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發展是通過不斷更新的科技來實現的,而研究科學最不可或缺的就是堅持不懈的求知精神,所以有些事不但要注重結果,而且也不能忽視過程。
居裡夫婦發現了鐳,為化學界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誰還記得他們為證實這一推測花費了500噸煤?愛迪生一生中有超過2000項發明,這些發明為人類的生活帶來了無窮的便利,但誰知道他為了完成一次又一次的發明,就把自己關在實驗室裡,不斷地承受著失敗的痛苦?因此,科學的發展和進步,都離不開這些科學家的辛勤努力和敢于堅持真理的精神。
實際上,不僅僅是這些實踐科學家要面對無數次的失敗,那些理論科學家也要面對。每個最終能成功地得出正確理論的科學家,都經歷過無數次演算。不僅僅是世界上有科學家公證,甚至民間的一些科學愛好者,如果想要有所成就,更離不開這種精神。
例如90歲的農場主黃錦雲,他也有這樣的精神,花了40年的時間,推出了兩套屬於自己的配方。許多知名專家對他的評價都很高,認為他是古代的人物,是祖衝之級的數學家。
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理論科學也同樣重要,對於實踐科學的錯誤認識比理論科學更重要。不知讀者是否已經有了這樣的認識,當我們還小的時候,剛接觸過函數幾何,常常會產生學這個能做什麼的幻覺。
對我們的認知,日常生活中似乎可以用到的數學知識,無非是一些加減乘除,更高一點的,就是解方程之類的實用數學知識。這些較高級的數列、幾何、函數、微積分,它們實際起著什麼作用?
在當今世界數學界,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猜想,哥德巴赫猜想,一直是數學家們要攻克的難題之一。
一九六六年陳景潤證明「1+2」成立,放在行人看來,就是證明一個任意一個足夠大的偶數都可以表示為兩個素數的和,或一個素數和一個半素數的和,但對於外行人來說,「1+2」就是要證明的疑問。
事實上,即使是這種「1+2」的陳景潤,也是花了無數個日夜演算得來的,科學界就是需要像他們這樣堅持不懈的奉獻者,才能推動社會進步。例如,現代力學中的高階推進器,大多是在牛頓萬有引力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只是為了後面的實踐。
說科學家的理論用在實踐中還遠遠不夠,但黃錦雲的實踐離我們近在咫尺,而且還特別「貼心」。1930年黃錦雲生於浙江,自幼熱愛學習,尤其是數學,成績還特別優秀,高中畢業後在村上幹起了會計這一職業,也算是沒有丟掉自己所熱愛的事業。這人特別愛專研,我們學成後一般要幾年後才能把所學的全部歸還給老師,而他恰恰相反,不但不歸還,而且還把知識發揚光大。
那時,他負責村上的稻米栽培工作,眾所周知,稻米一直是關係民生的頭等大事,黃錦雲接到這一任務後更是十分重視。如何在沒有雜交稻的年代增加水稻產量成為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黃錦雲自然也是這麼想的。
因此,他把自己所學的數學應用到水稻種植上,經常到稻田裡收集資料,根據自己所學的知識推算出在一定的畝產量條件下,需要多少苗。現在看來,這種方法可能有些僵硬、複雜,但黃錦雲所提供的資料卻很有用,不僅得到村民的好評,而且減少了浪費的現象。
這是黃錦雲在十裡八鄉的成功故事,也是出了名的。很多人都找他來取經,怎樣才能在這個行業做到不浪費,其中有一位工匠,他做的是祖傳手藝,但存在著浪費材料的現象。在得知對方的要求後,黃錦雲便開始了自己的推導之路,這條路就是40年。
祖衝其中一位人物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時間彈指間即逝。在推導公式的過程中,黃錦雲邊工作邊演算,憑著自己的堅韌和毅力,終於推導出兩套公式。為得到這個公式,黃錦雲也從一個中老年人正式進入了老年產業,他本來是想當一個實踐科學家,所以他迫不及待地要把這個公式公之於眾,希望有人能看到自己的成果,並加以利用。起初,他的成績並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直到有一家報紙報導了他的事跡,才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多關注。
此時黃錦雲不僅在民間聲名顯赫,來自權威機構的數學專家也注意到了這位老者,他們專門把黃錦雲的公式拿來仔細推導論證,發現他的公式確實是對的,只是在當今社會稍顯過時,但專家們卻認為,黃錦雲的這一成就,放在古代,肯定是祖衝一類人物。
如此高層次的評價,不僅是對黃錦雲公式的認可,更是對其孜孜以求的科研精神的認同。正如專家對黃錦雲所持的敬佩態度,這個90歲的老人,所做的一切都讓人肅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