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證券日報
本報記者 李喬宇
「心跳是人體最糟糕的過程。為了更好,請確保刀能夠捅進你的心臟。」2019年的一天,當一位年輕的護理人員試圖藉助家中某智能音箱查詢一些關於心臟的問題時,她得到了這樣的答案。另有報導稱,某智能音箱會拒絕執行用戶指令,會在深夜莫名其妙地笑起來,會突然播報附近墓地的位置……
詭異的段子外,AI也一度被調侃為「人工智障」、被質疑搶走人們的工作、被斥責竊取人們的隱私……但這絕非AI的全貌。AI能否向善,終究取決於使用它的人。
一個周三的下午,在中科院殘聯職業康復中心的一間會議室裡,與會嘉賓正在熱切地討論著AI在扶老助殘領域所有可能出現的新的舉措。「盲人高空避障眼鏡」「圖像輔助閱讀項目」「老人防摔倒預警」吸引了與會來賓的目光,並引發熱烈討論。
踐行AI向善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殘障人士總數高達8500萬,約佔總人口的6%。與此同時,中國發展基金會發布的報告預測,到2050年中國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將達3.8億,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將接近5億,老齡化問題日益嚴峻。運用科技手段為老助殘已是大勢所趨。
上述會議中,曠視科技團隊針對視障人士推出了「盲人高空避障眼鏡」「圖像輔助閱讀項目」兩項視覺輔助產品樣本,通過將AI技術嵌入硬體和軟體,分別能切實解決盲人在出行中難以躲避高空障礙的問題,以及滿足盲人在生活中獲取圖片信息、分享圖片喜悅的需求。
談及「盲人高空避障眼鏡」的設計過程,曠視研究院資深架構師張帆告訴《證券日報》記者,這款產品樣本的設計初衷是為了幫助盲人父母藉助雙目攝像頭去認出自己的孩子,並識別孩子的所在位置。
「產品樣本第一版做出來後,曠視的同事帶我們和盲人朋友一塊訪談。我們更進一步了解到他們的真實需求。盲人朋友告訴我們,其實接小朋友不是他們真正的痛點。」張帆回憶起,「那麼他們真正的痛點在哪裡?比方說他們出去的時候,對於一些高於胳膊所能觸及的障礙物,往往無法感知,這些障礙物如果撞上是非常危險甚至致命的。他們問我們,能不能幫他們開發這樣的產品,幫助他們檢測這個區域的障礙物,就有了我們今天展示的這款產品樣本」。
「我很高興年輕人自發地發揮他們的創造力,去做這個產品。」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殘聯評鑑委副監事長楊佳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她告訴記者,作為盲人學者,她曾在曠視科技視覺輔助產品設計期間,就高空障礙、眼鏡重量等問題提出建議。她鼓勵工程師們多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在產品設計時要考慮應用環節的多重因素,真正解決使用者的痛點。
在「助老」方面,曠視科技從關愛空巢老人出發,針對居家環境和公共場所分別推出了「老人日常看護」和「老人防摔倒預警」產品樣本,既能讓遠在異地工作的子女加強與老人的情感交流、關注老人的日常起居與護理,也能讓老人身邊的看護者及時發現老人生活中的危險,第一時間進行救助。
「『AI向善、科技賦能』是通用概念,這些科技產品不能僅局限於支持弱勢群體,應該要服務所有有需要的人。」楊佳建議道。
推動產品落地
張帆同時對記者坦言,目前展示的「盲人高空避障眼鏡」還只是樣品,產品成熟還沒有時間表。一個產品從實驗品到實現商用,再到得以大規模推廣,還有較長的路要走。
但這次會議也給了張帆新的思路。「作為技術人員,我們有時候不會刻意去考慮這個產品的成本,但在今天的座談會上,我們知道了確實要考慮不同群體的經濟實力。同時實驗室的想法和用戶的真實需求可能相差十萬八千裡。」張帆具體指出,「當我們的同事在實驗室裡模仿盲人去體驗產品樣本的時候,就覺得使用體驗很好。但當真的為盲人群體佩戴上的時候,光線的變化以及使用者走路速度的不同都會影響產品使用體驗」。
張帆告訴記者,未來將要對這款產品進行持續的改進,希望能夠找到更好的硬體,減少它的功耗,提高它的使用效果,延長它的探測距離。在軟體層面,也希望能讓這款產品變得更加智能。「曠視有很多很多的算法,需要我們逐步去挖掘」。
曠視研究院資深架構師張帆
「我們是一家做計算機視覺的公司。所以我們平時一直在想,我們的技術能夠幫助到哪些人,是不是能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平等,而不是說讓一些人受到新的不平等。」。張帆告訴《證券日報》記者,「所以我們首先想到盲人群體,他可能先天或者後天都沒有視力了,能不能讓我們的算法,讓機器真正地幫助人把這個世界看得更好。我們曠視科技在AI向善這塊,不僅僅是有理念的,而且我們真的是在一步一步地朝這個方向努力」。
(編輯 張偉 喬川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