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網訊(記者 祝傳鵬)「醫生,雖然我不識字,沒有文化,可是我看過電視,知道有器官捐獻這一說,既然人沒了,火化以後還是一把灰,那不如就讓我兒子死之後做一件好事吧,既然我家沒了兒子,那就讓他有用的器官去救一下別的家庭吧,讓別的家裡有兒子吧。」12月1日,在鄭州市紅十字會2020年人體器官(遺體)捐獻工作座談會上,器官捐獻者年猛的表姐張向科回憶起表弟病故、妗子替表弟捐獻器官時,還是忍不住哽咽了。
會議現場。(攝影:譚紀剛)
捐獻者母親:「我兒子沒了,讓別的家有兒子吧」
2020年9月28日,年猛和父親在去上班的途中發生了交通事故。兩人被分別送往兩個醫院的重症監護室。年猛傷勢比較嚴重,當天就做了開顱手術。
「當醫生出來對我們說做好心理準備,他這情況,輕一點是植物人,現在這情況會比植物人更嚴重。」張向科說,舅舅當時還在另一家醫院ICU昏迷著,如果知道這個結果會怎麼樣?他們能做的就是幫他籌錢看病,等待著結果。
一天天的等待,每天都期待著有好消息。可是每次醫生出來說的都是同一句話,「沒有呼吸,沒有脈搏,全靠呼吸機維持」。
年猛在ICU住了5天以後,醫生說,「情況不容樂觀,沒有一點好轉的跡象。繼續治療,無疑是往大海裡扔錢。」
雖然知道沒希望,可是還是不想放棄。又繼續治療了兩天之後,醫生又找談話了,同樣的話——沒希望了。
人已無法醫治,只能放棄。可真正要放棄的時候,卻是很難做決定的。
寂靜的空氣中傳出來一句聲音:「醫生,雖然我不識字,沒有文化,可是我看過電視,知道有器官捐獻這一說,既然人沒了,火化以後還是一把灰,那不如就讓我兒子死之後做一件好事吧,既然我家沒了兒子,那就讓他有用的器官去救一下別的家庭吧,讓別的家裡有兒子吧。」
讓3個人的生命得到延續
這些話,張向科怎麼也沒想到會從沒有文化、只知道洗衣做飯的妗子嘴裡說出來。
「『我兒子沒了,讓別的家有兒子吧』這句話,是往後幾天我妗子一直重複的一句話。我覺得那幾天我妗子神經了,一直重複地說。」張向科說,可是轉念一想,誰又能冷靜呢?畢竟是自己家孩子沒了。
2020年10月11日8時許,年猛走完了他的一生,他的肝臟和兩個腎臟捐獻了,用在了需要它的人身上,他的生命在別人的身體裡得到延續。
「醫生說能救活3個人。」張向科說。
2020年鄭州市已完成逝世後器官捐獻158例
會上,表彰了鄭州市2020年人體器官捐獻工作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並向鄭州市2020年人體器官捐獻者家庭發放了「紅十字生命接力」人道慰問金。
人體器官移植受者代表姬會超在發言中表示,對於捐贈器官受者而言,就像在漆黑的夜晚突然看到噴薄而出的太陽,在命運的盡頭看到了生的希望!一定好好珍惜重生的生命,好好生活。
姬會超決定身體力行地傳遞這份溫暖,為此,他加入了志願者隊伍,義務宣傳器官捐獻,還申請成為器官捐獻者。
鄭州市紅十字會相關負責人表示,鄭州市自2011年開展人體器官捐獻工作以來,截至目前,已累計完成逝世後器官捐獻895人,挽救了2700餘名器官衰竭患者的生命,實現眼角膜捐獻138對,使276名眼疾患者重見光明,連續5年保持全省第一的領先態勢,年捐獻量佔全省50%以上。截至11月底,2020年鄭州市已完成逝世後器官捐獻15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