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時刻記者 李慧 通訊員 李志富 顏貴陽 漣源報導
「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錢鍾書在《圍城》中這樣寫道,而他筆下這個小鎮的原型,便是今天的漣源市。
這個小城,曾經是「湘中煤海」,年煤炭稅費達3億元巔峰。煤炭產業作為漣源市傳統支柱產業,曾經撐起了漣源市財政收入的「半壁江山」。
但近十年來,煤礦陸續關閉,財政收入銳減,大批礦工失業,很多礦工後期患上了塵肺病,家庭陷入貧困。由於常年開採,礦產區變採空區,根本沒法耕種,地廢了。發展的步伐放緩了,經濟「空窗期」如何重塑產業脊梁?
漣源市是武陵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到2017年底,未退出的貧困村109個,未脫貧的貧困人口25593戶73560人,貧困發生率7.39%。扶貧之路可謂是「掉船頭」,另闢蹊徑,在曾經的廢礦區重新培育出新葉。
「漣源的希望在轉型,轉型的關鍵在產業,產業的支撐在實體經濟,實體經濟要靠龍頭企業來引領。」這是漣源市委書記謝學龍對打造漣源產業發展高地的認識,而產業是脫貧關鍵。
曾經的「煤海」,現在山頭披綠,遊客絡繹不絕,山頭長出的新葉成了新產品。
漣源市七星街鎮白楊新村曾經的煤礦區如今滿山披綠,滿山茶樹在微風吹拂下搖曳多姿。
轉型富農,綠色經濟忽如一夜春風來
烈日驕陽,漣源市七星街鎮白楊新村山頭滿山茶樹在微風吹拂下搖曳多姿,你一定想像不到,這裡10年前地下全是煤礦區。
「地下都採空了的,山頭雜草都長不起來,到處都是煤灰。」白楊新村村支書龔慶光當了21年村支書,他現在說起當初的場景還是有些痛惜。
煤礦不能開採後,這裡成了荒山,過去以挖煤作業為生的大批礦工失業了。眼看著這一切,開發煤礦十多年的龔夢輝決心改變這裡的面貌,種植白茶,讓過去跟著自己幹的礦工有事可做。
通過土地流轉,龔夢輝先後在漣源市橋頭河鎮、七星街鎮兩地承包下荒山,如今這個山頭全部被茶樹覆蓋,茶園規模擴大到了2200餘畝。他計劃再通過五年,輻射帶動周邊農戶發展10000畝,自建基地3000畝。進入豐產期後可實現基地產品收入5000萬元以上,輻射帶動農戶每畝收入可達8600元,是名副其實的「綠色銀行」。
同樣是荒山,龍頭企業湖南省博盛生態農業技術開發有限公司的全域開發,流轉荒山3000畝,打造集林業、文化、體育、旅遊於一體的生態旅遊園區。不僅是景區建在家門口,老百姓也跟著致富起來,200多人就近就業,其中貧困戶110多人,特別困難的還安排扶貧攤位。
生態旅遊也帶火了周邊的鄉村遊,農旅結合成為了漣源產業脫貧的一大亮點。
科技興農,「綠色銀行」千樹萬樹玳玳花開
康麓生物種植基地,5500畝荒山種下玳玳酸橙。
康麓生物種植基地,「玳玳酸橙」(俗稱臭皮柑)「香」了起來,村民樂了起來。
康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利用綠色提取和精製技術,將人們棄之不食的臭皮柑提煉加工,花、葉、果、果皮精深開發,提取生產精油、生物添加劑、降血糖藥材、香料、果膠等,公司總經理歐陽正成說樹的全身都是寶。
58歲的廖雪南正在基地幹得熱火朝天。
荒山利用起來了,村民成了工人。「除了用的,還有存的。」58歲的廖雪南正在基地幹得熱火朝天。她負責培育3000多株樹苗,幹一天活有100元,加上平時計工收入,一年收入5萬多元。不光是她幹得起勁,村裡70多歲的老人也搶著來幹活,這3000畝玳玳酸橙給村民打開了一扇門。
公司今年還將把已流轉的5500畝荒山種下玳玳酸橙,四季常青的臭皮柑使低質低效的荒山變成了「綠色銀行」。玳玳酸橙第3年初掛果,5年進入豐產期,進入豐產期後,畝均產值可超過8千元,種植收入可達30年。
