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整化群:從微觀到宏觀,不同尺度的現象如何聯繫起來?

2020-11-24 澎湃新聞

原創 Charlie Wood 集智俱樂部

導語

從基本粒子到原子、光波、水波,自然似乎傾向於將自己分裂成不同尺度的獨立世界,而重整化的過程則將小尺度與大尺度聯繫起來。有物理學家認為,重整化可以說是過去50年理論物理學中最重要的進展。在亞原子物理學中,重整化告訴我們,何時可以只處理相對簡單的質子,而忽略掉其內部彼此糾纏的夸克。不過,當問題簡化之後,那些忽略掉的微觀細節要如何看到呢?

原文題目:

How Mathematical 『Hocus-Pocus』 Saved Particle Physics

原文地址:

https://www.quantamagazine.org/how-renormalization-saved-particle-physics-20200917/

我們不需要分析單個的水分子來理解水滴的行為,也不需要分析水滴來研究水波。這種在不同尺度之間轉移焦點的能力正是重整化的本質。| 來源:Samuel Velasco/Quanta Magazine

上世紀40年代,開創性的物理學家們偶然發現了另一層的現實。他們不再從粒子的角度看待微觀世界,而是從場的角度——像海洋一樣充滿空間的廣闊而起伏的實體。場中激發的一個漣漪可能是電子,另一個可能是光子,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似乎可以解釋所有的電磁事件。

但是應用場論遭遇到了一個問題:只有使用一種被稱為「重整化」的方法,將無窮的量小心隱藏起來,研究人員才能避開虛假預測。這個過程行之有效,但即使是那些發展這一理論的人也懷疑,它可能是建立在一套複雜數學技巧上的「紙牌屋」。

理察·費曼(Richard Feynman)後來寫道:「我認為這是一個愚蠢的過程。不得不求助於這樣的騙局已經阻止我們證明量子電動力學理論在數學上是自洽的。「

數十年後,證明終於出現,並且是來自一個看似無關的物理學分支。研究磁性系統的物理學家發現,重整化與無窮大根本沒有關係;相反,它描述宇宙傾向於分裂成不同尺度的諸多領域。如今,這一觀點指導著物理學的角角落落。

劍橋大學的理論學家 David Tong 寫道,重整化「可以說是過去50年理論物理學中最重要的進展。」

1. 兩種電子電荷:有限與無限

從某種程度上說,場論是所有科學理論中最成功的。作為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的支柱之一,量子電動力學(QED)的理論預測與實驗結果吻合的精度達到十億分之一。但時間退回到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這一理論的前景仍然充滿未知之數。對場的複雜行為做近似經常會給出荒謬的無窮解,這使得一些理論學家認為,場論可能是一個死胡同。

費曼和其他人試圖尋找全新的視角,甚至一度有可能讓粒子的概念重返舞臺中央,但最終憑藉一種巧妙的策略回歸了場的概念。他們發現,如果用難以理解的重整化過程加以修補,量子電動力學方程可以做出相當好的預測。

這個過程是這樣的。當量子電動力學計算求和得到的結果是無限時,就截斷它。把趨向於無窮大的部分表示為和前面的一個係數,即一個確定的數。然後用實驗測量得到的一個有限的數替換這個係數。最後,讓調整後的新的和再次趨於無窮。

對一些人來說,這個解決辦法就像是一個騙局。量子物理學的開創者之一保羅·狄拉克(Paul Dirac)寫道:「這根本不是合理的數學。」

問題的核心,以及最終解決方案的根源,可以從物理學家處理電子電荷的方式中看出來。

在上面的方案中,電荷蘊含在係數中——正是係數在數學計算中吸收掉了無窮大。對於那些為重整化的物理意義感到困惑的理論學家而言,量子電動力學暗示電子有兩個電荷:一個是理論上的電荷,它是無窮大的;另一個是測量到的電荷,它是有限的。

或許從非常靠近電子核心的距離看來,電子由大量電子、正電子和光子組成,攜帶有無限的電荷;但在實際中,量子場效應(可以想像成一團虛擬的正粒子云)屏蔽了電子,所以實驗人員只能測量到一個有限的淨電荷。重整化捕捉到了一個現象,自然傾向於將自己分裂成本質上獨立的世界。

