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華化學第五篇:人狠話不多

2020-12-03 新浪財經

來源:雪球

這是作者分析萬華化學的第五篇文章。

上一篇文章提到(發布於公眾號:villike的財務自由筆記):

「整個地球上,就只有8家公司能夠生產這個MDI。

這是什麼概念呢?各位想想,在基礎材料領域,還有什麼東西,是全球就只有幾家公司能生產的?

我是絞盡腦汁,也想不出來還有別的什麼領域了。

接下來的問題是,為什麼沒有其他企業來生產這個東西呢?難道難度比原子彈還大?」

這一篇文章,我們一起來探索MDI的競爭優勢。

01 瞠目結舌!

咱們接著上篇文章結尾那個問題說。

MDI的生產難度有沒有原子彈大,我不知道,但有一點是明確的,那就是:

MDI產品的工藝和技術很困難,而且很不穩定,想要穩定、精益地生產,是非常有難度的。

這一點,歷史上倒是有活生生的例子,可以供我們參考。

最典型的例子,發生在2017年,那一年,MDI價格大漲,聚合MDI(MDI分兩類,聚合MDI和純MDI,讀者知道這個就行了)的單價,從2017年初略高於1.5萬/噸,一路飆升到2017下半年的4.5萬/噸,漲了大概3倍!

直接結果是,公司營業收入增長76%,利潤則增長了接近3倍,ROE也達到歷史最高值、簡直逆天的49%。

感嘆完以後,我們更需要問的是:原因是什麼呢?

一方面是因為下遊需求擴張,另一方面,更直接的原因是:在前一年,競爭對手的設備頻繁出現問題,導致整個行業的產能嚴重不足。

聽起來是否荒唐?機器壞了!

要知道,這些競爭對手可都是巴斯夫、拜耳這樣的國際大廠啊!

如果連這樣的行業巨頭,都不能保證設備的穩定,工藝和技術的不穩定性與複雜性,可見一斑。

多說一句,有意思的是,萬華的設備似乎一直是穩定運行的,至少從公司上市以來的報導中,我沒有發現因為設備或工藝出現問題,造成嚴重的停工停產的消息。

02 靜止的時光

前面講的主要是MDI,聚氨酯系列還有TDI和多元醇,TDI和MDI類似,全球都沒有幾家能生產。

多元醇信息不明確,但是從萬華披露的信息來看,MDI應該是佔到大頭的,所以暫時可以先放在一邊,留到未來有需要時,再深入挖掘。

從前面這兩個角度(毛利率和產品壟斷性,有一部分分析在上一篇文章中,讀者可以到這裡找:公眾號villike的財務自由筆記),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判斷:

萬華的聚氨酯產品具備明確的競爭優勢,一方面天然具備壟斷性,另一方面,由於萬華的技術投入成效顯著,所以產品的利潤不低。

這是截止到目前的情況,但是投資是看未來的,未來呢?

聚氨酯,或者說具體到MDI的競爭優勢,可以保持嗎?

這個問題,可以從兩個維度進行思考。

第一個維度,會不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攻破MDI的進入壁壘,逐漸拉低利潤率?換句話說,第9、10、11家能夠生產MDI的企業,會很快出現嗎?

關於這個問題,我有兩個信息可以給各位分享。

第一個信息,可以看看過往的情況。

萬華獲得MDI技術能力的時候,大概是1996年的事情,當時全球一共有幾家具備MDI生產能力呢?

當時有幾家具備這個能力,網上已經找不到資料了,但是我在網上找到以下信息:

那一年,萬華掌握了MDI技術,讓中國成為第5個擁有MDI自主技術的國家。

從這個角度來看,也就是說,20年過去了,依然是5個國家擁有這個技術,並沒有新國家的企業進入這個領域。

而按照MDI這些年的利潤情況來看,如果這個壁壘容易攻破,那恐怕早就已經城池不保了。

03 門口的野蠻人

第二個信息,是個小插曲。

2019年,萬華的年報裡披露了這樣一起收購:

「2019年,為了維護MDI行業有序良性發展,鞏固和提升萬華化學聚氨酯行業競爭優勢,公司完成了對Chematur Technologies AB 100%股權和福建康乃爾聚氨酯有限責任公司的收購。」

本來,這起收購起初沒有引起我的注意,直到有一天,我去網上看萬華材料時,才發現一個重要信息:

「瑞典國際化工是全球第六個掌握光氣法MDI生產工藝的公司,也是六家公司中唯一通過技術授權而非MDI生產盈利的公司,其尚未大規模量產的MDI技術成為了眾多新入局者的共同突破口。

