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鰭到手,進化過程中它們經歷了什麼

2020-11-23 中國科學院

  希望螈的指骨雖然看起來只是一些細小的骨骼,但它們對四肢的支撐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鰭中的這些小骨骼讓它們能將重量靈活且均勻地分散給整個鰭。擁有指骨後,這些魚類就能在水底或短暫地在陸地上支撐起自己沉重的身體。

  小時候,我們總會很好奇,人類是從哪兒來的,祖先是誰?其實,不只是普通人,人類起源問題,也一直是科學家在苦苦探究的。

  3億多年前,一部分魚類登上陸地,最終演化出包括人類在內的種類繁多的陸生脊椎動物。魚類登陸是生命演化史上的重要事件,但魚類是如何向陸生脊椎動物過渡的,至今仍缺乏足夠的認識。

  近日,有媒體報導,在《自然》上發表的論文指出,科學家找到了魚類登陸過程中的關鍵化石——希望螈,這是人類首次在已知動物化石身上發現手指與鰭「鎖」在一起的現象,揭示了人類的手部是如何由遠古魚類的魚鰭一步步進化而來的。

  從鰭到指缺少重要過渡環節

  要想知道人類的手部是如何由遠古魚類的鰭一步步進化而來,首先要知道魚類是如何向陸地脊椎動物過渡的?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盧靜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說,所有陸地脊椎動物統稱為四足動物。四足動物是由魚類演化而來,為了在兩者中間作出區分,一般把長著鰭的定義為魚,長著指/趾的定義為四足動物,所以偶鰭(魚的胸鰭和腹鰭)到四肢,特別是指的演化至關重要。對魚類演變成四足動物過程的詳細了解,是古生物學在近200年學科歷史中取得的最大成就之一。

  「魚類在真正登上陸地演化出四足動物前,有一系列的過渡形態。」盧靜說,其中最重要的有幾個,一是現存的肉鰭魚類拉蒂邁魚,拉蒂邁魚保留了很多肉鰭魚類的祖先形態,但它離四足動物還很遠。二是真掌鰭魚,這是一種很「進步」的泥盆紀四足形類肉鰭魚,它們基本還是魚的樣子,並沒有四足,已經適應在較淺的水域中生活,有點像今天的烏鱧,但並不會爬到岸上去。接下來就是最早的四足動物代表,魚石螈和棘螈,它們為最早的四足動物的身體構造和生活狀態,特別是四肢的發育和演化提供了突破性的資料。

  盧靜表示,在真掌鰭魚,和魚石螈、棘螈中間處於關鍵過渡位置的「半魚半螈」的生物,就是希望螈類。希望螈類目前發現3個屬:希望螈、潘氏魚和提克塔利克魚。

  提克塔利克魚是希望螈類中的知名成員,它的鰭已經向四肢的方向演變。提克塔利克魚胸鰭的鰭條很不對稱,腹側的鰭條比背側的鰭條小好幾倍,研究者推測,這可能說明在胸鰭的底部,形成了一層肌肉。這層肌肉類似於四足動物掌心的肉,儘管還不足以支撐它們上陸,但可以幫助它們在河底移動。但是,提克塔利克魚的鰭骨則更接近真掌鰭魚,特別是末端骨骼很少,無法鑑別出明顯的「指頭」。

  而魚石螈和棘螈,它們雖然保留有魚類特徵,但胸鰭和腹鰭的鰭條已經完全退化,取而代之的,是由骨骼支撐的四肢和數量不等的手指,這證明它們已經做好了在陸地生活的準備。不過其他證據顯示,它們可能主要還是在水環境中生活,四肢用來在水底移動身體,棘螈也許是完全水生的,魚石螈則已經可以在陸地上移動,姿態可能和今天的海豹很像。

  無論是有鰭條但沒有指骨的提克塔利克魚,還是沒有鰭條但有指骨的魚石螈和棘螈,都為魚類向兩棲動物的演變提供了重要線索。但在它們中間,還缺少了一個關鍵的過渡環節——既有魚的鰭條,又已經演化出指骨的魚類。

