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臨,一隻住在綠色房子裡的小兔子在床上輾轉反側,鄭重地跟房間裡的每一樣東西道晚安,然後酣然入睡……這就是《晚安,月亮》這本童書所講述的內容。雖然情節簡單,卻充滿了溫馨的感覺,讓人忍不住將自己化身為故事裡的小兔子。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這本有意思的童書吧,為什麼它會被無數家長奉為「哄睡神器」呢?
一、繪本創作者:瑪格麗特·懷茲·布朗&克雷門·赫德雙劍合璧之作
繪本的文字作者是瑪格麗特·懷茲·布朗,曾四次獲得凱迪克大獎,兒童文學先驅,一生創作童書100餘本。她一直努力站在孩子們聽故事的角度來寫故事,因此,寫出來的故事都特別地有代入感,被譽為「極具創造力的天才」。
繪本插畫作者是克雷門·赫德,美國圖畫書界先驅性人物,「黃金時代」代表人物之一,著名插畫家。
另一本著名的童書《逃家小兔》就是由兩個人強強聯手合作完成的。
1945年,瑪格麗特寫好《晚安,月亮》的初稿時就認定了要由克雷門來做插畫師,當時克雷門還在服役,歸期不定,瑪格麗特專門等待克雷門從戰場服役歸來。
果然,克雷門不負所托,從二戰戰場歸來後,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完成了令人滿意的《晚安,月亮》的插畫創作。
也正如瑪格麗特的創作初衷,《晚安,月亮》成了一本孩子們真正喜歡的書。
雖然這本書在剛剛問世的時候表現平平,但是在瑪格麗特去世八年之後,隨著第一批讀者都長大成為了爸爸媽媽,他們不約而同地把這本對自己的童年意義非凡的睡前讀物翻出來,讀給自己的孩子聽,經典以這樣的方式得以延續,《晚安,月亮》也因此漸漸流行起來。
此後,《晚安,月亮》殊榮不斷:
1995年,《晚安,月亮》入選紐約公共圖書館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175種「世紀之書」之一併入選美國《學校圖書館》雜誌「所有時代最佳100種圖畫書」入選美國全國教育協會推薦100本最佳童書入選《AB出版人周刊》20世紀100本最佳讀物入選美國全國教育協會「孩子們推薦的100本書」入選美國收錄12部最偉大的圖畫書的《經典圖畫書寶庫》……二、繪本賞析:一本有「魔力」的睡前故事書
之所以被奉為「哄睡神器」,是因為很多孩子在讀這本書的時候,都會忍不住把自己想像成小兔子,跟隨著小兔子的節奏,不知不覺地進入那個靜謐的世界。
那麼,為什麼它會有這樣神奇的魔力呢?
1、如詩的語言:文字的應用富有節奏感和韻律感
儘管書中的文字並不多,但是仔細讀下來卻句句優美,渾然天成,宛若一首小詩。
一個媽媽這樣評價:押韻的句子孩子都喜歡,讀著讀著孩子就睡著了。
我們來一起感覺一下吧:
晚安,房間
晚安,月亮
晚安,跳過月亮的母牛
晚安,燈光還有紅氣球
……
你聽,不斷重複的韻律感,美到可以讓時間靜止,更是美到讓人沉醉其中!
