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一張「白雪皚皚的房間」圖片在微博上流傳:據說是有位家住挪威斯瓦爾巴群島的網友,某日出門時忘記關上書房的窗子,於是當他回家時,發現房間變成了這樣……
小寒已過,大寒將至,三九嚴冬裡,冰雪與降溫成為隨處可見的詞。在有人類居住的最冷定居點奧伊米亞康,小學生們頂著零下50度的嚴寒依然要出門上學。
閱讀這類新聞的瞬間,似乎全球變暖從未發生。但事實當然並非如此——最近這段時間,古生物學家們忙得不亦樂乎:因為西伯利亞凍土的大片解凍,許多幾萬年前的遠古動物屍體正陸續重見天日。
就在不久前,在北極圈內的雅庫特地區,一具幾乎完好無損的披毛犀屍體被發現,它在冰中保存了約5萬年,濃密的紅棕色毛髮、四肢和大部分內部器官(包括腸道)俱全。
與此同時,一個面貌不同以往的「新北極」也正在誕生。
可能是世界上最完整的長毛犀牛
人們把猛獁叫做「長毛象」,這個名字及其龐大多毛的身軀,從很早開始就非常出名了。
與長毛象相比,同樣長著濃密毛髮並生活在遠古的披毛犀(也就是長毛犀牛),知名度就低了很多。
披毛犀生活在更新世時期(約從258萬年前到17000年前),更新世又稱「冰川世」,因為這個時期地球上的氣候發生劇烈變化,寒冷的冰期和溫暖的間冰期多次交替。
在歐亞大陸北部,尤其在如今的西伯利亞,披毛犀的分布最為普遍。它們的體型與現存的白犀牛基本相同,體重可達5噸,身上覆蓋著濃密的褐色毛髮。披毛犀有兩根相對扁平的角,比現存犀牛的角要更細,它們可以用角掃除積雪,清理結霜的綠色植物簇以便食用。
值得一提的是:更新世晚期,距今約2萬年前,現代人類的祖先智人經白令海峽進入美洲——最新理論認為,人類帶到美洲大陸的疾病導致猛獁等大型哺乳動物滅亡,而人類獵手也可能使這一過程加速。
但這具最新發現的披毛犀屍體應該與人類行為無關——屍體完好無損,在凍土中保存了數萬年。毛髮、四肢和大部分內部器官(包括腸道)俱全。這是地處北極圈的西伯利亞雅庫特地區保存最完好的、也可能是世界上迄今發現的最完整的長毛犀牛。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地理學教授傑米·伍德沃德在2020年12月底為此發布了推文,寫道:「又一個滅絕的冰河時代動物從永久凍土中挖出。」伍德沃德認為,由於氣候變化導致西伯利亞北極地區迎來了有紀錄以來最溫暖的夏季,越來越多被冰封的冰河時期生物得以重見天日。
一個沒有冰雪、地貌改變的「新北極」
隨著西伯利亞凍土層的融化,科學家不斷發現凍土層下一些史前動物的殘骸。近年來已經找到了一頭狼、兩隻洞獅幼崽、一頭野牛、一匹野馬,一隻幼披毛犀和有史以來最完整的猛獁象。再加上這頭有史以來最完整的披毛犀,可謂碩果纍纍。
對於考古學科來說,這些發現誠然提供了更多寶貴的研究素材,但這一系列發現背後的氣候劇變,卻更令人擔憂。據《科學美國人》雜誌報導: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北緯60°以北的年平均地面氣溫,至少達到了自1900年以來的第二高紀錄。目前,北極地區的氣溫上升速度至少是全球平均水平的兩倍。
氣溫持續上升,冰在融化,雪在消失,北極地區脆弱的生態系統正在迅速演變。北極早已不是幾十年前的那個北極,甚至已經有人提出:一個「新北極」正在誕生。
要知道,北極是全球氣候的「領頭羊」。因此,隨著地球由於人類排放的溫室氣體而升溫,北極會首當其衝受到影響。一個沒有冰雪、地貌改變的「新北極」,很可能會在本世紀成為現實。
北極正朝著更「綠色」的方向發展
2019年,俄羅斯的監測衛星便發現:位於北極的新地群島區域出現了一個新島嶼。這座新島嶼的高度可以達到20米。相關研究人員分析,北極新島嶼的出現與冰橋的坍塌有關,隨著這些堅冰的消失,新的北極島嶼也隨之顯現。
此外,自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衛星一直跟蹤著苔原的植被或北極的「綠色度」,這是北極氣候變化的重要信號。報告發現,從完整的衛星記錄來看,北極總體正朝著更「綠色」的方向發展,因為溫度升高使冰凍的苔原融化,灌木和其他植物物種在過去無法生根的地方生長。
由於北極正在變得「面目全非」,上文提到的「新北極」一詞也越來越頻繁地出現。除地理面貌改變外,最新研究證實:一個新的北極氣候系統也在形成中。「新北極」將變得更溫暖、更多雨、冰層面積更少。過去常見的動物可能會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新遷入的物種。人類利用海冰狩獵和捕魚的機會也可能會減少。
儘管這項研究為全球氣候的未來提供了一幅令人沮喪的圖景,但這並非不可避免。其他研究表明,世界各國如若在未來幾十年大幅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將可能會放緩或阻止某些氣候變化。
(綜合/笑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