1954年,蓋爾曼(Murray Gell-Mann)和弗朗西斯·洛(Francis Low)兩位物理學家充實了這個想法。他們用一個隨距離變化的「有效」電荷將兩種電子電荷聯繫了起來。如果距離電子的核心越近(即越能夠穿透電子的正電荷層),看到的電荷就越多。

他們的工作第一次將重整化與尺度的概念聯繫起來。它暗示量子物理學家事實上找到了錯誤問題的正確答案。他們本應專注於將小尺度與大尺度聯繫起來,而不是為無限的問題感到困擾。

南丹麥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Denmark)的物理學家 Astrid Eichhorn 致力於利用重整化來尋找量子引力理論,他解釋說,重整化是「數學版本的顯微鏡。反過來,你也可以從微觀系統開始,然後縮放。它是顯微鏡和望遠鏡的結合。」

2. 連接微觀與宏觀:

從塊自旋到重整化群

另一條線索來自凝聚態物質的世界。在凝聚態物理領域,物理學家們正困惑於一個問題:一個粗糙的磁性系統模型——伊辛模型——如何能成功確定一些變換的具體細節?伊辛模型包含的只不過是一個由箭頭組成的網格,這些箭頭的指向要麼朝上要麼朝下,然而,這個簡單的模型卻能夠以出乎意料的完美方式預測現實生活中磁體的行為。

二維伊辛模型,網格中的自旋要麼朝上要麼朝下。| 來源:Samuel Velasco/Quanta Magazine

低溫下,大多數原子傾向於指向相同方向,從而使材料表現出磁性;高溫下,原子變得無序,晶格的磁性退減。不過在這兩者之間的一個臨界轉變點上,指向相同的原子聚集形成的大大小小的「島嶼」可以同時共存。

至關重要的是,在伊辛模型中,一些物理量在這個「臨界點」附近的變化方式似乎是相同的——無論是不同材料的真實磁體,還是在高壓條件的臨界點附近,密度不再有差異的液態水和水蒸氣。這種被理論學家們稱為普適性(universality)的現象非常奇特,就像是看到大象這樣的龐然大物和輕盈的白鷺以完全相同的最高速度運動一樣。

物理學家通常不會同時處理不同尺度的物體,例如基本粒子、原子、光、流體力學波等系統都是在不同的尺度被描述刻畫。但臨界點附近的普適性行為迫使物理學家同時計算所有尺度,從整個系統尺度的長程漲落一直到原子尺度的微小漲落。

1966年,凝聚態物理學家利奧·卡達諾夫(Leo Kadanoff) 找到了這種計算方法。他發展了「塊自旋(block spin)」方法,將過於複雜而無法直接處理的伊辛網格分成適當大小的區塊,每個區塊包含幾個箭頭。然後他計算一個區塊內箭頭的平均指向,以此數值代替整個區塊的箭頭指向。通過不斷重複這個過程,晶格的具體細節逐漸隱沒,系統被不斷縮放,從而得以了解系統的整體行為。

在塊自旋重整化過程中,單個自旋組成的精細網格被平均成越來越大的區塊。| 來源:Olena Shmahalo/Quanta

最終,曾經作為蓋爾曼研究生,且同時涉足粒子物理學和凝聚態物質領域的肯·威爾遜(Ken Wilson)將蓋爾曼和洛的思想與卡達諾夫的思想結合起來。他在1971年首次描述了「重整化群」,證明量子電動力學惱人的計算是正確的,並為攀登普適系統的尺度提供了階梯。這項工作為威爾遜贏得了1982年諾貝爾獎,並永遠改變了物理學。

