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測彗星上的極光!羅塞塔號的最新發現多虧了這種遠紫外光譜儀

2021-01-15 前瞻網

近日,歐洲航天局的羅塞塔號彗星探測器給科學界帶來了一個驚喜:太空飛行器上儀器的數據首次向人們揭示了一顆彗星周圍遠紫外線中的極光輻射。

在地球上,當來自太陽的帶電粒子沿著地球磁場線到達南極和北極時,就會形成極光。太陽粒子撞擊地球大氣層中的原子和分子,在高緯度的天空中製造出閃爍的彩色光幕。

「來自太陽的帶電粒子在太陽風中流向彗星,與圍繞在彗星冰冷、多塵的核心周圍的氣體相互作用,形成了極光,」SwRI副主席Jim Burch博士說,他領導著科學研究。

這一發現有賴於太空飛行器上來自美國西南研究院(SwRI)的儀器:愛麗絲遠紫外(FUV)光譜儀和離子電子傳感器(IES)。

愛麗絲遠紫外光譜儀(ALICE)

ALICE是一種輕型、低功耗和低成本的成像光譜儀,這是第一個近距離研究彗星的紫外光譜儀。其全名為「Alice far-ultraviolet (FUV) spectrograph」。

愛麗絲紫外光譜儀被設計用於在700至2050°之間的極端(EUV)和遠紫外(FUV)波長下對行星大氣和表面進行光譜研究,它已針對羅塞塔彗星科學進行了優化,具有高靈敏度、大瞬時視野和寬波長覆蓋範圍。

在羅塞塔軌道飛行器對67P/Churyumov-Gerasimenko彗星(67P/CG)的遙感調查中,愛麗絲將尋找諸如Ne和Ar等稀有氣體;測量產生大部分彗星活動的H2O、CO和CO2分子的產生速率、變率和結構;測量彗星彗發中基本元素C、H、O和N的豐度和可變性;測量彗星尾部的原子離子豐度。

此外,愛麗絲還將對彗星核本身和彗星彗尾中夾帶的固體顆粒的FUV光度特性進行研究。

作為一種紫外儀器,愛麗絲在羅塞塔號的遙感調查中是獨一無二的,它能夠探測彗星大氣中的原子。彗星中最重要的原子種類有C、H、O和N。

作為一種遙感儀器,愛麗絲的優勢在於,它可以在羅塞塔的長距離彗星交會期間獲得這種測量結果,而不受太空飛行器軌道位置的影響。

憑藉其固有的長狹縫成像能力,愛麗絲可以以500/R50米的解析度獲得彗星的多光譜或單色圖像,其中R50是彗星軌道飛行器的射程,單位為50公裡。

儀器概述

愛麗絲的光學機械布局如圖所示:

光線通過一個40×40平方毫米的入口光闌進入望遠鏡部分,然後由一個f/3離軸拋物面鏡(OAP)收集並聚焦到入口狹縫上,然後聚焦到環形全息光柵上,在那裡它被分散到使用雙延遲線(DDL)讀出方案的微通道板(MCP)探測器上。

在2D(1024x32)像素格式,MCP探測器使用雙並排的太陽盲區光電陰極:溴化鉀(KBr)和碘化銫(CsI)。對於填充由入口狹縫尺寸定義的瞬時視野(IFOV)的擴展光源,測得的ALICE光譜解析度(λ/∆λ)在70170範圍內。

ALICE由sa3865微處理器控制,採用輕巧、緊湊、表面貼裝的電子設備來支持科學探測器,以及儀器支持和接口電子設備。

下圖顯示了ALICE的3D外部視圖:

光學設計

OAP反射鏡的淨孔徑為41 x 65 mm2,安裝在儀器的望遠鏡部分。OAP的反射光進入光譜儀部分,其中包含全息光柵和MCP探測器。狹縫、光柵和探測器都布置在直徑0.15米的正入射羅蘭圓攝譜儀上。

