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脫歐是把腦子也留在歐盟了麼?群體免疫,是物競天擇還是優勝劣汰

2021-01-12 騰訊網

導讀:

「這都21世紀了,英國你不主動防疫,居然還用群體免疫策略......看來詹森是可能覺得英國人口實在是太多了吧。」

2020年3月13日,英國政府首席科學顧問派屈克·瓦蘭斯表示,將需要大約60%的英國人口感染新冠病毒以獲得「群體免疫力」。

上面這段話便是我們今天文章的主題:群體免疫,這一個在以前我們都不怎麼熟悉的詞語,在這兩天卻是直接走紅網絡,究其原因便是英國政府首席科學顧問的這段話。

近期新冠疫情可以說是席捲全球,基本每個國家都對新冠疫情做出了或大或小的主動防疫策略,但英國等國家卻顯得有些特立獨行,例如英國政府並沒有關閉學校、餐廳、劇院等公共場所,同時也不阻止人們的大規模聚集活動,這種幾乎一切如常的防疫措施倒是讓世界人民真正漲了見識。

究其根本,英國目前所使用的防疫策略是一種相對被動的防疫策略,根據派屈克·瓦蘭斯在採訪視頻中的說法,英國政府目前的所作所為是為了儘可能推遲疫情爆發的高峰期,同時也能將有限的醫療資源更好的用於高危人群的救治當中(英國政府要求感染了新冠病毒的輕症患者或有一定輕度症狀的疑似患者都需在家中自我隔離)。

針對這些說法,客觀來講維一還是能夠理解的,但理解卻不代表認同,接著派屈克·瓦蘭斯又表示了防止疫情最好的辦法並不是全面的封鎖,因為所有過往的流行性疾病歷史都表明了當封鎖解開之時,它們一定還會捲土重來,因此防疫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儘可能多的人都感染上輕度新冠病毒,藉此產生自我免疫,那麼當感染的人數到達一定基數之時,新冠病毒的傳染鏈便會自動消失,這也就意味著對新冠病毒的抑制產生了成效。

而當主持人問到具體需要多少人感染新冠病毒才能達到群體免疫這個效果時,派屈克·瓦蘭斯表示需要至少60%的英國人感染病毒才能獲得這個群體免疫的預期效果。

英國目前的人口大致在6600萬人左右,按照60%來算就會有將近4000萬人需要感染新冠病毒,而維一簡單預估了一下,眼下咱們國家有約8.1萬人感染,3100餘人死亡,死亡率接近4%,套用這個死亡率來預估,英國便可能在此次疫情中將有160萬人死亡...而且採訪視頻中派屈克·瓦蘭斯似乎也默認了這種預估情況的發生可能性。

讀到這裡估計不少朋友都會想,這得是有多大的心才敢實行這樣的政策啊。而派屈克·瓦蘭斯作為英國政府的首席科學顧問,其言論也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英國政府的態度,當然英國政府目前所實行的政策確實也和他所表達的觀念一致。

那麼回過頭來我們再說說群體免疫這個策略到底是來自於哪起源於什麼時候的?

點擊播放 GIF 0.0M

群體免疫策略的簡要解釋

其實早在300多年前,當天花病毒還在肆虐全球的時候(天花病毒有多厲害相信大家也都有所聽聞,康熙他爹順治皇帝就是死於這個疾病),群體免疫這個策略便有被使用過,當然這裡就要說到天花病毒的免疫療法了。

天花病毒是痘病毒的一種,人被感染後無特效藥可以醫治,只能通過自身抵抗力來與病毒作鬥爭。如果被感染者有幸能夠痊癒,那麼他將獲得對天花病毒的終身免疫力。因此,歐洲人在經過了漫長的摸索後也逐漸總結出了對抗天花的經驗與方法。

這個方法就是藉助接種天花病毒來讓人們產生對病毒的免疫力,一般人在接種天花病毒後的症狀都會比較輕微,而接種者痊癒後就能獲得對天花病毒的終身免疫(是不是感覺和剛剛怕特裡克·瓦蘭斯所講的群體免疫策略很相似?)。但接種天花病毒也並非是完全沒有風險的,據資料顯示,接種天花病毒後的死亡率大概在0.1%-1%之間(是不是又和剛剛派屈克·瓦蘭斯講到的內容很相似),這也就意味著如果你的運氣不太好,那麼在接種後被天花病毒給收割掉也是有可能的。

