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前,這個探測器在彗星上葬身,科學家終於知道它是怎麼死的了

2020-11-06 姿勢分子knowledge

2004年,歐洲宇航局發射了著名的羅塞塔號彗星探測器,它的目的地,是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以下簡稱67P/C-G彗星)。

經過10年的飛行,羅塞塔號終於準備實施醞釀已久的壯舉——將菲萊登陸器投放到67P/C-G彗星上。這是人類第一次嘗試在彗星表面登陸、穿過彗發的迷霧直接對彗核進行探索的偉大行動。可惜,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從登陸行動的一開始,事情就朝著科學家沒有預料到的方向發展。

2014年11月12日,菲萊號從羅塞塔號飛船上分離。在當時,科學家已經發現它有一個推進器沒有正常工作了。

根據計劃,菲萊號將會降落在彗星的阿吉基亞著陸點。可是,當它著陸後,原本用於固定在表面的錨定設備沒有正常工作,結果菲萊號工作了一陣子後又被彈了起來。由於彗星引力小,加上其表面結構十分獨特,菲萊號一度彈跳到1公裡高空,並且在落地後又反覆彈跳了多次。雪上加霜的是,它停留的位置幾乎是科學家最不願看到的地方,那就是阿拜多斯山谷。

要知道,菲萊號上攜帶著太陽能電池板,這是它的動力源。而它最終的著陸點偏偏是懸崖下面,伸手不見五指。絕望,這是負責這個項目的每一個工作人員的第一感受。

(圖片說明:菲萊號失聯前最後傳回的彗星圖像)

2015年7月,菲萊號曾經借著彗星靠近太陽的時機獲取了一點點能量,並向地球發回了「你好,地球!能聽見我嗎?」的消息,從此杳無音信,在67P/C-G彗星陰暗的峽谷中,孤獨地等候著。

經過了22個月的時間,他們才利用羅塞塔號飛船確定了菲萊號的具體位置。但是,它最初的著陸點到底在哪裡,卻始終懸而未決。

歐洲航天局的天文學家Laurence O'Rourke指出:「菲萊號在最後給我們留下了一個謎題,等著我解開。找到它的著陸點非常重要,因為菲萊號上的傳感器表明,它已經挖開了地表,極有可能已經挖到了隱藏在地下的原始冰層,這能讓我們獲得看到數十億年前的原始冰的寶貴機會。」

唯一能夠幫助科學家找到著陸點的,就是羅塞塔號飛船。研究人員藉助它的光譜儀等設備,在67P/C-G彗星上反覆尋找,寄希望於能夠發現它表面的明顯亮斑,這是他們推測的原始冰層可能具備的特徵。但是,彗星表面的亮度變化並不明顯,因此這樣的尋找過程無異於大海撈針。

不過,他們注意到了著陸器本身的一些數據。在菲萊號上,有一個名叫羅塞塔磁力計/等離子體監測器(ROMAP)的設備,提供了一些數據。它原本是為了檢測彗星附近磁場變化的設備,但是在菲萊號墜落在彗星表面時,48釐米長的磁力計吊杆發生了彎曲。而這,就是研究人員的突破口。

由於在墜落時吊杆在著陸器內部的位置發生了偏移,這就可以幫助研究人員推測菲萊號破冰的時長。同時,研究人員還藉此推測出了菲萊號運動過程中的加速狀況。

最終,研究人員終於破解了這個困擾了我們6年的難題,還原了菲萊號降落在67P/C-G彗星上之後發生的事。

研究人員指出,在短短2分鐘的時間內,菲萊號著陸器就至少4次與彗星表面接觸。其中一次,菲萊號花了大約3秒鐘,在彗星表面下沉了大約25釐米。研究人員指出,根據彗星表面的重力,這個緩慢的下沉速度並不算慢。

O'Rourke指出:「從上面俯視的話,菲萊號撞擊的巨石形狀就像是一個頭骨,因此我覺得給它起個綽號叫做『頭骨山脊』。『骷髏臉部「的』右眼『是由菲萊號從上方對塵埃的壓縮造成的,而巨石之間的裂縫就是頭骨的裂縫,是菲萊號像風車一樣從中穿越的痕跡。」