光譜儀利用了700-2050琴譜帶的一級衍射階。一階波長覆蓋(700-1025 Å)的下半部分也在1400至2050 Å的一階波長之間以二階出現。

OAP和光柵,以及它們的安裝夾具,都是由整體鋁片構成,塗有化學鍍鎳,並使用低散射拋光技術拋光。

OAP和光柵光學表面被濺射SiC覆蓋。內部雜散光的控制是通過一個良好的光學腔和一個全息衍射光柵實現的,該光柵具有低散射和近零線的鬼像問題。

為了控制汙染,加熱器安裝在OAP反射鏡和格柵的背面,以防止汙染物在飛行過程中被冷捕獲。在地面操作、儀器集成和任務的早期階段,保護敏感光電陰極和MCP表面不受溼氣和其他有害汙染物的影響,探測器管體組件封閉在真空室中,前門在飛行的早期調試階段成功(永久)打開。

為了在飛行過程中保護光學元件和探測器不受微粒汙染,包括一個前入口孔門,當灰塵和氣體水平過高而無法安全操作和暴露時(即當羅塞塔軌道飛行器靠近彗星核時),它可以關閉。望遠鏡的擋板葉片也有助於保護OAP反射鏡免受可能進入望遠鏡入口孔徑的小粒子的轟擊。

入口狹縫設計

攝譜儀入口狹縫組件設計如下圖所示。狹縫由三部分組成,外加一個針孔面罩。狹縫的中心部分提供了~8-12ÅFWHM的高光譜解析度,IFOV為0.05°x2.0°。圍繞中心狹縫部分的是兩個外部部分,IFOV分別為0.10°x 2.0°和0.10°x 1.53°。

針孔掩模位於第二個外部部分的IFOV邊緣,它為光譜儀提供了有限的光傳輸量,用於對CG的彗差進行恆星掩星研究時使用的亮點源目標(例如熱的紫外恆星)。

探測器和探測器電子設備

位於光譜儀部分的2-D成像光子計數探測器利用MCP Z-stack為DDL讀出陣列供電。Z-stack的輸入表面塗有KBr(700-1200ï)和CsI(1230-2050ï)的不透明光電陰極。探測器管體是一種定製設計,由輕質釺焊氧化鋁可伐結構製成,該結構焊接到支撐DDL陽極陣列的外殼上。

(ALICE DDL探測器真空室外殼示意圖。)

為了捕捉整個700-2050 Å和6°空間視場,探測器的活動區域大小為35 mm(在色散方向)x 20 mm(在空間維度上),像素格式為(1024 x 32)-像素。6°斜射光被成像到探測器32個空間通道的中央20個;其餘光譜通道用於暗計數監測。像素格式允許Nyquist採樣,光譜解析度為~3.4 Å,空間像素解析度為0.3°。

MCP Z-stack由三個80:1長徑(L/D)MCP組成,這些MCP均為圓柱彎曲,其曲率半徑為75mm,以匹配羅蘭圓攝譜儀,以在整個光譜通帶上獲得最佳聚焦。

室溫下的Z-stack電阻總計為~500 MΩ。MCP為矩形(46 x 30 mm2),中心為12µm直徑的孔。MCP Z-stack上方是一個排斥柵,其偏置電壓比MCP Z-stack頂部負電壓高出1000伏。該退柵反射了MCP間隙區釋放的電子,並返回MCP輸入表面,從而提高探測器的探測量子效率。

探測器管體周圍是由鋁和不鏽鋼製成的真空室外殼。如上所述,該真空室保護KBr和CsI光電陰極不受地面處理期間溼氣暴露和飛行早期放氣成分的損壞。它還允許探測器在地面操作、測試和搬運以及運輸過程中保持真空(<10-5託)。

光通過一個可打開的門進入探測器真空室,該門包含一個內置的MgF2窗口埠,可傳輸波長大於1200°的紫外光。該窗口允許在門關閉的情況下對探測器進行測試,並在飛行期間提供冗餘,如果門機構未能打開。