  我們的手指或起源於它的鰭

  希望螈的出現,補上了這缺失的關鍵一環。

  加拿大魁北克大學穆斯基校區和澳大利亞福林德斯大學的研究者用CT掃描了一件完整保存的希望螈標本。三維復原結果顯示,這種魚既有發達的鰭條,也擁有明顯的指骨。在鰭條包裹的胸鰭中,不僅可以清晰地看到肱骨(對應我們的大臂)、橈骨和尺骨(小臂)、腕骨(手腕)、掌骨(手掌),甚至還發現了兩根明確的指骨,以及3根可能的指骨。

  「這是第一次在魚類中觀察到指骨和鰭條共存。」論文作者之一、福林德斯大學的古生物與地層學教授約翰·朗介紹,指骨雖然看起來只是一些細小的骨骼,並不起眼,但它其實對四肢的支撐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鰭中的這些小骨骼讓它們能將重量靈活且均勻地分散給整個鰭。擁有指骨後,這些魚類就能在水底或短暫地在陸地上支撐起自己沉重的身體。

  盧靜恰巧與該研究的幾位作者認識。「他們去年都參加了我們組織的早期脊椎動物年會,並在會上作了有關這項研究的報告。」盧靜說,希望螈的樣子有點像大鯢、鱷魚和鯰魚的混合體。它的頭和鱷魚非常像,身體有些像大鯢,但在水中遊動的身姿比大鯢飄逸,更像一條大鯰魚。它的「手」外觀可能像現代澳洲肺魚的鰭,但更強壯,也許能短暫地在淺水中支撐身體,但是這所謂的「手」從外觀看還是魚鰭,有明顯的扇狀的鰭條部分,也並沒有裂開變成有功能的指,所以它還不能算是四足動物。

  「提克塔利克魚和真掌鰭魚的鰭都沒有希望螈這樣,數量這麼多,和指骨一樣排列的小鰭骨。上面說過,有沒有指在傳統上是區分魚和四足動物最重要的一個特徵,所以說希望螈的鰭是處於偶鰭向四肢過渡的關鍵階段。論文的作者甚至認為,希望螈已經模糊了魚和四足動物之間的界限。」盧靜強調。

  那麼,能不能就此說希望螈是人類的直系祖先呢?

  盧靜認為,生命演化是極其複雜、精細的過程,而化石記錄則相對極為零落。因此,總覽生命之樹,嚴格意義上的直系祖先是不可能找到的,找到的永遠只是或近或遠的「表親」,它們身上可能有很多真正直系祖先的特徵,但也有一定比例自身獨有的特徵,但哪些是祖先特徵,哪些是獨有特徵,往往並不容易確定。

  不過這些化石「表親」中,有些無論在形態和親緣關係上都可能已經非常接近真正的直系祖先,只是這裡的「非常接近」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所以在科普上,也不妨使用直系祖先或直接祖先來指代某些從魚到人類演化道路上處於關鍵位置的生物。由於希望螈是目前找到的最接近所有四足動物共同祖先的魚,因此它有資格被稱為是人類的直系祖先。」盧靜說。

