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理論認為,光擺脫重力場會損失能量,波長變長,而不是光速變小。我質疑這個觀點的原因是:
1、如果這個觀點成立,一定會發現大量這樣的星體,從中子到黑洞的之間的狀態,測得的電磁波或可見光只有長波長的弱能量波,沒有高頻的強能量波。
2、如果這個觀點成立,中子星不會發出高頻的強能量射線,因為中子星的重力場已經很接近黑洞。但是,實測中子星的x射線和y射線都是高頻的強能量波。
我的理解是這樣的:時空依然是牛頓的,只有運動狀態描述的太空,才是愛恩斯坦的。
①重力場作用於所有能量與質量(包括動質量),所以,所有物質與能量的載體就是重力場(包括光)。這個「載體」就象液體一樣,是可以流動的,每個重力場質心都是「載體」流動的目標。
②但是,「載體」所處的環境就是牛頓時空,一直都在。
③黑洞裡的光,因為光速比「載體」的流速慢,所以出不來。
④光的能量不僅僅與波長有關,還與強度有關,這個相當於是「光子」的「密度」。所以,光如何損失能量其知。
⑤「光子」在光波自由傳播狀態,其實並不真實存在,只有當外力介入,才會觸發,觸發時,附近的「固定額度量化」的「能量團」就會「應激」發生變化,就成了「光子」。
⑥這種「固定額度量化」通常就是某個領域內量化的最小單位,是大自然為了解決數學的無窮小在物理中無法實現的情況設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