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動物的鰭,是什麼時候演變成陸生動物的四肢的?

2020-11-28 宇宙探索百科

根據達爾文的進化論,生物進化的路徑大致是從水生到陸地,即從魚類到兩棲動物,到爬行動物,到靈長類動物到人類等等,但從水生到陸地有一個至關重要的進化問題:魚鰭等水生動物如何進化成陸地的腿或四肢動物?

事實上,從鰭到腿的進化是漸進的,這已經被化石證明了。十多年前,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解剖學教授尼爾舒賓(Neil Shubin)和他的同事在北極的埃爾斯米爾島(Ellesmere)發現了一種名為「Tik」的魚(「提克」)。Tik是因紐特人語,意思是大型淡水魚。

提克魚介於魚和陸生動物之間,背部有鱗,鰭有蹼。然而,和早期陸地動物一樣,它的頭和脖子是平的。更重要的是,它的鰭。可以發現,它的鰭上有與陸生動物前肢相對應的骨頭,還有手腕的一部分,這是一條長著肩膀、肘關節和腕關節的魚,所有這一切都藏在帶蹼的鰭裡面。

但從鰭到腿(手)的進化是如何開始的呢?現在,研究人員從分子角度提供了一種解答。基因導致了從鰭到腿(手)的進化。這個基因是肌動蛋白(actinodin),由四個基因組成。

事實上,肌動蛋白是編碼魚鰭的基因。魚鰭對魚來說最重要的功能是保持平衡,同時幫助它們遊動,就像陸地動物的四肢一樣。鰭主要由硬蛋白纖維組成,稱為角質鰭,垂直排列。肌動蛋白(actinodin)就是編碼產生這些角質鰭條。

加拿大渥太華大學瑪麗·安德烈·伊基研究小組發現,斑馬魚和遠古魚類都有肌動蛋白基因(actinodin),但在小鼠等四足動物身上沒有肌動蛋白基因(actinodin)。研究人員首先在斑馬魚胚胎的鰭芽中發現了該基因,但在小鼠胚胎的肢芽中沒有發現。從那時起,研究人員還在斑馬魚斷鰭部位又長出來的鰭發現了肌動蛋白基因(actinodin)。

接著,艾基門科的研究小組用嗎啉核酸(Morpholinos)來檢驗這些基因的功能。嗎啉核酸是一種小分子,附著在RNA(核糖核酸)上,可以阻斷蛋白質翻譯(RNA就是擔任蛋白質生成的翻譯工作),從而抑制目標基因的表達。使用嗎啉核酸抑制了肌動蛋白actinodin基因表達後,研究人員發現,斑馬魚胚胎的鰭芽中沒有出現角質鰭條,而後者是生成鰭必須的物質。於是,胚胎中的鰭芽沒有發育,最後鰭芽捲曲起來。

研究人員用同樣的方法阻止了成年斑馬魚重新生長的鰭中肌動蛋白actinodin基因的表達,結果成年斑馬魚重新生長的鰭中角質鰭條的分布也受到影響。而且,肌動蛋白actinodin基因表達減少或不表達後在其他動物也會引起肢體發育的異常,例如,產生額外的趾。

根據生物進化的時間線,研究人員推測,在泥盆紀晚期(約3.65億年前),第一批類魚生物產生了有8個腳趾的腿,然後開始從淺水到陸地冒險,從而進化成兩棲動物,然後變成爬行動物。陸地動物的腿是由鰭進化而來的。其實,這也是人類祖先的進化過程。在從鰭到腿的轉變過程中,我們有刺的祖先失去了一排叫做角質鰭的硬纖維。然而,腳趾的數量後來演變成今天的動物。每條腿最多有五個腳趾,如人的手和腳。

