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確定4.11億年前的水生節肢動物,是陸生千足蟲的水生祖先

2020-12-03 孜然實驗室

節肢動物化石記錄中最大的鴻溝之一就是馬陸和蜈蚣的祖先長什麼樣,但現在這個鴻溝已經填補了。圖片:Katja Schulz/Wikimedia Commons

昆蟲,蜘蛛和馬陸構成了陸地上所有動物的大部分。今天,雖然其中許多人生活在水中,但他們的祖先曾經是水生生物。

倍足綱(Millipedes):馬陸,又稱千足蟲、千腳蟲、馬、馬蚿、馬珿,為倍足綱節肢動物的通稱,陸生。大多數馬陸的活動速度都比蜈蚣慢。身體有多節,頭部有觸角,頭四節為頭胸部,餘下皆為腹部。生活在潮溼地方,大多以枯枝落葉為食。有時會啃食植物幼苗。現時本綱已描述的物種有約8000種,但估計只佔地球上所有倍足綱物種的十分之一。

一塊擁有4.11億年歷史的化石向我們展示了這些團體中的一員在水中度過的時光的樣子。

現代節肢動物的祖先是一個非常成功的群體,包括昆蟲、蜘蛛、千足蟲和螃蟹,起源於大約5.41億年前的寒武紀。

這些生物很小,完全水生,同時也生活在海洋和淡水中,同時大多數其他主要動物譜系也開始出現。但是這些早期的節肢動物在什麼時候開始分裂為我們今天看到的主要在土地生活群體?

節肢動物化石記錄中最大的空缺之一是蜈蚣(Centipedes)和千足蟲的起源,它們統稱為多足類(Myriapoda)。迄今為止,還沒有發現該譜系的水生形式。

研究人員在大約4.1億年前的萊尼燧石層(Rhynie Chert)中發現了新的化石,研究人員能夠對其中保存的一些微小節肢動物進行細緻的觀察。他們發現其中一些生物是水生多足動物。

博物館工作的古生物學家格雷格·埃吉科姆(Greg Edgecombe)博士專門研究節肢動物,他一直在與同事合作,他們將這些微小的動物描述為蜈蚣和千足蟲的早期親戚。

埃吉科姆說:「這是我幾十年來一直在努力的事情,這是節肢動物化石記錄中的重大漏洞之一。這是第一次看到這個漏洞中的動物長什麼樣。」

該描述現已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

化石節肢動物頭部的圖像,令人難以置信的口器細節展示了與蜈蚣和馬陸的相似之處。圖片:埃吉科姆等

陸地上的第一批動物

節肢動物是地球上最成功的動物群體,約佔目前活著的所有動物的80%。

它們是成功地從海洋過渡到陸地的少數動物之一,並且至少在大約4.2億年前就做到了。其他登上陸地的動物還包括羊膜動物。

通常,陸生節肢動物可分為三大類:六足動物(包括昆蟲),蜘蛛綱動物(蜘蛛及其親屬)和多足動物(蜈蚣和馬陸)。

這些節肢動物的登陸並非是單一事件,每個獨立的節肢動物群體都自行過渡到陸地。

水生多足動物的重建。圖片:埃吉科姆等。

埃吉科姆解釋說:「節肢動物發生了三大獨立的陸地化事件。由於土地是一個敵對的環境,所有這些動物都必須面對同樣的基本挑戰。」 每個群體都必須弄清楚如何防止脫水,如何支撐自己的身體和行走,如何排洩,尤其是如何呼吸。

我們知道第一個節肢動物出現在大約5.41億年前的寒武紀時期,因為它們的化石是在諸如伯吉斯頁巖(Burgess Shale)等沉積物中發現的,並且我們知道,到泥盆紀早期,它們已經在佔領陸地上了。