接下來,他們回去從羅塞塔號拍攝的菲萊號登陸照片,終於找到了「頭骨山脊」的痕跡。那是一塊面積大約3.5平方米的裸露冰塊,菲萊號就是在和它有了一面之緣後又被甩開。這裡的冰塊反射的太陽光比周圍要多一些,因此的確更亮一點,但由於它一直處於陰影中,所以長時間來並沒有被發現。

通過這一系列的研究,研究人員不僅在很大程度上還原了菲萊號登陸和工作的過程,還對67P/C-G彗星有了全新的認識。

O'Rourke介紹說:「僅僅憑藉菲萊號踏上裂縫側的一個簡單動作,就讓我們能夠計算出:這顆擁有著幾十億年壽命的古老冰-塵混合物其實極其柔軟,甚至比卡布奇諾上的浮沫還要柔軟,或者說是比海邊的浪花上的泡沫還要蓬鬆。」

(圖片說明:67P/C-G彗星)

通過這些數據,研究人員進一步計算了彗星的孔隙度。結果表明,67P/C-G彗星內大約有75%的部分都是中空的,這和當初的推測是比較一致的,和火山形成的浮巖差不多。研究人員形容說,這顆彗星上的巖石甚至看起來都不像是一塊沉甸甸的巨石,而是像泡沫塑料。

對此,科學家也表示有點不可思議:這麼一塊看起來幾乎只比一盤散沙稍微密實一點的石塊,竟然在太陽系中已經穿行了45億年,卻依然能夠保持為一個整體,不得不感慨宇宙的手筆的確讓我們驚嘆。

德國DLR行星研究所的天文學家Jean-Baptiste Vincent指出:「在這個塵埃團中,將彗星的冰塊固定在一起的機械張力只有12帕,這基本上比沒有也多不到哪裡去了。」

(圖片說明:67P/C-G彗星尺寸示意圖)

雖然菲萊號探測器幾乎沒有進行任何探索,就報廢在了67P/C-G彗星上,但它依然給科學家們提供了寶貴的信息。科學探索的路上,失敗是在所難免的,重要的是如何從失敗中吸取教訓。通過菲萊號著陸器僅有的一些信息,我們可以確定未來的彗星探測器該如何設計,注意哪些問題,因此它也不算是徹底的浪費。

