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這都21世紀了,英國你不主動防疫,居然還用群體免疫策略......看來詹森是可能覺得英國人口實在是太多了吧。」
2020年3月13日,英國政府首席科學顧問派屈克·瓦蘭斯表示,將需要大約60%的英國人口感染新冠病毒以獲得「群體免疫力」。
上面這段話便是我們今天文章的主題:群體免疫,這一個在以前我們都不怎麼熟悉的詞語,在這兩天卻是直接走紅網絡,究其原因便是英國政府首席科學顧問的這段話。
近期新冠疫情可以說是席捲全球,基本每個國家都對新冠疫情做出了或大或小的主動防疫策略,但英國等國家卻顯得有些特立獨行,例如英國政府並沒有關閉學校、餐廳、劇院等公共場所,同時也不阻止人們的大規模聚集活動,這種幾乎一切如常的防疫措施倒是讓世界人民真正漲了見識。
究其根本,英國目前所使用的防疫策略是一種相對被動的防疫策略,根據派屈克·瓦蘭斯在採訪視頻中的說法,英國政府目前的所作所為是為了儘可能推遲疫情爆發的高峰期,同時也能將有限的醫療資源更好的用於高危人群的救治當中(英國政府要求感染了新冠病毒的輕症患者或有一定輕度症狀的疑似患者都需在家中自我隔離)。
針對這些說法,客觀來講維一還是能夠理解的,但理解卻不代表認同,接著派屈克·瓦蘭斯又表示了防止疫情最好的辦法並不是全面的封鎖,因為所有過往的流行性疾病歷史都表明了當封鎖解開之時,它們一定還會捲土重來,因此防疫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儘可能多的人都感染上輕度新冠病毒,藉此產生自我免疫,那麼當感染的人數到達一定基數之時,新冠病毒的傳染鏈便會自動消失,這也就意味著對新冠病毒的抑制產生了成效。
而當主持人問到具體需要多少人感染新冠病毒才能達到群體免疫這個效果時,派屈克·瓦蘭斯表示需要至少60%的英國人感染病毒才能獲得這個群體免疫的預期效果。
英國目前的人口大致在6600萬人左右,按照60%來算就會有將近4000萬人需要感染新冠病毒,而維一簡單預估了一下,眼下咱們國家有約8.1萬人感染,3100餘人死亡,死亡率接近4%,套用這個死亡率來預估,英國便可能在此次疫情中將有160萬人死亡...而且採訪視頻中派屈克·瓦蘭斯似乎也默認了這種預估情況的發生可能性。
讀到這裡估計不少朋友都會想,這得是有多大的心才敢實行這樣的政策啊。而派屈克·瓦蘭斯作為英國政府的首席科學顧問,其言論也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英國政府的態度,當然英國政府目前所實行的政策確實也和他所表達的觀念一致。
那麼回過頭來我們再說說群體免疫這個策略到底是來自於哪起源於什麼時候的?
點擊播放 GIF 0.0M
群體免疫策略的簡要解釋
其實早在300多年前,當天花病毒還在肆虐全球的時候(天花病毒有多厲害相信大家也都有所聽聞,康熙他爹順治皇帝就是死於這個疾病),群體免疫這個策略便有被使用過,當然這裡就要說到天花病毒的免疫療法了。
天花病毒是痘病毒的一種,人被感染後無特效藥可以醫治,只能通過自身抵抗力來與病毒作鬥爭。如果被感染者有幸能夠痊癒,那麼他將獲得對天花病毒的終身免疫力。因此,歐洲人在經過了漫長的摸索後也逐漸總結出了對抗天花的經驗與方法。
這個方法就是藉助接種天花病毒來讓人們產生對病毒的免疫力,一般人在接種天花病毒後的症狀都會比較輕微,而接種者痊癒後就能獲得對天花病毒的終身免疫(是不是感覺和剛剛怕特裡克·瓦蘭斯所講的群體免疫策略很相似?)。但接種天花病毒也並非是完全沒有風險的,據資料顯示,接種天花病毒後的死亡率大概在0.1%-1%之間(是不是又和剛剛派屈克·瓦蘭斯講到的內容很相似),這也就意味著如果你的運氣不太好,那麼在接種後被天花病毒給收割掉也是有可能的。
直到十八世紀末,英國醫生愛德華·琴納發現奶牛身上的牛痘病毒與引起人類天花病的天花病毒具有相同抗原性質,而人在接種牛痘後只會產生輕微不良反應,之後便能對天花病毒產生免疫力,這與過去的接種天花相比幾乎不存在任何風險,所以自那以後天花病毒接種也就漸漸走入了歷史的長河之中(愛德華·琴納被譽為免疫學之父)。
通過以上的介紹,相信朋友們對群體免疫策略應該有了更深的了解。與目前疫情下的大環境有所區別的是,在300年前接種天花病毒乃是不得已之舉,但在眼下世界很多國家都已經成功表明對抗新冠病毒一定是存在更好的主動防疫策略的,但在這種情況下英國政府卻依然堅持群體免疫這種被動防疫的政策,維一對此很是不解。
客觀說,群體免疫就有些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味道,如果一個國家在疫情還沒有全面爆發的時候,就已經抱著這樣的防疫策略來對抗疫情,相信這個國家的人民也是比較不幸的,怪不得世衛組織也在不斷呼籲個別國家不要對抗擊疫情自暴自棄。
英國目前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民開始呼籲政府應該採取更加主動的防疫策略,希望後續事態會有更好的轉變,今天的文章就到這裡,我們下期再見!
本文由惟精維一原創,歡迎轉發!同時您的支持和關注是我前進最大的動力,如果您覺得文章寫的還不錯,請點個關注吧,萬分感謝!
微信公眾號:惟精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