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它,拇指大小、大眼睛、大長腿,嘴巴上方有一對肆意揮舞的鉗子……
莫裡森蟲復原圖
它生活在5億年前的大海裡,有一個魔性的名字:胖女獵手莫裡森蟲(簡稱莫裡森蟲)。蜱蟎、蜘蛛、蠍子等螯肢類節肢動物,都是它的遠親。它的發現,把螯肢動物的歷史往前推了3000萬年,為探索螯肢類動物的起源提供了重要證據。
北京時間9月12日,這項由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和加拿大安大略皇家博物館同行合作的研究,將在線發表在國際著名科學期刊《Nature》(《自然》)雜誌上。
科考不易,上山只能乘坐直升機
直升機上山
蠍子、蜘蛛、蜱蟎、鱟……世界上,螯肢類節肢動物類群是一個超級大家族,超過11.5萬個物種。它們是什麼時候起源的?古生物學家們一直想回答這個問題。
直到莫裡森蟲化石的發現。「莫裡森蟲最早是一個世紀前,由美國著名古生物學家查理斯 沃科特在加拿大布爾吉斯頁巖發現的。不過,之前這類動物只有外骨骼被發現。」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朱茂炎課題組博士後塞德裡克 阿里亞(Cedric Aria)告訴現代快報記者。
左二是法國籍阿里亞
加拿大布爾吉斯頁巖,位於加拿大的大卑詩省,是一座海拔2000米的山,那裡四季分明,還能遇到棕熊等野生動物。「2012年起,我們研究團隊就在布爾吉斯頁巖新化石點尋找化石。每兩年上山一次採集化石,每次都要在山上住半個月。由於山比較高,科考的時候只能乘坐直升機上去,物資也靠直升機投運。」課題組成員、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趙方臣說。
布爾吉斯頁巖化石產地——落基山脈中的加拿大國家地質公園
從2012年開始,古生物學家們陸續有新發現,它們發現了莫裡森蟲新物種。和以往的莫裡森化石不同,新發現的化石標本不僅外骨骼,還有內部結構:附肢、腸道、眼睛和神經組織……一如五億年前,還很完整。
首次揭示了莫裡森蟲附肢,眼睛,消化道,神經系統
小雖小,卻很兇猛
化石的發現,也讓5億年前,莫裡森蟲的生活展現在古生物學家們面前。
5億年前,加拿大布爾吉斯一片汪洋,只有拇指大小的莫裡森蟲,靜靜等待,一旦有小幼蟲、蠕蟲遊過,它伺機而動,用鉗子快速抓住,送進嘴巴……
「這次發現的莫裡森蟲標本,是莫裡森蟲的新物種,是最早的螯肢類動物。」趙方臣說,這枚化石首次揭示了莫裡森蟲的附肢、腸道、眼睛和神經組織,從而揭開了螯肢類動物的秘密。
趙方臣
莫裡森蟲拇指大小,有一雙卵形大眼睛、大長腿,以及分別執行感覺、抓握、粉碎和咀嚼功能的7對附肢的「多功能」頭部。最重要的是,它的口部前方有一對小型的鉗狀附肢,稱為「螯肢」。趙方臣介紹說,這對典型的附肢使得蠍子和蜘蛛等節肢動物能夠擊殺、夾持和切碎獵物,並以此命名這類節肢動物為「螯肢動物」。
趙方臣展示了一張科學家們根據化石標本繪畫的莫裡森蟲復原圖。從復原圖來看,它有點像皮皮蝦,看上去還有點萌萌噠。但實際上,看起來萌萌的它,兇猛異常,是5億年前的海洋捕食者,不是柔弱的「拇指姑娘」。「莫裡森蟲具有相當發育的步行足,所以它可能是生活在海底的捕食動物。」塞德裡克 阿里亞說,由於莫裡森蟲和現代螯肢類形態相近,說明螯肢類節肢動物可能在5億年前快速出現並迅速佔據了其它節肢動物涉足較少的海底生態位。
莫裡森蟲,綠色部分是原始鰓
現場,趙方臣還向大家展示了莫裡森蟲和鱟的對比圖。「鱟具有多對片狀的書鰓,書鰓可以有節奏的拍動並激起水流,以進行呼吸。相比之下,莫裡森蟲只有三片『原始書鰓』。」 趙方臣表示,這進一步表明莫裡森蟲儘管是原始的螯肢類,但和現代的螯肢類在形態上已相當接近。
現代快報+/ZAKER 南京記者 阿里亞 胡玉梅 實習生 楊名媛
(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供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