下一次的彗星探測任務,將是一次成功的探測,科學家們有信心。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確認探測器在彗星67P失聯的原因,在彗星上發生了什麼?
    歐洲航天局在2004年曾向彗星67P發射了羅塞塔號探測器,科學家認為這顆距離地球4億公裡的彗星上能找到太陽系的原始物質,直到2016年探測器才終於到達彗星67P,羅塞塔號向彗星表面投放登陸器「菲萊」不知什麼原因失聯,遺憾的是運行了20多天後羅塞塔號也墜毀在彗星表面,雖然探測器傳回許多彗星近距離的圖像
  • 該探測器終於追上了一顆彗星,或解開生命之謎
    不過關於太陽系的生命是如何誕生的,這也科學家至今都在努力探索的,為了解開太陽系生命的誕生之謎,歐洲空間局在2004年發射了羅塞塔號彗星探測器,它的主要任務是探索46億年前太陽系的起源之謎,並對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簡稱67p彗星)展開研究。
  • 羅塞塔號:可以成為偶像的探測器,它的偶像是彗星
    我的偶像是一顆探測器科學家從上世紀 70 年代開始討論彗星探測項目。在 1986 年哈雷彗星來臨時,曾有一群國際太空探測器被送去探測彗星系統,其中最重要的是歐洲航天局非常成功的喬託號。在探測器傳回大量豐富有價值的科學資料後,明顯地需要增加更多探測器以了解複雜的彗星成份以及解決新增加的問題。
  • 它是首位來自系外的星際訪客,模樣怪異,科學家懷疑是外星探測器
    ,科學家一開始認為它是顆彗星。可轉念一想又覺得不對,哪有彗星長這樣?這不符合認知啊,彗星一般都是不規則的球形,奧陌陌怎麼看都是長條形,兩者的區別顯而易見。11月6日,探測器傳來了一段完整的圖像,科學家終於看見了奧陌陌的真面目。和他們之前預估的一樣,沒什麼差別,就是顏色有些鮮豔,在太陽光的照射下呈紅色。
  • 它是首位來自系外的星際訪客,模樣怪異,科學家懷疑是外星探測器
    ,科學家一開始認為它是顆彗星。可轉念一想又覺得不對,哪有彗星長這樣?這不符合認知啊,彗星一般都是不規則的球形,奧陌陌怎麼看都是長條形,兩者的區別顯而易見。11月6日,探測器傳來了一段完整的圖像,科學家終於看見了奧陌陌的真面目。和他們之前預估的一樣,沒什麼差別,就是顏色有些鮮豔,在太陽光的照射下呈紅色。它的長度約為400米,寬度約為40米,模樣就是扁平的長條狀物體。
  • 史詩般的奇遇:羅塞塔號彗星探測器的8大發現
    羅塞塔號謝幕之前不到一個月時,其高清攝像機發現「失蹤的」菲萊號著陸器卡在彗星67P上的一個黑暗裂縫裡9月30日19:19,一個機器人先鋒終於「塵歸塵,土歸土」了:歐洲航天局有計劃地安排羅塞塔號這顆首次探索彗星的探測器撞入彗星。羅塞塔號探測器於2004年3月發射升空,在太陽系中穿梭了10年之後,於2014年8月6日抵達彗星67P。
  • 4年前的9月2日,在彗星67P上神秘失蹤的菲萊著陸器被找到
    ,這個彗星就是被稱為67P的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而這艘太空飛行器就是菲萊(Philae),也被網友親切地稱為「韭菜」,4年前的9月2日,菲萊的母船羅塞塔號終於找到了神秘失蹤的菲萊,20多天之後,由於電力耗盡,羅塞塔號也受控墜毀在彗星67P上。
  • 4年前的9月2日,在彗星67P上神秘失蹤的菲萊著陸器被找到
    important}【ALENG 自媒體】9月2日晚間自媒體專稿,現代科技的發展,不僅可以將人類送往月球著陸,而且也能夠將一艘太空飛行器遠程著陸在一個彗星上,這個彗星就是被稱為67P的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而這艘太空飛行器就是菲萊(Philae),也被網友親切地稱為「韭菜」,4年前的9月2日,菲萊的母船羅塞塔號終於找到了神秘失蹤的菲萊
  • 探測器「菲萊」終於選好降落點,直達彗星內部
    一個被科學家們普遍認可的關鍵來源,就是彗星。因為彗星本身由大量的水、甲烷、氨等物質元素組成,它有著大量的冰塊,看起來就好像是一個「髒雪球」。 同時,太陽系中彗星的數量極多,至少以「百萬」為單位來計算,而且彗星圍繞著太陽進行運行,它們的軌道也並不穩定,每時每刻,都有大量的彗星飛入太陽系內部,其中很多也都降落在地球上。
  • 彗星上發現生命關鍵成分!或與地球生命形成有關
    一直以來,科學家一直在尋找宇宙起源、生命起源的答案,但是到目為止,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很難找得到。不過,隨著科學家不斷探索,似乎離這些問題的真相越來越近了。科學家發現彗星上存在一種與生命有關的關鍵成分,可能與地球生命起源有關。這是怎麼回事呢?