相關焦點

  • 從鰭到手,進化過程中它們經歷了什麼?
    希望螈的指骨雖然看起來只是一些細小的骨骼,但它們對四肢的支撐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鰭中的這些小骨骼讓它們能將重量靈活且均勻地分散給整個鰭。擁有指骨後,這些魚類就能在水底或短暫地在陸地上支撐起自己沉重的身體。       小時候,我們總會很好奇,人類是從哪兒來的,祖先是誰?
  • 今日科技話題:「等距」排列、「卡裡金」「竺可楨石」、雙白矮星引力波源、新冠病毒、從鰭到手
    引力波就像是時空中的漣漪。答案可能就藏在汙水處理廠中。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已有科學家在荷蘭多個汙水處理廠中檢測出新冠病毒。根據汙水中病毒RNA含量的高低,人們可以判斷是否需要發出疫情預警。據《自然》報導,迄今為止,全球已有十餘個研究小組正通過監測廢水推算當地的新冠肺炎感染情況。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後3天內,其糞便中即可檢出病毒,這些排洩物隨著排水系統流入汙水處理廠。
  • 水生動物的鰭,是什麼時候演變成陸生動物的四肢的?
    基因導致了從鰭到腿(手)的進化。這個基因是肌動蛋白(actinodin),由四個基因組成。事實上,肌動蛋白是編碼魚鰭的基因。魚鰭對魚來說最重要的功能是保持平衡,同時幫助它們遊動,就像陸地動物的四肢一樣。鰭主要由硬蛋白纖維組成,稱為角質鰭,垂直排列。肌動蛋白(actinodin)就是編碼產生這些角質鰭條。
  • 如果地球變成水世界,人類會進化出鰭嗎?海豚的側鰭就是這麼來的
    在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人們不得不在水中生活,那麼人類會不會進化出鰭呢?科學家給出的答案讓人難以接受:會,海豚的祖先本來也有手指的,但是因為習慣了在水中生存,它們的手指逐漸退化,前肢進化成了側鰭。把海豚的側鰭放進X光機裡,你會看到一個驚喜:一段手指骨的弧線。海龜、海豹、海牛和鯨魚等海洋爬行動物或哺乳動物的側鰭也有類似的結構。
  • 科學家證實,人類是從魚類進化來的,進化過程大概是這樣
    人類和現存的黑猩猩、倭黑猩猩有著非常近的親緣關係,大約在450萬年前我們有著共同的祖先,但在接下進化的過程中它們卻走了不同的道路,因此才分化出了不同的物種。
  • 那些被人類割掉鯊魚鰭的鯊魚,再被放回海中,下場會是什麼?
    魚翅是中國傳統的名貴食品之一,是山珍海味中的一種。自古以來被奉為養生之佳品,被人們看作是高檔消費的象徵,因其價格昂貴,有很多人就以為營養價值很高,甚至還認為有防癌作用。真的是如此嗎?那你是否知道,那些被人類割掉鯊魚鰭的鯊魚,再被放回海中,下場會是什麼?
  • 在進化的過程中,它們去了哪裡呢?
    科學家發現的古人類化石中,為什麼沒有發現尾巴?它們去哪兒了?達爾文進化論是現代科學家研究人類進化的最重要基礎,但是也有一些人對達爾文的進化論提出了疑問,如果人類和動物真的有共同的祖先是通過進化而來的,那麼為什麼我們從來沒有發現過帶尾巴的古人類化石呢?
  • 科學家往單細胞藻類中引入捕食者後,它們進化了
    據科學家們推測,在36億年前,地球上出現了第一個單細胞生命體,在漫長的時光中經歷了無數次分支進化過程後,才有了今天這個絢麗多彩的生態世界。撇開生命起源不說,單單是每一個物種的一次進化,都是艱難而漫長的。
  • 科學家:人類進化的過程,也是基因流失的過程
    人類一路進化到現在,經歷了上千萬年的歷史。現在的人類比祖先擁有了太多,我們有電腦,有手機,有發達的交通條件。但相比人類的祖先,我們也丟失了一些珍貴的東西,比如基因。科學家們研究發現,人類在進化的過程當中,已經流失了數萬個基因。
  • 魚鰭是怎麼進化成四肢的?3.75億年前的魚類化石揭開了答案!
    對大約3.75億年前泥盆紀晚期魚類化石的研究,詳細描述了鰭開始轉變為適合在陸地上行走的四肢進化過程。芝加哥大學古生物學家的這項新研究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該研究使用CT掃描來檢查仍被圍困在圍巖中的鰭射線形狀和結構。這些成像工具能讓研究人員首次在化石記錄中構建魚足類Tiktaalik及其近親整個鰭的數字三維模型。
  • 科學家們的臆想:人類或許來源於海裡魚,你知道是怎麼進化的嗎?