「農戶變股東」,3110名貧困戶以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入股成為股東,每年可獲得560元每人的保底分紅。「農民變工人」,目前,種植示範基地參與種植、培管工作的貧困戶達196人。
科技培育了「綠色銀行」,也孵化了「黃金雞蛋」。
漣源遠近有名的「雞司令」龔光輝高興地說:「雞蛋就是印鈔機。」
漣源市天柱山禽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龔光輝是遠近有名的「雞司令」,他曾在俄羅斯國立財經大學留學7年,學成回國後,他紮根農村養雞。把父親經營了30年的養雞場進行改造,從德國引進了最先進的全自動化家禽養殖繁育生產線,實現了隔熱保溫、系統控料、環保清糞、電腦控管的科學餵養模式。
在失敗中前行,科技助力,將家禽養殖風險大大降低。龔光輝甚至說他的養殖是零風險。「家禽養殖也要進行供給側結構改革,要了解需求再做供給。」訂單式模式不愁銷路。
每隔幾天都有養殖老闆過來買雞蛋回去孵化。
光是賣雞蛋每天純利潤就有近6000元,「雞蛋就是印鈔機。」2017年出欄商品雞苗4200萬羽、雞蛋400萬枚,實現營業收入12917萬元,利潤1099萬元。「一片深情富沃土,致富不忘眾鄉鄰。」在龔光輝的幫扶下,聯結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426人,在楓坪、古塘等10多個鄉鎮、26個村,試點發放雞苗10多萬羽,發展全自動化家禽養殖和發展生態土雞養殖。
荒山強農,健康產業藥文化千秋遺澤
漣源產業扶貧布局做大「一株藥」,力爭玉竹種植面積擴大到8萬畝。
漣源有種植中藥材傳統,有「天下藥山」之稱的龍山就在漣源,漫山遍野的中草藥材有5000多種。龍山峰頂建有藥王殿,殿藏「藥王」孫思邈的《千金方》,藥王殿古香古色,自唐以來即是江南藥王文化「朝聖地」,千年香火不熄。
健康產業是一個新興朝陽產業,也是一個永不衰落的產業,漣源在產業轉型中發展中藥材種植加工產業。在產業扶貧布局做大「一株藥」,力爭玉竹種植面積擴大到8萬畝,積極扶持回春堂藥業、肖老爺公司、備行農業等企業提升玉竹加工能力,增加出口創匯,將漣源打造成「玉竹之鄉」。
一畝玉竹畝產近7000斤,按市場價3元計算,種植一畝玉竹收入2萬多元。在六畝塘鎮利民村,山頭被漣源市南芙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種下了玉竹,3700多畝的油茶林準備全部套種玉竹,現已種下800畝。種玉竹成了村民的致富渠道,47歲的貧困戶譚拿金自己種了2畝,又在基地務工,一個月收入近3000元,一年5萬多元的收入不成問題。
中藥材種植盤活山地資源,農民獲得土地流轉收入和務工收入,中藥材實實在在成為了一個富民產業。如回春堂藥業分別在石馬山鎮、安平鎮建立中藥材種植基地,集中連片種植金銀花、黃芩、白朮、桔梗等中藥材2000多畝。現在,溫江村和水平村已成為名副其實的「中藥材種植之村」。總投資10.8億元的回春堂中藥現代產業園一期工程即將投產,中藥材加工將大大延長產業鏈條。
果蔬、中藥材、畜禽等主導產業發展,驗證著漣源市副市長鄧文旦所說:「所有扶貧產業和貧困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加快打造農產品品牌,加快推進三產融合。」
土地是農民的根,新發展機會來了,農民紛紛主動流轉土地跟著龍頭企業加油幹,不僅扮美了環境,又發展了產業。漣源廢礦區換檔超車,產業重塑讓一片荒山重新長出的新葉,既長了葉子又長了「票子」。
來源:紅網
作者:李慧 李志富 顏貴陽
編輯:徐丹
本文為紅網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連結和本聲明。
本文連結:https://hn.rednet.cn/content/2018/07/27/832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