直到十八世紀末,英國醫生愛德華·琴納發現奶牛身上的牛痘病毒與引起人類天花病的天花病毒具有相同抗原性質,而人在接種牛痘後只會產生輕微不良反應,之後便能對天花病毒產生免疫力,這與過去的接種天花相比幾乎不存在任何風險,所以自那以後天花病毒接種也就漸漸走入了歷史的長河之中(愛德華·琴納被譽為免疫學之父)。

通過以上的介紹,相信朋友們對群體免疫策略應該有了更深的了解。與目前疫情下的大環境有所區別的是,在300年前接種天花病毒乃是不得已之舉,但在眼下世界很多國家都已經成功表明對抗新冠病毒一定是存在更好的主動防疫策略的,但在這種情況下英國政府卻依然堅持群體免疫這種被動防疫的政策,維一對此很是不解。

客觀說,群體免疫就有些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味道,如果一個國家在疫情還沒有全面爆發的時候,就已經抱著這樣的防疫策略來對抗疫情,相信這個國家的人民也是比較不幸的,怪不得世衛組織也在不斷呼籲個別國家不要對抗擊疫情自暴自棄。

英國目前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民開始呼籲政府應該採取更加主動的防疫策略,希望後續事態會有更好的轉變,今天的文章就到這裡,我們下期再見!

本文由惟精維一原創,歡迎轉發!同時您的支持和關注是我前進最大的動力,如果您覺得文章寫的還不錯,請點個關注吧,萬分感謝!