  • 歐空局的太陽軌道探測器將與ATLAS彗星意外「相遇」
    太陽軌道探測器的設計目的是為了與我們的恆星的多次近距離接觸,在這期間,它將使用一套由10臺科學儀器組成的科學儀器來描述太陽和日光層的特徵。在太陽軌道探測器於2月10日05:03分發射時,任務操作人員並不知道該太空飛行器正在與C/2019 Y4彗星(ATLAS)的尾部「交會」。
  • 該探測器追上了一顆彗星,或將揭開生命起源
    關於生命是如何誕生的這一問題,科學家們雖然一直在盡力探尋,卻始終沒有得到答案。但該探測器成功登上彗星,或將揭開生命起源的謎底。2004年,名為羅塞塔號的彗星探測器帶著人類的使命成功發射,這是歐洲空間局為了研究太陽系起源而發射的,並對67p彗星進行研究。
  • 彗星上究竟有什麼?或許只有人造衛星「羅塞塔」知道了
    石碑上刻有古埃及國王託勒密五世的詔書。它的價值在於它是多語種的,有希臘、古埃及和當時流行的通俗體文字。因為古希臘語並沒有消失,人們可以通過這個多語種的石碑閱讀部分古埃及文字。它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 「羅塞塔」這個名字已經成為揭示秘密的同義詞。
  • 「奧陌陌」不是彗星?美國科學家猜測:很大可能是一艘外星探測器
    人類科技不斷發展,科學家們也開始的宇宙天體產生了很大的興趣,這也是得益於世界科技的發展,所以科學家們對於天體的研究才能夠更得心應手。奧陌陌據說是第一個穿過太陽系的已知星際天體,到2020年截止,奧陌陌也已成為了十大研究天體之一。「奧陌陌」不是彗星?
  • 籌備數十年的項目,科學家只為探索一顆彗星,它有什麼意義?
    而自從我們人類開始發展航天事業以來,便開始對這些宇宙星體進行或深或淺的探索,但是在眾多的宇宙星體中,我們對於彗星的了解還是太少了。就現在的情況來說,我們人類對彗星的了解並不多,其中哈雷彗星算是一個我們人類比較了解的彗星了。哈雷彗星作為我們人類最早有記錄的周期彗星,它圍繞太陽運動並且有著固定的公轉周期,在地球上大約每隔76-79年就可以觀察到一次。
  • 歐洲探測器發現彗星表面物質比咖啡泡沫還軟,難怪它有個長尾巴了
    彗星是太陽系中的流浪者,從本質上說,它們屬於小行星的一類,只是彗星的含水量大都很高,很多都在50%以上,其他主要是一些碎石和塵埃,混在彗星的水冰之中,於是天文學家形容彗星是「髒雪球」。天文學家認為它們大都是太陽系形成之初一些原始小星體吸收了塵埃和冰晶顆粒之後形成的,太陽系早期彗星的數量非常多,但是後來被太陽和行星等其他大型星體兼併了很多,地球上的水就被認為來自於彗星。
  • 科學家稱自殺式彗星可作為「太陽風暴探測器」
    美國太空網站報導,最新研究表明,科學家使用自殺式彗星能夠勘測太空飛行器無法進入的太陽熾熱大氣層。
  • 彗星變色?羅塞塔號彗星探測器帶你探究其中的奧秘!
    羅塞塔導航相機中一幀關於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的圖像。(圖像: 版權歸屬 歐洲空間局/羅塞塔/導航相機)在太空中移動時,「羅塞塔」號太空飛行器的橡膠鴨彗星顏色逐漸發生了變化,由開始的紅色變為藍色,然後再一次變成了紅色。根據 「自然」雜誌上發表的一篇新論文,彗星顏色的變化是人類探測器第一次造訪彗星時發出的水循環信號。
  • 「羅塞塔」為什麼要去探彗星?
    圖片來源:ESA北京時間2014年8月6日17時06分,歐洲空間局的「羅塞塔」探測器進入了環繞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以下簡稱「楚-格」彗星)的軌道,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枚環繞彗星運行的探測器,「羅塞塔」在twitter上甚至躍升熱門話題榜首位。耗資10億歐元的「羅塞塔」為什麼這麼火爆?因為它有可能幫助我們回答老祖先們一直在念叨的一個基本問題:「我們從哪裡來?」
  • 羅塞塔探測器發回照片,67P彗星表面細節曝光,曾有物體伴飛
    大家好,我是小猩猩說到彗星,其實很多朋友都聽說過「哈雷彗星」,畢竟這是一個比較知名的周期性彗星,每隔76-79年就會回歸一次,當它回歸時,我們也可以看到它巨大的彗尾。由於哈雷彗星是唯一能用裸眼直接從地球看見的短周期彗星,所以我們對它較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