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雪球
這是作者分析萬華化學的第五篇文章。
上一篇文章提到(發布於公眾號:villike的財務自由筆記):
「整個地球上,就只有8家公司能夠生產這個MDI。
這是什麼概念呢?各位想想,在基礎材料領域,還有什麼東西,是全球就只有幾家公司能生產的?
我是絞盡腦汁,也想不出來還有別的什麼領域了。
接下來的問題是,為什麼沒有其他企業來生產這個東西呢?難道難度比原子彈還大?」
這一篇文章,我們一起來探索MDI的競爭優勢。
01 瞠目結舌!
咱們接著上篇文章結尾那個問題說。
MDI的生產難度有沒有原子彈大,我不知道,但有一點是明確的,那就是:
MDI產品的工藝和技術很困難,而且很不穩定,想要穩定、精益地生產,是非常有難度的。
這一點,歷史上倒是有活生生的例子,可以供我們參考。
最典型的例子,發生在2017年,那一年,MDI價格大漲,聚合MDI(MDI分兩類,聚合MDI和純MDI,讀者知道這個就行了)的單價,從2017年初略高於1.5萬/噸,一路飆升到2017下半年的4.5萬/噸,漲了大概3倍!
直接結果是,公司營業收入增長76%,利潤則增長了接近3倍,ROE也達到歷史最高值、簡直逆天的49%。
感嘆完以後,我們更需要問的是:原因是什麼呢?
一方面是因為下遊需求擴張,另一方面,更直接的原因是:在前一年,競爭對手的設備頻繁出現問題,導致整個行業的產能嚴重不足。
聽起來是否荒唐?機器壞了!
要知道,這些競爭對手可都是巴斯夫、拜耳這樣的國際大廠啊!
如果連這樣的行業巨頭,都不能保證設備的穩定,工藝和技術的不穩定性與複雜性,可見一斑。
多說一句,有意思的是,萬華的設備似乎一直是穩定運行的,至少從公司上市以來的報導中,我沒有發現因為設備或工藝出現問題,造成嚴重的停工停產的消息。
02 靜止的時光
前面講的主要是MDI,聚氨酯系列還有TDI和多元醇,TDI和MDI類似,全球都沒有幾家能生產。
多元醇信息不明確,但是從萬華披露的信息來看,MDI應該是佔到大頭的,所以暫時可以先放在一邊,留到未來有需要時,再深入挖掘。
從前面這兩個角度(毛利率和產品壟斷性,有一部分分析在上一篇文章中,讀者可以到這裡找:公眾號villike的財務自由筆記),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判斷:
萬華的聚氨酯產品具備明確的競爭優勢,一方面天然具備壟斷性,另一方面,由於萬華的技術投入成效顯著,所以產品的利潤不低。
這是截止到目前的情況,但是投資是看未來的,未來呢?
聚氨酯,或者說具體到MDI的競爭優勢,可以保持嗎?
這個問題,可以從兩個維度進行思考。
第一個維度,會不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攻破MDI的進入壁壘,逐漸拉低利潤率?換句話說,第9、10、11家能夠生產MDI的企業,會很快出現嗎?
關於這個問題,我有兩個信息可以給各位分享。
第一個信息,可以看看過往的情況。
萬華獲得MDI技術能力的時候,大概是1996年的事情,當時全球一共有幾家具備MDI生產能力呢?
當時有幾家具備這個能力,網上已經找不到資料了,但是我在網上找到以下信息:
那一年,萬華掌握了MDI技術,讓中國成為第5個擁有MDI自主技術的國家。
從這個角度來看,也就是說,20年過去了,依然是5個國家擁有這個技術,並沒有新國家的企業進入這個領域。
而按照MDI這些年的利潤情況來看,如果這個壁壘容易攻破,那恐怕早就已經城池不保了。
03 門口的野蠻人
第二個信息,是個小插曲。
2019年,萬華的年報裡披露了這樣一起收購:
「2019年,為了維護MDI行業有序良性發展,鞏固和提升萬華化學聚氨酯行業競爭優勢,公司完成了對Chematur Technologies AB 100%股權和福建康乃爾聚氨酯有限責任公司的收購。」
本來,這起收購起初沒有引起我的注意,直到有一天,我去網上看萬華材料時,才發現一個重要信息:
「瑞典國際化工是全球第六個掌握光氣法MDI生產工藝的公司,也是六家公司中唯一通過技術授權而非MDI生產盈利的公司,其尚未大規模量產的MDI技術成為了眾多新入局者的共同突破口。
2014年7月,來自吉林的康乃爾集團斥資約6億元人民幣,收購了瑞典國際化工75%的股權,並開始正式涉足MDI的生產,成為了行業的新入局者。國內TDI的主要生產商之一的煙臺巨力利用瑞典國際化工的技術在新疆投資新建40萬噸/年的MDI項目。
不過瑞典國際化工的MDI生產技術並未實現過大規模的生產應用,因此,獲得MDI技術後康乃爾的MDI生產之路並不順遂,其曾先後宣布計劃在滄州、葫蘆島建設80萬噸MDI項目,但均未兌現。2018年與福州市政府和福建石油化工的合作是其在公開信息中的第三次計劃投資生產MDI,合資公司福建康乃爾擁有福州市政府的強大支持,也有福建石油化工的光氣生產資源,看上去勝算似乎多了一點。」
大家看明白了嗎?
