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角度看萬華化學:狂奔進化史

2020-12-01 騰訊網

導語:與國際巨頭科思創相比,萬華的各項財務指標基本已可平起平坐,但營收維度仍有較大追趕空間。

在聚氨酯這個「寡頭壟斷」的行業裡,萬華化學(SH:600309)的主要競爭對手有4家,分別是巴斯夫(PINK:BASFY),科思創(PINK:COVTY), 陶氏杜邦(NYSE:DD)和亨斯曼(NYSE:HUN)。

其中最具活力和競爭力,且最有可比性的當屬科思創。

科思創是德國一家高科技高分子化學材料股份公司。2015年9月從拜耳集團(Bayer AG)獨立出來,同年10月在德國XETRA股票交易市場上市。公司的業務主要是三塊, 聚氨酯材料,聚碳酸酯材料,塗料、粘合劑和特殊材料。

公司把創新,可持續發展和多樣化作為核心文化,尤其強調和鼓勵創新。CEO(Thomas)已於2018年4月退休,接任的是Dr. Markus Steilemann, 就是之前創新和市場營銷部的負責人。

下圖是巴斯夫、科思創與 陶氏杜邦過去3年各自在股票市場中的表現比較,其中在最高處的紫色的變化曲線便是科思創,藍色線為巴斯夫。最下方深紫色的線為陶氏杜邦。縱向坐標是表示股價的漲幅程度。

(點擊可看大圖)

因此,本文把近年來勢頭最猛的科思創作為參照,將其財務維度各個方面與萬華化學做一個比較,希望以全球的視野來看一看萬華的投資價值。

01 總營收比較

【1】科思創的營業收入和組成分析

科思創的聚氨酯材料佔整年銷售額的比例分別是:2015年50.39%,2016年49.79,2017年54.18%, 2018年50.37%。2017年聚氨酯材料量價齊升,自然佔比高了些,其他年份基本一半的樣子。

科思創2018年的總EBIT(息稅前利潤)中聚氨酯的EBIT佔了54.73%,而2017年這個數據是65.03%。

這說明聚氨酯材料的市場行情變化對科思創的影響同樣是不可小視的,其中對利潤的影響會更加大一點。

下圖是科思創的三部分業務的銷售額,單位是百萬歐元。藍色柱子是聚氨酯材料業務的銷售額。藍色柱子上的數據是聚氨酯材料佔當年銷售總額的百分比。

科思創營業額分類情況(百萬歐元),點擊可看大圖。

名詞解釋:Polyurethans : 聚氨酯材料;Polycarbonates: 聚碳酸酯;coatings/adhensive/specialities : 塗料/粘合劑/特殊材料。

把百萬歐元轉化成人民幣元後的銷售額如下圖:

科思創換算成人民幣後的營業額,點擊可看大圖。

歷年年底的換算匯率值,點擊可看大圖。

三個主要業務(組成圖中柱子的三部分)在2015年銷售額約800億左右。

2016年差不多。

2017年聚氨酯材料銷售額增長迅猛,使得三部分總和超過1000億元,以歐元計是141.38億歐元。

2018年全年146.16億歐元,按匯率折算成人民幣為1148.38億元。

(說明:2018年年底的匯率比2017年年底的匯率要高,所以換算成人民幣的圖上,科思創的2018年比2017年的增長會顯得多一點。)

【2】萬華的營業收入和組成

萬華化學營業收入的組成:見下圖表。

萬華化學營業收入組成,點擊可看大圖。

萬華化學的聚氨酯材料佔比從2015年的84.76%已經下降到2018年51.06%。

由此可見,萬華化學的業務組成在不斷優化,萬華的石化系列和精細化學和新材料系列的總佔比在上升,已接近半壁江山。

據萬華的戰略部署,聚氨酯系列的佔比將逐步降到40%的樣子。這使得萬華不再完全受制於聚氨酯材料市場行情的變化,大大減少MDI價格劇烈變化所引起的業績影響。

【3】科思創和萬華化學總營業收入的比較

科思創2015年9月從拜耳集團獨立出來。2015年銷售收入是857億元人民幣。當時萬華化學的銷售額只有195億元,是科思創的四分之一不到。

之後3年的發展,萬華的成長速度非常快,到2018年萬華的銷售收入已超過科思創的一半。

2018年萬華化學的年報仍是合併前的。如果算上合併的部分,萬華化學2018年的營業額收入約728億,是科思創的63.3%的樣子。

根據年報,得到下圖:

總營業總收入對比,點擊可看大圖。

總營業收入增長率一覽:

營業總收入增長率對比,點擊可看大圖。

接下來,再細看一下兩家公司的最主要業務佔比接近50%的銷售額的聚氨酯材料的情況。

由下圖可見,聚氨酯材料的銷售額萬華從2015年到2018年,在不斷上升,上升的速度超過科思創。2018年底已近穩穩地超過到了科思創的一半。這也和總營業額的佔比類似。由此可見,萬華其他業務的上升也是很快速的。

聚氨酯材料營業額對比,點擊可看大圖。

再看一下聚氨酯材料的銷售額增長率:

由下圖可知,2017年和2018年的聚氨酯市場行情的劇烈變動對兩家公司的影響都是巨大的。

2018年科思創的營業收入由2017年的37.99%的增長率轉為負增長,萬華化學也由2017年極其猛烈的增長率81.27%下降到3.75%。

聚氨酯材料營業額增長率對比,點擊可看大圖。

【4】分析小結

兩家公司的聚氨酯材料目前都佔到銷售額的半壁江山。萬華化學的總銷售額和聚氨酯材料的銷售額增長更快一些,尤其是2017年萬華的增長率遠遠地高於科思創。

2015年萬華化學不到科思創總銷售額的四分之一,聚氨酯材料銷售額不到科思創的三分之一。但在2018年,萬華化學已經穩穩地達到了科思創的一半。

兩家公司的發展都很快,萬華化學的增長率總體要高一些。增長率的變化趨勢兩家公司類似,說明化工行業的行情變化對企業的總體影響趨勢是類似的。

02 毛利率比較

由下圖可以看到兩家公司毛利率的情況。

毛利率 = (總營業收入 - 營業成本)/ 總營業收入

毛利率的比較,點擊可看大圖。

萬華的毛利一直高於科思創,但科思創的毛利率逐年提升相當快。在2018年度,已經接近於萬華化學。毛利率的高低一方面和銷售價格有關,一方面又和原料和人工的成本有關。

隨聚氨酯材料價格行情的波動和成本的波動,毛利率變化會有相應的體現。對毛利率而言,除了當年的市場情況,公司的研發能力、技術積累、管理層是否深謀遠慮會產生持續的影響。

【1】四項費用佔營業收入的比率比較

下面我們來看看兩家公司的運營能力和研發投入的情況。將分別從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和研發投入的角度進行比較。

就研發投入一環,需說明的是,萬華化學每年的研發投入全部費用化,沒有資本化。這是非常謹慎嚴謹的做法,值得讚賞。

從銷售費用佔營業收入的比例看,萬華具備非常大的優勢,差距在6個百分點以上:

銷售費用佔總營業收入的比,點擊可看大圖。

從管理費用看,萬華化學的管理費用佔比低近2個百分點:

管理費用佔總營業收入的比,點擊可看大圖。

在財務費用佔比方面,則科思創一直以來佔有優勢,2018年科思創的財務費用佔比0.71%,而萬華化學的財務費用佔比在1.31%, 差距是0.6個百分點。正如下圖所示:

財務費用佔總營業收入的比,點擊可看大圖。

下面來看看研發費用。

從研發費用的佔比看,萬華一直是比較高的。且2018年的研發投入佔比做了提升。2018年萬華化學全年的研發投入是16.10億元,佔比為2.66%。

同期,科思創的研發投入是2.76億歐元,按2018年年底的匯率換算成人民幣是21.68億元,佔比是1.89%。

研發費用佔總營業收入的比,點擊可看大圖。

把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和研發費用加在一起,佔比情況如下:

四項費用佔總營業收入的比,點擊可看大圖。

【2】分析小結

在四項費用上,萬華化學的銷售和管理費用佔比低要得多,兩者之和和科思創的差距達8個百分點。科思創的財務費用率比萬華化學低,具備優勢。

萬華化學的研發投入比例要高於科思創一些,總體費用比較接近。把四項費用加起來,總的來看,2018年萬華化學總體費用佔比率要比科思創低7個點百分點左右。這是萬華的運營成本優勢。

03稅後淨利潤比較

【1】稅後淨利潤比較

利潤總額比較(按年末匯率歐元換算成人民幣),點擊可看大圖。

所得稅稅率比較,點擊可看大圖。

稅後淨利潤比較(本文比較的是兩家企業的盈利能力,因此稅後利潤選取的是總的淨利潤,不是歸屬母公司所得部分):