2014年7月,來自吉林的康乃爾集團斥資約6億元人民幣,收購了瑞典國際化工75%的股權,並開始正式涉足MDI的生產,成為了行業的新入局者。國內TDI的主要生產商之一的煙臺巨力利用瑞典國際化工的技術在新疆投資新建40萬噸/年的MDI項目。

不過瑞典國際化工的MDI生產技術並未實現過大規模的生產應用,因此,獲得MDI技術後康乃爾的MDI生產之路並不順遂,其曾先後宣布計劃在滄州、葫蘆島建設80萬噸MDI項目,但均未兌現。2018年與福州市政府和福建石油化工的合作是其在公開信息中的第三次計劃投資生產MDI,合資公司福建康乃爾擁有福州市政府的強大支持,也有福建石油化工的光氣生產資源,看上去勝算似乎多了一點。」

大家看明白了嗎?

這家瑞典企業,作為「老6」,成了個攪局者,他要對外出售這個技術!

先拋開「拿到技術不等於可以量產」這個問題不談,單是技術洩露,這一條就對於現在行業裡的幾家企業,是晴天霹靂般的打擊。

萬華的做法是什麼呢?

迅速收購。所以才有了上面我們看到的2019年報中的收購信息。

萬華極快地將這家企業全資收購,避免了技術的外洩,也算是為行業內的幾家公司都做出了巨大貢獻。

說回到對MDI未來的看法。

我無法判斷未來會不會有更多「掌握技術以後來碰瓷」的公司出現,但是就目前情況來看,行業寡頭壟斷的格局是穩定的。

當然,有數量可觀的競爭對手打入行業,是萬華未來需要重點關注的風險之一,這是讀者需要記住的。

MDI產品過去的獨特性,還有「保持獨特」的分析就先到這裡。

04 心中的困擾

但這樣還不夠,這裡還有個隱藏的問題,而且是個非常有價值的問題:

萬華最早只是一家不起眼的、想要逆襲的中國小企業,她到底是如何逐漸成長為全球領先的MDI製造商的呢?(截至目前,已經是世界第二大MDI生產商)

更重要的是,既然這是一個寡頭壟斷的行業,新對手的出現是很難被容忍的,競爭對手為什麼會放任萬華從「隊末」跑到「隊前」呢?

這個問題可以分成三部分,對應三個階段。

第一部分,萬華是如何「從無到有」的?

第二部分,萬華是如何「從小到大」的?

第三部分,萬華是如何「從弱到強」的?

回答這個問題的關鍵是,與其說「萬華有這樣的成就」,不如說「國家能有這樣的成就」,至少對於前兩個問題,這個答案是很關鍵的。

我們先來看「從無到有」的部分。

萬華的前身,是「煙臺合成革廠」,是周總理親自批示成立的工廠,1979年成立,辦廠的目的,是為了「讓每個中國人能穿得起皮鞋」。

應該說,從一開始,萬華就不是一家單純的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她是承載了某些「國家意圖」的。

那個時候,因為MDI的製造完全是由幾個發達國家壟斷的,所以,對於MDI技術的攻克,與其說是「企業想做的事情」,不說說是「國家想做的事情」。

MDI技術的攻克,也經歷了比較久的時間,1984年,萬華從日本引進一套1萬噸產能的設備,那套設備也就相當於60年代的技術水平,而且當時的要求非常嚴格,甚至不允許向國外售賣。

另外,因為設備落後和前面反覆提到的MDI本身設備工藝不穩定性,這套花了4.6億(在當年可是巨款!)的設備,前三年還能每年生產個四五千噸,從第四年開始,就隔三差五的罷工,連穩定運行都是問題,經常是維修的時間大過運行的時間,偶爾還發生個爆炸,生產出來的產品也經常是殘次品。

後來,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不惜一切代價」了,總經理帶著技術人員,把設備的零件拆了又組裝,用最笨的辦法,一點點理解設備和背後的原理。

設備搞明白了,工藝流程和化學反應是難以攻克的難點,這時候:

「在國防科大、中科院計算機所等多家單位的支持下,萬華終於成功開發出MDI工藝流程計算機模擬、核心化學反應計算機數學模型。」

一家企業,能夠獲得當時國內最頂尖資源的支持,這個事情,很明顯地展示了「國家意圖」。

最終,在1996年,第一條中國人的MDI生產線才出現了。

只是,在一個寡頭壟斷的市場,對於新進入者的封鎖,是已有玩家的共同默契,國外巨頭一開始就是重手,2000年,國外巨頭開始以低於國內售價約6000元左右的價格,向國內開始傾銷,而萬華當時的實際產量不過5000噸,如果這個趨勢繼續,很快萬華這家公司就不復存在了。

在這樣的背景下,萬華是如何實現突圍的呢?

