊不上,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其實在改革開放之後,有很多的日本人都被送回了自己的國家。不過在這其中,也有一部分日本人留到了中國,而這位九旬老人便是其中一個。那麼,在這其中到底發生了什麼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 廣西九旬老太被關陽臺遭射水「虐待」?真相是……
    7月13日,一段九旬阿奶疑似被關陽臺遭到射水「虐待」的視頻,在朋友圈傳播開來。視頻中,一位阿婆拄著拐杖站在家裡的陽臺上,不知什麼人用水管往老人身上射水,射水視頻持續了10秒鐘。拍攝視頻的市民隨後撥打110報警。
  • 一個九旬老人還可以做些什麼 聽吳孟超講述手術室的幸福故事
    原標題:一個九旬老人還可以做些什麼   圖為吳孟超院士   在自己選擇的路上,吳孟超老人執著地前行著。他說,「即使有一天,倒在手術室裡,也將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   手中一把刀   「啪」,護士遞來的手術刀,與他的手掌輕輕相擊。   5月26日上午,東方肝膽外科醫院6號手術室。又一次,老人伸向血肉深處,剝離、阻斷、切除,雙手取出腫瘤,緩緩託起。
  • 浙江九旬老人花40年,推算出一個數學公式,專家:精神可嘉但沒用
    01 我們總是喜歡說「高手在民間」,事實確實如此,民間從來都不缺乏各種各樣的高手,一位普通外賣員可能是大才子,電腦高手,一位普通的老農也可能是「數學家」等,還有各種各樣的絕技。
  • 九旬教師葉連平:做一隻和時間賽跑的「螢火蟲」
    新華社照片,和縣(安徽),2019年8月1日 九旬老人 葉連平生活的卜陳村,位於和縣烏江鎮中東部,村裡的年輕人大多外出工作,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孩子,家長普遍沒有能力輔導孩子學習。2000年,原本是老師的葉連平決定創辦「留守未成年人之家」,為孩子們免費補習英語。 葉連平無兒無女,和老伴過著清貧的生活,至今還住在30多年前蓋的平房裡。儘管如此,在葉連平家吃住的孩子一直沒有間斷。
  • 河南九旬老人去世,子女家中發現張「破紙」,揭開埋藏60年的秘密
    像那些英勇獻身祖國的戰士們一樣,河南九旬老人盧文煥戰爭結束後,也能得到一系列的獎賞,比如盧文煥,戰功赫赫,但也有一些淡泊名利的英雄,在大功告成後選擇隱居,就像河南盧文煥一樣。年輕的時候,他為國家立了不少功勞,本來可以衣食無憂地度過餘生,但他卻選擇隱姓埋名,回到平凡的生活中去,就連他的家人都不願再提起他的輝煌成就。
  • 約翰·納什——一位有著傳奇人生的數學天才
    約翰·納什——一位有著傳奇人生的數學天才 2009-08-28 17:53:52 來源:網絡來源
  • 九旬老農花40年推導數學公式,這要是在古代,他就是「祖衝之」
    對我們的認知,日常生活中似乎可以用到的數學知識,無非是一些加減乘除,更高一點的,就是解方程之類的實用數學知識。這些較高級的數列、幾何、函數、微積分,它們實際起著什麼作用?在當今世界數學界,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猜想,哥德巴赫猜想,一直是數學家們要攻克的難題之一。
  • 他免費給百歲老人看病近10年
    作者:譚楚翎 編輯:覃一陽 本報記者  譚楚翎一頁、兩頁、三頁……厚達上百頁的門診日誌裡,寫滿了項載成多年來給貧困老弱患者免費治療的記錄,這其中記得最多的是一位百歲老人
  • 一位老人與兩隻白鸛的奇緣
    在斯拉沃尼亞布羅德市,一位老人因為一段非同尋常的奇妙經歷而成為網絡紅人,他的故事也因為網際網路而傳遍了世界各地。如今,他所經歷的故事仍在繼續,記者綜合克羅埃西亞當地媒體報導,還原這個真實的故事。老人每天精心地餵養她,還從池塘裡釣魚給她吃,白鸛的傷口慢慢地癒合,白鸛與老人的關係日漸親密。沃克奇老人非常喜歡電影《西西里的美麗傳說》,所以就用電影女主角的名字馬琳娜來給這個白鸛取了名字。
  • 寫人作文:那一位老人
    作者:鄭伊久每天上學經過學校門衛室,我都會笑著向那一位表情嚴肅的老人打招呼,雖然他只是微微點點頭,當我心裡很高興。這位老人是學校的門衛,給人感覺很兇,我們都很怕他。尤其是每一次忘記帶作業本,讓爸爸媽媽把作業本帶來,我們去門衛室領取時,總被他狠狠地訓一頓。
  • 九旬老人眉毛瘋長,十多釐米宛如「白眉道長」
    細數下來,中國人的平均壽命也就是70歲了,80 90歲的老人都可以稱之為高壽,平日生活中,能夠看到90歲的老人,都會有些許的驚訝。近日一位90歲的老人,給我們帶來了更大的驚訝,高齡的她瘋長眉毛,十幾釐米宛如「白眉道長」,上演了一波真人版的仙風道骨!這名大爺姓羅,是一名普通的老百姓。
  • 九旬老農花40年推導數學公式,專家:要是在古代,他就是祖衝之
    在我們的認知中,日常生活好像能夠使用到的數學知識無非就是一些加減乘除,更高一點的就是解方程這樣的實踐性數學。那些更高層次的數列,幾何,函數,微積分又有什麼實踐作用呢?當今世界上數學界有一個十分重要的猜想,哥德巴赫猜想,一直以來都是各位數學家亟待攻克的難題之一。
  • 為了瀕危的鄂倫春語,一位老人的堅守與傷逝
    歷時六年整理5000詞彙「發音手冊」被學者評價為「活教科書」79歲高齡辦公益課堂只為挽留本民族語言消逝的腳步為了瀕危的鄂倫春語一位老人的堅守與傷逝在韓有峰的報告中,更詳細提及了鄂倫春語斷代情況:1992首次調查時,在黑河市和大興安嶺的鄂倫春聚居地,「七八十歲的老人還都在說鄂倫春語」,「有的老人漢語說得不行,鄂語說得好」;可是到2010年第四次調查時,卻變成了「鄂語基本上沒人說了,只有60歲以上的老人還會簡單說幾句,但也僅限於日常用語」。真正促使吳曉東老人開辦公益講堂的,是第三次參加「鄂倫春語大賽」。
  • 老人捐獻遺體是否需子女同意?尚無專門法律
    原標題:老人捐獻遺體是否需子女同意?尚無專門法律   石景山區法院 付天嬌   新聞報導,福州九旬老人慾捐遺體遭家人反對,老人自我遺體捐獻是否可以不取得子女的同意而自己做主呢關於老人捐獻遺體是否需子女同意的問題,要查看捐獻者所在地區的規定。   自我遺體捐獻有哪些主要條件   自我遺體捐獻要求捐獻人享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