探測器真空室的門設計為在飛行中打開一次,使用由雙冗餘煙火執行器(凹坑電機)釋放的扭轉彈簧。在儀器集成和測試(I&T)過程中,門多次成功打開並手動復位。

探測器電子設備包括前置放大器電路、時間-數字轉換器電路(TDC)和脈衝對分析儀(電荷分析)電路(PPA)。所有這些電子元件封裝在三塊64 x 76 mm2的板中。這三塊板安裝在一個單獨的封閉式鎂外殼內,該外殼安裝在攝譜儀部分的後部(就在探測器真空室後面)。探測器電子設備需要±5伏直流電,並消耗~1.1瓦。

電氣設計

ALICE上的儀表支持電子設備包括電源控制器電子設備(PCE)、C&DH電子設備、遙測/命令接口電子設備、去汙加熱器系統和探測器高壓電源(HVPS)。所有這些系統都由Sandia Associates提供的rad加固的SA 3865微處理器控制,該微處理器具有32 KB的本地程序RAM和64 KB的採集RAM,以及32 KB的程序ROM和128 KB的EEPROM。

愛麗絲已經成功地完成了一些飛行中的調試活動,包括對幾顆紫外恆星的在軌校準觀測、2004年4月和5月對C/2002 T7(線性)彗星的觀測以及2005年7月在深撞擊中對9P/Tempel 1號彗星的觀測。

編譯/前瞻高端裝備研究組

參考資料:

https://www.spacedaily.com/reports/SwRI_instruments_aboard_Rosetta_help_detect_unexpected_ultraviolet_aurora_at_a_comet_999.html

