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骨骼中的DNA和骨細胞

2021-02-12 創造科學

1. Schweitzer, M.H. et al., Heme compounds in dinosaur trabecular bone, PNAS 94:6291–6296, June 1997. See also Wieland, C., Sensational dinosaur blood report! Creation 19(4):42–43, 1997; creation.com/ dino_blood. 

2. Nielsen-Marsh, C., Biomolecules in fossil remains: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endurance, The Biochemist, pp. 12–14, June 2002. See also Doyle, S., The real 『Jurassic Park』? Creation 30(3):12–15, 2008; creation.com/real-jurassic-park and Thomas, B., Original animal protein in fossils, Creation 35(1):14–16, 2013.

3. Schweitzer, M., Nova Science Now, May 2009, cross.tv/21726. See also Wieland, C. And Sarfati, J., Dino proteins and blood vessels: are they a big deal? creation.com/dino-proteins, 9 May 2009.

4. Schweitzer, M.H., et al., Analyses of soft tissue from Tyrannosaurus rex suggest the presence of protein, Science 316(5822):277–280, 2007. 

5. Schweitzer, cited in Science 307:1852, 25 March 2005.

6. Kaye, T.G. et al., Dinosaurian soft tissues interpreted as bacterial biofilms, PLoS ONE 3(7):e2808, 2008 | doi:10.1371/journal.pone.0002808.

7. Researchers debate: Is it preserved dinosaur tissue, or bacterial slime? blogs.discovermagazine.com, 30 July 2008.

8. Wieland, C., Doubting doubts about the Squishosaur, creation.com/squishosaur-doubts, 2 August 2008. 

9. Yeoman, B., Schweitzer’s dangerous discovery, Discover 27(4):37–41, 77, April 2006. See also Catchpoole, D. and Sarfati, J., Schweitzer’s Dangerous Discovery , creation.com/schweit, 19 July 2006.

10. Classification code—Museum of the Rockies.

11. Schweitzer, M. H. et al. Molecular analyses of dinosaur osteocytes support the presence of endogenous molecules, Bone, 17 October 2012 | doi:10.1016/j.bone.2012.10.010. See also Thomas, B., Did scientists find T. Rex DNA? icr.org/article/7093/, 7 November 2012.

12. Wieland, C., Bridges and bones, girders and groans, Creation 12(2):20–24, 1990; creation.com/bones.

13. Sarfati, J., Bone building: perfect protein, J. Creation 18(1):11–12, 2004; creation.com/bone.

14. Embery G., Milner A.C., Waddington R.J., Hall R.C., Langley M.S., Milan A.M., Identification of proteinaceous material in the bone of the dinosaur Iguanodon, Connect Tissue Res. 44 Suppl 1:41–6, 2003. The abstract says: 「an early eluting fraction was immunoreactive with an antibody against osteocalcin.」

15. 從雞發展出來的抗體存留在恐龍PHEX中,但是鱷魚的卻沒有。史懷哲一直用她的數據證明恐龍到鳥的觀點,但是對早期聲明的回應,參見Menton, D., Ostrich-osaurus discovery?

16. creation.com/ostrich-dino, 28 March 2005. See also Sarfati., J., Bird breathing anatomy breaks dino-to-bird dogma, creation.com/dino-thigh, 16 June 2009.

17. Compare Sarfati, J., Origin of life: the polymerization problem, J. Creation 12(3):281–284, 1998; creation.com/polymer.

18. Newly discovered DNA repair mechanism, Science News, sciencedaily.com, 5 October 2010; see also Sarfati, J., New DNA repair enzyme discovered, creation.com/DNA-repair-enzyme, 13 January 2010.

19. Allentoft, M.E. et al., The half-life of DNA in bone: measuring decay kinetics in 158 dated fossils, Proc. Royal Society B 279(1748):4724-4733,7 December 2012 | doi:10.1098/rspb.2012.1745.

20. 4′,6-diamidino-2-phenylindole, a fluorescent stain.

21. Segal, E. et al., A genomic code for nucleosome positioning, Nature 442(7104):772–778, 17 August 2006; DOI: 10.1038/nature04979. See also White, D., The Genetic Puppeteer, Creation 30(2):42–44, 2008; creation.com/puppet.

22. Schweitzer, M.H., Montana State University Museum of the Rockies; cited on p. 160 of Morell, V., Dino DNA: The hunt and the hype, Science 261(5118):160–162, 9 July 1993.

