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造血幹細胞移植後 性染色體基因由男變女

2020-12-06 搜狐網

  華龍網訊 (記者 唐彤東 通訊員曾理)昨日,記者從新橋醫院獲悉,正在該院接受造血幹細胞移植的市民李祥光,其造血幹細胞基因類型已由男性的XY型,轉變為女性的XX型。

  去年8月左右,平時身體不錯的李祥光患了一場感冒後,身體狀況每況愈下。

今年1月,李祥光前往新橋醫院血液科求治。專家診斷為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接受造血幹細胞移植是最佳治療方案。

  12月1日、2日,李祥光在接受了超大劑量化療預處理後,在層流病房先後兩次接受了來自重慶醫科大學護理本科專業大三學生石小麗為其捐獻的造血幹細胞。

  醫生介紹,經過20餘天的精心治療,李祥光的骨髓標本經權威機構檢測後,結果顯示導致其致病的基因已完全消失,治療效果非常理想。只不過,經過幹細胞移植後,李祥光造血幹細胞的性染色體基因類型由男性的XY型基因,轉換成了女性的XX型基因。專家稱,這種改變是正常的,其造血幹細胞性染色體基因的改變對李祥光的其他生理功能不會產生影響。

  來源: 華龍網 2005-12-29 09:46 編輯: 唐文穎

相關焦點

  • 女子移植幹細胞染色體變「XY」 專家:性別不變
    移植了哥哥的造血幹細胞後,濟寧一女子呂新梅(化名)的染色體竟變成了「XY」。醫生表示,說明她的染色體已經成功轉變為其哥哥的核型,目前移植很成功。專家稱,這不會改變她的性別。  一年前,常年在南京打工的呂新梅被查出患上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在成功移植哥哥的造血幹細胞後,經歷生死考驗的呂新梅重新恢復了造血功能。
  • ...潰瘍性結腸炎|炎症性腸病|造血幹細胞|移植|基因|兒童|-健康界
    到目前為止已經在IBD上使用的幹細胞,包括造血幹細胞、間充質幹細胞以及自體腸幹細胞等等。1993年首次報導了一例患有非霍奇金淋巴瘤合併CD的41歲女性患者,接受了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後,隨訪6個月發現CD的臨床表現得到緩解。
  • 運城市首例單倍體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在市第三醫院獲得成功
    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是治療惡性血液病的終極手段所謂單倍體造血幹細胞移植是指供者受者(患者)有一半及以上染色體抗原相同的造血幹細胞移植。單倍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對於匹配度要求降低,使得幾乎所有病人都能找到血緣關係很近的供體,比如患者的父母、子女,甚至患者的表親兄弟姐妹都可能成為供體,這就大大提升了患者能夠接受移植治療的可能性,從而為更多的患者提供了治癒的希望。
  • ...T緩解後橋接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治療難治復發急性B淋巴細胞...
    然而原發難治和復發的B-ALL(r/r B-ALL)預後差,挽救性化療僅有30%能達完全緩解(CR);挽救性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Allo-HSCT)的無病生存率(LFS)僅約20%-30%。多項研究證實,CD19-CAR-T可使70%-90% r/r B-ALL達到CR,但大多數隨後復發且多為CD19陰性的復發。目前,CAR-T緩解後橋接Allo-HSCT是否改善LFS還存在爭議。
  • NEJM:造血幹細胞移植後腎臟併發症(下)
    有關造血幹細胞移植後腎臟併發症的定義和病理機制小編已在「NEJM:造血幹細胞移植後腎臟併發症(上)」中進行了介紹,本資訊整理了相關併發症的治療和評估,具體內容如下:高血壓血壓升高是造血幹細胞移植後的常見症狀。
  • 世界首例基因編輯人體造血幹細胞成功移植
