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布倫特原油價格的低點是31.74美元,較上周收盤45.76美元跌去超過30%,這般崩盤的速度,是史上最大的跌幅,自進入21世紀以來,紐約原油的最大跌幅也就是10%多點,與這次下跌完全不可比擬。
毫無疑問,新冠肺炎已在全球蔓延開來,有100餘個國家和地區超過10萬人感染,導致全球對世界經濟不景氣的認知加劇。
在此背景下,沙特選擇打石油價格戰,大幅下調油價,降低售往歐洲、遠東和美國等國外市場的原油價格,引發全球石油市場的暴跌風暴,布倫特油價一度大跌逾31%,WTI原油則大跌超過27%。
沙特打石油價格戰,可謂時機把握得相當精準,對全球的金融市場,不亞於核彈級的打擊,美國三大股指哀鴻遍野,其中道瓊工業指數下跌7.79%,跌幅超過2千點,創下史上最大單日跌幅,歐洲和亞太股市也是一地雞毛。
石油價格下跌,貌似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的談判破裂,俄羅斯不願降低調整石油產量,於是,沙特就近似自殘的行為打響石油價格戰,對於網絡上那些認為沙特獲得了美國支持,通過降低石油價格,進而打壓伊朗、俄羅斯的文章,本文作者有不同的看法。
其實,沙特的這番動作,除了有俄羅斯的因素以外,針對的恰恰就是美國,美國才是靶標,頁巖油資源量,美國佔全球總量70%以上,其中可採儲量為700-1500億噸,在2015年時,取代沙特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產國,2019年已經日產石油超過了1200萬桶,美國擁有了平抑全球油價的能力。
相比沙特石油開採的成本低於10美元,俄羅斯高加索和裏海開採成本約20美元,遠東和西伯利亞則開採成本30美元,美國的頁巖油開採成本則在42美元(網絡上也有50美元一說),在全球經濟下行給原油帶來壓力的背景下,打壓美國的頁巖油、頁巖氣產業鏈,符合包括沙特等OPEC成員國和俄羅斯在內的共同利益。
為了打壓沙特的氣勢,俄羅斯表示將在二季度開始增產,能夠承受石油價格維持在25-30美元/桶的水平,俄央行的國際儲備約為5630億美元,俄足以應付至少6-10年的「石油衝擊」。
在油氣出口方面,俄羅斯是有相對穩定的收入的,對歐盟、對華的石油和天然氣輸出都是穩定的,加上每年的軍貿大單,打價格戰俄羅斯其實比沙特能扛,這是俄羅斯與沙特博弈的底氣之所在。
沙特本希望俄羅斯調低石油產量,為油價未來下跌的預期做出穩定貢獻,但俄羅斯卻不同意,擔心油價穩不住,關鍵俄羅斯需要錢,減產即意味著減少收入,沙特則乾脆「破罐子破摔」大家一起摔。
沙特這波騷操作,俄羅斯被動應戰,聯手打壓油價,目標實際上一致,打壓美國的頁巖油,沙特和俄羅斯的較量,既是彼此之間的博弈,更是聯手「絞殺」美國。
本身準備的石油價格戰,「飛彈」瞄準的是俄羅斯,但顯然俄羅斯早就先知先覺地在準備開戰了,沙特射出的石油價格戰的「飛彈」,反而讓美國率先躺彈,可謂遍體鱗傷,成了沙特發動石油價格戰,受損失最為慘重的國家。
3月9日,一天時間,美國僅股市下跌,就瞬間蒸發了數萬億美元的財富;財大氣粗的美國石油財團,更是苦不堪言,如果石油價格跌到30美元一桶,恐怕就要倒背錢筒,都要喝西北風了,在頁巖油開採上的投資都收不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