這些事件之間發生的事情並不確定。

第一個陸地生態系統

萊尼燧石層是在蘇格蘭阿伯丁發現的礦床。它保留了最早的陸地生態系統之一,其中包含最早在該土地上定殖的動植物。

當巖石形成時,該區域是一個由水池和泉水組成的系統,與今天在黃石國家公園中所見的情況沒有什麼不同。在這些水池中,淡水植物和動物蓬勃發展,在水池邊緣,他們開始探索周圍的土地。

埃吉科姆的同事克裡斯汀·斯特魯魯-德裡恩(Christine Strullu-Derrien)博士正是在這些巖石中發現了微小的節肢動物。通過使用創新的顯微鏡方法,克裡斯汀設法以驚人的細節為這些動物成像,顯示出它們嘴部的精細解剖結構。

埃吉科姆說:「這些小細節使我們能夠看到化石的頭部有一組器官,這些器官與現在活著的多足動物的嘴部區域中看到的器官相對應。」 這已經證實,它們很可能是所有活著的蜈蚣和馬陸的早期水生祖先。

有趣的是,這並不是在化石記錄中首次發現這些早期的多足動物。

這些生物的屍體被稱為euthycarcinoids,在從寒武紀到三疊紀的巖石中廣為人知,而它們的蹤跡則在古代的潮灘和沿海沙丘上被發現。只是這些化石不夠詳細,以前被誤認為是早期甲殼動物或蜘蛛綱的親屬。