2、漸變的色彩:通過色彩與光影的配合映射心理活動
全書沒有任何的漸變色,主色調是大紅與大綠,造成了強大的視覺衝擊。
色彩和光影的變化,展現了主人公小兔子臨睡前的內心由不安變得逐漸平靜的過程:
夜幕降臨之時,大片明亮鮮豔紅綠對比,隱喻出小兔子內心的不安與不舍。
而隨著故事情節的推進,小兔子跟房間裡的熟悉物品一個個地道晚安,內心的不安感逐漸被驅散,情緒得到安撫,此時我們可以觀察到房間裡燈光逐漸變暗,紅綠對比強度也漸漸下降,夜色緩緩變暗,整個畫面越來越安靜了。
所以,整個繪本的色彩運用,也真實再現了孩子們睡前的心理狀態,讓人很容易就有宛如其中的感覺。
3、細節的巧思:畫中有畫,讓你宛如身臨其境
如果你仔細去觀察每一幅畫面、每一樣物品,你會發現,作者的安排都是別有用心的,並不是隨意畫出來的。
關於安全感的刻畫:貓和老鼠共處一室卻相安無事;壁爐裡的火暖和地燒著,火焰宛若一張笑臉;桌上放著的是滿滿的米糊,這說明了小兔子是帶著飽腹的滿足入睡的……
關於整體與局部的刻畫:我們可以發現,整本書的場景只有一個,那就是小兔子的房間。內頁黑白與全彩的交替出現:每一個彩色頁是小兔子的房間,接下來的黑白頁都是具體事物。
比如跳過月亮的母牛、三隻坐著的熊來自牆上的畫;檯燈、老奶奶是房間裡的一部分……隨著情節的推進,我們把小房間裡的所有物品都逐一放大起來看。
關於動態的刻畫:整本書的畫面不是靜止不動的,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如流水一般緩緩流動的。
比如,在書本的每一頁都有一隻小老鼠,但是它出現在不同的地方,孩子們可以邊聽故事玩找老鼠的遊戲;
月亮從出現以後就是慢慢上升的,最後高高掛在窗外……
房間裡的鐘是從七點開始,一直到八點十分……
房間裡的老太太、毛線、織物和貓,他們在書中演了一個小故事:小貓在玩毛線球,把毛線球弄得亂髒髒,老奶奶把毛線球被重新捲起,兩隻貓睡著的小故事……
三、繪本帶來的成長奧妙——儀式感的魔力
整個繪本描繪的其實也是一個很簡單的晚安儀式,小兔子在睡覺前跟熟悉的一切一一道晚安。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嬰幼兒會害怕黑暗、分離、孤單,以及一切未知的事物。
另外,皮亞傑也指出,幼兒時期的孩子會有一種「泛靈心理」,即把所有的事物視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東西的一種傾向。
在孩子的世界裡,每一樣看到過的東西都會和自己產生聯接,一旦睡覺,也就意味著要和熟悉的人和物暫時告別,心中自然會有一些不安和不舍。
但是,倘若把這些物品都一一說出來,就等於重新擁有了一種掌控感和安全感,焦灼不安的內心就可以得到撫平,孩子們就可以在父母溫柔的「晚安」裡沉沉睡去。
這就是睡前儀式感的魔力,而孩子們的成長,非常需要更多儀式感的存在。
孩子的成長需要儀式感
「生活需要儀式感」,我們常常會把這句話掛在嘴邊。
事實上,不僅是生活,我們對孩子的教育也需要一些適當的「儀式感」:這些儀式感小至每天的睡眠儀式,大至孩子人生路上每一次開啟的新階段。
因為真誠的儀式感可以浸潤孩子的心靈、喚醒孩子心底裡最美好的部分,讓孩子的舉手投足,一笑一顰,溫暖又有力量。
儀式感也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因為注重儀式感的家庭養出來的孩子,往往會更自信、更幸福,也更有愛的能力。
儀式感,讓孩子擁有感受愛的能力
心理學上有個現象,叫心錨效應,即人的內心某一心情與某一行為或表情產生連結,而產生的條件反射。通俗的說,就是連結一些特殊的事物或現象與某種情緒狀態之間的儀式。
我的閨蜜小秦和老公從談戀愛那會就特別注重儀式感,每一個特別的日子都會給對方精心給對方準備禮物。
直到結婚生了女兒以後,兩人還是從不避諱在女兒面前表達愛意:比如每天睡前會習慣性地擁抱一下,每次出差回來都會給對方帶禮物,每一天老公都會為她準備早餐……十年如一日。
這些充滿愛的舉動也觸動了女兒的心錨,在耳濡目染之下,小小年紀的她自然地感受到了父母的相親相愛,不僅幸福感滿滿,而且特別有安全感,也特別會表達愛。
比如,剛入園的時候,才3周歲的小姑娘就表現出了她的與眾不同,不僅不哭,還會像模像樣地安慰那些哭哭啼啼的小朋友:
「你媽媽是很愛你的,她只是有事情要忙,你別哭喲。」
「我抱抱你,你就不傷心了。」
連老師們看了都表示服氣!
