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九旬老人花40年,推算出一個數學公式,專家:精神可嘉但沒用

2021-01-10 騰訊網

引言

如今的時代正在不斷變化著,早已日新月異,很多古老的知識和方法到了現代已經不適用了。所以我們也應該緊跟時代潮流,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覺悟,用新視覺去看待這個世界。

當然,這並不代表我們要否定過去,事實上,老祖宗的智慧依然令人敬佩不已,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01

我們總是喜歡說「高手在民間」,事實確實如此,民間從來都不缺乏各種各樣的高手,一位普通外賣員可能是大才子,電腦高手,一位普通的老農也可能是「數學家」等,還有各種各樣的絕技。

這些人或許沒有強大的身份背景,也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但他們卻在勤學苦練下,學到了一門絕技,甚至比一些所謂的專家還要厲害。只是他們缺少了能夠展示的平臺,這才不為人所知而已。

而近年來,「民間科學家」在網絡上也廣為流行,這些人來自於民間,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卻自發搞一些科學研究。

別說,有一些人還真的研究成功了。比如袁隆平爺爺原本也只是一個普通的教師,但經過他堅持不懈的研究,竟成功研究出了雜交水稻。

此外,還有一個90歲的老農花了40年的時間推導出了數學公式,但被專家否決,認為早已過時,但老農潛心研究的精神依然值得我們學習。

這位老人名叫黃錦雲,是浙江衢州龍遊縣人,他從小就特別喜歡數學,最喜歡研究各種數學題目,而這一興趣他整整保持了一輩子。

在1949年的時候,黃錦雲從高中畢業,由於種種原因,他沒能考上大學,只好回到家鄉,靠務農為生。當時黃錦雲是村裡學歷最高的人,再加上他擅長數學,所以就在村裡當會計。

02‍

黃錦雲平常主要的工作就是記帳和出納,但這些工作都太簡單了,不能滿足他研究數學的心願。於是他決定把自己的數學知識都運用到農業中,這樣一來,既能幫助村民,又能為祖國的建設做貢獻。

當時黃錦雲所在的村子主要農作物是水稻。種水稻可是一門技術活,每畝地需要插多少秧苗,都是有定量的,可不能亂來,而定量則需要莊稼人自己估計。

可這樣一來,就難免會出現少秧苗或多秧苗的情況,從而導致水稻減產。那到底該怎麼辦呢?這時黃錦雲想到了一個辦法,他先用皮尺丈量了田地的具體面積,再根據秧苗的間距,計算出一畝地大概需要多少秧苗。這樣一來,水稻的產量就不會減少了。

利用這種方法,村民們插秧時果然簡單多了,而且就連一些不規則的田地,黃錦雲也都能計算得出來,著實為公社節省了不少秧苗,後來公社還特意給他獎賞了一朵「大紅花」。

改革開放以後,村裡的主要產業從水稻轉移到了木材上,而相應的,黃錦雲的研究方向也不再是秧苗,而是估算出木材的體積。

因為要製作手工藝品的話,在選材用料方面是很講究的,要根據不同的工藝品來選取材料,這就需要木匠們用經驗來估計了。可結果,由於村裡的木匠們估計不準確,導致每年都有大量的木材被浪費。

03‍

為了幫助村民們節省木材,黃錦雲便再次開始研究木材的體積公式,而這一研究就是整整40年的時間,他幾乎把自己的所有晚年時間都花在這上面了。平常白天的時候,黃錦雲就進行木材的測量,晚上則研究圖紙。

40年下來,他的兒女們都大了,孫子們也都考上了大學,去了城裡生活,唯獨黃錦雲依然在潛心研究著木材體積的公式。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黃錦雲長年累月的潛心研究下,他終於研究出了兩套完整而嚴密的數學公式,可以計算出木材體積。之後,黃錦雲便把自己的研究寄到了《錢江晚報》,希望通過報社,向全國推廣這兩套公式,從而為國家的木材加工做貢獻。當然,他最希望的還是自己的這兩套公式能夠寫進教科書中。

《錢江晚報》收到黃錦雲的手稿以後,也非常重視,立刻請了有關專家前來驗證,看看這兩套公式是否真的有用。

但專家研究和驗證後,卻表示這兩套公式雖然是正確的,但已經不適用於這個時代,因為黃錦雲的論證過程就像祖衝之研究圓周率一樣,但現在的教科書上,已經有了更加簡便的公式。雖然黃錦雲的公式最終沒能用上,但他努力研究科學的精神依然值得我們學習。

