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為長篇海圖資料,除了流量用不完的觀眾,可先收藏,然後在WIFI下觀貼... 》
【前言】
千足蟲!
俗稱也叫馬陸、千腳蟲、秤桿蟲。
是一種陸生節肢無脊椎動物。
是 倍足綱Diplopoda 所有成員的俗稱,是節肢動物門多足亞門的其中1綱。
本綱動物體節成對地癒合成重體節,絕大多數重體節都具 2對步足,所以稱為倍足類。
目前在地球上已經記載約8000多種,估計總數有1.5萬種。
而且此綱成員形態多樣,或呈前後稍細的圓筒形,或呈背腹扁平的帶狀,或體形較短而背面拱起,可將身體捲曲成球形。
雖然在世界各地都有相關的分布,在國內卻是一個冷門的類群,相關的分類資料是那麼的少...
先來看看幾種常見的不同分布地區的現代馬陸合照,僅供參考(圖片來自百度百科):
PS:這麼多的腳,看起來可能比較可怕?
實際上它們卻是非常溫順的,並沒有其外表那麼可怕~
除一個目外,所有馬陸有鈣質背板,自衛時馬陸並不會咬噬,而是將身體蜷曲,頭卷在裡面,外骨骼在外側。
許多種可具側腺,用分泌一種刺激性的毒液或毒氣以防禦敵害。
而且,它們是素食主義者:
幾乎所有的植物類都可以給它們食用,而且生命力非常強!
如何區分馬陸與蜈蚣?
答:兩者最大的區別是馬陸每一個體節兩對足,蜈蚣則每節一對足。另外馬陸多圓柱體型,蜈蚣多扁平體型;馬陸普遍較小,而蜈蚣個體較大...
今天,為了方便各位參考,本人在這裡將自己的經驗和一些專業資料進行分析總結,先歸納出一些國內常見的馬陸資料(部分學名可能未更新):
壹)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
—— 倍足綱Diplopoda
—— 山蛩目Spirobolida
—— 山蛩科Spirobolidae
—— 山蛩屬Spirobolus
01.燕山蛩 Spirobolus bungii(Brandt.1833)
特徵:體長約10cm(在臺灣有記錄發現一條25cm的個體),全體呈圓筒形,足和觸角為黑褐色。
身體由黑白兩色組成:頸板前、後緣和其他體節後緣都具有白色的橫紋。
分布:主要分布於東南亞,中國臺灣等地也有分布。
此種為山蛩屬的模式種。
PS:行動遲緩,以落葉等腐殖質為食,有沿樹向上攀援的習性。
02.浙山蛩 Spirobolus walker(Pocock, 1895)
特徵:體長約10cm,體黑色,體節後邊緣有紅色環、橙色或黃色環...
分布: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
浙山蛩 黃環個體:
浙山蛩 紅環個體:
03.福爾摩沙山蛩 Spirobolus formosae(subsp. formosae Keeton, 1960)
特徵:體長約10cm,體黑色,體節後邊緣有黃色至紅色的環。
與 浙山蛩 Spirobolus walkeri 十分相似,區別在於浙山蛩 的體節後部的環從背部連接到足,福爾摩沙山蛩 體節後部的環從背部連接到身體中部。
分布: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
分布在臺灣省的紅環個體:
Spirobolus formosae semiflavus subsp. nov.
4.美洲山蛩 Narceus americanus (Palisot de Beauvois, 1817)
特徵:體長約10cm,體灰色,足和觸角為紅色,體節後邊緣有紅色環...
分布:中國南部有分布。
貳)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
—— 倍足綱Diplopoda
—— 山蛩目Spirobolida
—— Trigoniulidae厚甲馬陸科
01.磚紅厚甲馬陸 Trigoniulus corallinus (Gervais, 1842)
特徵:體長4~6cm,全身為朱紅色(包括腳,其它種厚甲馬陸的腳多為白色),背脊、身上兩側各有一列淡黑色的斑帶,部圓滑無明顯尖翹。
常在排水道陰暗處聚集。
分布:廣東、廣西、雲南、海南、臺灣,國外從斐濟到坦尚尼亞皆有分布...
