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出生的寶寶除了哭,就是睡,我們該如何判斷他是否健康呢?其實,新生兒一出生便具有很多本領和特徵,父母根據下文一一考察,就可以知道小寶貝是否發育正常了。
1、心跳每分鐘120~140次
新生兒的心跳次數一般為每分鐘120~140次。心跳次數易受吃奶、哭鬧、活動、發熱等因素影響,因此,應在寶寶安靜時數心跳。
2、呼吸每分鐘35~40次
新生兒的呼吸次數一般為每分鐘35~45次。他們的呼吸呈腹式呼吸,呼吸較淺快,節律有時不規則,尤其睡眠時明顯,如果寶寶面色正常,則不用擔心。
3、體溫波動在36℃~37℃之間
新生兒剛出生時肛溫在37.6~37.8℃之間。由於新生兒體溫調節功能尚不完善,加之環境溫度一般偏低,寶寶生後體溫明顯下降,生後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體溫可下降2~3℃,以後再逐步回升,波動在36~37℃之間。
4、大小便排墨綠色的胎便、小便於出生後24~48小時內排出
正常新生兒生後第一天排的大便是墨綠色的、黏糊糊的胎便,是由在宮內胎兒咽下少許羊水、脫落的胎毛、腸道的上皮細胞和膽道分泌的膽汁組成的,總量約為200克。一般三四天後轉為黃色的正常大便。
新生兒在出生過程中或出生後會立即排尿1次。90%的新生兒在出生後24小時內排尿,有的可延至48小時。尿液呈淡黃色且透明,但有時排出的尿會呈紅褐色,稍混濁,這是因尿中的尿酸鹽結晶所致,2~3天後會消失。
5、皮膚一周後變成粉紅色
剛出生的正常新生兒皮膚比較紅,一周後變成粉紅色。如果此時的皮膚,尤其是口、指甲顏色仍很紅,就要引起注意。因為顏色過紅是血液裡的紅細胞過多引起的。
6、姿勢呈英文字母「W」和「M」狀
正常新生兒的姿勢呈英文字母「W」和「M」狀,即雙上肢屈曲呈「W」狀,雙下肢屈曲呈「M」狀,這是新生兒肌張力正常的表現。
7、視覺覺醒狀態時能注視顏色鮮豔的物體
正常新生兒在覺醒狀態時能注視物體,並且能追隨物體移動的方向,尤其對顏色鮮豔的物體,更容易表現出興趣。
比如,在他們的頭頂上掛上一個紅色的氣球,他們就會用眼睛追隨氣球移動的方向,有時還會專注地注視著某一個物體。同時,新生兒對光也比較敏感,遇到強光刺激時就會閉眼。
8、聽覺會把頭轉向發聲的方向
新生兒出生時,由於耳朵的鼓室沒有空氣和有羊水瀦留的原因,聽力稍差。但在出生後3~7天聽力就已經發育得很好了。如果在他們耳邊輕聲呼喚,小傢伙會把頭轉向發聲的方向,有時還會用眼睛去尋找聲源。如果聲音過大,小傢伙就會用哭叫來表示抗議。
9、皮膚感覺眼、口周、手掌、足底等部位,觸之有反應
新生兒的觸覺很靈敏,尤其在眼、口周、手掌、足底等部位,觸之即有反應,出現眨眼、張口、縮回手足等動作。如果父母把手放在哭著的新生兒腹部,或者輕輕握住他們的雙手,常常可以使他們慢慢平靜下來。
10、神經反射存在諸多先天性反射
新生兒出生時就具有一些先天性反射,父母可以試著檢驗一下自己的寶寶是否具有這些反射。
覓食反射用手指或乳頭觸碰寶寶口角及上下唇,這時寶寶會出現張口並轉向刺激側,並上下左右地尋找乳頭的動作,表現出想吃東西的樣子,同時頭部也表現出屈曲伸展向側方轉動的動作。
吸吮反射用乳頭或其他物品觸及寶寶的唇部,或將乳頭放入寶寶的口中,即可引起寶寶出現口、唇、舌協調運動的吸吮動作,甚至寶寶的小手還會不由自主地去抓握乳頭。此反射在寶寶出生後即出現,飽食後不易引出,飢餓時呈亢進狀態。
抓握反射讓寶寶仰臥,上肢呈半屈曲狀態,用拇指從寶寶的小指側放入寶寶的手掌中並壓迫掌心,這時寶寶手指立刻彎曲,握住你的手指,如果這時你上提手指,寶寶可短暫地被拉起來。
擁抱反射突然改變寶寶的姿勢時,或者當他聽見大的聲音時,他會雙臂外展,手指伸開,上肢屈曲內收呈擁抱狀,有時伴有啼哭。
足蹠反射讓寶寶仰臥,下肢輕度屈曲,全身放鬆,你用棉籤由寶寶的腳跟部向前劃足掌外側,當劃到小趾根部時轉向內側,可引起寶寶的腳拇指背屈,其餘四趾彎曲,並呈扇形展開。
步行反射雙手支在寶寶雙臂的下面,使之處於直立狀態,並讓他的雙腳接觸堅實的表面時,寶寶會移動他的雙腿,做出走路或邁步的動作,好像邁步要走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