稅後總淨利潤的比較,點擊可看大圖。

【2】分析小結

從所得稅稅率看,科思創的平均稅率要高一點,萬華大概能低5個百分點左右。從2018年稅率比較看,萬華和科思創的差距更多一點。

如果後續萬華寧波能夠申請到高新技術企業,那麼萬華的稅率可能會再低一些。

04ROE比較

【1】加權淨資產收益率比較:

淨資產收益率(ROE)=淨利潤*2 /(本年期初淨資產+本年期末淨資產)

ROE淨資產(包括少數股東,總的淨資產)收益率比較,點擊可看大圖。

兩家的公司的ROE(淨資產收益率)在2018年已經比較接近,萬華化學略高,其ROE為36.65%,科思創為34.06%。但其中可能也涉及到財務槓桿率的問題。在後續章節中可以看到兩家公司的資產負債率。

【2】淨資產和資產負債率比較

淨資產比較:

淨資產比較,點擊可看大圖。

總資產比較:

總資產比較,點擊可看大圖。

資產負債率比較:

資產負債率比較,點擊可看大圖。

【3】分析小結

兩家公司的負債率比較接近,變化趨勢也相同。2018年萬華化學的資產負債率為48.97%,第一次負債率低於科思創。

兩家公司的淨資產都在不斷增長,萬華的淨資產增加更加快,2018年萬華化學的淨資產達到393億,科思創為422億,兩家公司的淨資產已近比較接近。

如果按萬華化學合併後看,2018年年末的淨資產是達到396億元。

05分紅比較

分紅佔淨利潤的比例之比較,點擊可看大圖。

從分紅上看,萬華化學的分紅佔利潤的比例更高,且高不少。可見,從國際範圍看,萬華化學對股東的分紅回報,也是不錯的。

06 總結

通過近4年的財務報表比較分析,可以看到萬華化學的發展真的非常快,雖然科思創也很快,但是萬華的速度是趕超的。

2015年萬華化學的淨資產和總資產分別是科思創的57%和63%, 經過3年的發展,目前萬華化學的淨資產和總資產已經基本接近科思創,如果考慮合併後的萬華化學,基本已經在同一個量級了。

但是,當下兩者的營業收入額差距還是比較大的。2018年,萬華聚氨酯系列的營業收入大概是科思創的54%的樣子,萬華總的營業收入大概是科思創的53%。可見,營業收入的量差距還是很大的。

不過,我們可以看到,萬華通過出色的成本優勢(毛利率高1.6個百分點),運營管理成本優勢(費用率佔比低7個百分點),所得稅率相對較低的優勢,使得最後的淨利潤已經比較接近。

最後的ROE淨資產收益率也是比較接近的,2018年萬華化學略超科思創1.6個百分點。同時,萬華化學一直在優化營業收入構成結構,在聚氨酯系列營業額年年增長的基礎上,把聚氨酯系列的營業收入佔比從2015年的84.76%一路降到2018年的51.06%。

萬華的資產負債率也在逐年降低,在淨資產年年創新高的基礎上,負債率從2015年的68.99%一路降到48.20%。

通過這樣的比較分析,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萬華在快速增長的同時,也在讓自己的腳步越來越穩健。(作者:微笑的miaoxin)

