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有話說
很多時候,我們都在思考:孩子這一生,我們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
好的親子關係,不是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時時刻刻掌握,而是,做父母的能明白,孩子有屬於他們自己的人生,自己只是孩子人生一段路的陪跑人。
親子關係,說到底是一場父母與孩子共同的修行,
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會教出什麼樣的孩子,單靠一方的努力,永遠不可能把兩方的關係維繫好。
我們要做一個怎樣的父母?給予孩子什麼樣的力量?
在《橡果中的橡樹》中,用橡果寶寶和橡樹媽媽的故事,給出了我們答案,這本看似簡單的繪本,卻說出了深刻的道理。
別離,不代表親子關係的終結
沒有一成不變的關係,別離,不意味著親子關係的終結。
橡樹媽媽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她在每一個合適的時機,都會告訴自己的孩子,它總要離開,總要長大。
橡樹媽媽很清醒地認識到,橡果寶寶從來不屬於她,孩子有自己的人生。
橡果在媽媽的引導下,逐漸明白自己和媽媽的分別一定會到來。
提前知道的離別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離別突如其來。
小橡果離開媽媽的那一刻,儘管有些害怕,但是,因為有了心理準備,並沒有讓他過多的焦慮。
在橘子園,它很快能找到自己的定位,不去多想,努力生長。
在移植到房子旁後,越長越大的它,成了農夫女兒最好的夥伴。
也在農夫女兒在面對離別時,用它特有的方式告訴她:所有關係的終點一定是別離,但並不意味著結束。
她要做的,就是帶著父母滿滿的祝福與愛,勇敢地上路,長成上帝造她的那個樣子。
目標,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很長一段時間,孩子們都在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我是誰?我以後會變成什麼樣?
這個問題對於孩子們來說,既讓他們期待,又迷惘。
小橡果對自己的未來也曾經迷茫過,但慶幸的是,它有一個願意幫助它樹立目標的媽媽。
「你其實是一棵大橡樹。上帝造的你是一棵參天大樹,你就要成為那個樣子。」
起初,小橡果並不知道這句話是什麼含義。
在被種在橘子園時,它睡了一個深長的夢。破土而出後,發現自己和從前不太一樣了。
它開始發芽、抽條,從一顆小橡果,長出成了一株小樹苗,當它看著周圍都是橘子樹時,以為自己也能結出橘子,可是,事實總是讓人失望。
農夫發現它,把它種在了房子附近,小橡樹看著身邊的玫瑰、雛菊還有牽牛花,
被問到:「你能開花嗎?」時,小橡樹竟不知如何回答。
它努力讓自己結出橘子,讓自己開出繽紛絢麗的花朵,但總是做不到。
在甜睡的夢裡,小橡樹聽到了媽媽那柔和的叮嚀,那是它未來要努力的目標——長成一棵大橡樹,成為上帝造你的樣子。
慢慢長大的小橡樹,發現自己有一天能俯視身邊的花,也比其他樹長得高,它能做結實的鞦韆架,供農夫的女兒玩耍,也能穩穩地當農夫女兒的玩伴,讓她坐在自己粗壯的枝椏上眺望遠方。
它已經活成了想像中的樣子。
歌德曾說,人生最重要的莫過於樹立高遠的目標,並不斷地追求使其變為現實。
作為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在孩子的心裡種下希望和未來,並鼓勵他們堅定地朝著自己的目標前行。
放手,才能讓孩子找到自己
橡果寶寶依賴著自己的媽媽,他喜歡安安心心地呆在媽媽身邊。
可是,橡樹媽媽對自己的寶貝,有著清醒的認識:孩子終有一天要離開,放手才是最好的祝福。
橡果媽媽對自己的孩子說:「我也喜歡你待在身邊……但是,等到將來,你要去闖蕩世界,也會很好。」
孩子從來不是父母的附屬品,他屬於自己,放手得越早,孩子成長得越快。
因為一次碰撞,小橡果在媽媽前後搖晃的樹枝中脫落了下來。
「沒事兒,小橡果。你不能永遠掛在這兒,你必須放手。」
豁達的媽媽早早就做好了放手的準備,小橡果在日常的耳濡目染下,也知道了自己早晚有一天要離開媽媽,尋找屬於自己的天地。
心理學家李雪曾說,父母把控制欲這隻隱形的手伸向哪裡,孩子一生都將在哪裡體驗痛苦。
很多時候,並不是孩子離不開父母,而是父母放不開自己的想要控制孩子的那雙手。
不要羨慕那些「別人家的孩子」,因為,每個優秀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對願意放手的父母。
育兒,是一場愛與智慧的修行
《橡果中的橡樹》的作者是陸可鐸,全美最受歡迎的作家之一,曾獲得14項ECPA金牌獎,被喻為當今「最能激勵人心的作家」。
這本繪本,用溫暖的故事、娓娓道來的溫情、色彩豐富的畫面,給家長和孩子們帶來的是智慧的碰撞。
育兒這一路,是一場愛與智慧的修行。
每個孩子都像那顆原本平平無奇的橡果,朝著自己的目標,生根、發芽、抽枝,長成他們想要的樣子。
父母要做的,就是像那棵睿智的橡樹媽媽一樣,敢放手、懂引導、充滿愛。