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陽系的各個行星中,火星的環境和氣候與地球最為相似,因此很多人想像火星上存在著生命。
在19世紀末,有個義大利人通過望遠鏡觀測到,在火星的表面存在明顯的紋路,並把這些紋路稱為溝渠,在譯成英語時被對應成了 Canal 這個詞語。
於是,當時的報紙雜誌,就把這些「溝渠紋路」解釋為人力開鑿的運河,並推想火星的居民用盡了溫帶和熱帶的淡水之後,挖掘運河從極地的冰蓋引水使用。
從此之後,Martians /'mɑ:ʃən / 火星人,就成了現代流行文化中的一個重要傳說,在大多數字典中都可以查到這個詞語。一百多年來,有很多小說和影視作品,都是關於 Martians 火星上的居民。
前幾年有一部科幻電影The Martian,關於一位太空人兼植物學家,孤身一人困在火星,想方設法獲得食物和水以維持生存、並最終回到地球的故事。
這部電影曾在中國上映,中文名稱是《火星救援》,似乎在強調主人公「被」救出,有些淡化了個人的主動努力。
實際上,英語原文的片名 The Martian 如果直接翻譯,相當於「火星人、火星居民」,是在強調主人公如何利用手頭的資源在火星上生存活命。
The Martian 這個片名,還展示了英語以及歐洲文化中的一種做法,也就是:用生活和活動的地域範圍來稱呼別人。例如,影片中的植物學家,在火星上生活了1000多個日夜,因此就可以稱為 Martian 火星居民。
有一部美國電視劇 The Americans 《美國諜夢》,也是按照這種觀念命名。主人公是一對夫妻,是冷戰時期蘇聯在美國的間諜。兩人在美國成家立業,生活了大約二十年,雖然一直忠於祖國,但在一定程度上已經變成了Americans。
在歐洲歷史上也有類似的作法,古羅馬時有一位名叫 Scipio 的將軍,曾在非洲北部立下軍功,回到羅馬後被尊稱為 Scipio Africanus,非洲的Scipio。
近些年還有一部和火星相關的電影 The War of the Worlds,講的是火星人入侵地球的故事,導演是史匹柏。
這部電影是根據一部經典科幻小說改編的,原著作者是英國的H. G. Wells,出版於1897年。
Wells 的小說曾被改編成多部影視劇,在1938年時改編的一部廣播劇,曾被誤以為是新聞報導,在美國引起公眾恐慌。
The War of the Worlds 這部小說以及相關的影視劇版本,名稱經常被翻譯成中文的《世界之戰》或《世界大戰》。這種譯法雖然很普遍,但卻是完全錯誤的。
而錯誤的主要原因就在於,沒有意識到 World 是一個多義詞;只要查一下字典就能看到,World 除了指「世界」,還可以指「星球」:a planet like the earth。
同時,「世界之戰」這種錯誤譯法,也忽視了英語原文中的名詞複數Worlds;讓讀者誤以為,戰爭的範圍是整個「世界」,而沒有反映出 Worlds 所表示的「多個星球」這種含義。
The War of the Worlds 更準確的中文表述是:兩個星球之間的戰爭。
Polysemy:英語中的「一詞多義」
Mars:英語中的火星和戰神
Sunrise & Sunset:英語中的「朝霞」和「晚霞」為什麼不要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