相關焦點

  • 九旬老農花40年推導數學公式,這要是在古代,他就是「祖衝之」
    例如90歲的農場主黃錦雲,他也有這樣的精神,花了40年的時間,推出了兩套屬於自己的配方。許多知名專家對他的評價都很高,認為他是古代的人物,是祖衝之級的數學家。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理論科學也同樣重要,對於實踐科學的錯誤認識比理論科學更重要。不知讀者是否已經有了這樣的認識,當我們還小的時候,剛接觸過函數幾何,常常會產生學這個能做什麼的幻覺。
  • 九旬老農花40年推導數學公式,專家:要是在古代,他就是祖衝之
    不僅是世界公證了的科學家,就連民間的一些科學愛好者,如果想要做出一番成就,更離不開這樣的精神。比如90歲的農民黃錦雲,他也有這樣的精神,耗費了四十年的光陰才推出了兩套屬於自己的公式。很多慕名而來的專家都對他進行了好評,認為他這樣的人放在古代,就是祖衝之級別的數學家。
  • 90歲老農用40年推導數學公式,專家卻說:類似祖衝之,可惜已過時
    比如這篇文章要談論的一個例子,就是一位90歲的老農,花了40年時間推導出數學公式,可以說,他的推理,沒有任何問題,很科學,而且做事很認真。但是,很遺憾,他的科學思想已經過時,因而已經過時。那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在民間有高人網上一直有個說法,就是高手在民間。
  • 專家:民間科學家精神可嘉但腦子有病
    物理專家現場分析引力波,並稱民科出生的人精神可嘉,但是腦子有問題。鳳凰衛視2月29日《鏘鏘三人行》,以下為文字實錄: 竇文濤:《鏘鏘三人行》,今天我跟我這塞雷兄弟,我們終於也底氣一回,敢跟你們聊聊引力波。在我們《鏘鏘三人行》的歷史上,我們也多次談過科學的問題,也得到過一些表揚,就是說咱們達到了「文科」的水準,對吧?
  • 一位九旬老人的數學使命
    在謝緒愷看來,真正好的數學教育,是將複雜的東西簡化,讓普通學生也能掌握相對深奧的理論知識,並迅速轉入實際應用。「複雜問題說簡單,並不是水平就低了;簡單問題說複雜,也不是水平就高了。一本好的高數參考書,一定是深入淺出,大學生『一看就懂』的。」為此,在2015年,已然九旬的謝緒愷許下一個心願:寫一本接地氣的高數輔導書,讓學生儘快地手握「高數」這塊工科「敲門磚」。
  • 一個九旬老人還可以做些什麼 聽吳孟超講述手術室的幸福故事
    原標題:一個九旬老人還可以做些什麼   圖為吳孟超院士回想走過的人生路,從醫73年、有著60年軍齡和黨齡的吳孟超告訴記者:「選擇回國,我的理想有了深厚的土壤;選擇從醫,我的追求有了奮鬥的平臺;選擇跟黨走,我的人生有了崇高的信仰;選擇參軍,我的成長有了一所偉大的學校。」   在自己選擇的路上,吳孟超老人執著地前行著。他說,「即使有一天,倒在手術室裡,也將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
  • 臨沂「農民數學家」迷上「費馬大定理」推算9年
    1995年,英國數學家安德魯·懷爾斯發表歷史性長文《模橢圓曲線和費馬大定理》,被認為是「20世紀最重大的數學成就」,懷爾斯的論證過程共五章130頁。程中永說,他和哥哥經過了無數次嘗試和失敗後,最終在2012年10月推算出了一種論證方法:只需要兩頁紙的公式就能推算出「費馬大定理」。
  • 臨沂倆「農民數學家」迷上「費馬大定理」推算9年
    程中永兄弟姐妹四個,除了51歲的大哥程中佔外,還有一個哥哥一個姐姐。程中永20歲起就跟著大哥一起打工,痴迷於研究費馬大定理的程中佔常常與弟弟程中永探討各種數學難題,一來二去,兄弟倆都成了「數學迷」。  1995年,英國數學家安德魯·懷爾斯發表歷史性長文《模橢圓曲線和費馬大定理》,被認為是「20世紀最重大的數學成就」,懷爾斯的論證過程共五章130頁。
  • 九旬老人腰椎摔成三節,椎體術後當天下地行走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孫淑玉 通訊員 宋蓉 陳展鵬九旬老人腰椎摔成三節,歷經一個多小時的手術後轉為為安,術後六個小時就在家人的攙扶下重新站了起來,這樣的場景真實發生在煙臺市中醫 醫院頸肩腰腿痛科。為此,老人的家人激動不已,連連稱是醫生的妙手給了老人「二次生命」。
  • 南京數學老師公式推算世界末日 否定霍金末日論