然而,正是由於缺乏肌動蛋白基因表達,才引發了這一過程。因此,因此基因的缺失也與基因的擁有一樣,已經成為進化中的一種創造性力量。此外,actinodin肌動蛋白基因在其他骨性魚類中也有被發現,但在爬行動物中沒有發現。因此,這個基因家族可能有著非常古老的根源,就像在象鮫(又稱姥鯊,是大洋性大型鯊魚,魚類中體型第二大者)的基因組中發現的部分序列一樣。

當然,actinodin基因的功能缺失導致了鰭轉化為腿這一假說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檢驗。而且,其他研究人員提出了一個有意思的問題:我們是因為沒有使用鰭才失去了這些基因呢,還是因為失去了這些基因才失去了鰭?瑞士洛桑的聯邦技術學院(EPFL)的進化發育生物學家丹尼斯·杜波爾認為,這是一個進化問題,你不能做實驗來證實。

對此,艾基門科提出,會在以後的研究中用小鼠等動物來觀察actinodin基因,以進一步確認是否是該基因導致了從鰭到腿的轉換,以及如何轉換的。

相關焦點

  • 《人大決定》全面禁止食用陸生野生動物,那水生動物呢?
    在此背景下,全面禁止食用陸生野生動物,那水生動物呢?哪些是陸生野生動物?哪些又是家畜家禽?野生動物(Wildlife)在國際上的定義是:所有非經人工飼養而生活於自然環境下的各種動物。學界一般將野生動物界定為:凡生存在天然自由狀態下,或者來源於天然自由狀態的雖然已經短期馴養但還沒有產生進化變異的各種動物,如蝙蝠、穿山甲等。
  • 從鰭到手,進化過程中它們經歷了什麼
    3億多年前,一部分魚類登上陸地,最終演化出包括人類在內的種類繁多的陸生脊椎動物。魚類登陸是生命演化史上的重要事件,但魚類是如何向陸生脊椎動物過渡的,至今仍缺乏足夠的認識。四足動物是由魚類演化而來,為了在兩者中間作出區分,一般把長著鰭的定義為魚,長著指/趾的定義為四足動物,所以偶鰭(魚的胸鰭和腹鰭)到四肢,特別是指的演化至關重要。對魚類演變成四足動物過程的詳細了解,是古生物學在近200年學科歷史中取得的最大成就之一。  「魚類在真正登上陸地演化出四足動物前,有一系列的過渡形態。」
  • 從鰭到手,進化過程中它們經歷了什麼?
    3億多年前,一部分魚類登上陸地,最終演化出包括人類在內的種類繁多的陸生脊椎動物。魚類登陸是生命演化史上的重要事件,但魚類是如何向陸生脊椎動物過渡的,至今仍缺乏足夠的認識。四足動物是由魚類演化而來,為了在兩者中間作出區分,一般把長著鰭的定義為魚,長著指/趾的定義為四足動物,所以偶鰭(魚的胸鰭和腹鰭)到四肢,特別是指的演化至關重要。對魚類演變成四足動物過程的詳細了解,是古生物學在近200年學科歷史中取得的最大成就之一。       「魚類在真正登上陸地演化出四足動物前,有一系列的過渡形態。」
  • 研究確定4.11億年前的水生節肢動物,是陸生千足蟲的水生祖先
    倍足綱(Millipedes):馬陸,又稱千足蟲、千腳蟲、馬、馬蚿、馬珿,為倍足綱節肢動物的通稱,陸生。大多數馬陸的活動速度都比蜈蚣慢。身體有多節,頭部有觸角,頭四節為頭胸部,餘下皆為腹部。生活在潮溼地方,大多以枯枝落葉為食。有時會啃食植物幼苗。現時本綱已描述的物種有約8000種,但估計只佔地球上所有倍足綱物種的十分之一。
  • 為什麼鯨類的鰭骨就好像人手一樣,也有五個指頭呢?
    在1970年代,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發現的一種四足動物被鑑定出與鯨有親緣關係,因而命名為巴基鯨,不過這種動物還是以陸生為主的。之後又發現了一種更加過渡階段的化石——走鯨,後來陸續發現了雷明頓鯨、羅德候鯨、原鯨、矛齒鯨、龍王鯨等化石,它們的體態越來越適應水生,後肢也越來越短小,最終變成了我們熟悉的——魚的模樣。
