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如今的時代正在不斷變化著,早已日新月異,很多古老的知識和方法到了現代已經不適用了。所以我們也應該緊跟時代潮流,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覺悟,用新視覺去看待這個世界。
當然,這並不代表我們要否定過去,事實上,老祖宗的智慧依然令人敬佩不已,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01
我們總是喜歡說「高手在民間」,事實確實如此,民間從來都不缺乏各種各樣的高手,一位普通外賣員可能是大才子,電腦高手,一位普通的老農也可能是「數學家」等,還有各種各樣的絕技。
這些人或許沒有強大的身份背景,也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但他們卻在勤學苦練下,學到了一門絕技,甚至比一些所謂的專家還要厲害。只是他們缺少了能夠展示的平臺,這才不為人所知而已。
而近年來,「民間科學家」在網絡上也廣為流行,這些人來自於民間,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卻自發搞一些科學研究。
別說,有一些人還真的研究成功了。比如袁隆平爺爺原本也只是一個普通的教師,但經過他堅持不懈的研究,竟成功研究出了雜交水稻。
此外,還有一個90歲的老農花了40年的時間推導出了數學公式,但被專家否決,認為早已過時,但老農潛心研究的精神依然值得我們學習。
這位老人名叫黃錦雲,是浙江衢州龍遊縣人,他從小就特別喜歡數學,最喜歡研究各種數學題目,而這一興趣他整整保持了一輩子。
在1949年的時候,黃錦雲從高中畢業,由於種種原因,他沒能考上大學,只好回到家鄉,靠務農為生。當時黃錦雲是村裡學歷最高的人,再加上他擅長數學,所以就在村裡當會計。
02
黃錦雲平常主要的工作就是記帳和出納,但這些工作都太簡單了,不能滿足他研究數學的心願。於是他決定把自己的數學知識都運用到農業中,這樣一來,既能幫助村民,又能為祖國的建設做貢獻。
當時黃錦雲所在的村子主要農作物是水稻。種水稻可是一門技術活,每畝地需要插多少秧苗,都是有定量的,可不能亂來,而定量則需要莊稼人自己估計。
可這樣一來,就難免會出現少秧苗或多秧苗的情況,從而導致水稻減產。那到底該怎麼辦呢?這時黃錦雲想到了一個辦法,他先用皮尺丈量了田地的具體面積,再根據秧苗的間距,計算出一畝地大概需要多少秧苗。這樣一來,水稻的產量就不會減少了。
利用這種方法,村民們插秧時果然簡單多了,而且就連一些不規則的田地,黃錦雲也都能計算得出來,著實為公社節省了不少秧苗,後來公社還特意給他獎賞了一朵「大紅花」。
改革開放以後,村裡的主要產業從水稻轉移到了木材上,而相應的,黃錦雲的研究方向也不再是秧苗,而是估算出木材的體積。
因為要製作手工藝品的話,在選材用料方面是很講究的,要根據不同的工藝品來選取材料,這就需要木匠們用經驗來估計了。可結果,由於村裡的木匠們估計不準確,導致每年都有大量的木材被浪費。
03
為了幫助村民們節省木材,黃錦雲便再次開始研究木材的體積公式,而這一研究就是整整40年的時間,他幾乎把自己的所有晚年時間都花在這上面了。平常白天的時候,黃錦雲就進行木材的測量,晚上則研究圖紙。
40年下來,他的兒女們都大了,孫子們也都考上了大學,去了城裡生活,唯獨黃錦雲依然在潛心研究著木材體積的公式。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黃錦雲長年累月的潛心研究下,他終於研究出了兩套完整而嚴密的數學公式,可以計算出木材體積。之後,黃錦雲便把自己的研究寄到了《錢江晚報》,希望通過報社,向全國推廣這兩套公式,從而為國家的木材加工做貢獻。當然,他最希望的還是自己的這兩套公式能夠寫進教科書中。
《錢江晚報》收到黃錦雲的手稿以後,也非常重視,立刻請了有關專家前來驗證,看看這兩套公式是否真的有用。
但專家研究和驗證後,卻表示這兩套公式雖然是正確的,但已經不適用於這個時代,因為黃錦雲的論證過程就像祖衝之研究圓周率一樣,但現在的教科書上,已經有了更加簡便的公式。雖然黃錦雲的公式最終沒能用上,但他努力研究科學的精神依然值得我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