這家瑞典企業,作為「老6」,成了個攪局者,他要對外出售這個技術!
先拋開「拿到技術不等於可以量產」這個問題不談,單是技術洩露,這一條就對於現在行業裡的幾家企業,是晴天霹靂般的打擊。
萬華的做法是什麼呢?
迅速收購。所以才有了上面我們看到的2019年報中的收購信息。
萬華極快地將這家企業全資收購,避免了技術的外洩,也算是為行業內的幾家公司都做出了巨大貢獻。
說回到對MDI未來的看法。
我無法判斷未來會不會有更多「掌握技術以後來碰瓷」的公司出現,但是就目前情況來看,行業寡頭壟斷的格局是穩定的。
當然,有數量可觀的競爭對手打入行業,是萬華未來需要重點關注的風險之一,這是讀者需要記住的。
MDI產品過去的獨特性,還有「保持獨特」的分析就先到這裡。
04 心中的困擾
但這樣還不夠,這裡還有個隱藏的問題,而且是個非常有價值的問題:
萬華最早只是一家不起眼的、想要逆襲的中國小企業,她到底是如何逐漸成長為全球領先的MDI製造商的呢?(截至目前,已經是世界第二大MDI生產商)
更重要的是,既然這是一個寡頭壟斷的行業,新對手的出現是很難被容忍的,競爭對手為什麼會放任萬華從「隊末」跑到「隊前」呢?
這個問題可以分成三部分,對應三個階段。
第一部分,萬華是如何「從無到有」的?
第二部分,萬華是如何「從小到大」的?
第三部分,萬華是如何「從弱到強」的?
回答這個問題的關鍵是,與其說「萬華有這樣的成就」,不如說「國家能有這樣的成就」,至少對於前兩個問題,這個答案是很關鍵的。
我們先來看「從無到有」的部分。
萬華的前身,是「煙臺合成革廠」,是周總理親自批示成立的工廠,1979年成立,辦廠的目的,是為了「讓每個中國人能穿得起皮鞋」。
應該說,從一開始,萬華就不是一家單純的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她是承載了某些「國家意圖」的。
那個時候,因為MDI的製造完全是由幾個發達國家壟斷的,所以,對於MDI技術的攻克,與其說是「企業想做的事情」,不說說是「國家想做的事情」。
MDI技術的攻克,也經歷了比較久的時間,1984年,萬華從日本引進一套1萬噸產能的設備,那套設備也就相當於60年代的技術水平,而且當時的要求非常嚴格,甚至不允許向國外售賣。
另外,因為設備落後和前面反覆提到的MDI本身設備工藝不穩定性,這套花了4.6億(在當年可是巨款!)的設備,前三年還能每年生產個四五千噸,從第四年開始,就隔三差五的罷工,連穩定運行都是問題,經常是維修的時間大過運行的時間,偶爾還發生個爆炸,生產出來的產品也經常是殘次品。
後來,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不惜一切代價」了,總經理帶著技術人員,把設備的零件拆了又組裝,用最笨的辦法,一點點理解設備和背後的原理。
設備搞明白了,工藝流程和化學反應是難以攻克的難點,這時候:
「在國防科大、中科院計算機所等多家單位的支持下,萬華終於成功開發出MDI工藝流程計算機模擬、核心化學反應計算機數學模型。」
一家企業,能夠獲得當時國內最頂尖資源的支持,這個事情,很明顯地展示了「國家意圖」。
最終,在1996年,第一條中國人的MDI生產線才出現了。
只是,在一個寡頭壟斷的市場,對於新進入者的封鎖,是已有玩家的共同默契,國外巨頭一開始就是重手,2000年,國外巨頭開始以低於國內售價約6000元左右的價格,向國內開始傾銷,而萬華當時的實際產量不過5000噸,如果這個趨勢繼續,很快萬華這家公司就不復存在了。
在這樣的背景下,萬華是如何實現突圍的呢?
這次雪球嘉年華在深圳,我也報名參加了,希望有機會跟各位球友在現場見個面,雪球app首頁有「pk賽」的標籤下,可以投票,每個人每天有三票,謝謝大家的支持
作者:villike連結:https://xueqiu.com/7579238876/161899115來源:雪球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風險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觀點僅代表個人的意見,所涉及標的不作推薦,據此買賣,風險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