https://ui.adsabs.harvard.edu/abs/2007SSRv..128..507S/abstract

https://arxiv.org/ftp/astro-ph/papers/0603/0603585.pdf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探測彗星上的極光!羅塞塔號的最新發現多虧了這種遠紫外光譜儀
    近日,歐洲航天局的羅塞塔號彗星探測器給科學界帶來了一個驚喜:太空飛行器上儀器的數據首次向人們揭示了一顆彗星周圍遠紫外線中的極光輻射。在地球上,當來自太陽的帶電粒子沿著地球磁場線到達南極和北極時,就會形成極光。
  • 彗星也有極光?
    「2020年9月21日,《自然-天文子刊(Nature Astronomy)》一篇論文提出:歐空局(ESA)羅塞塔號探測器(Rosetta)上搭載著一臺美國宇航局(NASA)的儀器,它的數據表明,著名彗星67P/邱留莫夫-格拉西緬科(Churyumov-Gerasimenko,俄文Комета Чурюмова-Герасименко)在遠紫外波段上發生了極光現象
  • 彗星也有極光?
    ,它的數據表明,著名彗星67P/邱留莫夫-格拉西緬科(Churyumov-Gerasimenko,俄文Комета Чурюмова-Герасименко)在遠紫外波段上發生了極光現象。 在此之前,人類已經觀察到太陽系中各大行星(除了水星)甚至一些天然衛星(月球、木衛二、木衛三)上各種各樣的極光現象,但彗星上的極光還是首次發現。這一不同尋常的遠紫外電磁輻射現象是如何產生的呢?
  • 太空最新發現:彗星67P也發出紫外極光,化身太陽風最美晴雨表
    當此之前,人們是沒在彗星上,有觀測到極光的!可就在最近,天文專家們通過對羅斯塔太空望遠鏡的天文數據整理、分析的過程中,卻發現了彗星67P/C- G身上,也有微弱的紫外線輻射的極光!而人們一開始通過羅塞塔號太空望遠鏡的遠紫外光譜儀,探測到慧發的紫外發光時,還以為僅僅是種白晝發光的現象而已,是因為太陽光粒子與彗星氣體相互作用的產物。直到,他們在愛麗絲的離子和電子傳感器(IES)上,檢測到光線中,竟然含有太陽風的電子。這才敢肯定,彗星也有極光了!
  • 羅塞塔號:可以成為偶像的探測器,它的偶像是彗星
    登陸器以尼羅河中小島的名字菲萊命名,有一塊方尖碑在那裡被發現且協助解讀羅塞塔石碑。十年之後,格林威治時間 8 月 6 日 9 時 29 分(北京時間 17 時 29 分),羅塞塔號彗星探測器成功進入環繞 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的軌道。
  • 最新觀測:彗星周圍竟然出現怪異的紫外線極光
    「羅塞塔」探測器最新觀測數據分析表明,67P彗星周圍釋放出遠紫外線極光輻射。  然而,在此之前科學家從未探測到彗星極光,但近期「羅塞塔」探測器最新觀測數據分析表明,67P彗星周圍釋放出遠紫外線極光輻射。  美國西南研究所物理學家吉姆·伯奇說:「我已研究地球極光50年時間了,在沒有磁場的67P彗星附近發現極光是令人驚訝和著迷的。」
  • 科學家有史以來第一次發現來自彗星(67P/Churyumov-Gerasimenko)的極光
    極光並不是肉眼所能看到的,只有使用遠紫外線探測技術才能看到,但它確實存在,這也是第一次在行星或月球以外的天體周圍看到極光。科學家解釋稱,極光是由來自太陽的帶電粒子和來自彗星本身的物質流之間的相互作用產生的。粒子與分子發生反應,從而產生這種遠紫外光。「圍繞67P/C-G的光芒是獨一無二的,」該研究的主要作者Marina Galand在一份聲明中說。
  • 史詩般的奇遇:羅塞塔號彗星探測器的8大發現
    羅塞塔號謝幕之前不到一個月時,其高清攝像機發現「失蹤的」菲萊號著陸器卡在彗星67P上的一個黑暗裂縫裡9月30日19:19,一個機器人先鋒終於「塵歸塵,土歸土」了:歐洲航天局有計劃地安排羅塞塔號這顆首次探索彗星的探測器撞入彗星。羅塞塔號探測器於2004年3月發射升空,在太陽系中穿梭了10年之後,於2014年8月6日抵達彗星67P。
  • 零距離接觸彗星,羅塞塔號探測器太空發現之旅
    彗星就是太空旅行者,它的身上帶著比地球古老的秘密,那是太陽系幼時的痕跡。羅塞塔號羅塞塔號重約3噸,體積12立方米左右,上面裝載了11種探測儀器,用來分析彗星上物理、化學構成和電磁、引力特性。羅塞塔石碑製作於公元前196年,上面刻著古埃及國王託勒密五世登基的詔書。
  • 擁有兩個「頭」的彗星釋放幽暗輝光:肉眼不可見,又是太陽風作祟
    編者按:67P格拉西緬科彗星的研究有了新的進展,該彗星有著非常明顯的雙頭特徵,沒有磁場的彗星也能形成極光,這是非常罕見的現象。67P彗星上的極光肉眼不可見,處於遠紫外線波段上,需要通過探測器的科學儀器才能檢測到,其形成機制涉及到太陽風,而不是之前認為的太陽光子。