儀式感,讓親子關係堅不可破
從呱呱墜地那刻起,到會翻身、會坐、會爬、能獨站、邁開人生第一步、斷奶、脫紙尿褲、開口說話、每年的生日……
在人生最初的三年,孩子在以可見的速度在飛速成長,邁入一個又一個新的階段。
儀式感,是父母對孩子每一個階段的紀念,對孩子開啟新的人生歷程的美好祝福,是孩子漫漫人生路的一個又一個印記,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一個又一個聯結的關鍵點。
有儀式感的家庭,親子關係從來不會是個問題。
素有才女之稱的伊能靜就是一位十分注重儀式感的女性。
每年老公生日的那天,她總是會抽空給老公手寫一封信,到今年已經堅持了整整7年。
今年的書信,在生日那天如約而至,在信中,她說:第七年,應該是夫妻非常熟悉的年歲,於我卻依然像第一次給你書信,心情忐忑飽滿。
這位年過半百的不老少女,用行動告訴我們,好的感情就是這樣「作」出來的。因為真誠的儀式感讓我們感受到愛與被愛,建立了彼此之間堅不可破的信任感,就算孩子長大了,獨立了,我們也不用擔心親密不再。
儀式感,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前陣子有一位4歲的小朋友在網上火了。
一個下雨天,媽媽接4歲的女兒放學回家,女兒在路上看到一隻蝸牛,於是就堅持蹲在地上給蝸牛打傘,並且對蝸牛說:「小蝸牛,我給你打傘,你聽到了嗎?」
小朋友生怕蝸牛被雨淋到,整整給蝸牛打了30分鐘的傘,直到蝸牛慢悠悠地回到草叢中。
後來,小姑娘告訴媽媽,因為蝸牛的爸爸媽媽沒有來接它,她覺得蝸牛很可憐,就想陪陪小蝸牛。
人人都稱讚小朋友的善良,但是我卻覺得,孩子的媽媽願意花上半小時的時間,在雨中陪著小朋友去溫暖守候一隻「根本不怕雨淋」的小蝸牛,去做一件「孩子氣的事」,只為了保護孩子善良的天性,這個小小的舉動更值得我們的肯定與效仿。
很多時候,一個簡單的舉動,卻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說:當人們某種行為,從他人那裡得到愉快的結果時,這種結果會反過來,成為推進人們重複此種行為的力量。
我相信這次的小小儀式感,孩子從中得到的充分正面的肯定,一定能在孩子的心中播撒下一顆積極的種子,讓這種正能量在心裡生根發芽,並反饋於往後餘生的點點滴滴。
願我們都可以積極地建立和維護這樣的儀式感,莫讓生活的瑣碎打破了內心的柔軟感。
如何給孩子建立儀式感?
《小王子》裡說,「儀式感,讓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讓某一個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所以,儀式感,不是簡簡單單地做個表面工作,而是要用心為每一個普通的日子,每一件普通的事情,標註背後不平凡的內涵,賦予新的意義。
簡單來說,儀式感是以形式寄託感情,也就是說,儀式感背後的精神價值,遠遠比表面更重要。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給孩子建立儀式感呢?
儀式感的關鍵詞一:真誠
教育的儀式感從來不是裝出來的,而是建立在你用心、你莊重的基礎之上。只有這樣的儀式感,才可以融化孩子的心靈,讓孩子建立愛與被愛的能力。
首先,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意見。孩子是家庭成員中的一員,從孩子有語言表達能力開始,就應該參與到家庭決策中來,擁有表決權:特別是一些關於孩子利益的事,比如你們準備要二胎了,當你們討論這些事情的時候,可以試著問問他,你覺得怎麼樣?
其次,一定要信守諾言。不要輕易給孩子做承諾,當你做了承諾,就一定要做到,因為你給的承諾孩子會比你記得更清楚。
儀式感的關鍵詞二:細節
教育的儀式感不需要你花太多的金錢,而是融入在細節裡,深藏於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中,很多時候你會發現,所謂的儀式感其實都是一些很平常的小事。
再忙也不會忘記孩子和其他家庭成員的生日,並準備禮物,這一課叫愛。
每天都會衣著整潔地出門,即使倒個垃圾也不允許邋裡邋遢,這一課叫儀態。
開口前先說一聲「您好」,這一課叫尊重。
保持自己的一個好習慣,並堅持下去,這一課叫持之以恆。
每年給自己定一個切實可行的目標,並努力實現它,這一課叫責任。
最後,回到我們的繪本裡,每天睡覺前互道晚安,這是什麼?
我認為,這一課叫心安:心安於我們又結束了快樂的一天,心安於明天還會是美好的一天。
我們透過這種心安,感知社會,感知生活,感知人生。
儀式感這件小事,很多時候,表現的是我們的態度,映射的是我們的人生。
願我們對周圍所有的一切都心懷敬畏之心,能把每一個平凡的日子,過成詩和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