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這類「神秘人」將要承擔全人類的命運。
在中國拍科幻電影,不僅僅是一件藝術活兒,更是一件技術活兒。
導演和整個團隊要面對的其實不是一個電影的事兒,是整個一個工業流程升級的事兒,這中間要學習、要克服困難、要超越自我。
說白了,就跟《流浪地球》裡拍的一樣——要想出成果,還要得犧牲。
2015年,《流浪地球》項目啟動,最開始的時候,團隊人數為二,一是郭帆,二是郭帆的好朋友、製片人龔格爾。
倆人開始寫劇本、攛掇投資,郭帆的書架上擺滿了諸如量子力學、相對論之類的書籍。
為了使整個故事在科學上說得過去,郭帆還請來了中科院的科學家們。
當時一進門,一個科學家就對他說,推動地球這事兒不可能,打個比方,地球就是個雞蛋,蛋殼就是地殼,這麼大壓強推過去,根本就扛不住。
郭帆一聽急了,說老師您別這樣,這樣項目就黃了。
為了使整個故事在劇作上沒有大的漏洞,他們的編劇團隊寫了上百萬字的百年編年史,這樣整個世界觀和歷史事件在邏輯上是自恰的。
認真由此可見一斑。
《流浪地球》是部科幻片,視效、電影節奏、拍攝方法才是重中之重。
電影籌備階段,郭帆把所有的創意都用上了,和團隊一起不斷打磨,直至確定他要拍怎麼樣的效果出來。
他說,像王家衛那樣現場拍電影的導演是少數,他不一樣,他是「做電影」的導演。
八千多張分鏡圖,三千多張的概念設計圖,十萬延展平米的實景搭建,前期能做到的,郭帆和團隊都做到了,做不到的,他們也做了,實在做不到的,就拿蠻力來湊。
國外用機械臂或者風洞來拍失重,郭帆團隊只能吊威亞,非常辛苦。
《十三邀》裡,吳孟達接受採訪說,自己拍這個電影,吃苦吃到經常拍完了就躲進房間哭,不知道為什麼自己六十多歲了,還要來受這個罪。
吳孟達在《十三邀》中感慨拍攝艱辛
看完全片,達叔確實辛苦了。
吳孟達暫停拍攝緊急吸氧
全片一共2003個鏡頭,每一個鏡頭少則修改幾十次。
最多的是陸家嘴坍塌的那個鏡頭,修改了251次。
劇組請了美國的工業光魔,全世界最頂級的視效公司的人員和技術。
錢不夠,請不到最頂級的,但即便不是最頂級的,按郭帆的話來說,「也足夠我們學習了。」
片中百分之七十五的特效,都由國內的公司來完成。
可以說,這部電影帶來的並不只是一部電影的效應,此後國內的視效和電影工業,也會提升一個檔次。
《流浪地球》劇照 / 豆瓣
拍攝這樣的大片,投資上自然也有很多問題。
拍攝周期不短,製作周期就更長了,投資一旦斷掉,整個幾年的努力就白搭了。
製片人龔格爾甚至把車都賣了,就為了保證這個電影的質量。
郭帆講:我不想讓我們的觀眾坐在電影院裡,然後說,這拍的什麼傻X玩意兒。
直到現在,郭帆電影團隊還有人住在醫院裡,單純地因為累而倒下的。
有人問郭帆,你在拍這個電影裡,遇到最大的困難是什麼?
郭帆回答說,太多了。當困難多到一定的數量級,你就不會覺得有哪個比較突出了。《流浪地球創作手冊》寫了二十萬字,都沒把這些困難寫完全。
在電影《流浪地球》裡,救援隊運送火種的時候,屈楚蕭扮演的劉啟大喊了一聲,「為什麼到現在還在拖著這個破球?!」
其實一語雙關。
這個「小破球」,拖動起來確實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