微信公眾號:惟精維一

相關焦點

  • 儘管非常費勁,英國為什麼還是堅持要脫歐?原創
    不過,北愛爾蘭與英國在宗教上相近,始終沒有獨立或與天主教國家愛爾蘭合併。圖片來源:Wikipedia即使這樣,英國還是堅持脫歐,這是因為,英國仍認為脫離歐盟是利大於弊的。這又怎麼解釋呢?的確,相對於一個國家來說,也許GDP數字能夠很大程度上代表國家是向好還是向壞發展。但對於國民來說,一個國家的好壞,是以自己的利弊得失來衡量的。
  • 英國脫歐觀感
    英國和愛爾蘭都已於1973年加入歐盟(當時叫「歐洲經濟共同體」),也就不需要邊境關卡。梅姨和歐盟籤訂的協議在英國議會通不過,關鍵就是卡在北愛邊境問題上。除了內部各個聯合起來的「國家」外,英國內部還可以一分為二:倫敦以及其他非倫敦區。脫歐公投結果,只有倫敦和蘇格蘭是壓倒性地要留歐,其他地方都是要脫歐或者基本上一半對一半。英國要脫歐有著歷史地理原因。
  • 英國脫歐公投開票讀秒 歐洲一體化「夢斷」?
    但到了周四,英國康雷斯市場調查公司(Comres)的民調顯示「留歐派」獲得更多支持。對於歐盟而言,此次公投意味著什麼?公投結果是否會引發連鎖效應?在經貿方面,英國本國的中小企業在勞動法的內容上受到一些限制,例如加班等。時間長了,會給中小企業帶來負面影響。現在全球經濟不景氣,英國經濟也受到衝擊,就業問題、中小企業問題等成為誘因,讓「脫歐」的聲音漸漸大了起來。從目前的狀態看,還是留在歐盟比較好。站在世界經濟的角度看,目前整個歐洲和幾大經濟圈都在為經濟復興而努力,這次英國想要脫離歐盟是站在它自己的角度出發。
  • 愛爾蘭外長:歐盟不會落入英國的「脫歐」談判陷阱
    近日,英國脫歐談判進入了英國外交大臣多米尼克·拉布所說的實質性談判的「最後一周」。不過,歐盟多國高官表示,英歐雙方就達成英國「脫歐」協議仍存在重大分歧,並強調歐盟不會落入英國的「談判陷阱」。據英國《衛報》11月30日報導,愛爾蘭外交部長西蒙·柯文尼(Simon Coveney)表示,雖然各方達成「脫歐」協議的動機很大,但是仍有關鍵問題尚未解決。他強調,「英國脫歐的真相」正通過種種現實挑戰暴露出來,英國和歐盟雙方必須找到前進的道路,而非相互指責。
  • 英國脫歐 對全球經濟意味著什麼?
    英國首相卡梅倫今年2月20日宣布,英國將於今年6月23日舉行脫歐公投。若公投決定脫歐,將令歐盟失去其第二大經濟體和最富裕的金融中心。卡梅倫曾表示,英國留在歐盟會更好。如今,距公投日只剩百天。隨著朔伊布勒的明確表態,英國脫歐將對全球經濟產生哪些影響,是否真的會引發全球性風險,這成為國際矚目的焦點話題。去or留?
  • ...饒毅:這是英國首相的謊言 本質就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就在派屈克說出上述內容的前一日,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在講話中提到,英國民眾要做好「自己摯愛的人因病早逝」的準備。來自英國官方的聲音顯示出該國正在以一種極為「大膽出位」的策略應對新冠疫情,而這種策略被認為具有相當大的風險與不確定性,甚至有不少專家直斥這是一種「物競天擇」「優勝劣汰」的手段。派屈克提出的群體免疫概念由來已久。
  • 盤點:英國政壇各黨派就脫歐問題立場一覽
    當地時間2017年5月7日,英國多佛,街頭藝術家班克西創作了一幅畫,畫面中一名工人正從歐盟12星旗幟上抹掉一顆星,寓意著英國將脫離歐盟。  保守黨(Conservatives)  據報導,在英國2016年舉行脫歐公投之後,整體而言,保守黨一直希望英國能儘快脫歐,並強烈反對再次舉行與脫歐相關的公投。
  • 機遇還是挑戰?英國「脫歐」大戲最終落下帷幕|終極指南
    就在平安夜當天,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宣布了英國正式脫歐的消息。自2016年六月份的公投通過以後,這是這是千千萬萬英國公民延頸鶴望的一天。值得慶幸的是,英國成功地與歐盟達成了協議,以至於英國並不是完完全全的『淨身出戶』。 So what does it entail?
  • 英國舉行脫歐公投歐洲一體化為何遭遇「離心力」?
    摘要:支持留歐的陣營認為,來自歐盟的移民使英國勞動力資源充沛,對英國經濟有利。今年2月,英國首相卡梅倫與其他歐盟成員國領導人達成協議,若公投決定留歐,英國將獲得對「空前緊密的聯盟」的豁免權、對移民福利的7年「緊急剎車令」等其他自主權。
  • 四年鬧劇終於落幕,英國和歐盟將何去何從?
    事實上,英國並不是鐵板一塊,英國地方政府都有各自的小九九,很多時候並不是和英國政府穿著同一條褲子。 英國脫歐了,但是英國底下的地方政府並不一定想要脫歐。英國主要是由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和北愛爾蘭組成。蘇格蘭一直希望可以留在歐盟,在2016年英國脫歐公投時,絕大部分的蘇格蘭人投票支持留在歐盟。
  • 歐盟「藥監局」「銀監局」因英國脫歐遷址 23城市爭奪