本文首發於作者在雪球的同名個人專欄。

相關焦點

  • 萬華化學宣布10月MDI再漲2600元/噸
    這已經不是萬華化學第一次漲價了。從6月開始,MDI價格就一路狂奔。2001年,萬華化學正式掛牌上交所。當時當年,營收僅為5.71億元,利潤僅為1.01億元。而到了2019年,總營收突破680億元,淨利潤超過100億元。
  • 萬華化學:從煙臺走向世界的行業翹楚
    據新華社2019年刊發的題為《「吾將上下而求索」——從萬華改革之路看中國國有企業改革偉大實踐》報導,當時改制最艱難的是下崗分流:李建奎(萬華第二代掌門人)清楚地記得:「當時萬華7000人不到的工廠,30多個處室,副科長以上的幹部就有三四百人,人浮於事很嚴重。」萬華先從領導幹部身上「動刀」:只要到了55歲,就辦理廠內退養。
  • 萬華化學第五篇:人狠話不多
    從前面這兩個角度(毛利率和產品壟斷性,有一部分分析在上一篇文章中,讀者可以到這裡找:公眾號villike的財務自由筆記),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判斷:萬華的聚氨酯產品具備明確的競爭優勢,一方面天然具備壟斷性,另一方面,由於萬華的技術投入成效顯著,所以產品的利潤不低。
  • 上市19年,業績翻百倍:「聚氨酯一哥」萬華化學,敢花錢,能賺錢,愛...
    然而兩年時間過去了,夢百合依然沒有更換供應商,而是換了一個場所對簿。這副看不慣對方、又幹不過對方的樣子,實在是太明顯。不得不說,風雲君也有很多這樣的朋友,而且越看越喜歡。對對對,你們也猜到了,風雲君這位朋友其實就是風雲君自己啦。那麼,這位萬華化學(600309.SH)實力如何?
  • 萬華化學:化工茅臺,給周期股長臉了!
    萬華化學起家於MDI業務,是國內唯一一家掌握MDI 生產技術的廠家。同時,MDI生產時的光氣化、硝化、加氫、都是化工中最危險的反應,而且反應過程控制和產品分離難度都很大,因此MDI生產的技術壁壘極高,全球只有萬華化學、科思創、陶氏杜邦和亨斯邁等寥寥幾個公司掌握該項技術。高端產品技術具有獨佔性,生產商具有極高的議價權,可以獲取極高的利潤,這是 「技術壟斷」利潤。
  • 萬華化學:丹心逐夢綻光華
    2019年底,萬華化學位於煙臺磁山的全球研發中心及總部基地一期項目投用。萬華全球研發中心將圍繞營養化學品、日用化學品、生物化學品等高端綠色化學品,以及電子信息材料、高性能材料和可降解材料等新興材料,建設從基礎研發、技術開發、中試放大到產業化的全流程科研及孵化項目等30多個。目前二期項目正在建設中,預計2022年建成使用。
  • 【企界面對面】萬華化學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首任董事長丁建生先生訪談
    原文標題:《「吾將上下而求索」—— 從萬華改革之路看中國國有企業改革偉大實踐》,【企界】節選部分內容,探尋丁建生先生帶領萬華開拓創新、改革謀發展的印跡。今天的萬華,擁有國內外6大研發基地、7大國家級創新平臺、150多個裝備先進的實驗室,一大批小試、中試產品形成梯隊接力……2016年10月28日,丁建生因年齡原因,卸任萬華化學的董事長。萬華化學,這個2001年上市的不足36億市值的小化工廠,如今已是2433億市值的大塊頭。而這正是丁建生幾十年如一日的付出換來的!
  • 萬華化學:打破周期 產品制勝
    本期主角是萬華化學,講萬華化學之前,先和大家講一樣東西。叫MDI,中文名很長叫二苯基甲烷二異氰酸酯 。它的用途和它的名字一樣奇長無比。它可以用在家具、建築、製鞋、製革、交通運輸、汽車工業、體育、醫療器械等等行業。
  • MDI產品價格或走高 萬華化學將受益
    7月17日早間,一則陶氏化學宣布所有MDI產品遭遇不可抗力的消息傳開。報導稱,由於設備故障超過陶氏的合理控制範圍,該公司旗下陶氏聚氨酯業務部門宣布所有MDI產品遭遇不可抗力,涉及至少16個品種的產品。去年10月,萬華化學聚合MDI分銷市場掛牌價一度觸及35,000元/噸,創出階段性高點。今年3月份,萬華化學純MDI掛牌價也曾觸及31,700元/噸的高位。去年以來,受化工產品周期性漲價影響,萬華化學享受了MDI產品價格上漲帶來的繁榮。該公司利潤和收入增加,帶動股價上漲。
  • MDI依賴症隱現:萬華化學增長乏力
    在2018年完成資產重組後,萬華化學(600309.SH)的MDI(化學名為二苯基甲烷二異氰酸酯,是生產聚氨酯的主要原料)產能超越巴斯夫,躍居為全球「老大」。不過,也正是因為MDI價格的波動,拖累了萬華化學的業績表現。
  • 化工龍頭萬華化學