現在,埃吉科姆和他的同事已經能夠證明這種解釋是錯誤的,並且他們實際上屬於節肢動物的完全不同的群體,並有助於彌補化石記錄中這一長期存在的空白。

這項工作還有助於說明現代技術的使用如何為舊樣品提供新的見解。

埃吉科姆說:「說實話,它們是非常美麗的化石。我們所能描述的這些動物的形狀比我想像的要多得多。

相關焦點

  • 水生動物的鰭,是什麼時候演變成陸生動物的四肢的?
    根據達爾文的進化論,生物進化的路徑大致是從水生到陸地,即從魚類到兩棲動物,到爬行動物,到靈長類動物到人類等等,但從水生到陸地有一個至關重要的進化問題:魚鰭等水生動物如何進化成陸地的腿或四肢動物?提克魚介於魚和陸生動物之間,背部有鱗,鰭有蹼。然而,和早期陸地動物一樣,它的頭和脖子是平的。更重要的是,它的鰭。可以發現,它的鰭上有與陸生動物前肢相對應的骨頭,還有手腕的一部分,這是一條長著肩膀、肘關節和腕關節的魚,所有這一切都藏在帶蹼的鰭裡面。但從鰭到腿(手)的進化是如何開始的呢?
  • 4.25億年前的生物被發現,腿多到數不清,它或是最古老陸地動物
    那麼,世界上最古老的陸地動物是誰呢?前不久科學家們在英國找到了答案。世界最古老的蟲子長啥樣?在英國蘇格蘭,科學家們找到了一個距今4.25億年的蟲子,它不僅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古老的蟲子,同時它也極有可能是最早的陸地動物。
  • 《人大決定》全面禁止食用陸生野生動物,那水生動物呢?
    所以,要知道什麼是野生動物,就需要學習《野生動物保護法》。在《野生動物保護法》的第二條所規定保護的野生動物是指珍貴、瀕危的陸生、水生野生動物 和 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其中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我們可以簡稱其為「三有」陸生野生動物。
  • 4.36億年前的蠍子是地球上第一批呼吸空氣的動物
    而且,這種遠古蠍子的出現也回答了關於第一批蛛形綱動物的重要問題,以及地球上一些最早的動物從水生棲息地遷移到陸地棲息地的適應性問題。根據研究,這種被命名為「Parioscorpio venator」的遠古蠍子,是目前化石記錄中最古老的蠍子。它的名字的意思是「捕食蠍子的祖先」,生活在距今4.375億至4.365億年前的志留紀早期。
  • 節肢動物的觀察與解剖
    本篇主要講述以水生節肢動物蝦和陸生節肢動物蝗蟲為例,講解節肢動物的結構特徵。節肢動物是動物界中最大的一個類群,佔已知動物物種的90%以上。節肢動物身體呈現異律分節,某些體節癒合集中形成不同的體區,從而出現了頭部、胸部、腹部或頭胸部、腹部的分化。同時,附肢也開始出現分節,也是其命名為節肢動物的原因。
  • 棘龍是水生動物?最新研究顛覆認知,水陸兩棲的它太強大了
    前段時間,美國芝加哥大學的一支考古隊伍在《自然》期刊上發表了他們關於棘龍的最新研究論文。該論文指出,古生物學家尼扎爾·伊布拉辛與他的團隊輾轉多個國家進行長期的考古研究後,發現棘龍實際上可能是一種水陸兩棲動物,或者是水生動物,這與人類對它的傳統認知截然不同,因為考古人員從棘龍的化石中發現了一些奇怪的細節。
  • 這種5億年前的「四不像」動物,將解開節肢動物起源之謎
    節肢動物怎樣演化而來?它們的祖先又長什麼樣?這一生物進化的百年謎題或被中國科學家解開。近日,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研團隊在全球首次發現了一種5億多年前的蝦形化石:它長相奇異,有五隻眼睛,既有海洋巨型捕食動物奇蝦的掠食性附肢,又有我們熟知的蚊蟲蝦蟹等節肢動物硬化的表皮、癒合的頭殼、多節的軀幹和分節的腿肢。
  • 5億年前「麒麟蝦」揭示節肢動物起源之謎
    5.4億年前,「寒武紀大爆發」到來,複雜多樣的生命在地球上「突然」出現,成為裡程碑式的重大生命演化事件。從達爾文開始,生命如何「突然」發生,一直是困擾科學界的重大科學謎題,也成為一代代古生物學家執著破解的難題。
  • 地球的一半|被忽略的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和割裂的管理
    那水生野生動物包含的範圍有多大呢?兩棲類和爬行類動物應該算作陸生還是水生動物?蹲在家中掛念著乾鍋牛蛙、紅燒甲魚的吃貨們發出了一邊撓頭一邊咽口水的聲音。3月5日,農業農村部緊急印發《關於貫徹實施全國人大常委革除濫食野生動物決定的通知》,明確中華鱉、烏龜等列入《國家重點保護經濟水生動植物資源名錄》和農村農業部公告的水產新品種的兩棲爬行類動物將按照水生動物進行管理,適用於《中國漁業法》。但是如果沒有仔細研究過各類法律條文,人們依然會滿頭問號:野生龜鱉蛙也可以合法食用嗎?人工養殖的鱷魚肉合法嗎?