23. 圖片、封面:維基百科。

相關焦點

  • 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
    幹細胞能夠轉變成成骨細胞(osteoblast,OB),成骨細胞就是能夠生成骨的細胞。人體是一個複雜的平衡系統,還有一種破骨細胞(osteoclast,OC)和成骨細胞對抗,否則小孩子長個子豈不是要頂破天花板?破骨細胞也是由幹細胞分化來的,幹細胞的絕活就是各種「變」。成骨細胞負責生產加工新的骨質,破骨細胞負責把多餘的骨吃掉。破骨細胞和成骨細胞之間可以相互激活。
  • 碳纖維應用於恐龍骨骼修復
    您是否曾經在自然歷史博物館裡呆過,凝視著恐龍的骨骼?如果是這樣,您是否曾經考慮過該骨骼的骨骼是否真實?我們不希望破壞您的想像,但是很可能並非所有的骨頭都是真實的。實際上,有的骨架可能是由玻璃或碳纖維製成的。顯然,科學家只需要大約一半的恐龍骨骼原始骨骼即可創建完整的複製品。
  • 成骨細胞與破骨細胞是夥伴,還是敵人?!
    骨組織中存在成骨細胞(osteoblast,OB)和破骨細胞(osteoclast,OC)。
  • 首次在恐龍中診斷出惡性腫瘤,那麼早就有了嗎?
    也不要忘記點讚哦~親…』 主要腫瘤塊在骨的頂部,在3D重建中可以看到黃色。紅色灰色表示正常骨骼,紅色表示髓腔。 由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和麥克馬斯特大學領導的合作,首次在恐龍中發現和診斷了侵襲性惡性骨癌-骨肉瘤。
  • 廣安也有恐龍?當地疑似發現恐龍骨骼化石
    「近日在前鋒區河道改建工程的護坡坎上發現許多大小不一的動物骨骼化石,護坎高約6米左右,化石分布在護坎上中下巖層中,零散分布」,該網友還在帖文中發布了不少圖片和視頻。該網友在網帖中表示,「廣安目前還沒有出現過像這些多散亂的化石,從現場化石分布及埋藏情況來看,化石豐富,有單塊化石情況、也有兩塊、三塊和一個較為完整的動物骨骼化石在一起」。
  • 雞體內再現恐龍骨骼特徵,難道是「恐龍雞」嗎?
    此時這根腓骨變長,而且連接著腳踝,就像恐龍一樣智利科學家找到了一種再現恐龍特徵的方法。在一個「逆向演化」實驗中,研究者操縱雞的基因誘導生成了類似恐龍腿骨的結構。作為鳥類的祖先,恐龍下肢具有一根管狀的腓骨,一直延伸到腳踝處。經過漫長的演化,今天鳥類體內的這根腓骨已經退化變短,形態變得尖細。
  • 聊聊「骨骼」(九)破骨細胞
    這種多核組裝的破骨細胞也一樣,因為要在骨骼一個狹小局部區域內完成多項任務,比如離子轉運、蛋白質分泌、囊泡(含有溶解酶)運送等等,一個核根本處理不了。破骨細胞也是白細胞家族的,和血液中的巨噬細胞類似,具有吞噬作用。保羅•班德在他的《神的傑作:身體奧秘的發現之旅》中也盛讚「白細胞」,其中包括巨噬細胞。
  • 恐龍也患癌?至少有7700萬年了
    近日,來自加拿大的研究人員通過對一塊恐龍骨骼化石進行分析,首次發現了恐龍患有惡性骨肉瘤的證據,該項研究發表在The Lancet Oncology上,其題目為First case of osteosarcoma in a dinosaur: a multimodal diagnosis,中文翻譯為《首例恐龍骨肉瘤:一份多模式診斷報告》。
  • 吃上恐龍?!科學家在雞體內培育出恐龍骨骼!
    智利科學家找到了一種再現恐龍特徵的方法。在一個「逆向演化」實驗中,研究者操縱雞的基因誘導生成了類似恐龍腿骨的結構。在一個「逆向演化」實驗中,研究者操縱雞的基因誘導生成了類似恐龍腿骨的結構。  作為鳥類的祖先,恐龍下肢具有一根管狀的腓骨,一直延伸到腳踝處。經過漫長的演化,今天鳥類體內的這根腓骨已經退化變短,形態變得尖細。腓骨是小腿中靠外的骨,鳥類的腓骨在演化中變得比旁邊的脛骨要短,並且不再與踝骨相連。
  • 基礎知識|骨骼的基本結構和構成成分是什麼?
    骨膜由兩部分構成,外層由膠原纖維緊密結合而成,富有血管、神經,有營養和感覺作用。內層也稱形成層,膠原纖維較粗,並含有成骨細胞,參與骨的生長和癒合。骨質:骨質分骨密質和骨松質兩種。骨密質質地堅硬緻密,耐壓性較大,布於骨的表層;骨松質呈海綿狀,布於骨的內部,能承受較大的重量。
  • 玻璃纖維複合材料還能應用於恐龍骨骼修復!