這次雪球嘉年華在深圳,我也報名參加了,希望有機會跟各位球友在現場見個面,雪球app首頁有「pk賽」的標籤下,可以投票,每個人每天有三票,謝謝大家的支持

作者:villike連結:https://xueqiu.com/7579238876/161899115來源:雪球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風險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觀點僅代表個人的意見,所涉及標的不作推薦,據此買賣,風險自負。

相關焦點

  • 業績腰斬卻迎來券商一致唱多,萬華化學強在哪?
    近日,萬華化學發布2020年半年報。上半年萬華化學實現營業收入309.07億元,同比減少2.00%;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28.35億元,同比下降49.56%。在業績腰斬的背景下,各大券商在其半年報點評報告中卻紛紛唱多,力挺萬華化學。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券商只會「唱多」,因此並沒有引起外界的注意。實際上,力挺萬華化學並非是券商的「無腦行為」,背後是有一定邏輯支撐的。
  • 萬華化學利潤「腰斬」全球最大MDI巨頭迎來艱難時刻
    目前,萬華化學的實控人為煙臺市國資委,控股股東為煙臺國豐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豐投資」),後者持有萬華化學近22%的股份。萬華化學的前十大股東中,中誠投資、中凱信與國豐投資為一致行動人,三方合計持有萬華化學股份逾13億股,佔總股本近42%。
  • 萬華化學:從煙臺走向世界的行業翹楚
    年的681億元,翻了118倍,複合增長率達到了30%;公司市值從上市之初的30多億元增長到如今的近2700億元,翻了70多倍。據新華社2019年刊發的題為《「吾將上下而求索」——從萬華改革之路看中國國有企業改革偉大實踐》報導,當時改制最艱難的是下崗分流:李建奎(萬華第二代掌門人)清楚地記得:「當時萬華7000人不到的工廠,30多個處室,副科長以上的幹部就有三四百人,人浮於事很嚴重。」萬華先從領導幹部身上「動刀」:只要到了55歲,就辦理廠內退養。
  • 萬華化學:丹心逐夢綻光華
    厚望如山,催人奮進。牢記總書記囑託,萬華化學「十三五」期間緊緊抓住創新改革這一主線,新舊動能轉換成效顯著,高質量發展積厚成勢,以高昂的熱情、堅實的步伐,奮力向更高目標衝刺,交出一份厚重答卷。從東海之濱到眉山腳下,從八角港區到東歐腹地,銳意改革、科技興業、延鏈強鏈、綠色低碳等成為最醒目的色彩,共同描繪了萬華化學創新驅動的時代畫卷。
  • 化工龍頭萬華化學
    今天我們一起梳理一下萬華化學,公司主要從事聚氨酯(MDI、TDI、聚醚多元醇),丙烯及其下遊丙烯酸、環氧丙烷等系列石化產品,SAP、TPU、PC、PMMA、有機胺、ADI、水性塗料等精細化學品及新材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
  • 萬華化學:打破周期 產品制勝
    本期主角是萬華化學,講萬華化學之前,先和大家講一樣東西。叫MDI,中文名很長叫二苯基甲烷二異氰酸酯 。它的用途和它的名字一樣奇長無比。它可以用在家具、建築、製鞋、製革、交通運輸、汽車工業、體育、醫療器械等等行業。
  • MDI依賴症隱現:萬華化學增長乏力
    在2018年完成資產重組後,萬華化學(600309.SH)的MDI(化學名為二苯基甲烷二異氰酸酯,是生產聚氨酯的主要原料)產能超越巴斯夫,躍居為全球「老大」。不過,也正是因為MDI價格的波動,拖累了萬華化學的業績表現。
  • 換個角度看萬華化學:狂奔進化史
    (說明:2018年年底的匯率比2017年年底的匯率要高,所以換算成人民幣的圖上,科思創的2018年比2017年的增長會顯得多一點。) 【2】萬華的營業收入和組成 萬華化學營業收入的組成:見下圖表。
  • 萬華化學:化工茅臺,給周期股長臉了!
    中國MDI建築保溫佔比遠低於全球,主要是因為中國建築保溫材料以低端的EPS(聚苯乙烯泡沫)系列產品為主,高端的MDI建築保溫材料佔比不高,但這些年聚氨酯保溫材料在快速取代EPS保溫材料,拉動中國MDI需求增長。萬華化學起家於MDI業務,是國內唯一一家掌握MDI 生產技術的廠家。
  • MDI產品價格或走高 萬華化學將受益