    患者與「柏林病人」同患血液腫瘤兼愛滋病,治療方案同是造血幹細胞移植;不同的是,前者通過基因編輯的方法獲得CCR5基因突變的造血幹細胞,而後者的突變天然擁有。9月12日,《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在線發表了我國學者這項「以基因編輯技術之長,補『柏林病人』之短」的探索——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鄧宏魁教授、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陳虎教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佑安醫院吳昊教授等團隊合作,利用基因編輯手段在人體造血幹細胞中失活CCR5基因,並將編輯後的幹細胞移植到HIV(愛滋病病毒)感染合併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體內產生效果,這在世界上尚屬首次
  • 巴基斯坦小夥來滬接受臍帶血造血幹細胞移植
    ,順利完成了造血幹細胞移植。兩個星期後,患者有望重新恢復正常造血功能,不再需要用輸血來維持生命。此次移植的成功,不僅寓意著中巴友誼的延續,更開創了外國人使用中國臍帶血造血幹細胞移植的先例。  2018年3月初,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血液科接收了一位來自巴基斯坦的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症(MDS)患者。
  • 渡過重重難關,湖北最小造血幹細胞移植寶寶迎來生機
    為幫9個月大的小女娃贏取生機,武漢專家果斷選擇做造血幹細胞移植。5日,孩子度過生死關卡,平安出院回家。這是目前湖北省最小的造血幹細胞移植案例。小女嬰患罕見病骨髓「罷工」,得移植幹細胞女娃名叫貝貝,家住漢口。
  • 我國科學家基因編輯成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陳愛平 攝新華社北京9月17日電(戴欣)我國科學家在愛滋病合併白血病患者的基因編輯成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建立了基於CRISPR在人成體造血幹細胞上進行CCR5基因編輯的技術體系,實現了經基因編輯後的成體造血幹細胞在人體內長期穩定的造血系統重建,為後續基因編輯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奠定了基礎。近日,相關研究成果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
  • 臨沂首例兒童白血病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成功
    大眾網·海報新聞見習記者 楊淑惠 臨沂報導近日,臨沂市人民醫院兒內科三病區傳出喜訊,首例兒童白血病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成功出倉,其白血病得到有效治療,患兒重獲新生。臨沂市人民醫院成為臨沂市第一家、山東省第二家獨立開展兒童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的醫院,填補了臨沂市兒童白血病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技術上的一項空白,兒童血液病治療水平又上新臺階。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了解到,七年前,八歲的樂樂(化名)在臨沂市人民醫院被檢查患有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高危),經過三年正規、系統的化療後完成療程,骨髓持續完全緩解,順利停藥。
  • 揭秘造血幹細胞的捐獻與移植
    將自體或異基因正常或接近正常的造血幹細胞輸入患者體內,重建患者的造血和免疫功能從而達到治療某些疾病的過程,稱之為造血幹細胞移植。造血幹細胞移植能治療惡性血液病、骨髓功能衰竭、部分非血液系統惡性腫瘤、部分遺傳性疾病等嚴重的致死性疾病。包括白血病、急性淋巴瘤、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症、多發性骨髓瘤、急性放射病、骨髓纖維化、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實體瘤等。
  • 柳州市人民醫院造血幹細胞移植病區完成改造