牛津大學的凝聚態理論學家 Paul Fendley 說,理解威爾遜的重整化群這一概念的最佳方式,是將其看作連接微觀與宏觀的「理論的理論」。

以磁系統網格為例。在微觀層面上,很容易寫出聯繫兩個相鄰箭頭的方程。但用這個簡單的公式來推斷數萬億個粒子的行為實際上是不可能的。因為這是在錯誤的尺度上考慮問題。

威爾遜的重整化群描述了從構建區塊的理論向一個關於結構的理論的轉變。從關於小碎片——比如撞球中包含的原子——的理論開始,利用威爾遜的數學方法,我們會得到一個描述成組的碎片——也許是撞球中的分子——的相關理論。隨著繼續重複這個過程,我們會縮放得到越來越大的組合——撞球中分子的集群,撞球的一部分,等等。最終,我們將能夠計算一些有趣的東西,比如整個撞球的運動路徑。

這就是重整化群的神奇之處:它幫助我們識別出,測量哪些有助於理解大圖像的物理量是有用的,而哪些複雜的微觀細節可以忽略掉。衝浪者關心海浪的高度,而不是水分子的碰撞。與此類似,在亞原子物理學中,重整化告訴物理學家,何時可以只處理相對簡單的質子,而不是其內部彼此糾纏的夸克。

威爾遜的重整化群理論還指出,費曼和他同時代人的困境來源於,他們試圖從無限近的距離理解電子。英國達勒姆大學的物理哲學家 James Fraser 說:「我們並不期望理論的有效性可以延伸到任意小的距離尺度。「

現在,物理學家們意識到,當理論有一個內在的最小網格尺寸作為限制時,從數學上截斷求和並調整無窮是正確的方法。Fraser 說,截斷求和的過程吸收了我們對更小尺度上正在發生的事情的無知。

換句話說,量子電動力學和標準模型根本不能說明在0納米的距離之外,電子的裸電荷是多少。它們是物理學家所說的」有效「理論,在定義良好的距離範圍內最為有效。要弄清楚當粒子之間更親密時到底發生了什麼,是高能物理學的一個主要目標。

3. 如何從大到小,

看見大自然隱藏的細節?

今天,費曼所說的「愚蠢過程」在物理學中已經像微積分一樣普遍存在,其內在原理揭示了這門學科取得的一些重大成果和目前面臨挑戰的原因。在重整化過程中,複雜的亞微觀細節往往會消失。它們或許真實存在,但不影響整體的大圖像。「簡單是一種美德。上帝蘊含於其中。」 Fendley 說道。

這個數學事實捕捉到了自然的傾向——將自身分離成本質上獨立的世界。當工程師設計摩天大樓時,他們會忽略鋼鐵中的單個分子。化學家分析分子鍵,但對夸克和膠子一無所知。按照尺度分離不同現象,正如重整化群所描述的那樣,使得科學家們在過去數個世紀裡逐漸從大尺度深入小尺度,而不是同時破解所有尺度的奧秘。

但與此同時,重整化的過程隱沒了微觀細節,對於渴望探測到更深層次現象的現代物理學家而言,這無疑是非常不利的。不同尺度的分離表明,他們需要深入挖掘,克服大自然的獨特趣味:它傾向於隱藏細節,不讓人類這樣好奇的巨人看到。

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理論物理學家 Nathan Seiberg 說:「重整化幫助我們簡化了問題,但也隱藏了短距離內發生的事情。兩者不能兼得。」

作者:Charlie Wood

譯者:梁金

編輯:鄧一雪

複雜科學最新論文

集智斑圖收錄來自 Nature、Science 等頂刊及arXiv預印本網站的最新論文,包括複雜系統、網絡科學、計算社會科學等研究方向。每天持續更新,掃碼即可獲取:

推薦閱讀

集智俱樂部QQ群|877391004

原標題:《重整化群:從微觀到宏觀,不同尺度的現象如何聯繫起來?》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重整化群:從微觀到宏觀,不同尺度的現象如何聯繫起來?
    、光波、水波,自然似乎傾向於將自己分裂成不同尺度的獨立世界,而重整化的過程則將小尺度與大尺度聯繫起來。他們的工作第一次將重整化與尺度的概念聯繫起來。它暗示量子物理學家事實上找到了錯誤問題的正確答案。他們本應專注於將小尺度與大尺度聯繫起來,而不是為無限的問題感到困擾。南丹麥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Denmark)的物理學家 Astrid Eichhorn 致力於利用重整化來尋找量子引力理論,他解釋說,重整化是「數學版本的顯微鏡。
  • 微觀的盡頭是宏觀嗎?一口氣讀懂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的差別
    目前,這些科學無法解釋的現象都集中在「微觀世界」中,也就是宇宙萬物的最小組成部分——基本粒子在運動時發生的事情,我們口中常常提到的「量子力學」就是描述微觀世界中物理規律的一門學科。大部分的科學家都認同愛因斯坦對於宇宙的理解,但是也有一小部分科學家認為量子力學才是宇宙的真理,可以說宏觀和微觀之間似乎存在一個無法解釋的界限,導致了兩者遵循不同的規律,那麼宏觀和微觀之間又應該怎麼去區分呢?
  • 宏觀還是微觀?測試你的尺度感覺
    「我們發現雙方都對人們如何理解並感知尺度很有興趣,」楊解釋說。於是,這兩名科學家製作並收集了50多幅令人迷惑的圖像——包括打磨過的礦物、冰川、沙丘和鳥類羽毛——組成了一個主題為「宏觀還是微觀?」的展覽。凱利補充說,「看過楊的圖片後,我能根據顯微鏡下組織和器官的排布,聯想到與他的衛星拍攝圖片類似的東西。」但是,你看到的是什麼?
  • 微觀與宏觀的界限(2)
    退相干理論從20世紀80年代發展起來,成為物理學研究的熱點問題一直至今。但是,關於微觀世界與宏觀世界的界限問題,還遠沒有定論,科學家們使越來越多的「宏觀物體」顯示出了量子態,而量子世界的本質卻還沒有顯現出來。
  • PNAS:如何定量描述複雜度?新方法來了
    重整化群可以通過數學變化,統一地考察不同尺度的物理系統。近日發表在PNAS的一篇論文,基於重整化群,提出了在多層級複雜系統中定量描述複雜度的新方法。基於重整化群的複雜度定義例如拍照的時候zoom in,發現看到的現象有些接近,將小尺度的現象,放到大尺度去分析。
  • 微觀和宏觀的邊界在哪裡
    量子力學是原子和亞原子尺度的物理學理論,是微觀世界的法則,而一旦尺度大於原子,奇異的量子力學規律立刻結束,而熟悉的經典力學物理規律由此開始。似乎存在一個明顯的邊界,微觀世界的規律結束,宏觀世界的規律開始。
  • 不同時間尺度下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
    如果你能掌握量子層面微觀世界的時間尺度和能量尺度,微觀世界的不確定性會如何?量子微觀世界的時間尺度和能量尺度比宏觀世界小几億-億億倍。宏觀世界去看微觀世界,因為時間尺度太大了,不能分辨微觀尺度下的各種粒子(量子)的高速變化情況,只能用概率和統計方法去分析了。
  • 微觀與宏觀的界限
    微觀與宏觀的界限 2013-08-14 11:05 作者:苗千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2013年第32
  • 小議統計力學:從物質微觀結構出發研究其宏觀性質
    統計力學是從物質的微觀結構出發去研究物質宏觀性質的一門科學。
  • 同一片時空下,為什麼微觀粒子和宏觀物體有不同的物理規則?
    和諧的微觀世界在經驗中,粒子來自宏觀物體的抽象,它是物質的質量、能量等在空間中的局部集中,有確定的位置,並且有明確的邊界與其它物體之間隔離。而波動是振動能量在介質中的傳播,其連續分布並可以擴散到更大的空間中,兩列波相遇可以發生幹涉現象,遇到障礙物則可以發生繞射。
  • 同一片時空下,為什麼微觀粒子和宏觀物體有不同的物理規則?