    對於全球最大MDI生產商萬華化學(600309.SH)來說,這一消息無異於利好。陶氏化學生產裝置遭遇不可抗力意味著上遊MDI產品供應減少,因此MDI產品價格有望走高。根據7月份公布的最新公告,目前萬華化學聚合MDI分銷市場掛牌價21,500元/噸,純MDI掛牌價30,700元/噸,均比過去一段時間觸及的高點有所回調。
  • 海綿原料漲價,到底合理還是不合理,萬華化學錯了嗎?
    夢百合董事長因為海綿原料漲價而抨擊萬華化學,指其「這種殺雞取卵的行為最終只有被市場唾棄」、「某些人的一己私利總是在傷害行業」。對於這一行為,網友們弄得一頭霧水,這究竟是怎麼回事,我就來幫大家捋捋。我查詢了相關網站,雖然我也是在化工行業裡面混了近20年,但是對這些化工產品的名字搞得頭很大,海綿原料的產品是萬華生產的聚氨酯(前端的MDI產品萬華也生產)。萬華的市場地位相當不錯,在聚氨酯上的巨大的技術成本優勢。於是萬華一樣這樣來做市場的。由於一直市場總體供大於求;但總容量還遠大於萬華的總產能。
  • 上市19年,業績翻百倍:「聚氨酯一哥」萬華化學,敢花錢,能賺錢,愛...
    夢百合董事長倪張根連續兩天在公開渠道發文,炮轟原材料漲價問題,引起了許多人圍觀和討論。一番訴苦之後,倪董確實博得了不少人的同情,當然也不乏許多人反將一軍,diss他這是輸不起。其實早在2018年,這兩位老闆就曾因為原材料漲價問題對簿公堂。
  • 萬華化學煙臺工業園MDI裝置復產
    萬華化學(69.20 +0.58%,診股)8月22日公告,公司煙臺工業園MDI裝置(60萬噸/年)、TDI裝置(30萬噸/年)已經恢復正常生產。隨著下半年傳統需求旺季的來臨,以及MDI價格逐步進入上漲通道,公司下半年業績大概率改善。
  • 百億級的乙烯大生意,萬華化學為什麼要選擇丙烷路線?
    慧聰化工網訊:大家有沒有想過:萬華化學和衛星石化製造乙烯,前者是使用丙烷裂解裝置,後者是使用乙烷裂解裝置,二者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原材料不同。那麼,萬華化學為什麼百萬噸乙烯項目選擇丙烷路線?本文內容來自股東大會現場記錄。
  • 解析入選全球化工50強的萬華化學的產業鏈布局!
    當前及未來一段時期,MDI仍然是萬華化學的主要利潤來源,拓展其他業務可以熨平業績周期性,但是不論是石化還是精細化工新材料,仍然有周期性,所以萬華化學無法做到像茅臺、海天一樣的勻速增長。
  • 人不狠話還多!邪神洛基來啦!
    人不狠話還多!邪神洛基來啦!漫威每一位英雄都有不同的人物設定,各種類型與個性的英雄讓電影更加豐富多元,其中洛基便是其中一位讓人又愛又恨的角色。- I assure you,brother…the sun will shine on us again.- I'm gonna burn this place to the ground.不管在哪個平行宇宙,都是那個嚮往光和熱,渴望萬眾矚目,人不狠話多,嘴硬心軟,喜歡轟轟烈烈的搞個大事件的邪神洛基!
  • 萬華化學股價再創新高,市值超3000億元!
    1月6日收盤後,萬華化學披露業績預告稱,隨著全球化工行業的下遊需求在三季度末出現好轉,部分地區需求快速增長,其主要產品銷量提升且銷售價格上漲。截至1月6日收盤,萬華化學股價再創新高,報收98.42元,上漲0.82%,市值達3090.14億元。
  • 萬華化學宣布10月MDI再漲2600元/噸
    2001年,萬華化學正式掛牌上交所。當時當年,營收僅為5.71億元,利潤僅為1.01億元。而到了2019年,總營收突破680億元,淨利潤超過100億元。 截止2019年底,全球主要有8家MDI生產廠家,8家廠家MDI母液總計產能880萬噸,分布在亞洲的MDI產能447萬噸,佔全球總產能51%,分布在中國地區產能是334萬噸,佔到了全球的38%; 其中萬華化學總產能210萬噸,佔全球所有廠家產能的24%。
  • 萬華化學投資11.6億擴三元材料
    成功收購鋰電材料標的之後,萬華化學馬不停蹄著手三元正極材料產能擴張。根據眉山市人民政府網站消息顯示,由萬華化學(600309)建設的「年產1萬噸鋰電池三元材料項目」正在進行第1次環評公示。
  • 萬華化學改性料方案助車輛輕量化
    近日,萬華化學「車用輕量化改性塑料和環保材料解決方案」亮相。萬華化學聚焦低密度、薄壁和發泡材料三個發展方向,特別是薄壁輕量化技術、低密度環保材料、拓撲設計減重和3D列印技術的應用。 為滿足下遊客戶汽車輕量化的需求,萬華化學針對車用改性塑料領域提出了汽車輕量化的整體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