    您是否曾經在自然歷史博物館裡呆過,凝視著恐龍的骨骼?如果是這樣,您是否曾經考慮過該骨骼是否真實?我們不希望破壞您的想像,但是很可能並非所有的骨頭都是真實的。實際上,有的骨架可能是由玻璃或碳纖維製成的。顯然,科學家只需要大約一半的恐龍原始骨骼即可創建完整的複製品。此外,對於古生物學家來說,能復原一副特定骨骼的100%骨頭是極其罕見的。
  • 骨生物學進展:骨細胞Sema3A的自我調節有組織雌激素和對抗骨老化的作用
    缺乏Sema3A的骨細胞導致老年小鼠嚴重的骨質減少;3.  semaa激活的sGC-cGMP信號保護骨細胞免受凋亡;4.  人類血清SEMA3A水平隨年齡或絕經後下降。 骨細胞的存活是骨內環境穩定的關鍵。在絕經和衰老過程中骨細胞的存活會受到幹擾。
  • 恐龍前肢腕骨融合進化為適合鳥類飛行的骨骼
    圖中是異齒龍和腔骨龍的腕骨結構,其中彩色部分代表著進化成為鳥類豌豆骨的骨骼部分。騰訊科學訊 據國外媒體報導,當恐龍進化成為鳥類,它們筆直的腕骨將逐漸轉變為靈活的翅膀,這一骨骼變化過程歷經數百萬年才完成。但是科學家之前未曾揭曉其中的謎團。
  • 美國西部恐龍墳場:疑似數百具恐龍骨骼化石,這兒發生了什麼?
    主要的原因在於被當地的恐龍化石遺蹟所深深吸引,在前幾篇文章中,分別介紹了我們在恐龍蛋和恐龍足跡方面的探訪經歷。這次想給大家說說我們在納瓦霍族嚮導帶領下探訪一處巨大的恐龍化石「墳場」的感受。在納瓦霍族嚮導的引領下,我們駕車來到了一處用簡易路牌提示為「恐龍化石公園」的地方。那是一片數十平方公裡大小的侏羅紀紅巖高原地帶。
  • 俄開發出有效再生骨骼皮膚和神經組織的新型材料
    俄羅斯託木斯克工業大學科研人員,利用化學重氮處理壓電聚羥基丁酸酯支架表面以促進成骨細胞生長的技術,開發出一種可有效再生骨骼、皮膚和... 俄羅斯託木斯克工業大學科研人員,利用化學重氮處理壓電聚羥基丁酸酯支架表面以促進成骨細胞生長的技術,開發出一種可有效再生骨骼、皮膚和神經組織的新型材料。相關研究結果近日發表在《今日應用材料》雜誌上。所謂的壓電效應是某些材料將機械變形能轉化為表面電荷的能力。
  • 恐龍時代最致命7大物種 霸王龍:骨骼破碎機
    >霸王龍:骨骼破碎機霸王龍(tyrannosaurus rex)是一種非常致命的兇殘恐龍,它在恐龍世界中的「暴君行徑」是名不虛傳的。相關的證據來自於瑪君龍的牙齒,科學家在這種恐龍的牙齒化石中發現的殘留物與該物種骨骼十分符合。瑪君龍體長20英尺,0.7億年前漫步在馬達加斯達平原上,那個時期食物數量不多。相關的考古資料顯示瑪君龍時常以風化的「恐龍乾屍」為食,他們的獵食對象還包括食草性恐龍和自己的同胞物種。很可能嗜食同類在恐龍物種之間很常見,它們會以活著的同類為食。但目前相關的證據資料並不完全。
  • 覓食和逃跑的本能讓骨骼進化出了骨鈣素,抗衰老「鑰匙」或許藏在骨骼中
    「活骨骼」開闢研究新領域20世紀90年代初,年輕科學家熱拉爾·卡森蒂的一次偶然發現,改變了人們對骨骼及其在身體中所扮演的角色認識。骨鈣素是骨骼中最豐富的蛋白質之一。當時,卡森蒂懷疑骨鈣素在骨骼重塑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骨骼會不斷地新陳代謝並積極生長,這使我們能夠在兒童和青少年時期快速成長,也能夠從骨折等損傷中復原。
  • 科學界難題:我們能像《侏羅紀公園》那樣從琥珀中克隆出恐龍嗎?
    在感嘆電影技術力的同時,有個問題也引起人們的注意:如果找到完整的恐龍DNA,我們能否像《侏羅紀公園》那樣從琥珀中克隆出恐龍嗎? 在我們的印象中,克隆技術是很神奇很萬能的,只要能夠拿到目標DNA就能克隆的生命體,比如伊恩·維爾穆特爵士和他創造的克隆羊多莉就算最佳例子!
  • 新發現,甘肅永靖再現恐龍骨骼化石
    記者從11月5日在甘肅省永靖縣舉行的「黃河化石論壇」上獲悉:甘肅省恐龍化石研究又取得新進展,在永靖縣關山鄉紅樓村發現恐龍骨骼化石。
  • 細胞鬆弛素D可以促進幹細胞向骨骼細胞分化
    不過,儘管我們實驗的目的不在於此,這一新的發現對於局部的骨骼再生具有積極的意義」。該文章的作者,來自北卡醫學院的教授Janet Rubin說到。Rubin等人利用細胞鬆弛素D(一類黴菌中的天然代謝產物)調節間葉幹細胞基因的表達,從而將其向成骨細胞方向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