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問一號」如果遇到火星人,它可能長這樣-虎嗅網

2020-12-06 虎嗅APP


中國火星探測器想像圖  圖/新華社


今年算是一個火星探測的高潮年份,7月20日,阿聯的火星探測器「希望」號成功發射,中國的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也順利升空,稍晚一些的7月30日,美國也有一個火星探測器將會發射升空。


緊隨著這些火星探測器上天的可能是我們的好奇心:火星上到底有沒有生命?


在這裡,我的回答是:我完全不會為火星出現生命而驚奇,甚至覺得火星生命的出現是大概率事件。


一、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在講火星上的生命之前,我們有必要回顧一下地球生命的誕生條件和誕生過程。根據目前的主流科學理論,地球形成於大約45.5億年前,那時候太陽也剛剛從一團星雲中誕生,星雲中99%的物質匯聚到星雲中央形成了太陽,而其餘的星雲物質則在圍繞太陽運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太陽系中的各大行星


剛剛形成的地球是熾熱的巖漿球,隨後地球快速冷卻,在冷卻的過程中,巖漿中發生化學反應,釋放出了多種氣體,其中就包括了大量的水蒸氣。在地表的巖漿固結形成巖石後,這些水蒸氣就以降雨的形式降落到地表低洼處,這就是最早的海洋。


早期海洋想像圖  圖/EGU Blog


關於最早的海洋出現在什麼時候,科學家們還沒有定論,有些證據表明海洋可能在44億年前就有了,不過因為在大約40億~39億年前,太陽系內經歷過一次被稱為晚期重轟炸事件,在這次重轟炸中,無數的小行星撞擊到了地球上,我們如今見到的月球、火星等星球表面都是密密麻麻的隕石坑,有很大一部分就歸結於此。晚期重轟炸事件將遠古海洋和可能存在的遠古生命的證據都磨滅殆盡,我們現在已經難以研究了。


重轟炸事件中的地球  圖/NASA


月球表面的隕石坑,大部分來自於重轟炸事件  圖/Britannica


水星表面的隕石坑  圖/NASA


經歷過晚期重轟炸事件後,大約39億年前,地球上很快又覆蓋了大片的海洋。不過這片海洋中的海水與如今的海水有很大的區別。首先是礦物質,遠古的海洋中礦物質濃度比現在要高很多,可能近乎於滷水一般,由此也造成海水偏鹼性,其PH值可能在9~11之間;其次是溫度,有科學家估計,部分海水的溫度可能在50℃~70℃之間。


原始海洋想像圖  圖/NASA


在這片海洋的海底,有些地方因為靠近海底火山,因此常年噴出大量含有礦物質的水,這些水往往呈現白色或者是黑色,因此被人稱為海底黑/白煙囪。這些海底煙囪我們至今在大洋的洋底依舊可以看見。


現代海底黑煙囪  圖/Research Gate


在這些地方,來自火山的各種無機物逐漸產生各種複雜的有機物,最終形成了生命。我們在初高中都會學到一個實驗,在各大自然博物館也總能見到這個實驗:米勒實驗。實驗的內容就是,在玻璃容器中加入水、二氧化碳、氨氣、二氧化硫等氣體,一邊加熱水,一邊給這些氣體通電,最終在容器中發現了胺基酸。現在更多的實驗發現通過無機物可以合成多種多樣的小分子有機物,其中包括各種胺基酸、糖類、脂類,以及核苷酸——核苷酸是構成遺傳物質的基礎。這些實驗無疑支持了生命的化學進化論——生命是由無機物通過化學反應形成的


當然,關於生命的誕生過程,還有許多其他的理論,但是目前最為主流的就是化學進化論,因為無論是目前觀察到的證據還是實驗的結果都支持了這個理論。


拋去對於生命誕生理論的爭議,僅從我們觀察到的證據來看,在38億年前地球上就已經出現了疑似生命活動的證據;而直接觀察到的生命活動痕跡形成於35億年前。這些痕跡被稱為疊層石,是微生物聚集在一起生長,微生物死亡以後,殘留下來的礦物質膠結而成。