叄)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
—— 倍足綱Diplopoda
—— 帶馬陸目Polydesmida
01.粗直形馬陸 Orthomorpha coarctata (DeSaussure, 1860)
特徵:體長約20mm,體黑色,身體兩側為黃色
分布: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
02.北京小直形馬陸 Orthomorphella pekuensis (Karsch, 1881)
特徵:體長約30mm,體黑色,身體兩側為黃色,較似粗直形馬陸Orthomorpha coarctata
分布:據推測,原產南洋,但由於運輸的人類出現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世界各地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包括夏威夷群島、西印度群島和北美洲灣沿岸。
03.霍氏繞馬陸 Helicorthomorpha holstii (Pocock, 1895)
特徵:小型,各體節邊緣呈弧形狀,體側具黑色縱線,體表橙紅色,各體節前後各有一對腳,腳淡褐色透明。觸角黑色,足橙色,背部有十分醒目的橙紅色斑塊
分布:廣東、福建、臺灣……
04.雅麗酸帶馬陸(溫室馬陸)Oxidus gracilis (C. L. Koch, 1847)
特徵:體長約20mm,足白色,觸角深褐色,背側板較小
分布: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
05.花蓮章氏馬陸 Chamberlinius hualienensis (Wang, 1956)
特徵:體長約25~37mm,體色淺黃色到棕色,體節上有黑色的斑塊
分布:臺灣、日本(琉球群島)。
肆)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
—— 倍足綱Diplopoda
—— 異蛩目Spirostereptida
—— 仿角囊馬陸科Cambalopsidae
01.顆粒雕囊馬陸 Glyphiulus granulatus (Gervais, 1847)
特徵:體長身體細長,體形較為細小,成體的體長僅約20mm左右,背面有數列整齊的突起,兩側各有一條黑色的縱向條紋,體表有很多凸起...而且活體時呈現美麗的顏色。
常成群棲息在石塊或磚塊與土壤的交界面,科博館植物公園內的許多盆栽下都可發現其蹤跡。
分布:臺灣、廣東...
【番外篇】國內外異寵市場中偶見的馬陸(千足蟲)簡介:
現存記錄最大的千足蟲,長達38.5cm,外觀是黑色的(或有暗紅色環紋),而且是經常被養作寵物。
原產地在非洲東部低地地區,屬於廣泛分布的物種,從莫三比克到肯亞,但很少分布達到海拔1000米的高度(約3300英尺)。
它主要生活在森林中,總的來說,這種巨大的千足蟲皮厚易養,有約5~7年的壽命。
02.馬達加斯加猩紅馬陸 Aphistogoniulus corallipes
馬達加斯加特有種,傳說這種馬陸的分泌液有使人迷幻的效果。
據說產於中緬邊界處,有著巨大的體型,跟普通的非洲巨人馬陸有的一拼~
04.越南橄欖馬陸 Archispirostreptus sp [Vietnam]
分布:越南北部(中越交界處)
棲息地環境:中國~越南交界處熱帶雨林及周邊地區。
成體體型:約20cm+
05.湄公河巨型馬陸 Archispirostreptus sp
分布:湄公河流域
棲息地環境:湄公河流域,熱帶雨林地區
成體體型:約20cm+
06.巨人火焰腳馬陸 Trigoniulus macropygus
(Giant Flameleg Millipede)
分布:馬來西亞、菲律賓
棲息地環境:馬來西亞沙撈越周邊熱帶雨林地區
07.佛羅裡達象牙馬陸 Chicobolus spinigerus
產地:卡羅萊納州到佛羅裡達州半島南部。
其長度可達10cm,屬於中小型馬陸
據記錄,一般情況下,這種象牙馬陸的壽命在5~10年。
08.泰國彩虹馬陸 Tonkinbolus dolfusi
(Rainbow Millipede)
分布:越南、泰國
有鮮豔顏色的身體,成體15cm左右,飼養保持在較低的溫度。
09.坦尚尼亞粉紅腳馬陸 Dendrostreptus macracanthus
(Glossy Black Pink/Yellow Leg Millipede)
產地:原產於非洲東南部,這是一種樹棲的千足蟲,在坦尚尼亞潮溼的熱帶森林發現。
此種長度可達18cm,屬於中型馬陸,有多種形態如粉紅腳、黃腳...