    從認知中學到的知識,我們知道人類是從森林猿類進化而來的,不是在這一過程中的一步,而是經歷了猿,能力,勃起,智慧的多個階段。人類的四個階段最終形成了我們的形狀。現代人類,那麼古代猿人是如何出現的呢?它們如何演變?一些科學家推測,實際上,人類在一開始並不是森林猿,而是從魚類進化而來,並詳細描述了從魚類到人類的整個進化過程。
  • 人類進化過程中,為什麼會失去「丁丁骨」?是身體退化的表現嗎?
    人類進化過程中,為什麼會失去「丁丁骨」?是身體退化的表現嗎?人類的進化和繁衍一直是科學界研究的重點,在人類的近親中,科學家發現,它們的身體裡面有人體中不存在的一塊骨頭,那就是「丁丁骨」,哺乳動物的身體內同樣也沒有,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是人類的身體中本來就沒有,還是在進化的過程中消失了呢?
  • 男人的鬍子有什麼作用?為什麼人類在進化過程中保留了鬍子?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需要來簡單了解一下什麼是進化。在不少人的心目中,進化是有方向的,所有的進化都會遵循一個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複雜的過程。其實這種理解是很片面的,事實上,進化並沒有明確的方向,對於一個物種來說,進化的唯一目的,就是讓自己以及自己的種群在複雜多變的大自然中更好地繁衍下去。
  • 完整的神奇寶貝進化過程,原來沙奈朵是這樣進化而來的
    眾所周知,神奇寶貝的進化是一個非常神秘的過程,沒有人看到過一個完整的神奇寶貝進化過程。注意我這裡說的是過程!因此一些愛好者儘可能的將這一過程畫了出來,注意中間這種形態是不存在的,只是一個過渡階段。以下純屬娛樂,請勿當真。
  • 化石、比較解剖學、胚胎學、分子生物學等在硏究生物進化中的作用
    在硏究生物進化中的作用化石記錄為生物進化理論提供了最直接的證據
  • 人的手臂是魚的魚鰭進化而來的,遠古時期魚類進化成脊椎動物
    生命進程中最重要的裡程碑之一始於大約4億年前,當時最初的生物從海洋走向陸地。在泥盆紀末期的時刻,地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地球上形成了複雜的植物生態系統,第一批木草植物出現了。地球的變化是一個非常緩慢的過程,動物四肢的發育也不是一件容易適應環境的事情。一些像魚一樣的脊椎動物在4億年前就已經開始長出手臂了,它們是鰭,也有肺和鰓。在自然進化的隨機過程中,海洋中的動物開始長出四肢,走向陸地,在地球上進化成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哺乳動物,最後進化成人類。
  • 鯨魚和海豚是如何在海洋中生活進化的?
    儘管鯨類(例如海豚和鯨魚)看起來像魚,並且像魚一樣生活在水生環境中,但實際上它們是水生哺乳動物。因此,它們在許多方面都更接近陸生脊椎動物,這些脊椎動物生下年輕的生命然後加以護理。現在,研究人員知道,鯨類是從約5250萬年前的陸地祖先演化而來的,並過渡到海上生活。
  • 龍進化的七個階段
    雖然龍是傳說中的生物,但是在世界上存在的動物身上,是可以找到它的影子的,我們知道龍的身形與蛇很相似,而它的第一個階段,便是普通的蛇,經過上百年甚至千年的發育之後,它會變成蟒,這也是龍的進化七個階段中的起點。
  • 為什麼鯨類的鰭骨就好像人手一樣,也有五個指頭呢?
    鯨與豬、牛、羊是同一個目分類下的,這是經過遺傳分子學鑑定與化石證據分析後的雙重答案,在過去很長時間裡,動物學家一直不知道鯨算是哪個分類下,所以單獨給它們開了一個「鯨目」。但是後來隨著化石證據的逐漸補齊,我們終於找到了鯨下水前和下水過程中的證據。
  • 為什麼經歷大滅絕後,有些物種仍能東山再起?
    昨天我們討論了地球在40多億年中可能發生的事件,明白了生命是不斷更替下進化的,但是你知道它們在面臨毀滅性的大災難時,如何留下生命的火種?科學家達爾文在1859年發表的《物種起源》給我們提供了思路,他將生命的發生、發展定義為進化論,即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讓我們重新認識了地球上的生命,它們的進化並不是單一的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向高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