  • 如果地球變成水世界,人類會進化出鰭嗎?海豚的側鰭就是這麼來的
    所有這些動物都有四條腿的祖先,它們原本都生活在陸地上,隨著它們適應了水中的生活,原本多指的四肢慢慢地變成了鰭狀肢。最近發表在《生物學快報》(Biology Letters)上的一篇論文中,研究人員將19種海洋物種的鰭狀骨結構與它們的陸地祖先進行了比較。從今天的物種,如海豚和海龜,到已經滅絕的生物,如恐龍時代在海洋中遊弋的摩梭龍和魚龍。
  • 兩篇CELL|中心王文、何舜平、張國捷等團隊合作揭示脊椎動物水生到陸生演化過程中的遺傳創新基礎
    脊椎動物從水生到陸生是脊椎動物演化史上的一次飛躍,也是脊椎動物演化中最重要的科學問題之一。然而,長期以來,關於脊椎動物從水生到陸生的遺傳創新基礎一直知之甚少。根據古生物學和脊椎動物系統學的研究,認為脊椎動物登陸事件發生於有頜類的硬骨魚綱中。硬骨魚綱包含肉鰭魚亞綱和輻鰭魚亞綱。
  • 是否轉去水生動物養殖?種類有什麼?野生動物禁令下的一個考慮
  • 這種魚是所有陸生脊椎動物之祖,有鰾也有肺,至今仍生活在海洋中
    我們都知道地球生物的發展演變經歷了由水生到陸生,由海洋到陸地的發展過程。那麼在相對高等的脊椎動物中,到底是哪種動物開啟了由水生到陸生的進程,首先從海洋走向陸地的呢?古生物學家們一般認為是一種被叫做總鰭魚的魚類。
  • 水生動物家族喜添新丁!濟南野生動物世界新引進海豹四胞胎
    近日,濟南野生動物世界水生動物家族喜迎海豹四胞胎。記者了解到,小傢伙們於今年二月份在煙臺出生,目前年齡還不到一歲。海豹四胞胎的性格迥異,乖巧可愛、古靈精怪,任誰見了都「一見傾心」。海豹是海洋哺乳動物,它們的身體呈流線型,四肢變為鰭狀,適於遊泳。有一層厚的皮下脂肪保暖,並提供食物儲備,產生浮力。頭部圓圓的,貌似家犬,全身被毛,前肢短於後肢。飼養員介紹,海豹四胞胎目前年紀尚幼,一天2千克魚足夠。隨著長大,食量會增加,成年海豹一天需要8千克魚左右。
  • 地球的一半|被忽略的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和割裂的管理
    那水生野生動物包含的範圍有多大呢?兩棲類和爬行類動物應該算作陸生還是水生動物?蹲在家中掛念著乾鍋牛蛙、紅燒甲魚的吃貨們發出了一邊撓頭一邊咽口水的聲音。不在各類保護名錄上的水生動物都可以吃嗎?不在經濟資源名錄和水產新品種公告上的水生動物都不能吃嗎?兩棲和爬行類動物都是水生動物嗎?這些問題總結起來其實是簡單的三連問:保護什麼,由誰保護,怎麼保護?什麼是「水生動物」生物學意義上的動物分類極其嚴謹複雜,不同學術派系的分類也有顯著差別。
  • 研究揭示四肢動物起源時如何獲得陸地運動能力
    研究揭示四肢動物起源時如何獲得陸地運動能力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3:10:48 美國哈佛大學Stephanie E. Pierce、Blake V.
  • 棘龍會遊泳再添實錘 但水生動物身份仍然存疑
    這個棘龍的復原形象除了背部神經棘連接的背帆,與其它獸腳類恐龍並沒有什麼明顯的區別。  由於當時缺乏棘龍上頜骨及四肢骨骼,這個復原主要是參考了如異特龍、暴龍等大型肉食性恐龍;再加上當年流行把二足站立的恐龍復原成袋鼠站姿,因此復原圖和現在認識的棘龍有很大的差異。