遠古生命想像圖,蘑菇狀的就是細菌聚集生長形成的疊層石,注意背後的海底黑煙囪  圖/tim.sapo


疊層石切片,年齡有35億年了  圖/wikimedia


澳大利亞鯊魚灣,現代生活的疊層石  圖/Sharkbay4wd.com


二、火星上生命形成的條件


在化學進化論的理論下,總結一下地球生命形成的過程的話就是:液態水、海底火山活動、時間。


而這些條件火星完全具備。火星與地球幾乎同時形成,遠古的火星也存在大量水流動,這些水流的痕跡遺留到了現在,我們在前一篇火星文章中也講到了火星上的水存在的證據。


火星上外流河河道[4]


而火星上的火山在遠古也及其活躍,火星上的奧林匹斯山就是一座巨大的火山,它的高度達到了21.9公裡,這差不多是珠穆朗瑪峰的2.5倍,它目前是太陽系內已知的最高的山峰。


火星上最大的火山:奧林匹斯山  圖/NASA


要是從時間上看,如果不考慮晚期重轟炸事件,那麼地球上從45.5億~35億年,在這10億年間生命就演化出來了;要是考慮晚期重轟炸事件,那麼地球上從39億~35億年,短短4億年間,生命就演化出來了。


火星上的地表水活動一直到35億年左右,地下水活動則持續到25億年左右。也就是說,在火星上環境適宜的時間,完全足夠生命從無到有的演化出來。



火星上地表水和地下水活動的事件[4]


所以,綜上,從硬體條件來看,火星上完全有可能演化出生命來


三、火星有可能出現智慧生命麼?


很多科幻電影中會說原本火星上是有智慧生命的,但是後來因為火星氣候變化不得不轉移到了地球上。現在還有些人通過NASA發布的火星地貌圖片,費盡心思去尋找疑似火星人的地貌,搞出各種吸引眼球的大新聞。


外星人愛好者在火星上尋找到的疑似「火星人」 


當然,這種說法在現代的科學理論中是完全站不住腳的。首先,地球上的生命演化歷程是很清晰的,從大約35億年前出現生命活動痕跡,隨後一直緩慢演變,一直到大約6億年前,出現了肉眼可見的多細胞生物。


6億年前的多細胞生物化石  圖/wikipedia


埃迪卡拉紀生物復原  圖/wikipedia


到了大約5.3億年前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了,這一期間出現了大部分現在生物的祖先,其中就有人類的遠祖——魚型動物。


最早的魚形動物之一——昆明魚  圖/wikipedia


昆明魚復原想像圖  圖/見水印


到了大約4億年前,動植物大規模登陸,一部分魚類演化成兩棲動物;大約3億年前,兩棲動物演化成爬行動物。


爬行動物化石及其復原圖  圖/Britannica


大約2億年前,一部分爬行動物演化成恐龍,另一部分則演化成原始的哺乳動物;到了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哺乳類繁盛起來,一直又到了400萬年前,人類的祖先才出現,而我們則屬於智人種,20萬年前才出現。


400萬年前,始祖地猿化石及其復原圖  圖/Wired


可以說,地球上生命演化的每一步都有確實的化石證據來證明,要是真的有火星人,它們都能星球間航行了,為什麼不直接在地球上殖民呢?反倒讓地球生命從頭開始演化?這完全沒道理的。


其次,更不用說我們目前對火星的觀測,完全沒有發現任何智慧生命遺留下來的遺蹟,都能星際航行了,建個摩天大樓就這麼難嗎?為什麼我們只能在火星上見到光禿禿的隕石坑,而且這些隕石坑從大約39億年前開始,就沒怎麼改變過了。


火星上的隕石坑,大部分隕石坑從39億年前就是這樣了  圖/ESA


火星上隕石坑邊緣,完全是原始且荒蕪的模樣  圖/NASA


所以,我們現在其實可以下一個定論:火星人並不存在。


四、火星上如果有生命,它們會是什麼樣子?


如果火星有生命,這些生命可能長什麼樣子呢?