    10月3日,經過6個月的改造建設,柳州市人民醫院造血幹細胞移植病區交付使用。移植病區擴建完成後,該院的百級移植倉由2個增至5個,造血幹細胞移植的條件和環境都得到了較大的改善與優化。投入使用後,預計每年造血幹細胞移植術將由20例增至50多例,更多血液病患者,特別是重型地貧患兒能夠就近得到高質量醫療服務,並節約了醫療費用,有效緩解了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造血幹細胞移植術是目前治療血液惡性腫瘤及難治性血液病的根治性方法之一。血液內科於2005年啟動了造血幹細胞移植工作,儘管當時條件十分艱難,血液內科仍克服困難,完成了相關技術準備、技術規範制定、質量控制體系建設。
  • ...臍帶血|造血幹細胞移植|造血幹細胞|王憬惺|中國醫學科學院|...
    王憬惺介紹,臍帶血是新生兒娩出,臍帶與母體斷離後,殘留在胎盤和臍帶裡的血液,以前作為醫療廢物被扔棄掉。1988年,美國科學家布洛克斯梅爾和法國醫生格拉克曼合作,在巴黎成功地為一位患有範可尼貧血的6歲美國小男孩完成了世界首例臍帶血來源的造血幹細胞移植,至此,拉開了世界臍帶血應用的序幕。
  • 科普:當白血病遇上造血幹細胞移植
    不治之症、巨額的治療費用、骨髓穿刺、骨髓移植,這些讓人不寒而慄的標籤,與白血病如影隨行。但實際上隨著科技的進步,這些標籤早已名不符實,卻還讓很多人對白血病存在持續的誤解,甚至還有人耽誤了疾病的及時治療。去年底,成都電視臺《健康·生活》欄目特邀西部戰區總醫院(原成都軍區總醫院)造血幹細胞移植中心主任劉芳,針對這些問題為大家進行了詳細解答。
  • 專家觀點 | 吳彤主任:白血病造血幹細胞移植後復發的防治
    復發是白血病造血幹細胞移植失敗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據CIBMTR(國際骨髓移植研究中心)統計,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Auto-HSCT)後復發死亡率佔全部死亡原因的78%,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Allo-HSCT)後的復發死亡率佔全部死亡原因的23~34%。
  • 炎症性腸病系列講座第五期「幹細胞移植治療早髮型炎症性腸病」|...
    到目前為止已經在IBD上使用的幹細胞,包括造血幹細胞、間充質幹細胞以及自體腸幹細胞等等。1993年首次報導了一例患有非霍奇金淋巴瘤合併CD的41歲女性患者,接受了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後,隨訪6個月發現CD的臨床表現得到緩解。
  • 血液科專家肯定臍帶血造血幹細胞移植的重要作用
    原標題:血液科專家肯定臍帶血造血幹細胞移植的重要作用目前,幹細胞治療已在國內外得到大範圍的研究與推廣,而造血幹細胞是目前幹細胞家族中唯一獲得臨床準入的幹細胞資源。臍帶血中含有豐富的造血幹細胞,是造血幹細胞的重要來源,已經被廣泛地應用於臨床。臍帶血造血幹細胞移植,可以治療血液系統、免疫系統,以及遺傳代謝性等上百種疾病。
  • CAR-T細胞免疫療法在造血幹細胞移植中的應用
    因此,探索新的免疫及基因治療技術,進一步提高造血幹細胞移植的成功率,降低併發症及復發率是今後研究的熱點。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AR-T)療法是一種通過T細胞基因改造實現腫瘤靶向殺傷的免疫治療技術。尤其對於急性B淋巴細胞白血病(B-ALL)患者來說,微小殘留病變陽性(MRD-)患者面臨著諸多移植風險,進行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allo-HSCT)的預後較微小殘留病變陰性(MRD+)者差。
  • 轉:接受骨髓移植後基因改變成雙人嵌合DNA的奇特病例
    原文:http://jandan.net/2019/12/26/dna-replaced.html大意是說一個美國內華達州的警員,接受骨髓移植治療,過了3個月,臉型、唇形都變了。————不過評論區有人說,是這個人同時做了結紮手術,導致其不能噴射精液,只能噴射出攝護腺液,然後此液體混合了捐贈者骨髓造血幹細胞產出的有捐贈者DNA的血液,所以才導致精液DNA發生了變化(暈,只有血液沒有精子也能叫精液嗎?)
  • 基因敲除實現造血幹細胞穩定重建
    日前,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造血幹細胞移植科與北京大學、北京佑安醫院合作,在愛滋病合併白血病患者的基因編輯成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