    [提要] 昨日,江蘇教育學院附屬高級中學孫四周老師,用數學公式向記者演繹了宇宙的未來,按他計算,在5000年後,太陽和現在相比幾乎沒有變化。這些成果出現在孫四周新近出版的專著《空間相對論膨脹宇宙的數學原理》一書中。
  • 他用數學公式推算2012世界末日實為謊言
    他曾用幾何方法證明「周老虎」為假孫四周的推算公式昨日,江蘇教育學院附屬高級中學孫四周老師,用數學公式向記者演繹了宇宙的未來,按照他的計算,在5000年後,太陽和現在相比幾乎沒有變化。這些成果出現在孫四周新近出版的專著《空間相對論——膨脹宇宙的數學原理》一書中。在孫四周老師的身上,數學幾乎是個「萬能工具」。此前,他曾用幾何方法證明了周正龍拍攝的華南虎為假,並因此而名聲大噪。
  • 南京數學老師孫四周用公式推算世界末日
    昨日,江蘇教育學院附屬高級中學孫四周老師,用數學公式向記者演繹了宇宙的未來,按照他的計算,在5000年後,太陽和現在相比幾乎沒有變化。這些成果出現在孫四周新近出版的專著《空間相對論——膨脹宇宙的數學原理》一書中。在孫四周老師的身上,數學幾乎是個「萬能工具」。此前,他曾用幾何方法證明了周正龍拍攝的華南虎為假,並因此而名聲大噪。
  • 痴迷"費馬大定理" 臨沂農家兄弟推算9年(圖)
    哥哥程中佔在家中用計算器演算數學問題。  沒有學術基礎的民間科學家能否提出科學創見或者實現科學上的重大突破?近日,遼寧省下崗工人郭英森與引力波的話題,再度引起人們對「民科」這一群體和相關話題的關注。在臨沂,就有兩位「農民數學家」,因為用9年時間來推算「費馬大定理」,儘管論證方法正確與否還有待商榷,但他們的學習和探索過程仍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
  • 圓的周長公式中π值的推算過程
    今天要分享的主題是:圓的周長公式中π值是如何推算出來的?大家都知道,圓的周長公式是:周長=2πr。那麼,這個公式中的π值是如何推算出來的呢?接下來,就來分析一下π值的推算方法和過程🌹🌹🌹🌹🌹🌹🌹🌹🌹🌹🌹🌹🌹🌹🌹🌹用測量法測算圓的π值🌱滾動法在一個圓環上做一個標記,把圓環上的這個標記與刻度尺上的某一刻度對齊
  • 九旬教授 撰寫「一看就懂」的高數書
    數學是什麼樣的?是千裡之外的「高冷」,還是俯下身姿、一看就懂的「親民」?  年過九旬的東北大學理學院教授謝緒愷,與他悉數手寫、十餘次審校、近日出版的高等數學參考書《高數筆談》,解答了這個問題:數學縱然神秘,但教數學的人要摘掉那層故弄玄虛的面紗。  「高數題只有兩種。第一種:這也用證?第二種:這也能證!」
  • 他的墓碑上刻數學公式,他卻出了道數學題
    在一些從事數學工作的科學人士生命中,數學是其最重要的象徵符號。因而,在這些數學家逝世後,生者將這些代表逝世數學家一生成就的數學符號鑲刻在其墓碑上,使墓碑具有獨特的文化意義和藝術氣息。陳省身在墓碑上刻數學公式陳省身是著名的美籍華裔數學家。
  • 農民兄弟歷時九年推算"費馬大定理" 正在驗證
    本報10月22日訊(記者 車少遠) 蘭陵縣磨山鎮程圩子村,50歲的農民程中佔與弟弟程中永在建築工地從事了10多年的測量工程工作,對數學非常感興趣。休息之餘,兄弟倆就拿起筆和紙來尋找數學規律,3年時間總結出了14項「階梯形數列的求和公式」。最讓人稱道的是,程中佔兄弟倆用9年時間利用簡便的方式推算出了「費馬大定理」。目前,數學博士正在驗證其正確性與否。
  • 7旬老人花7年解開世界著名數學難題 網上出題擺擂
    7旬老人花7年解開世界著名數學難題 網上出題擺擂 2016-12-28 13:55:40來源:燕趙晚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高辰 2016年12月28日 13:55
  • 九旬老人患腸息肉和腸癌
    生活報訊 (江麗波 李同昌) 近日,哈爾濱市第一醫院普外四科成功為一位90歲的老人完成全腹腔鏡直腸癌NOSES手術,經直腸取出標本,腹部無切口,術後腹部僅留數毫米的戳卡瘢痕。為90歲患者完成此微創手術,國內罕見。
  • 外國男子利用公式推算出彩票規律,2年中了14次頭獎,後來怎樣了
    時間真的是一個非常神奇的東西,在我們經歷過以前的一些事情之後,當時間將我們送到現如今我們就可以知道自己以往所發生的一些事情。這個時候就會有很多人幻想著如果有一天能夠穿越回過去,那麼會是怎樣的一副場景。有的人可能就會想到,如果是真的穿越回過去的話,一定要去購買彩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