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經營網
原標題:「全球買」買什麼?
本報記者 李正豪 上海報導
儘管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以下簡稱「進博會」)至今只舉辦到第二屆,但已經成為全球商品在中國首發的重要平臺。
本屆進博會新增設「展示發布平臺」。《中國經營報》記者了解到,從11月6日上午9﹕30三星摺疊屏手機Galaxy Fold首個登臺亮相開始,該平臺以30分鐘一個的速度,到11月10日中午12﹕00共展示53個全球品牌的商品。
伴隨這些展示,更加引人注目的是海外品牌對中國的最新承諾。比如,三星電子大中華區總裁權貴賢對記者說:「我們會持續不斷地將更先進的5G技術和產品帶到中國。」博士熱力亞太區總裁鄭大智也對記者表示,該公司致力於將最新、最先進的產品帶到中國。
國內採購方的思路也發生一些微妙的變化。比如,中石油董事長王宜林明確表示:「我們正在從關注價格降低的戰術性集中採購,向更加關注採購項目全生命周期總成本降低、以戰略供應商管理為主線的戰略性集中採購轉變。」
中化集團董事長和中國化工董事長寧高寧介紹,「兩化」在今年進博會以採購高端化學品、高品質原油以及國內資源匱乏的鉀肥、硫磺等產品為主。
相當明顯的趨勢就是,通過兩屆進博會的舉辦,供需雙方的出發點和訴求點已經在新產品、新技術、高性價比等方面合流,並將在今後每年的進博會中深化。
採購熱門
從官方數據來看,去年首屆進博會,中國人買了什麼、買了多少都是非常清楚的。
在商務部前不久舉行的第二屆進博會中外媒體吹風會上,商務部部長助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組委會辦公室副主任任洪斌介紹,過去一年,舉辦進博會對貿易和投資的促進作用已經逐步顯現。
一方面首屆進博會按照一年計的累計意向成交金額為578.3億美元。目前從初步摸底情況來看,過去一年大部分交易團的合同完成率都已超過90%,其中部分交易團還追加了訂單。隨著合同不斷被執行,參展商、採購商和消費者都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另外,從投資角度來看,共計有137家首屆進博會的參展商,過去一年在上海浦東新區設立了分支機構。還有國內一大批企業通過引進參展商的技術和設備,提升了自身的競爭優勢。
記者獲得的會展報告顯示,去年首屆進博會現場意向成交金額中,醫療器械排名第一(40.9億美元)、乳製品排名第二(31億美元)、信息通信技術設備排名第三(26.7億美元)、肉製品排名第四(18.5億美元)、工業自動化與機器人排名第五(12.7億美元)、材料加工及成型設備排名第六(12.5億美元)。
這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進博會的供需特點。因為聯合國Comtrade相關數據顯示,就常年進口而言,集成電路、原油、鐵礦、汽車、石油天然氣才是中國進口最多的五大產品。
溢出效應
統計數據和研究報告都是相對冰冷的,但關於貿易的溫暖故事卻實實在在充斥在上海國家會展中心33萬平方米展館的每一個角落。
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上海事務所是參展日本企業的重要組織機構,該所所長小慄道明操著十分標準的普通話告訴記者,今年8月份他在甘肅旅遊的時候,竟然在中國大西北一座小城市的超市裡面看到了日本大米,而這款大米就是去年首屆進博會的參展品牌。
這就是進博會的平臺作用。小慄道明還介紹,去年首屆進博會,日本參展商成交額為58億日元(約合人民幣3.76億元),雖然看上去數據不大,但對參展的中小企業來說,已經是相當不錯的成績。
同時,根據去年的參展經驗,日本的大米、清酒、休閒零食在中國都很受歡迎。於是,今年日本參展商規模擴大了,達到158家,主要分布在「食品及農產品」「醫療器械及醫藥保障」兩大部分。其中,108家是與食品或者農產品有關的,當中又包含7家大米廠商、18家點心和零食公司以及29家以日本酒為主的企業。
相關資料顯示,除了被禁止進口到中國的10個縣之外,日本其他地方都有企業參與本屆進博會。
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比如德國是首屆進博會的12個主賓國之一,德國參展商去年還貢獻了首屆進博會最大最重的展品——金牛座龍門銑。德國工商大會上海代表處相關人士告訴記者,在去年基礎上,今年德國參展企業數量增至205家,這充分表明去年首屆進博會已經為德國企業提供了良好的平臺。
據記者了解,去年進博會以後多家德國企業加大了在中國的投資。比如全球排名前十的德國半導體公司——英飛凌,在第二屆進博會開幕前一天(11月4日),將其大中華區總部遷到了去年4月揭幕、今年1月「開島」的上海張江「人工智慧島」。也就是說,英飛凌是前述去年以來在浦東新區設立分支機構的137家參展商之一。
而德國市值最大、全球市值前三的軟體巨頭SAP(中文名思愛普)中國區總經理李強則告訴記者:「過去我們只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開設分支機構,今年初我們推出『中國加速計劃』,準備建立覆蓋全國的分支機構。目前已經新開設濟南、成都、武漢三家分公司,還在調研分析在南京、西安、重慶、鄭州等城市開設分支機構的可行性。」當美國Oracle在中國裁員、並收縮戰線之際,德國SAP在中國的大舉擴張顯得尤為引人注目。
為顯示面板、半導體等行業提供原材料的德國默克集團高性能材料業務CEO畢康明也告訴記者,該公司計劃本月在廣州增開新的創新中心,因為該公司去年在上海開設的創新中心,已經成為中國OLED柔性顯示屏創新產品的孵化中心。
前述受訪德國企業博世、英飛凌、SAP、默克都已經連續兩年參與進博會,並且因為進博會與中國合作夥伴產生了更多、更緊密的合作關係,同時也對深耕中國市場產生更強的信心。
多重意義
「我國商品供應仍存在一定的不均衡,所以很多人去國外買進口商品,這種需求是客觀存在的。」上海社科院世界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徐明棋告訴記者,擴大開放引進更多進口商品,可以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當前人們去國外買東西,主要是買熟悉的品牌,視野比較狹窄,其實國外有很多質量很好的區域性品牌,但知名度不是很高,通過進博會的平臺可以讓中國老百姓更好地了解它們。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趙萍也認為,擴大進口對於推動消費升級意義重大,一方面有些國家的特色商品很多是無法替代的,隨著這些商品進入國內,將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的現實需求,也將補齊在消費升級過程中有些商品國內暫時無法供給的短板,另一方面擴大進口也可以有效引導消費回流,把消費留在國內。
不僅對老百姓、對消費者有現實意義,擴大進口對推動國內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也有積極意義。徐明棋表示:「進口高技術、高質量產品,對推動國內經濟轉型升級是有好處的,一方面國內企業可以學習國外企業的一些先進理念和好的做法,推動自身轉型升級,另一方面進口商品進來以後,國內企業將面臨更大競爭壓力,促使它們想方設法提高產品質量。」
趙萍也認為,擴大進口可以倒逼我國產業結構升級,推動國內企業在與更多國外企業同臺競技的過程中不斷提升產品品質與企業形象,增強國內企業的供給能力,甚至推動貿易稅收制度改革。
徐明棋還指出,長期來看擴大進口必然導致中國貿易順差縮小,這是用實際行動去回應國際上對於中國貿易順差規模過大的批評,對促進我國貿易結構轉型也有促進作用。
從更高層面來說,「十九大」提出新時代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六大任務,其中之一就是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而進博會就是一個重要抓手,切切實實地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國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程度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