  • 日照東港區水生野生動物救護站成立
    12月20日上午,東港區農業局在日照海洋公園設立水生野生動物救護站,此舉目的在於進一步加強東港區水生野生動物的救護和宣傳工作,提高廣大市民關愛水生野生動物和海洋生態環保意識,更好地救助擱淺、受傷、受困、病危的水生野生動物。
  • 言法/人工繁育、飼養的陸生野生動物被禁食,我們能吃什麼?
    №:013-人工繁育、飼養的陸生野生動物被禁食,我們還能吃什麼?【好懷念學生時代啊】2020年2月24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全面禁止和懲治非法野生動物交易行為》的決定,該決定共有八條,主要內容為:(1)凡《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和其他有關法律禁止獵捕、交易、運輸、食用野生動物的,必須嚴格禁止;(2)全面禁止獵捕、交易、運輸、食用野生動物,包括人工繁育、人工飼養的陸生野生動物。
  • ​魚類和列入相關名錄的兩棲爬行類動物按水生動物管理,不在禁食...
    繼此前確定中華鱉、烏龜等列入水生動物相關名錄的兩棲爬行類動物按照水生動物管理之後,農業農村部近日組織有關專家針對野生動物保護法以及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中與水生野生動物相關的內容進行了總結歸納,以問答形式匯集成5個板塊、23項問題對外發布。
  • 魚類和列入相關名錄的兩棲爬行類動物按水生動物管理,不在禁食之列
    【來源:北京頭條】繼此前確定中華鱉、烏龜等列入水生動物相關名錄的兩棲爬行類動物按照水生動物管理之後,農業農村部近日組織有關專家針對野生動物保護法以及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
  • 自然界中有沒有三棲動物?為什麼?
    兩棲動物簡單地說就是既可以在陸地上生存,又可以在水裡生存的動物。當然不是所有滿足條件的動物都是兩棲動物,想要進入兩棲綱下,必須還有具備以下幾個特點:第一,幼體在水中生活,用鰓呼吸,成年後用肺和皮膚呼吸,發育過程完全變態;第二,都是脊椎動物;第三;都是變溫動物;第四,可以在陸地上生活,但是不能永遠離水生活;五,成年後擁有四肢(蚓螈目除外,它們的四肢已經退化掉了)。
  • 犀牛:它是陸生動物中最強壯的動物之一!
    犀牛:它是陸生動物中最強壯的動物之一!犀牛早在6千萬年前就已出現,它是陸生動物中最強壯的動物之一,現在世界上共有黑犀牛、白犀牛、印度犀牛、蘇門答臘犀牛和爪哇犀牛5種。它們體長2~4米,重1000~3600千克,是第二大陸生動物。犀牛腳短身肥,皮厚毛少,眼睛小,角長在鼻子上,白犀的角最長可達158釐米,一般為60~100釐米。因為人類的大肆捕殺,犀牛的數量已經非常稀少,目前被列為國際保護動物。犀牛有異常粗笨的軀體,短柱般的四肢,龐大的頭部,全身披著鎧甲似的厚皮,它們雖然軀體大,相貌醜陋,但它們膽小無害、不會傷人。
  • 河南全面禁止食用陸生野生動物 一隻麻雀上餐桌就是違法
    以食用為目的的陸生野生動物養殖企業(戶),今年9月底前全部完成退出處置工作。以後陸生野生動物將禁止出現在餐桌上,否則視為違法。不過,列入家禽家畜名錄的陸生動物,仍可以為人們所食用。魚類等水生野生動物,暫時不列入禁食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