  • 外媒:科學家首次在彗星周圍探測到極光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9月23日消息,據外媒報導稱,科學家首次發現來自彗星67P/Churyumov-Gerasimenko的極光。據介紹,該彗星具有肉眼無法看到的遠紫外線極光,此次極光發現是由2004年發射的「羅塞塔」號探測器實現的,該探測器花了數年時間在太空中「追蹤」這顆彗星。
  • 科學家首次在一顆彗星周圍探測到極光
    據外媒BGR報導,科學家有史以來第一次發現了來自一顆彗星的極光。科學家稱,彗星 67P/Churyumov-Gerasimenko具有肉眼無法看到的遠紫外線極光。極光是由2004年發射的「羅塞塔」號探測器發現的,該探測器花了數年時間在太空中「追趕」這顆彗星。
  • 歐空局最新發布:羅塞塔號任務,終於揭示「變色龍彗星」的機制!
    這意味著當用VIRTIS(可見光和紅外線熱成像光譜儀)儀器分析時,表面顯示為紅色。當彗星越來越近時,越過了一條重要的邊界,稱為雪線。發生在距離太陽比地球遠約三倍的地方,雪凍線內的任何東西都會被太陽充分加熱,以至於冰將變成氣體,這一過程被稱為升華。當羅塞塔跟隨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穿過雪線時,VIRTIS開始注意到彗星的顏色發生了變化。
  • 追了10年,羅塞塔號終於抵達彗星,傳回的照片或藏有秘密!
    追了10年,羅塞塔號終於抵達彗星,傳回的照片或藏有秘密!抬頭仰望天空,這是一片無邊無際的浩瀚星辰。古代人將所有的思緒全部寄托在月亮或者星星中,甚至幻想著星空上的神靈。在上個世紀50年代,人類終於開啟了太空之旅,終於能登上夢寐以求的外太空。
  • 羅塞塔探測結果出爐:地球水並非來自彗星
    騰訊科學訊 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地球水的起源之謎變得更加撲朔迷離,「羅塞塔號」探測器最新勘測結果顯示,地球水資源並非來自於彗星,很可能來自於小行星。今年11月,羅塞塔號探測器著陸在67P彗星表面,勘測數據表明該彗星上的冰塊不同於地球冰水。歐洲航天局發射羅塞塔號探測器細距離探索67P彗星,之前科學家曾認為地球40億年前水資源來自於彗星。目前在這顆彗星上發現了水資源,但是彗星水比地球水「更重」。羅塞塔號探測器勘測結果顯示,該彗星的水中包含較多的重氫。瑞士伯恩大學凱薩琳-阿爾特威格說:「地球水究竟來自於彗星,還是其它來源?
  • 羅塞塔號伴隨彗星67P到達近日點 彗星突發「噴射流」
    ),羅塞塔號彗星探測器經歷了充滿新發現和驚喜的一年。8月13日格林威治標準時間02點03分羅塞塔號到達彗星近日點。在最近點彗星和羅塞塔號與太陽的距離只有1.86億千米。彗星現在已到達近日點羅塞塔號是第一艘環繞彗星並伴隨它到達近日點的探測器。這個項目將在這段時間,也就是它能夠接收到最多太陽能量的時期,對彗星進行前所未有的近距離觀測。我們期待觀測到彗星活動的顯著增加,正如歐洲航天局羅塞塔號項目科學家馬特·泰勒(Matt Taylor)所說的:「期待著意外的出現。」
  • 「朱諾」探測器在木星極光裡的新發現
    朱諾號木星探測器於2016年7月5日抵達木星,研究木星極光現象一直是「朱諾」號探測器的主要目標之一,然而,在分析了探測器儀器收集到的數據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以下取其英文縮寫:JHUAPL)的科學家們驚奇地發現,木星強大的磁暴與地球上的磁暴有著不同的來源。這項研究詳細闡述了這些發現。
  • 67P彗星隱藏什麼秘密?探測器傳回照片,發現神秘光線和人形物體
    羅塞塔號彗星探測器是歐洲宇航局花費了10年時間建造,耗資超過13億歐元(99億元人民幣)的一個彗星探測器,它的任務只有一個,就是對67P彗星進行全方位探測,幫助人類了解彗星的真實面目。2004年3月2日15時17分羅塞塔號彗星探測器發射升空,開啟了對67P彗星的探測,在飛行了超過4億公裡之後,羅塞塔號探測器飛到了67P彗星附近軌道,開始了對67P彗星長達一年多的科學探測。
  • 火星上有極光,那人在火星上能看到極光嗎?
    而這些物質可以向外拋射到非常遠的距離,它們自然也會撞擊到所有阻礙它們前進的星球上,包括地球。與地球磁場的撞擊、誕生極光地球的磁場實際上阻止了太陽風直接撞擊到地球表面,它阻止了太陽風的長驅直入,避免對人類的活動造成影響。在地球磁場的反抗下,太陽風才能繞過地球磁場,繼續向前運動。
  • 6年前,這個探測器在彗星上葬身,科學家終於知道它是怎麼死的了
    2004年,歐洲宇航局發射了著名的羅塞塔號彗星探測器,它的目的地,是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以下簡稱67P/C-G彗星)。經過10年的飛行,羅塞塔號終於準備實施醞釀已久的壯舉——將菲萊登陸器投放到67P/C-G彗星上。這是人類第一次嘗試在彗星表面登陸、穿過彗發的迷霧直接對彗核進行探索的偉大行動。可惜,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