    對金融城的角逐還沒有結束,歐盟各國又打起了因英國脫歐而被迫遷離的兩大重要歐盟機構的主意——歐洲銀行管理局(EBA)和歐洲藥品管理局(EMA)。8月1日,歐盟委員會公布了23個加入此次競爭的歐盟城市,其中有19個城市競爭成為EMA新址所在地,8個城市則為擁有EBA而進行爭奪。其中,有些城市,例如布魯塞爾就加入了兩項爭奪。
  • 英國脫歐之後的VAT增值稅怎麼辦?
    「離婚」的訴訟,到2019年3月29日英國離開歐盟為止,時間在飛逝。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從前不久兩檔的大選綱領來看,兩黨在脫歐問題上意見一致,就是杜德偉的那歌詞:脫掉,脫掉,脫掉... 下面談一談脫歐之後英國的VAT可怎麼整? 首先裝一裝,我來說說VAT(增值稅)是怎麼來的,增值稅1954年是起源於法國的,後來迅速風靡歐洲,1967年歐盟的第一和第二指令在原來的六個成員國開始實行。今天當然歐盟的28個成員國都徵收增值稅了。
  • 英國脫歐直布羅陀陷「尷尬門」:我們到底是哪裡人?!
    可英國的煩心事還不止這些,曾經的「自家兄弟」西班牙也在這個時候和英國起了爭執,而爭執的焦點,依然是這兩個國家的老矛盾,直布羅陀說起直布羅陀,很多人可能不太熟悉,它是英國的十四個海外領地之一。畢竟是「日不落帝國」,曾經打下的基業還是有一點的。可是要說起這個海外屬地的位置卻比較尷尬,是人家西班牙的一個小角角。
  • 英國的「群體免疫」,是豪賭還是謊言?
    若這一結論得到證實,意味著兩個多月來,新冠肺炎在英國的傳播已經使該國獲得了顯著的群體免疫力,這項研究很快將在醫學預印本平臺medRxiv上發表。在《每日郵報》中提到了「群體免疫」這一概念,也就是說人群中大多數都有了對抗病毒的抗體後,疫情也會得到了控制,不會再大規模爆發。他們抓住的新冠肺炎點就是「自限性疾病」,新冠肺炎發展到一定程度後,靠自身免疫調節就能恢復和治癒,但是英國忽略了一點,那就是「並非所有人都能扛到自愈」。
  • 【歐股收盤】歐盟政府正式批准脫歐後與英國貿易協議 阿斯利康疫苗...
    周二(12月29日),歐盟政府正式批准了脫歐後歐盟與英國的貿易協議,為1月1日生效的協議鋪平了道路,該協議將避免無協議脫歐帶來的混亂,加之製藥商阿斯利康和牛津大學合作研發的新冠病毒疫苗預計將於本周獲準在英國使用的消息提振了市場,歐洲股市當日普遍收高。
  • 英國群體免疫的真相是什麼?先感染60%,再死幾百萬,適者生存?
    原本大家的關注點都主要集中在這些疫情發展更迅速的國家,但英國的群體免疫卻突出重圍,這個建立在不列顛群島上的國度,近日引起了輿論的軒然大波。不同於大多數國家的應對策略,英國負責抗擊疫情的首席科學顧問表示,希望通過60%的人去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從而讓大家擁有群體免疫力,以達到阻止病毒進一步傳播的目的,並將隔離這樣的物理措施視為疫情反彈的最大可能。
  • 英國脫歐,與中國醫療器械行業有啥關係?
    脫歐和醫療器械市場截至目前,英國脫歐的協議條款和日期仍然不確定。英國脫歐可能會中斷往來於英國與歐盟間的各種商品和服務的供應,這尤其會對藥品和醫療器械的供應產生影響。有關英國脫歐對醫療器械監管和貿易可能產生的關鍵問題包括:(i)脫歐後,由位於英國的公告機構(Notified Body)批准的醫療器械需要新的「CE」(Conformité Européene)標誌方可投放歐盟市場;(ii)經歐盟批准的醫療器械,需要同時在英國的公告機構註冊,方可投放英國市場;以及(iii)英國醫療器械監管機構將無法再訪問其他歐盟成員國醫療器械監管機構共享的醫療器械上市後的安全數據
  • 群體免疫,「社會達爾文主義」: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疫情暴發以來,英國養老院的感染病例和死亡病例持續增多,但在此之前英政府的官方數據僅統計醫院死亡的人數,與真實的死亡人數有較大出入。故即日起,英國每日報告的死亡人數將包含在養老院、私人住所等地死亡的感染患者。在英國政府的新冠疫情例行發布會上,外交大臣多米尼克·拉布堅稱新冠病毒死亡的新數字並不代表「突然激增」,而是包括了3月2日至4月28日之間的回顧性死亡人數。
  • 英國脫歐後,詹森被80歲的父親拖後腿:我想成為法國公民!
    作者:年負 英國和歐盟達成了脫歐後的貿易協議-《英歐貿易合作協議》,這一協議的正式生效這意味著英國脫歐過渡期結束。首先,雖然英國因為其國家的體量和影響力,在歐盟內部發揮著比較重要的作用,但是英國並非創建歐盟的「元老」。因為法德的把持,英國一直沒能夠成為歐盟的實際領導人。
  • 法國歐盟事務部長:我們需要知道英國為什麼要延長脫歐;英國需要...
    2019-04-09 14:53:47來源:FX168財經網 法國歐盟事務部長:我們需要知道英國為什麼要延長脫歐;英國需要說明其將在延長脫歐的時間中採取什麼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