我們又必須對比一下地球上生命演化的歷程了。火星上有大規模地表水的時代是從41億~35億年之間,其中火星上的地下水可能會繼續活動到了約25億年前左右。


地球在這一時期的生命,主要是一些原核單細胞細菌,這些細菌的生存並不需要陽光、氧氣以及舒適的水體,它們可以在無氧、黑暗、高溫、寒冷、乾旱、高鹽度等極端條件下存活,它們可能長這樣:


嗜熱菌,它們最高可以在80℃以上的溫度中生活,且有些種類的可以耐受PH=3的酸性環境  圖/Science Photo Library


嗜鹽菌,可以耐受極高的鹽度  圖/SpringLink


南極冰下湖寒冷黑暗環境中生活的微生物,它們生活的環境見下圖↓  圖/Science


上圖中的微生物生活在南極沃斯託克湖中,這個湖位於4Km厚的冰層之下  圖/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正因為我們在地球上各種極端條件下都發現過這些微生物,所以從我個人來看,如果火星上獨立演化出來了生命,它們大概還能夠在火星的南北極,或者是有地下熱液存在的地方存活到現在的



相關焦點

  • 「天問一號」如果遇到火星人,它可能長這樣
    中國火星探測器想像圖 圖/新華社撰文 沈夢溪今年算是一個火星探測的高潮年份,7月20日,阿聯的火星探測器「希望」號成功發射,中國的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2.5倍,它目前是太陽系內已知的最高的山峰。三、火星有可能出現智慧生命麼?很多科幻電影中會說原本火星上是有智慧生命的,但是後來因為火星氣候變化不得不轉移到了地球上。現在還有些人通過NASA發布的火星地貌圖片,費盡心思去尋找疑似火星人的地貌,搞出各種吸引眼球的大新聞。
  • 網友熱議「天問一號」「奔火」:我們的目標是星辰大海
    7月23日12時41分,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成功發射,引發了國內外網友的沸騰熱議。它不僅意味著中國邁出了行星探測的第一步,也標誌著中國從此邁入了深空探測的時代。這可能是中國網際網路上第一次出現和中國火星任務有關的提問。隨著「天問一號」 順利啟程「奔火」,這個問題跨越15年終於等到了答案。有網友自創文字說「淚目」不斷,被戲稱為「生動詮釋了什麼叫激動到變形」。
  • 天問一號拍的~它長這樣……
    該撞擊坑直徑461公裡,坑內有許多可能是因為風、火山或水中沉積形成的地層。命名來自於發現該峽谷的水手9號探測器,是火星最大的峽谷,也是太陽系最大最長的峽谷。位在塔爾西斯火山高原的東側,延伸長度約4000公裡、最深處7公裡,是一個複雜的峽谷系統。國家航天局相關人士表示,本次成像模式採用黑白呈像,這是火星首圖呈黑白色的主要原因。
  • 關於「天問一號」的疑問和誤區,都在這裡了-虎嗅網
    拍攝:Tea-tia這樣的時候,想必關於天問一號的科普是全網鋪天蓋地目不暇接,嗨,這時候講太細了反而不太能get到重點,所以這期的目標就是儘量簡單地讓大家一文了解關於天問一號的整體情況吧。一、天問一號包括哪些?
  • 天問-地球上的火星人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稱為「天問一號」,我們國家正式開啟了火星探秘的旅程。火星被認為是最大概率曾經擁有文明的外星球,在很久以前由於突發災難,火星變成了現在的樣子,而曾經在火星上的文明呢?有人說已經覆滅了,有人說火星人遷居到了火星地心,更多人相信火星人遷移到地球。古往今來也確實有人自稱自己來自火星。
  • 火星暢想-「天問一號」開啟「火星文化時代」
    名稱: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第次: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任務:開啟中國對火星的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天問一號探測器將在地火轉移軌道飛行約7個月後,到達火星附近,通過「剎車」完成火星捕獲,進入環火軌道,並擇機開展著陸、巡視等任務,進行火星科學探測。
  • 火星人應對指南
    「天問一號」的成功發射標誌著中國地外探索展開了新的篇章,而2020年夏季前往火星的3個項目相繼發射成功,使得和火星人建交也即將提上日程。遺憾的是,我們至今還沒有和他們有過實際的接觸,因此只能參考一些以往的文獻,對同火星人見面交流一事做出一些簡單的指導和建議。
  • 天問一號登陸火星後可能會遇到的四個問題,第一個就很現實
    它是美國的第四臺火星車,也是全球第一輛採用核動力驅動的火星車,它的使命與我國剛剛發射不久的天文一號一樣,一方面是探測火星的地質環境和氣候,另一方面就是尋找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元素。火星上的細菌生物總結好奇號的歷史經驗,天問一號在探測火星生命時可能會遇到的困難
  • 天問一號,狀態良好!
    9月20日23時許,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完成第二次軌道中途修正,並在軌驗證了推力為120N的發動機的實際性能。目前,天問一號已在軌飛行60天,距離地球約1900萬千米,飛行路程約1.6億公裡,狀態良好。為什麼要進行軌道修正?
  • 天問一號,狀態良好