    而波動是振動能量在介質中的傳播,其連續分布並可以擴散到更大的空間中,兩列波相遇可以發生幹涉現象,遇到障礙物則可以發生繞射。在微觀領域,以電子為例,其在電場中可以被加速,轟擊到螢光屏上可以發出亮光,這就是粒子的性質;物理學家用電子轟擊晶體的時候,發現了電子可以像波一樣發生繞射,接下來的電子雙縫幹涉實驗中,在接收屏上看到了跟光學幹涉中同樣的條紋。
  • 訪《微觀與宏觀經濟學》一書作者殷邦先生
    鑑於西方經濟學理論比較抽象,殷邦先生運用形象思維方法,通過描繪「經濟人」卡通圖像從形式上更加形象地說明均衡或均衡狀態作為一條比較直觀的脈絡,貫穿於微觀與宏觀經濟學理論的各個部分,使供求均衡理論、消費者和生產者自我均衡理論、產品市場供求均衡理論和要素市場供求均衡理論以及宏觀經濟總供給與總需求均衡理論有機聯繫起來。
  • 科學網—白春禮講物質科學:宏觀與微觀密切聯繫
    面對印刷業對資源的浪費和環境的汙染,物質科學在納米尺度的研究基礎上,將一種納米綠色製版技術提上研究日程。 微觀物質研究:解密奇幻未知空間 宇宙是怎樣形成的?通過將高度活躍的質子以超快速度撞擊到一起,可以上演微縮版的「宇宙大爆炸」。以「小」見「大」,兩顆微小的質子竟能揭示宇宙起源的奧秘,這正如白春禮所說,在物質科學的研究中,宏觀、微觀是有著密切聯繫的。
  • 原子尺度下的微觀世界,是否原子核也是存在能級的?
    宏觀與微觀之間有一個尺度,那就是所謂的「介觀」。原子尺度叫做微觀,大概是1納米以下。然後尺度朝上走,到了可見光波長,比如500納米以下,這可以叫做介觀。而比500納米更大的,我們人類的眼睛就可以看到了,這個就可以叫做宏觀。
  • 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有啥不同?看完才知道真相
    上一期我簡單談到了微觀世界的一些特性,其中介紹了微觀粒子具有的一個運動狀態「疊加態」,今天我將進一步講解微觀和宏觀世界到底有啥不同。第一個不同在於:可預測性。所以無法獲取基本參數就意味著你無法根據已經發現的規律來預言微觀粒子的將來,你只能給出一個概率值而不是確定值。第二個不同之處在於:確定性。其實這個特性和上面一點有很大關聯,因為宏觀世界有很多東西都是確定的,比如小明此時在上海,那麼此時小明就絕對不可能在北京。但是微觀世界的粒子則不同,微觀粒子可以同時處於多個位置的疊加態,怎麼去理解這種疊加態呢?
  • 關於光的新規則,統一了微觀和宏觀尺度的熱輻射理論
    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控制物體如何吸收和發射光線的新規則,微調了科學家對光的控制,促進了下一代太陽能和光學設備的研究。這一發現解決了一個長期存在的尺度問題,即光與微小物體相互作用時的行為違反了在更大尺度上觀察到的既定物理約束。
  • 有了它,人們才可以把微觀粒子與宏觀可稱量的物質聯繫起來!
    但是我們對宏觀的物質研究是比較有心得的,為了將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聯合起來,有一個物理量就孕育而生!它就是國際單位制七個基本單位中的一個物質的量。先來介紹一下物質的量:物質的量通常是表示物質所含微觀粒子數目多少的物理量,符號通常為n。單位:「摩爾」簡稱「摩」,符號mol。
  • 誰製造了中國的宏觀現象
    儘管宏觀政策反覆多變,為什麼中國的經濟沒有走走停停?即使你敢說中國經濟增長模式不是奇蹟,但它的確也奇蹟般地堅持到了現在。    這樣的問題一個一個連起來的確是很有意思的。能連起來的問題提醒了我們,它們本來就是循環的。也許,中國的宏觀經濟現象背後有一個確實能夠循環的問題。我們先說通貨膨脹的問題。一個不需要太多爭論的問題是,中國這些年根本沒有通貨膨脹。
  • 隱藏在這幅畫中的17個不同的物理世界
    這種想法基於透過量子力學「透鏡」觀察到的真空特性。  根據我們對量子力學的理解,真空中充滿了正負粒子對,它們不斷地成對產生或湮滅。霍金的理論表明,如果這種現象出現在史瓦西半徑附近 (光和粒子均無法逃離時的黑洞半徑稱為史瓦西半徑),正負粒子對中的一個會掉入黑洞,另一個則會逃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