  • 兩篇CELL|中心王文、何舜平、張國捷等團隊合作揭示脊椎動物水生到陸生演化過程中的遺傳創新基礎
    脊椎動物從水生到陸生是脊椎動物演化史上的一次飛躍,也是脊椎動物演化中最重要的科學問題之一。然而,長期以來,關於脊椎動物從水生到陸生的遺傳創新基礎一直知之甚少。根據古生物學和脊椎動物系統學的研究,認為脊椎動物登陸事件發生於有頜類的硬骨魚綱中。硬骨魚綱包含肉鰭魚亞綱和輻鰭魚亞綱。
  • 一隻5億年前的「蝦」,將解開節肢動物起源之謎
    曾晗供圖 中國科學家在寒武紀地層裡發現的這些麒麟蝦化石,填補了節肢動物起源過程中關鍵的缺失環節,將解開節肢動物起源這一生物進化的百年謎題。北京時間11月5日,《自然》雜誌發表了這一最新研究成果。
  • 最原始的陸地動物,人類的祖先,海納螈進化的不歸路
    大約250萬年以前人類祖先,南方古猿首次出現在東非大草原;200萬年前首批人猿離開家園踏上旅程,足跡遍布世界。而到10萬年前智人崛起,滅絕其他人種,一直延續到今天,也就是當今人類。追溯到幾億年前,人類的原始祖先到底是怎麼進化來的?讓我們一探究竟。
  • 研究稱人類或從5億年前海洋動物演變而來(圖)
    3.75億年前,這種酷似魚的海洋動物從海洋爬向陸地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10月13日報導,科學家研究發現,人類是從5億年前長相酷似魚的海洋動物演變而來,該動物擁有第六感,由此推出人類確有第六感。
  • 人是怎麼從魚變成人的,科學家:3.8億年前的一次進化很關鍵
    領鞭毛蟲植物向動物分化發生在大約6.65億年前,早期的多細胞動物出現在海洋和湖泊環境,動物都屬真核生物,並且都是多細胞生物,並且動物都屬於消費者,有一個消化腔將食物轉變為能量!動物都可能是一個鞭毛真核生物演化而來,和它最接近的現代生物是領鞭毛蟲!第一個動物化石出現在前寒武紀結束時,大約6.1億年前什麼時候從水生轉向陸生?4.3億年前,節肢動物可能是第一批走上陸地的動物,因為它們的外骨骼可以阻止水分流失,是第一批上陸的動物,比如最早的多足亞門的馬陸和蜈蚣以及蠍子等,但這卻不是我們所關心的,因為它們不會演化成人類!
  • 專論綜述 | 水生動物冠狀病毒研究進展
    本文通過系統闡述水生動物冠狀病毒感染狀況,旨在進一步提高公眾對水生動物冠狀病毒的認知,為科學防控冠狀病毒提供理論依據。2019年12月,湖北省武漢市首次發生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
  • 古生物學家發現1億年前的動物精子 來自一類水生甲殼動物
    記者17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中、德、英三國古生物學者最近在1億年前的白堊紀緬甸琥珀中,發現了早期動物的精子。這是迄今人類發現的最早的動物精子,將相關化石記錄時間前推了約5000萬年。
  • 林蛙劃入水生動物背後的隱憂
    希望有關部門公開此次規範蛙類保護管理的論證過程,以及將兩棲動物林蛙劃入水生動物序列的科學依據。林蛙到底是野生的還是養殖的?自然保護區內的林蛙守住了嗎?以上問題值得深思。 根據專家研究論證意見,對於目前存在交叉管理、養殖歷史較長、人工繁育規模較大的黑斑蛙、棘胸蛙、棘腹蛙、中國林蛙(東北林蛙)、黑龍江林蛙等相關蛙類(以下簡稱「相關蛙類」),由漁業主管部門按照水生動物管理
  • 棘龍會遊泳再添實錘 但水生動物身份仍然存疑
    究竟長啥樣 研究不斷刷新認知  「棘龍是一種巨型獸腳類食肉恐龍,生存於白堊紀中期,約1.1億年前至9400萬年前。」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所長徐星表示,根據已有化石推測,棘龍龐大的身軀足以力壓群雄,成為目前人類已知的最大肉食性恐龍。
  • 第四屆海洋知識競賽題庫271:節肢動物的特徵
    贏取南極旅遊大獎 點擊進入答題頁面>>http://edu.china.com.cn/2011hyzsjs/node_7127310.htm448.節肢動物有什麼特徵?節肢動物門是動物界最大的門,已報導的種類達100多萬種,佔動物界種類的80%以上。個體數目往往也是多得不可勝數。
  • 棘龍是非典型水生恐龍?水生恐龍到底存不存在?
    1912年,人們在埃及發現了獸腳亞目恐龍的一種——棘龍的化石,它生活在距今大約1.1億至9350萬年的白堊紀時期。據科學家們公布的早期數據顯示,棘龍體長為12.6米至18米,重量為7噸至20.9噸。近年來,更完整的標本支持了早期研究,科學家們發現棘龍可以長到15米至15.6米的長度。不過最新數據估測其重量為6.4噸至7.2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