10.黑白巨型馬陸 Omopyge grandis
( Black and White Giant Millipede)
產地:烏幹達
成體大約15cm+
11.莫三比克火紅馬陸 Centrobolus annulatus
(Red fire Millipede)
*來自世界各地,各種 球馬陸/赤焰金龜(Pill millipede):
點評:球馬陸的自我保護意識很強,這可能也是它們其中一個不容易馴養的原因,捲起的狀態無法很好的進行品相狀態判斷或傷病治療,但是如果無法緊密的捲起來,說明身體狀態已經很差了,應該回天乏術、很難挽救...
【飼育介紹】人工環境下,飼養條件參考:
因所有馬陸在不同程度上都喜歡挖土,因此墊才的厚度因該保持10cm及以上,可以使用椰土,泥炭或腐蝕土座位墊材,給與樹皮作為躲避。
推薦的溫度為24°C~28°C,夜間可減少至22°C。
溫度過高會影響它們的新城代謝和活動。
墊材因該保持潮溼,溼度在75%~80%,可以定期噴水保溼,如果沒有足夠的溼度支持,可以放置一個很淺的水盆。
食物:巨人馬陸是素食主義者,在自然界中,它們消耗腐爛的食物居多,主要以凋落物、朽木等植物殘體為食 ,是生態系統物質分解的初加工者之一....
人工環境下其絕大部分的主要食物是凋落物,枯枝,落葉,朽木等,而且對不同腐殖程度凋落物的攝入量比新鮮蔬菜瓜果要多得多,打個比方來說就是「其實這些凋落物和腐殖物才是主食,蔬菜瓜果只是零食」。
所以,馬陸飼養的墊才其實應該是闊葉林腐殖土,如果沒有也可以把落葉,樹皮混在椰土裡。
另外,在腐殖程度上,不同馬陸會有不同的口味選擇,所以還需要在腐殖土的基礎上加上經過發酵的木屑,此外經過發酵風化後的朽木,也是的裝飾及馬陸們喜歡的零食。
在人工飼養下,可以提供大量軟的水果和蔬菜,如西紅柿,甜瓜,香蕉,桃子,黃瓜,蘋果等。
食物放置在一個很淺的盤子中,如果直接放置在墊材中,可能導致蟎蟲的爆發,食物不需要定期更換,作為千足蟲它們比較喜歡腐爛的食物,食物可以放置在盤子中好些天。
有條件的話可以在食物中放鈣粉,千足蟲需要鈣質來建立它們的外骨骼,食物因與鈣粉相混合來維持它們所需的維生素。
關於「交配繁殖」的秘密:
對於馬陸來說,無論是雄性還是雌性,它們的性腺(卵巢和精巢)都位於體內,在第三體節的位置(如果換在人體上,大約是胸骨附近)。
雌性馬陸的外生殖器位於第三體節,但被包裹在一個封閉的「盒子」裡,雄性馬陸需要推開這個「盒子」的蓋,然後才能把精子放進去,它們利用生殖肢來完成這一動作,而這些生殖肢取代了雄性馬陸的第八和第九對足。
PS:生殖肢不是陰莖,而是類似於攜帶精子的輸送帶。
由於馬陸的精巢與生殖肢並不相連,因此,雄性馬陸需要將身體蜷曲起來,將生殖肢伸入第二對足之間的小孔中,生殖肢是空心的,能將精子吸起來,此時雄性馬陸已經做好了交配的準備。
馬陸的發育過程較為複雜。在剛剛孵化出來的時候,馬陸並不具備功能性的性腺,也沒有生殖肢——它們只長著3對足。
隨著馬陸生長和蛻殼,它們每次都會增加兩對足,在大約第4次或第5次蛻殼的時候,它們的生殖肢才會出現。
更為奇特的是,有些馬陸物種甚至能反轉性成熟,即具有功能性腺的成年雄性馬陸能在蛻殼之後,回到長出生殖肢之前的階段。
最後插播,壓陣天書……
自留的專業飼育圖鑑《MILLIPEDS IN CAPTIVITY》:
=================================================
PS:
此文資料主要由本人取材於各專業網站獲得局部資料,
根據網絡資料譯製、整理後修正,綜合分析優缺點、排版所得,純屬為了填補物種知識的空白,作品種科普~
高清照片多來源於網際網路(部分看水印),如有侵權或錯漏誤導,可私信告知,謝謝觀貼!
SO,請尊重熬夜搬磚勞動成果,歡迎留言&點讚 ~
Th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