    9月20日23時許,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完成第二次軌道中途修正,並在軌驗證了推力為120N的發動機的實際性能。目前,天問一號已在軌飛行60天,距離地球約1900萬千米,飛行路程約1.6億公裡,狀態良好。為什麼要進行軌道修正?
  • 「天問一號」發射,一起重溫令人激動不已的火星電影
    7月23日,對很多天文愛好者來說是一個特殊的並且激動人心的日子,因為這是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的發射日,這將極大的促進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同時也有很多人回想起了曾經關於火星題材的優秀電影。早在幾千年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曾在《天問》裡問:"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 真給中國長臉!「天問一號」再傳好消息,這次輪到美國眼紅
    天問一號再次傳來好消息,這次也就輪到美國眼紅,但這又能有什麼辦法呢?他們已經無力挽回了!,值得一提的是因為探測器到了太空中以後一旦出現偏差就可能會發生無法挽回的損失,所以各國對於中國「天問一號」的航行路線還是非常關注的,一旦傳來消息就會被他們時刻緊盯。
  • 火星人你好!中國天問一號加入人類「探火」大潮
    (文昌綜合訊)肩負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天問一號探測器,昨天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搭載,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綜合新華社、中國央視等報導,探測器預料將在明年2月抵達火星,屆時它將試圖發射一個探測車在火星上進行90天的探索。
  • 「火星叔叔」鄭永春回答「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帶來的8個「天問」
    7月23日12時41分,「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發射成功。這是國內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嫦娥一號環繞月球,嫦娥二號不僅環月還探測了小行星,嫦娥三號實現了月球正面登陸和月球車行駛,嫦娥四號更實現了人類歷史上太空飛行器第一次登陸月球背面,所以這些都給「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天問之三:費這麼大的勁,人類為什麼要探索火星?
  • 漫漫長路,它為「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保駕護航
    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從中科院上海天文臺獲悉,從「天問一號」發射開始,甚長基線幹涉測量(VLBI)測軌分系統將參加地火轉移、火星捕獲、離軌著陸、環火探測等各階段的測定軌任務,本次實時任務將持續到2021年。 已用於月球探測器實時高精度測定軌「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的環繞、著陸和巡視分別由環繞器、著陸巡視器來完成。
  • 火星人應對指南:碰到火星人怎麼辦?
    「天問一號」的成功發射標誌著中國地外探索展開了新的篇章,而2020年夏季前往火星的3個項目相繼發射成功,使得和火星人建交也即將提上日程。遺憾的是,我們至今還沒有和他們有過實際的接觸,因此只能參考一些以往的文獻,對同火星人見面交流一事做出一些簡單的指導和建議。
  • 送「天問一號」奔火,「長五人」還在奔跑
    來自國家航天局的最新消息,10月9日23時,「天問一號」探測器主發動機點火工作480餘秒,順利完成深空機動。此次軌道機動在距離地球大約2940萬千米的深空實施。茫茫宇宙中, 「天問一號」還將飛行4個月才能抵達火星軌道,它孤獨嗎?
  • 「天問一號」將這樣「跳」上火星
    荔枝科技專稿 記者/王晟  2020年7月23日,「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整裝待發。它即將搭乘「長徵五號」運載火箭,開展中國首次「探火」之旅。「長徵五號遙四」火箭整流罩內,就是「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 圖源:國家航天局
  • 「天問一號」將這樣「跳」上火星
    荔枝科技專稿 記者/王晟2020年7月23日,「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整裝待發。它即將搭乘「長徵五號」運載火箭,開展中國首次「探火」之旅。由於地球和火星距離遙遠,信號往返的要數十分鐘,所以難度極大的火星著陸,需要設計精妙的著陸方式。
  • 「天問一號」如何到達火星
    我國即將發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是我國太陽系行星探測的開端。我們就來聊一聊「天問一號」如何到達火星。根據消息「天問一號」會在7月20日至7月25日從海南文昌發射基地發射。「天問一號」將搭乘長徵五號運載火箭進入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