    今天我們一起梳理一下萬華化學,公司主要從事聚氨酯(MDI、TDI、聚醚多元醇),丙烯及其下遊丙烯酸、環氧丙烷等系列石化產品,SAP、TPU、PC、PMMA、有機胺、ADI、水性塗料等精細化學品及新材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
  • 換個角度看科學
    所以,我們想換個角度來探討一下這個科學,希望對各位能有所啟發: 關於人類起源的認識 目前在教科書中所採用的都是達爾文的進化論來解釋人類的起源,把人跟動物等同起來了從這個角度來看,生命終結了嗎?沒有,他只是切換到另外一個形態中去了而已。也許一個生命曾經多次在不同的時空中來回切換過生命的形態,也就是佛家所說的生命的輪迴轉世等。 站在生命長河的這個角度看,現代科學可能只是涉及了生命中很小的一個片段。
  • 散文:換個角度看世事
    新的名句「橫看成嶺側成峰」,似乎說的是看問題的角度。換個方向、位置、角度,事物也就變化了模樣,甚至與心目中的形象相差甚遠。聽朋友講,近期,他們單位上的領導要求對重點崗位實施輪換。實際上,這歸咎於看問題的角度。人們不可能今生只從事一種職業、一個崗位、一樣工種,更不可能是一套馬車拉到退休,直至返老還鄉。在這種情況下,就要適度變換角度,適當自我調整心情了。自己的心態好壞,來源於角度的變換。同樣的問題,站在當前看長遠,站在一定的高度看,會形成一種高尚的姿態,和換位思考的想法。
  • 萬華化學投資11.6億擴三元材料
    成功收購鋰電材料標的之後,萬華化學馬不停蹄著手三元正極材料產能擴張。根據眉山市人民政府網站消息顯示,由萬華化學(600309)建設的「年產1萬噸鋰電池三元材料項目」正在進行第1次環評公示。
  • 萬華化學煙臺工業園MDI裝置復產
    萬華化學(69.20 +0.58%,診股)8月22日公告,公司煙臺工業園MDI裝置(60萬噸/年)、TDI裝置(30萬噸/年)已經恢復正常生產。隨著下半年傳統需求旺季的來臨,以及MDI價格逐步進入上漲通道,公司下半年業績大概率改善。
  • 萬華化學改性料方案助車輛輕量化
    近日,萬華化學「車用輕量化改性塑料和環保材料解決方案」亮相。萬華化學聚焦低密度、薄壁和發泡材料三個發展方向,特別是薄壁輕量化技術、低密度環保材料、拓撲設計減重和3D列印技術的應用。 為滿足下遊客戶汽車輕量化的需求,萬華化學針對車用改性塑料領域提出了汽車輕量化的整體解決方案。
  • 萬華化學近46個月聚合MDI、純MDI掛牌價趨勢圖
    中國地區聚合MDI分銷市場掛牌價據萬華化學11月26日晚間公告,自2020年12月份開始,中國地區聚合MDI分銷市場掛牌價25000元/噸,同11月份相比沒有變動。公司中國地區聚合MDI分銷市場掛牌價從2017年3月以來的46個月走勢圖如下:46個月以來,公司中國地區聚合MDI分銷市場掛牌價最高點出現在2017年10月,達35000元/噸,隨後出現了一個長達十五個月的下跌周期,到2019年1月跌到近46個月中最低價12500元/噸。
  • 萬華化學利潤「腰斬」全球最大MDI巨頭迎來艱難時刻
    來源:中國經營報萬華化學利潤「腰斬」 全球最大MDI巨頭迎來艱難時刻本報記者/茹陽陽/吳可仲/北京報導兩年前,萬華化學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萬華化學」,600309.SH)以522億元吸收合併萬華化工,其MDI(二苯基甲烷二異氰酸酯)產能超越巴斯夫
  • 業績腰斬卻迎來券商一致唱多,萬華化學強在哪?
    近日,萬華化學發布2020年半年報。上半年萬華化學實現營業收入309.07億元,同比減少2.00%;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28.35億元,同比下降49.56%。在業績腰斬的背景下,各大券商在其半年報點評報告中卻紛紛唱多,力挺萬華化學。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券商只會「唱多」,因此並沒有引起外界的注意。實際上,力挺萬華化學並非是券商的「無腦行為」,背後是有一定邏輯支撐的。
  • 萬華化學漲停 39億重倉埋伏的杭州牛散孫惠剛是最大贏家?
    1月7日,萬華化學強勢漲停,背後系一則業績公告,第四季度扭轉業績虧損局面的萬華化學一掃陰霾,市值也在今日創下歷史新高,而當初39億重倉埋伏的牛散孫惠剛或是背後的最大贏家。1月7日,萬華化學發布2020年度業績預告公告,預計2020年可實現淨利潤96-101億元。公告一出,今日股價漲停,盤中出現公司上市以來的最高股價107.28元/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